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台中國美館登場!9組作品打造科技藝術數據光景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台中國美館登場!9組作品打造科技藝術數據光景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於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2月5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戶外廣場與室內的U-108 SPACE展出,此次以「數據光景」為題,邀請6組臺灣藝術家及3組國外藝術家,打造出9件作品。此外,本次也特別規劃國際論壇、系列教育活動,5G科技應用工作坊等活動,帶民眾在看展之餘,也更加深入了解科技藝術。

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藝術家王連晟以音像表演〈量子學〉揭開展覽序幕(攝影_黃雅農)
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開幕活動當天,由藝術家王連晟以音像表演〈量子學〉揭開展覽序幕。(攝影:黃雅農)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登場

邁入第4屆的光影藝術節,由擅長創意程式設計、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的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葉廷皓,以及現任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暨新媒體藝術策展人邱誌勇擔任共同策展人,並以「數據光景」為題,分別展開3大展覽主題,包括「數據運算介入」、「感官資訊轉換」、「5G即時交流」;這次共有國內外9件科技藝術作品參展,且相較往年,今年有更多音像創作,藉由大型投影帶來高度互動沉浸式音像體驗。而除了位於U-108 SPACE的〈光的時間量子〉,其他皆散落在國美館的戶外廣場,歡迎觀者走近作品,細細感受科技藝術的魅力。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9_尤里・勒赫 Iury LECH(烏克蘭 Ukraine _ 西班牙 Spain)\ 吳秉聖 WU Ping-Sheng (臺灣 Taiwan) 〈光的時間量子〉 Quantum of Time Inside Light 02
尤里・勒赫 Iury LECH(烏克蘭 Ukraine _ 西班牙 Spain)\ 吳秉聖 WU Ping-Sheng (臺灣 Taiwan) 〈光的時間量子〉

9件科技藝術作品亮相

藝術家蔡寧的〈耳語〉,可見數十片環繞包覆著的鏡像板片上,交互出現著觀者被倒映的臉孔,以及透過AI生成出不屬於世上任何人臉的凝視,同時在自我與想像他者的交替閃現中,根據觀者與裝置間的距離,散落的單體喇叭播放出雙人的對話,由細碎耳語至眾聲喧嘩,使身處其中者靠近與遠離。貳進 2ENTER的〈福朗提爾壹號〉,歡迎民眾用手機掃描一旁的QR Code、上傳文字與圖片,這時互動網站內便會運用5G低延遲技術,與地面上的投影作品產生即時互動、生成影像。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4_蔡寧 TSAI Ning (臺灣 Taiwan) 〈耳語〉 Whisper 02
蔡寧 TSAI Ning (臺灣 Taiwan) 〈耳語〉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6_貳進 2ENTER (臺灣 Taiwan) 〈福朗提爾壹號〉 Frontier 01-01
貳進 2ENTER (臺灣 Taiwan) 〈福朗提爾壹號〉

來此感受音像盛宴

張欣語的〈樹的噪訊〉,利用聽筒式麥克風、收錄樹的聲音,轉化成另一種承載著樹木的脈搏以及周圍動物、環境變化的特殊燈光與聲響。當人們走進404 N.F 的〈青台〉中,抬頭可見,擷取台中交通數據轉換而成的浮空氣囊,既喚醒人們的身體經驗與感知,也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感官世界。蔡宜婷的〈植光・花〉,在草坪上植入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草,也營造出人造科技物與生態共生共存的未來意象,而作品中間也有一條走道,歡迎人們走入其中細細感受。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2_張欣語 CHANG Hsin-Yu (臺灣 Taiwan) 〈樹的噪訊〉 Tree Noise 02
張欣語 CHANG Hsin-Yu (臺灣 Taiwan) 〈樹的噪訊〉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5_404 N.F (臺灣 Taiwan) 〈青台〉 Grass 03
404 N.F (臺灣 Taiwan)〈青台〉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8_蔡宜婷 TSAI Yi-Ting (臺灣 Taiwan) 〈植光・花〉 Lighting Flowers
蔡宜婷 TSAI Yi-Ting (臺灣 Taiwan) 〈植光・花〉 

