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回歸!聚焦台灣多元豐富藝術樣貌,一起讓藝術融入生活

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 2024 年 5 月 10 日至 12 日正式回歸台北南港展覽館(貴賓預展及開幕晚會於 5 月 9 日舉行)。在展會期間,來自各地的觀眾除了體驗台北當代現場的國際級展覽與企劃節目,亦能同步享受在台北市內登場的多場藝文活動。

由瑞銀集團呈獻、The Art Assembly組織,本屆台北當代匯聚了來自全球 19 個國家和地區的 78 間傑出藝廊,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展現台灣多采多姿藝術景觀以及全球多元藝術觀點的博覽會定位。

除了參展陣容堅強的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以及延續往屆策畫的當代網域(Galleries)、新生維度(Edge)、藝術載點(Engage)、實境計畫(Node)等主題展區外,今年展會也將提供一系列豐富的節目,以突出本地及周邊區域充滿活力的藝術生態。透過大型公共裝置,以及精心策劃的講座、展覽、論壇等活動,台北當代將為聚集至此的國際藝術人士打造一個開啟對話的絕佳平台。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G Gallery Woo Hannah, “Bleeding 5”,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會亮點與藝術計畫 

藝廊雲集,全新展區亮相!

2024 年的台北當代很高興再次迎來許多全球領先的藝廊參展,包括卓納畫廊、常青畫廊、貝浩登、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耿畫廊以及 Eric Firestone Gallery 等。堅強的畫廊陣容,對應出之於世界各地的藝廊而言,展會具有高度銜接本地藝術生態的能力。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Ota Fine Arts 大田秀則畫廊 Chris Huen Sin-Kan, “Balltsz”, 2022.(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參展藝廊中,有超過 57 間在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而台北當代將繼續履行使命,提供在亞洲體驗最佳藝術品的機會。本屆展會也將加入33間首次參展藝廊,包括 Bowman SculptureCuturi GalleryFOUNDRY SEOULJahn und JahnPraise Shadows Art GalleryPolígrafa Obra GráficaThe Columns Gallery...等,彷彿春芽展露的景象也證明了展會對於收藏界具有得天獨厚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展會再次雲集台灣畫廊層峰陣容,包括亞紀畫廊、尊彩藝術中心、谷公館、采泥藝術以及大象藝術空間館...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今年也即將推出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為當代網域展區內的特殊策展計畫,專注於個展或並置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的聯展,同時延續往年「當代網域」(Galleries)將呈現來自台灣、亞洲及國際間各大藝廊的精彩展覽,「藝術載點」(Engage)持續致力於亞洲當代與傳統多元美學的對話,「新生維度」(Edge)則是專注於超越傳統的、最新的藝術型態,包括一部分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Li Yuan Chia, “Hanging Disk”, 1960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全新展區亮點包含日升月鴻畫廊的廖繼春個展、3812 畫廊的蕭勤個展,分別代表了二十世紀現當代藝術演變的兩個關鍵節點;以及由 Marc Straus 帶來的 Ozioma Onuzulike Anne Samat 雙人聯展,這兩位藝術家皆在創作中回溯自身文化遺產,並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等當代議題。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Ever Harvest Art Gallery 日升月鴻畫廊 Liao Chi-Chun, “Temple of Confucius Tainan”, 1959.(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3812 Gallery 3812 畫廊 Hsiao Chin, “Dancing Light-14”, 196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攜手文化部舉辦台灣藝術家群展,公共展區「實境計畫」獨特沈浸式體驗

台北當代首次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特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聚焦台灣中生代藝術家,是由受邀出席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的策展人陳璽安、馬丁.格曼、呂岱如、黃炳豪共同策劃。

展區彰顯出台北當代的核心目標,即為國際觀眾介紹台灣藝壇的多樣性,囊括呈現來自頂級參展畫廊的藝術家以及市場機制外的多元藝術風貌,並顯示了展會長期致力於與台灣公立及私人藝術機構建立聯繫的決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Jahn und Jahn Hermann Nitsch, “Schuttbild”, 202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公共展區「實境計畫(Node)」則盛大呈現來自台灣及亞洲藝術家之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作為展示大型沈浸式裝置藝術的熱門公共展區,重新想像傳統藝博會展位空間的可能性,在現場發揮了場域營造的特殊作用。

