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WEAR x 明日製作所跨界聯手!「永絮意識 Recreating Stories」開啟時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台灣唯一零廢永續時尚品牌STORY WEAR首度與忠泰集團旗下藝術策劃團隊「明日製作所」跨界聯合推出「 永絮意識Recreating Stories展覽」,展期從2/27至4/7,展覽地點位於 NOKE 忠泰樂生活3樓UNCANNY。

「 永絮意識 Recreating Stories 」展覽結合時裝與當代藝術,藉由「絮」代指布料與紙張纖維,將衣物與畫作回歸為的原初媒材,並再造敘事,帶出人與物的深刻持有關係。衣之為物如何更被珍藏?畫作如何流轉,又能織起新的故事?展覽以物件的生命延續為題,展出零廢時裝品牌STORY WEAR、當代藝術家姚瑞中以及劉文瑄系列新作,在衣與紙之間串起一場獨特的詠物詩篇。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STORY WEAR x 藝術家姚瑞中,全新創作首度亮相!

零廢時尚設計品牌STORY WEAR以「Upcycle design with social impact」為核心理念,將回收單(丹)寧和廢棄布料拆解再製,並運用「和紙麻紗」等環保布料剪裁製衣,為衣物帶來不一樣的故事。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本次STORY WEAR與台灣極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姚瑞中合作,將獨特的姚氏山水語彙結合可持續循環的布料,絹印版畫作品《乖乖-兔兔》以藝術家的珍貴記憶入畫,成為本展系列商品標誌性圖騰,平面畫作幻化成3D立體服裝作品,別有一番觀賞趣味。展場更首度亮相姚瑞中全新巨型屏風畫作〈海峽風雲〉,以金箔製作的六屏屏風波濤洶湧、卷起千堆雪般浪花,描繪台灣海峽數千年來潮起潮落的歷史。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作為回應,STORY WEAR擷取〈海峽風雲〉元素,將畫作完美轉譯成訂製服裝。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表示:「我們以海洋線條、姚式金箔風韻,100 %手工編織,將製作衣服的餘料,以棒針針鉤編織方式製成,完全零廢也不花費一絲電力,耗時 15 天,作品呼應〈海峽風雲〉作品,穿上這套服裝的人即代表一個鼎立不搖的台灣,也象徵海洋千百年來孕育乘載萬物從不間斷、如同 STORY WEAR 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仍然堅定的走在永續這條路上。」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姚瑞中的山水風格作品源自於他的旅行印象,去年台北時裝週與 STORY WEAR 海洋系列結合過印製於循環布料上,彷彿置身於湛藍海洋之中,讓作品訴說最終回歸自然、一切皆空的哲學。海峽的寶藍筆觸呼應著時裝的湛藍,讓藝術於身體、風景之間產生對話。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布與紙的相會,對話藝術與時尚

台灣藝術家劉文瑄,2013 年以古根漢美術館門票再創作之〈古根暈眩〉作品引起藝術界矚目,系列作品以塗畫(Drawing)及紙質媒材作為其主要創作途徑。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本次展出其2014年起創作的「對話」系列作品,藉由將舊貨市場中蒐集而得的無名水墨,改筆拆解、重構、裝裱,藝術家與古畫進行跨越時空的「對畫」,並藉由古畫之裝裱布樣,於繪畫及時裝之間建構起橋樑,為當代水墨創作開展出全新的路徑。劉文瑄更與STORY WEAR跨界合作帶來全新裝置,利用回收牛仔布拓印、網布噴畫於紙張上,從中探索織品與紙張雕塑結合的可能性。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STORY WEAR x 鳳小岳永續追夢之路

STORY WEAR長期支持永續態度之外,亦珍視「每個努力不懈、勇於追求自己夢想的人」,印象中鳳小岳是一名優秀出色演員,其實對他而言演員更像是職業、真正夢想是成為歌手,他勇敢踏上追夢旅途,就算艱辛仍堅持往前走,宛若走在永續路上的STORY WEAR的核心精神「堅持走對的路!Be Cool & Be Kind 」。

鳳小岳也非常熱愛海洋、提倡環保永續,少開冷氣、出門帶環保餐具、購物袋,盡量帶手帕出門,都是鳳小岳實踐永續生活的方法。去年推出個人首張創作專輯《柒》,並於Legacy Taipei舉辦個人首場演唱會「 After the show 」,希望透過音樂喚起大眾的永續意識。

展覽開幕邀請創作歌手鳳小岳現場演唱,希望透過音樂喚起大眾的永續意識。(攝影:周嘉慧)(攝影:周嘉慧)
展覽開幕邀請創作歌手鳳小岳現場演唱,希望透過音樂喚起大眾的永續意識。(攝影:周嘉慧)

實踐零廢展場,用永絮意識迎來更好的明天!

此次展場設計結合零廢理念,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FNG世代設計」回收保特瓶纖維布料製成布幕高掛展間,展期結束可以全部回收交還給予FNG以利再次使用,並以「永豐餘」提供的廢紙磚製作為展台,所有服飾陳列更以咖啡渣/稻殼製成的「裏.外」衣架陳設,集結台灣品牌實現零廢循環展場,希冀在展場物件上也向大眾傳達永續/永絮意識。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一個月展期間,不止帶領大家看展,更體驗如何落實「藝術、永續、與織品」,展區備有50條時尚永續數據海報免費索取,海報也是由永豐餘提供對環境友善的紙材與印刷所製成,將舉辦永續體驗課程,例如:零廢手作課-永續手機吊繩編繩課、用回收牛仔布製成小恐龍、邀請前時尚總編小乖、知名時尚意見領袖瑞夫,探討永續時尚的生活落實,現場亦有零廢回收再製商品展售,千萬別錯過,請密切關注STORY WEAR社群及官網,以及NOKE忠泰樂生活Facebook專頁,近期將公開報名方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

STORY WEAR x 明日製作所「永絮意識 Recreating Stories」

日期|2024/2/27~2024/4/7
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3樓 UNCANNY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

資料來源|明日製作所、文字整理|Sunnie Wang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