3組國外藝術家參展

王連晟的〈非歐幾何延伸公設〉,巧妙利用國美館現有的建築切角進行創作,為此次量體較大的作品,當人們走近作品時,其會開始閃爍、改變燈光,也創造出新的感知空間。來自日本的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打造的〈碎形〉,運用多部投影機投射出的巨大螢幕表面,讓觀者能與影子進行互動,體驗超乎想像的光影效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研究室教授查克・利伯曼(Zachary LIEBERMAN)的〈反射研究〉互動作品,透過一系列的軟體探索光如何反射,以及觀眾如何使用不同的技術,如折射和焦散,應用光來作畫。當你在光桌上移動不同造型的裁形片時,軟體會模擬光線如何從這些形狀反射回來,創造出令人目眩神馳的視覺效果。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7_王連晟 WANG Lien-Cheng (臺灣 Taiwan) 〈非歐幾何延伸公設〉 Non-Euclidean Geometry 02
王連晟 WANG Lien-Cheng (臺灣 Taiwan) 〈非歐幾何延伸公設〉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3_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日本 Japan) KASAHARA Shunichi\ Kezzardrix\HIGA Satoru 〈碎形〉 Fragment Shadow 02
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日本 Japan) KASAHARA Shunichi\ Kezzardrix\HIGA Satoru 〈碎形〉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1_查克・利伯曼  Zachary LIEBERMAN 〈反射研究〉 Reflection Studies
查克・利伯曼  Zachary LIEBERMAN 〈反射研究〉

跨國連線5G異地共演

而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的一大亮點作品,便是由烏克蘭裔/現居西班牙的尤里.勒赫(Iury LECH),與台灣藝術家吳秉聖的共創作品〈光的時間量子〉,其以多頻道的音像畫面營造聲歷其境的體驗,其中畫面生成是透過重疊不成律的音符,以及複節奏的音樂結構、顆粒合成、大量處理影像紋理,並利用點雲技術來創造3D模型,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聽體驗,同時運用即時生成演算和即興隨機的技巧,在視覺畫面和聽覺體驗間建構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此外,本次有4場的跨國連線5G異地共演,時間分別是12月10日的晚上7點、8點,1月14日的晚上7點、8點,有興趣者記得到國美館內的U-108 SPACE體驗。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9_尤里・勒赫 Iury LECH(烏克蘭 Ukraine _ 西班牙 Spain)\ 吳秉聖 WU Ping-Sheng (臺灣 Taiwan) 〈光的時間量子〉 Quantum of Time Inside Light 03
尤里・勒赫 Iury LECH(烏克蘭 Ukraine _ 西班牙 Spain)\ 吳秉聖 WU Ping-Sheng (臺灣 Taiwan) 〈光的時間量子〉 

規劃2場國際論壇

另外,本次也在國美館演講廳規劃了2場國際論壇,分別探討「速度與連結:5G世代下科技藝術展演及其可能性」,與「科技藝術與光節的永續經營」。除有國內學界、業界專業人士,也特別邀請到紐約城市大學校長特聘教授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出席。活動限額200人,有興趣的民眾可至國美館官網預約報名。

小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03_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日本 Japan) KASAHARA Shunichi\ Kezzardrix\HIGA Satoru 〈碎形〉 Fragment Shadow 01
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日本 Japan) KASAHARA Shunichi\ Kezzardrix\HIGA Satoru 〈碎形〉

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廣場、U-108 SPACE(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2月5日

戶外展覽17:00-22:00、室內展覽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

國立臺灣美術館Facebook

資料提供|均勻製作(攝影:汪正翔)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光電獸、圓山坑道化身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整理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從日到夜不停歇,「2025台北白晝之夜」將於11/1下午2點至隔日凌晨2點回歸,以圓山一帶為據點,串連室內場館與城市街頭,帶來一場由大型裝置、表演藝術、聲音光影實驗等織就的藝術體驗。本屆以「Hi Story」為策展主題,集結超過60組藝術創作與上百場演出,號召人們當夜不眠,一起以當代藝術為路徑,探尋台北的城市記憶!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羅珮慈《板塊運動》。(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InTW舞影工作室《Narcosis》。(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1. 兒童樂園化身時光機,重拾過往神社記憶

白晝之夜當晚,曾為神社的兒童樂園將化身一座巨大的時光機,領觀者從遊樂場穿梭回日治時期的國族儀式場域,喚起跨世代的童年記憶。多位藝術家藉作品與城市中的歷史殘響對話:黃贊倫《神轎》裝置融台灣民俗信仰和日本神社意象,訴說因地緣而生關聯的文化軌跡;石孟鑫《門柱燈》取樣1980年代台灣別墅、廠區出入口常見的「球燈」,致敬昔日台灣神社表參道的石燈籠;吳聯吟融合樂園中的假山造景,透過斑斕彩燈和金屬構築《迷幻山林另存新檔》,轉譯傳統山水為虛實交織的自然幻境。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黃贊倫《神轎》。(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吳聯吟《迷幻山林—另存新檔》。(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2. 圓山坑道成環境劇場,領你潛入夢之蟲洞

