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zie Pang
共有1,428篇文章
-
展覽活動2022/06/262022小花計畫《Re:小花盛開的回音》高雄綻放!3個展覽彩蛋、11件作品創作概念
2015年,設計師方序中啟動《小花計畫》,記錄伴他成長的屏東共和新村,回望與外公生活的回憶,也爬梳眷村存在的意義;經過七年積累、歷經2019年首檔展覽《查無此人》的淬煉,第二屆展覽以《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為名於高雄金馬賓館舉辦,集結9組音樂人與11組藝術家,結合音樂、設計與藝術三重表現形式,溫柔喚醒觀者對「家與情感」的感知。
-
展覽活動2022/06/24土耳其藝術團隊Ouchhh數據藝術特展!以AI再現宇宙和古典藝術,3件台灣獨家新作登場
還記得2020年台北白晝之夜上,由土耳其藝術團隊「Ouchhh」創作的裝置藝術〈數據巨石碑〉嗎?其透過GAN與AI演算法應用於哥貝克力石陣(Gobeklitepe)考古數據,並將之轉化為絢爛視覺影像,以數位科技為古文明通電,當年在南港展出後廣獲好評。2022年,《Hello Ouchhh >_< AI數據藝術展》正式登台,集Ouchhh十年創作精華、8大代表性作品,6月25日起於台北華山揭幕。
-
台灣城市2022/06/23金瓜石兩天一夜旅行!在地民宿「緩慢金瓜石」邀旅人慢下腳步,品味礦工酒家菜、夜遊礦山
位居台灣東北角的「水金九」,昔日因礦業開採而繁盛,可在產業沒落後,如今水湳洞、金瓜石似乎不若九份引人注目。不過,與九份隔山相映的金瓜石,同樣擁有獨特的山城景觀、因礦業而形成的豐厚文史底蘊,從濱海公路望去的海景湛藍遼闊,與海面遙望的「十三層遺址」更是乘載台灣礦業歷史的象徵性工業遺跡。深耕在地14年的「緩慢金瓜石民宿」,在空間、餐食、遊程設計上都巧妙呼應金瓜石特質,未來若想造訪瑞芳山城,別忘了將此列入清單。
-
建築2022/06/22新竹「永恆之丘」清水模納骨塔!無梁柱工法結合天井設計打開殯葬空間新想像
納骨塔過去被歸為鄰避設施,久而久之令人心生恐懼,但這讓生者追念逝者的場域,為何會和人們如此疏離?近年,許多納骨塔設計試圖打破既定印象,以更親民、開放的姿態呈現,座落新竹大坪頂的「永恆之丘」就是一例,其由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林彥穎建築師、德國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林友寒建築師共同操刀,將清水模結合天井、觀海窗設計,翻轉納骨塔建築意象。
-
旅行2022/06/21「安縵薩拉」比鄰柬埔寨吳哥城!入住昔日國王行宮、享有吳哥遺跡專屬通道等4大亮點
安縵薩拉(Amansara)鄰近柬埔寨吳哥城,保有安縵積極擴張城市版圖前的寧謐,來到這能享受正統安縵住宿體驗、嚐純正高棉在地風味餐食,更享有參觀吳哥遺跡的專屬通道,安縵為旅客們準備了多種玩法、靈性體驗,打造比鄰聯合國世界文化遺址的幽靜驛站。
-
建築2022/06/21MAD設計北京百子灣社會住宅!馬岩松用高架步道、懸浮公園打造多元化住宅場景
由馬岩松領軍的MAD建築事務所,擅長運用有機線條結合仿生物的形體,讓建築在視覺上變得輕盈,也如周邊地景的結構延伸。綜觀MAD在中國的建築作品,多半都是地標導向的大型公共建築,事務所在中國首間社會住宅作品,就位在靠近北京中央商業區的百子灣。
-
展覽活動2022/06/20高鐵「寶島隨身聽」光體藝術展演!跟著《森態光景》影像步入山林古道
最近搭上高鐵,有沒有發現車票換上新衣,車廂廣播提示音也變得不太一樣?2022年4月,台灣高鐵藝術計劃「寶島隨身聽」正式啟動,由藝術家陳怡潔、音樂家柯智豪擔任主創,以聽覺為索引,邀請乘客在高速列車中,戴上耳機感受移動中的風景。
-
建築2022/06/20帶有無限∞意象的青瓦屋頂建築!順應中國林盤聚落、在地竹編工藝而生的社區中心
中國四川道明縣居民依循「林盤」聚落形式相生,鄰里間更保存著傳統竹編工藝,無論是常民生活、手工藝都別具特色,而創盟國際(archi-union)建築團隊受邀在此打造「竹里社區中心」,其以青瓦砌成、帶有無限符碼意象的屋頂,令人印象深刻。
-
時尚2022/06/20香奈兒CHANEL工坊系列入門必看!9大亮點看「le19M」八大工坊工藝特色
每年時裝週進程不離早春、春夏、早秋、秋冬、高訂系列,而每逢歲末,還有香奈兒(CHANEL)獨有的「工坊系列」大秀,這由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在2002年開啟的服裝系列,匯聚香奈兒旗下Métiers d’art八大工坊的工藝結晶,也蘊含設計師在面料、輪廓、線條上恣意發揮的自由想像。
-
設計2022/06/17叁式【光能基隆】濃縮24小時城市動態!科幻視覺包裹生活洞察
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橫跨國門、正濱、沙灣、海科4大展區,用整座城市的尺度展演基隆近年轉變。其中,數位設計體驗團隊「叁式」作品〈光能基隆〉結合數位體驗與環境劇場,將光點匯聚成城,呈現基隆10大地標與新建設,再融入交通、機構、景點等微觀數據,讓觀眾透過裝置探索「數據化」的基隆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