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接待中心也是雜誌咖啡館!桃園「竹町屋」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接待中心是賞屋者對建案的第一印象,近年來,越來越多設計團隊選擇挑戰與過往不同的建築外觀、空間規劃,透過創新形式打破房屋銷售的既定印象。2023年於桃園楊梅落成的「竹町屋」就是其中一例,Yung Design Group莊哲湧設計團隊從日本江戶時代的住宅發想,深入觀察接待中心的所在環境,打造出這座與自然共存、永續美學的雜誌咖啡館。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位於桃園的「竹町屋」。(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靈感源自江戶時代居所

Yung Design Group專攻建案、旅館、休閒產業商業空間等,水舞行館、彭村梅SPA旗艦館、順風產後護理之家等空間都出自該團隊。

>>> 台中「竹書屋」呈現竹材的不同可能!莊哲湧將房屋銷售中心打造為質感快閃書店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是Yung Design Group繼台中「竹書屋」後又一竹作建築。(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這次,設計團隊提出「竹町屋」的設計概念,並以美學與永續作為設計的最終目標。「町屋」是日本江戶時代,市街區神社寺廟周邊的商人、職人⺠宅,為住商混合的建築樣式,主要特色是主建築整齊面向街道,後方則隨著環境發展,多有後院。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的設計概念源自日本「町屋」,是江戶時代市街區神社寺廟周邊的商人、職人⺠宅。(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讓都會生活也能與自然連結

為了保留基地內的幾顆老樹,在這片將近200坪的土地上,設計團隊只規劃了40坪的建築,並參考町屋「上層民宅、下層店家」的空間分配形式,將一、二樓設為雜誌咖啡館,三樓則是樣品屋展示。如此一來,樣品屋的陽台不僅更親近老樹,表達對於環境的尊重,也強化了建案與大自然的連結,吸引喜愛文化與自然的潛在客群。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團隊參考町屋「上層民宅、下層店家」的空間分配形式,將一、二樓設為雜誌咖啡館。(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樣品屋的陽台不僅親近老樹,表達對於環境的尊重,也強化了建案與大自然的連結。(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走進「竹町屋」,自然無所不在。開放式格局、低彩度配色,即使身處室內仍能隨時感受到周圍的光線與綠意;咖啡館區域的配置與動線安排,也都以親近自然、欣賞綠意為目標,希望能營造截然不同的購屋體驗。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開放式格局、低彩度配色,即使身處室內仍能隨時感受到周圍的光線與綠意。(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室內。(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以竹材捕捉無形的風,融入自然地景

在接下案子後、初期勘景時,設計團隊便注意到周圍老樹隨風而生成的特殊姿態。這個細膩的觀察,也成為後續「竹町屋」的外型靈感來源。

團隊從建材著手,以輕巧的竹子外皮打造建築立面,循著風的方向,將竹子設計成被風吹起的模樣,捕捉環境中最自然的一刻;手法上則結合包浩斯建築的系統式思維,將竹子與金屬骨架透過模組化的方式結合,在現場能快速組裝,將來銷售期結束也方便拆卸。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團隊從建材著手,以輕巧的竹子外皮打造建築立面,循著風的方向,將竹子設計成被風吹起的模樣。(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竹町屋」以模組化手法建造,結合竹子與金屬骨架,在現場能快速組裝,將來銷售期結束也方便拆卸。(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不再只是臨時建物,咖啡師進駐「竹町屋」

銷售中心本身終究為臨時建築,除了模組化施作的竹子立面外,設計團隊也盡可能選用環保、可回收的裝修建材,將廢棄物降至最低,兼顧美學與永續目標。不過,業主後續捎來好消息,決定延長「竹町屋」的使用期限,並與當地咖啡師合作,邀請進駐成立副牌,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踏入「竹町屋」,感受貼近自然的生活美好。

桃園「竹町屋」接待中心轉型雜誌咖啡館!以竹皮捕捉風的形狀,感受通透光線與蔭翳綠意
業主決定延長「竹町屋」的使用期限,並邀請當地咖啡師進駐,讓更多人有機會踏入「竹町屋」。(圖片提供:Yung Design Group)

資料提供|Yung Design Group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南「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百年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木構屋頂引入日光,金繼擁抱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這座氣派的私人宅邸已佇立百年,見證街區從繁盛的「五條港」商業區,隨時代變遷沒落並重歸平靜。如今,黃宅經修復後化身「建築美術館」,不僅建築本身就是件大尺度展品,新設的木構屋頂、地面的金繼修復痕跡都是亮點,未來也將持續帶來建築相關展覽及活動。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見證府城「五條港」興衰的百年建築

「信義硓𥑮石黃宅」所在的中西區信義街46巷街區,清領時期曾是台南最繁盛的「五條港」地區——當時5條運河港道如同府城命脈,串起鹿耳門港與安平,商船往來頻繁、街市熙來攘往。黃宅所在的「新港墘」河道又被喚作「硓𥑮石港」,因當年船隻在此裝卸貨物石,總會拿硓𥑮石作為壓艙石而得名。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時間轉至日治時期,曾經繁忙的港道已逐漸淤塞,但長久發展下來,五條港已聚集許多郊商,形成繁華的商業區。約莫在1930年代,一戶富貴的黃姓人家從屏東移居台南,在此築起了氣派的私人宅邸,這正是我們今日所見的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一百多年來,黃宅見證五條港的興衰,從戰前商業活絡,到戰後紡織、鐵工、醬油工廠聚集,後隨時代變遷人去樓空,徒留頹敗老屋,街區重回寧靜。近年,黃宅的產權轉移,新主人決定保留這座百年建築,找來專業團修復整建,終於20256月以「建築美術館」之姿重新對外開放。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原型建築為老屋「整骨」

黃宅由「原型建築」及「原型結構」主導改造,身為結構技師的團隊負責人陳冠帆表示,這場改造延續原型結構一貫的精神——「從理解結構與構造開始設計」,團隊化身「結構醫生」,尊重老建築的紋理,慢慢為其「整骨」賦予新生。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黃宅本身是座三落古厝,新設計保留既有結構,透過最小程度的干預對建築進行補強,並引入新式木構屋頂,一邊以「縫隙」引入日光,另一邊則藉如山巒起伏的木折板構造,透過富律動感的視覺復甦老宅心跳。地面也藏有巧思,石地板的裂縫採類似「金繼」的手法進行修復,擁抱老建築的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

今後黃宅將作為建築教育、實驗及展覽的基地,開幕首展由成功大學建築系進駐,以黃宅為載體呈現大學建築教育的論述,看學生如何透過實作、社區參與及材料探索,參與建築的構築與重生;7月起還將陸續迎來《台南建築三年展衛星展》及《ADA新銳建築展》,為這座百年宅邸揭開全新篇章。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4617

更多資訊請見官方Facebook粉絲專頁

 

《成大建築 ×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展期|2025.06.2007.11

時間|週三至週日 13:0018:00

資料來源|台南式台南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