圓山坑道將化身「夢的蟲洞」限時、採預約制開放,邀觀眾走進平時難以觸及的戰備管制空間,體驗交織夢境、聲響及歷史的環境劇場氛圍。在此,藝術家蔡宗勳《透明的坑》以鏡面材質搭建可反射坑道場景的牆與入口,構築穿梭歷史的路徑;何彥諺的錄像裝置《睡眠大廈》以探索睡眠腦波與潮汐間的頻率契合揭開夢境;邱馳《射線盆栽》將日常事物搬進戰備坑道,讓防空空間幻化為一場寧靜的生活實境;劇場演出則交由6組藝術輪番登場,透過肢體、當代馬戲與戲劇,重構坑道的歷史脈絡。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蔡宗勳《透明的坑》。(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3. 法國直送!酷兒舞廳文化席捲圓山

白晝之夜源於法國,此次特邀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Kitty Hartl擔任客座策展人,串聯法國藝術家帶來精彩的「法國直送」之作:掀起Ballroom風潮的傳奇人物Lasseindra Lanvin,將帶來一場融合表演、時尚與視覺藝術的French Voguing Ball大賽,將巴黎酷兒舞廳風潮渲染至台北;視覺藝術家Pierre Delavie則將於建築立面施展「錯視」魔法,將曾於巴黎大皇宮、凡爾賽宮等地標展現的創作手法移植台北,為白晝之夜訂製奇幻新作,也替Voguing Ball大賽創造一夜限定的絢爛背景。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Lasseindra Lanvin。(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4. 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參與式藝術裝置

由藝術家姚仲涵創作的《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讓摩天輪化身巨型聲光裝置,是本屆必看亮點!現場將設置麥克風採集環境聲響,摩天輪將隨著聲音的強弱變化,展現多變的聲光效果,每個在場的人的聲音都將成為推動這件作品轉變的動能。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姚仲涵《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5. 表演藝術能量流竄街頭

環境劇場除了在圓山坑道內發生,也同步融入城市街頭。表演總監鄭伊雯以多元島嶼、觀眾參與和跨域合作為策展主軸,邀請小事製作、艸雨田舞蹈劇場、躍演、InTW舞影工作室、人米犬頁等多組團隊,藉馬戲、舞蹈、劇場、音樂等多元形式延伸藝術行動的多樣性,為白晝之夜注入豐沛的表演藝術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人米犬頁製作《蛹塚》。(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6. 露天電影院映現早期台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精心策選片單,包含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和白景瑞作品《台北之晨》,以及約在1920年代拍攝、現存最早有關台灣的珍貴影像,引領觀眾在星空下重回往日,共享感動。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飲食男女》劇照。

亮點7. 走進電台廣播現場

毗鄰原山腳下、與北美館相望的臺北廣播電台,將舉辦兩場「開箱電台」導覽,邀請觀眾實地探訪播音室與錄音間,深入這處擁有60多年歷史,曾擔負台北市民防廣播的電台現場。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臺北廣播電台。(圖片來源:Wikipedia)

亮點8. 遊戲與街頭遊戲激盪

Red Bull將打造經典俄羅斯方塊遊戲Red Bull Tetris 台灣決賽舞台」,並攜手塗鴉藝術家BOUNCE帶來街頭創作,為白晝之夜注入年輕世代的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Red Bull Tetris限定版飲料包裝。(圖片來源:Red Bull)

亮點9. 藝術行動進佔晴光商圈,悍圖社聯展登場

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攜手晴光商圈與周邊店家共同呈獻,將藝術行動帶入日常生活街區,其中「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將展出台灣知名藝術團體「悍圖社」聯展,並設置「微醺映畫所」播放多位前輩藝術家的紀錄片,邀人們沈浸於輕鬆氛圍回望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另外在「藝術入店」單元中,將有19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進駐店家和公共場域,帶來鋼琴演出、調香工作坊、光雕、泥塑行為創作等展演。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悍圖社成員藝術家作品:左為郭維國《桃花郭三郎的閃亮進擊》,右為陳擎耀《俄羅斯灑鹽哥》。(圖片來源:藝術家)

