國立臺灣美術館的「U-108 SPACE」沉浸式科技應用實驗場域推出了由藝術家吳其育與陳普共同創作的展演計畫《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以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沃德箱」小生態世界為概念,結合沉浸式環形投影等多重敘事手法,向觀者提出關於環境與生態的深刻問題。
藝術家吳其育與陳普都是臺灣傑出的當代藝術創作者,吳其育擅長透過影像與空間裝置進行創作,陳普的作品則以多元的藝術表現方式,將原生的手繪圖像轉化為跨維度的藝術表現,讓作品自由穿越在虛擬空間和實體場景之中。他們的作品曾在國內外多個重要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並獲得多項國際級的藝術獎項與肯定。這次的創作計畫展現了他們對於社會、歷史、文化和科技等議題的深刻觀察和思考。
✦ 靈感源自工業革命時代的移植工具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講述關於生態、歷史與未來的故事,探索人類文明歷史與生態相互依存和環境變遷的關係。十九世紀的倫敦籠罩於工廠的霧霾之下,能夠隔絕環境的「沃德箱(Wardian case)」成功使英屬東印度公司能順利將中國茶樹移植至印度。換句話說,在工業革命與全球貿易時代下,「沃德箱」催化了地球生態的交換。
✦ 人類如何保存自己所遺失的生態記憶?
在《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展覽中,藝術家便以此為發想,運用沉浸式環形空間的特性,把美術館打造成一座名為「生態圈0」的溫室,投影出存在於溫室中的平行歷史。當人造的生態發展成為常態,收藏物種的行為從狂熱轉為系統性的計畫,人類只能透過紀錄與訊息收集來維持對於過往生態的記憶,利用文獻的訊號來培養容器中的生態,並將記憶中的形象與言語化作植物生長所需的基本要素「訊號——光」。封閉箱體中的植栽集合了歷史上被移植的關鍵物種,透過影像帶著它們遷徙至不同場景,除了植物外的生命必要元素,也承載著時空的記憶,在網絡中串流、擾動,從一個溫室到另一個溫室。
展覽運用沉浸式影像、生態箱裝置和多重敘事手法,展現了對於生態發展史和未來樣貌的想像。利用5G網路連接不同光照和環境條件的溫室,展覽形成了一個沉浸式影像互動的生態體系。作品從不同時代的書寫形式和工具出發,如羊皮紙、沾水筆、打字機、書法、程式語言、電腦字體,乃至當代AI生成架構於文字意識的概念,將物種的數據轉化成生命的可能,提出了人類面對環境變遷和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刻問題。
✦ 自走車轉化為行走的生態箱
除了展間內吸引人的大型生態箱裝置之外,《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也特別和工研院合作,將其研發的自走車轉化為行走的生態箱,呼應物種遷移史的樣態與「生態圈0」的概念。同時,也於展期間規劃了兩場講述表演及AR工作坊活動,期待能帶給觀眾更多元的互動體驗。
【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 】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
展覽日期|2023/10/7-2023/12/3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週日09:00-18:00
表演&工作坊|11/11、11/26
資料來源|陳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