今年的兩大焦點作品分別呈現了手工藝及物質遺產相關主題的大型雕塑:由夢工房展出的四代田邊竹雲齋將當代創作語彙融入了傳統日本竹編技藝;由御書房藝廊展出的洪郁雯則是運用紡織技術來捕捉時間在空間中的流動。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Marc Straus Anne Samat, “Never Walk In Anyone_s Shadow”,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汲取靈感!舉辦系列講座與工作坊

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主題為「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將匯聚來自台灣、亞太及其他地區的產業專家,討論藝術是以何種型態存在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此彰顯展會對於學術文化跨界探討的長期支持,並且也將在論壇中,揭示台灣在地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廣大收藏資產。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靈感取自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為公眾揭開台灣收藏界的傳奇大門,將圍繞在「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此一命題,針對「私人收藏與公眾之眼」、「以當代視角重回古董收藏」、「公共機構收藏策略」、「新世代的收藏取徑」等子題進行系列講座,講者陣容雲集公共及私人藝術機構之館長、策展人、年輕藏家、媒體等各界翹楚。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則與來自不同領域的獨立文化機構合作,將於展會期間舉行工作坊、藝術導覽及快閃活動等多元節目,提供在地文化藝術生態面面觀。今年的參與夥伴包含:Artpartment 藝術公寓、PAPER MATTER、埤益 PE Fine ArtGiloo 紀實影音、dmp projects、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隨著展會進入第五屆,台北當代再次確立了其文化交流及國際藝術平台的領先地位。展會聚焦於台灣多樣化的藝術樣貌與成熟的藝術市場,為海內外藝術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和大眾,帶來世界頂尖、藝界翹楚的藝廊展出,並將同步在台北市內舉辦一系列的藝文活動。

本次La Vie也特別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合作推出『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以雜誌搭配藝博會展票,邀約喜愛藝術的讀者訂閱快閃限定組合,4/17日起訂購,一起入手La Vie雜誌閱讀體驗和台北當代藝術饗宴!

(圖片提供:La Vie)

 La Vie X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

內含:5期La Vie雜誌 2024/6月~2024/10月(價值1,250元)、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10(五)一日限定券x2 (單張價值790元)

快閃組合限量50份,方案優惠價999元,4/17~4/30期間限定,讓藝術一起融入生活!

訂購注意事項

1.票券預計2024年5月2日開始寄送,若您於5月8日尚未收到信件,請來電La Vie 02-2500-7578 #3372詢問。
(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8:00,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不上班)
2.城邦讀書花園保留修改活動條款、更改活動贈品、訂單接受與否、活動最終解釋權與更動會員及VIP各項權益辦法之權利。
※以上優惠僅限台灣地區(含澎湖、金門、馬祖),海外讀者恕不用。

詳細購票與更多展會資訊,請關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網站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文字整理|Sunnie Wang

移動美術館「MuMo」把藝術帶到偏遠小鎮!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於法國發起的「MuMo」(Musée Mobile)移動美術館計畫,有感於許多人因各種原因而從未踏入美術館,以經特殊設計的貨櫃車,帶著藝術作品巡迴各地鄉村小鎮,更陸續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法國龐畢度中心合作,打造專屬的「移動式分館」。

沒有機會去美術館?那就把美術館帶到你身邊

MuMo創辦人Ingrid Broc認為藝術是一種啟發思考,打開對話的力量,但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進入美術館,藝術彷彿是遙遠的另一個世界。因此她想出了一個創新的概念,那就是「把藝術帶到他們身邊」——於是MuMo應運而生。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2011年成立的MuMo,陸續與許多藝術家、博物館方合作,透過貨櫃車形式的巡迴展覽,將當代藝術和觀展體驗分享到居民數少於2000人的偏遠小鎮,至今已造訪過七個國家。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前進校園、社區活動中心,複製美術館中的、觀展體驗

第一代的MuMo貨櫃車由建築師Adam Kalkin和設計師Matali Crasset共同打造,貨櫃本身便於船運,也能輕易設置在孩子們平時的生活場所,如校園、活動中心,甚至附近的停車場空地。第一代MuMo共有四個展覽空間,展出約20位國際藝術家為此特別創作的作品,讓孩子們沉浸在繪畫、雕塑、裝置、影片、設計等不同的宇宙中。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2017年,MuMo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合作,建立全新的移動美術館,到各地巡迴展出藏品;2022年起,MuMo又攜手法國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推出第三輛移動美術館,由建築事務所Hérault Arnod Architectures和藝術家Krijn de Koning共同設計,載著一系列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作品前往法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貨櫃車空間有限,如何製造身處博物館的體驗?