白晝之夜策展活動 X 當期藝術節串聯

兒童樂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公園、臺北市立美術館到金車藝文中心等,2025白晝之夜的藝術足跡遍及大圓山各文化據點。以「Hi Story」為題的5大展區,由藝術總監黃彥穎、表演總監鄭伊雯聯手策劃,匯聚視覺裝置、劇場行動和現場表演,串聯臺北雙年展、臺北數位藝術節、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等單元,交織成12小時不間斷的感官旅程,邀人們透過藝術參與向城市歷史致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2025白晝之夜」主視覺運用藝術家陳敬元的畫作,營造浪漫主義與超現實意象交織的神秘氛圍。標準字則由設計師江忠倫操刀,藉DNA雙股螺旋寓意歷史與記憶的延續與交織;「Story」中藏有數字「10」的輪廓,呼應台北白晝之夜迎來十週年。(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

活動日期|2025.11.01(六)14:0011.02(日)02:00

活動地點|臺北市圓山地區(圓山自然景觀公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圓山園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話題?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由日本創意團隊entaku策劃的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いい人すぎるよ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やだなー展)」於今年10月登台,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而展覽為何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與我們分享其中的誕生故事。

以「情感」為主題,喚起大家共鳴

早在「人也太好了吧展」爆紅之前,東京原宿的「友達がやってるカフェ/バー(暫譯:朋友開的咖啡廳/酒吧)」,便因店員不使用敬語、像是在跟朋友對話的設定而在社群平台引起討論。事實上,這個企劃也出自於entaku團隊。而entaku團隊的起點,則可回溯至那時還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的明円卓,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在辦公室裡做了測試性的「有點煩」展覽,沒想到獲得不少客戶的好評。他說,「我們發現以『情感』作為主題的展覽,是很有力量的,能喚起大家的共鳴。」之後,在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更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並陸續在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展覽體現人類的多種情感

人也太好了吧展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明円卓認為,社群平台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綜合展示,這個展正體現了人類的多種情感,像是有趣、人也太好了吧、甚至令人感動或想哭這些要素。「我們覺得這人真是好人的這一種情感,是超越了年齡與性別,所以我們在策劃展覽時,也特別考慮到不要去限制觀眾的族群或對象,這樣的情感也能夠更廣泛地傳遞出去。」正因如此,人也太好了吧展此次在亞洲的巡展,來到了上海、首爾、台北等海外城市,他們想確認這般的「好人情感」是否能跨越國界、與當地的人們產生共鳴?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首爾展場(圖片提供:entaku)

根據當地文化融入在地元素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與台灣的「明日製作所」團隊一起發想點子,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像是「把Ubike車籃垃圾拿去丟的人」、「不會佔用體育課的國文老師」、「台北車站的轉乘」⋯⋯,讓人們看了能會心一笑。開展當週便來到台北展場的明円卓觀察到,日本人會覺得是好人的人,在台灣也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也讓他更加確信「好人情感」能超越國界與語言的隔閡。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

明円卓分享,人會被觸動、心動的瞬間,其實埋藏在記憶之中。他們只是把大家心裡早就有的記憶以展覽表達出來。因此,每次人也太好了吧展的介紹都會寫到這是「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的展覽。「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發覺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好人,也從中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個好人。」他補充,展覽一開始是在社群平台上爆紅,吸引很多年輕人來看展,後來因為各種媒體取材,現在有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我們準備展覽時,有考慮到大人、年輕人的視角,雖然不一定每個年齡層都可以直接共情到所有內容,但如果他們站在長輩或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也能產生情感的連結。」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以作品展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而展覽中的作品,以文字、插畫、照片、實物表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幽默捕捉生活中的日常。明円卓說明,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比如拍攝「好人」時,會思考對方可能的表情、服裝等細節,塑造出讓人們很有共鳴的立體場景。但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他笑說,「我們覺得『好人』的點子是無窮盡的,因為世界上有無限的好人。」他進一步分享,其實團隊在會議時,有一本隱藏絕招的小冊子,裡面列出了各式場景、人物、天氣、事件等,方便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想點子。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另外有趣的是,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更想與他人分享,使展覽自然地在社群間擴散出去。也因此,比起說是觀賞型,他們更會形容自己是體驗型的展覽。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期許未來推出更多台灣本土題材

這次在台灣的展覽反應相當熱烈,開展首日便大排長龍,讓明円卓相當訝異。他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比如將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帶來台灣,同時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我們一直覺得,『只有我們才懂』的作品主題是最有趣的,這也是我們每次在做在地化作品特別重視的部分。當你仔細看展覽時,也會發現只有當地的人才懂得的『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

(下圖中對話框中文意思為:明明沒有回我Line,為什麼還可以發社群貼文呢?)

明円卓透露,entaku(円卓)在日文中是「圓桌」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圍坐在圓桌,一起創造出新點子。最後,他笑著說,未來如果能將這張圓桌搬來台灣,那就太好了!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