被問及如何讓一座空間狹小的貨櫃車變身成「真正的博物館」,設計團隊表示,為了符合一般美術館的空間特色,MuMo x Pompidou的展間牆面保持全白、乾淨無雜物,將各種零件隱藏起來。另外,MuMo x Pompidou也在入口兩側設置衣帽間,令參觀過程更貼近真實踏入博物館的體驗。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不僅如此,為呼應龐畢度中心的多元身份,MuMo x Pompidou也特別規劃了一處空間,用於音樂演出、電影放映、工作坊等活動,令其更像是龐畢度中心的縮小版;而放置於戶外、高矮不一的小方塊,除可作為座椅使用外,也與貨櫃內五顏六色的區域設計相呼應。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MuMo」把藝術帶到沒有美術館的地方!攜手英國Tate、法國龐畢度中心,至今巡迴七國各地

資料來源|MuM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拍立得攝影展《一拍即影》!9大主題集結隨拍隨得的詩意、尺度可大可小的藝術實驗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拍立得「即時成像」的魔法,讓找畫面、按快門至相片到手,只需短短一分鐘就能實現。

我們熟悉的拍立得相片,是雙邊不超過10公分的精巧成像、是日常生活的顯影;不過,從1930年代Polaroid(寶麗來公司)開發出這款攝影神器開始,就吸引不少知名攝影師與藝術家將其視為「創作藝術」的工具——他們善用小巧或巨無霸機型的拍立得,試驗底片、顯影劑、移膜技術、相片尺寸等變因,創造令人難忘的藝術,讓人幾乎忘了這是「隨拍隨得」、幾乎不靠後製的影像。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Guy Bourdin(蓋伊.伯丁),〈查爾斯.佐敦,1978年〉,1978,富士超光澤感光相紙輸出。(圖片提供:Guy Bourdin、路易絲.亞歷山大藝廊)

攝影迷必看!難得以「拍立得」為主角的影像大展

即日起至67日於台北師大美術館展出的《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透過9大主題包裹300多件拍立得藝術創作,集結多位藝術與攝影大師如Andy Warhol(安迪・沃荷)、Ansel Adams(安塞爾・亞當斯)、André Kertész(安德烈・柯提茲)等的教科書等級之作,以及眾多腦洞大開的實驗影像,尺度從小巧到令人意想不到的20 x 24英吋(50.8 x 61公分),讓人看見拍立得不只貼近日常、還能創造大片的多變魅力。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夢幻陣容

Andy Warhol(安迪・沃荷)、Ansel Adams(安塞爾・亞當斯)、André Kertész(安德烈・柯提茲)、Guy Bourdin(蓋伊・伯丁)、Chuck Close (查克・克洛斯)、Ellen Carey(艾倫・凱莉)、Lucas Samaras(盧卡斯・薩馬拉斯)、Peter Beard(彼得・比爾德)、Robert Mapplethorpe(羅伯特・梅普爾索普)、William Wegman(威廉・韋格曼)、柴田敏雄、森本洋充等歐美與日本知名創作者。

9大主題呈現拍立得的創作可能

《一拍即影》由師大美術館、美國攝影展覽激進會、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聯合製作。佔據三個樓層的展場,透過9大主題梳理拍立得的不同特質,以及攝影師運用它的各種方式——比如「築構」聚焦於取景與構圖的巧思;「劇場」強調影像的表現張力;「觀察」凸顯掌鏡人對周遭環境的敏銳,因此才能夠在瞬時間捕捉城市、自然風景中稍縱即逝的美好。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一拍即影》展區9大主題

「觀察」、「築構」、「探問」、「印象」、「表現」、「劇場」、「陳設」、「沈思」、「速度/洞察力/即時成像/即逝/創新」。

亮點01/巨無霸機型拍出的超大拍立得

本次必看亮點包含多幅平常難以見到的20 x 24 英吋(50.8 x 61 公分)巨幅相片,這些作品並非用小張拍立得拼接、也不是將底片放大沖洗而成,而是出自Polaroid最巨大的同尺寸相機。這款將近150公分高、重達上百公斤的巨無霸機型,只存在於Polaroid位在紐約、麻州等地的工作室,只有受品牌邀請的藝術家才能使用。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拉」出相紙上的色塊|Ellen Carey

美國藝術家Ellen Carey(艾倫・凱莉)就是受邀者之一,利用巨無霸拍立得創作出《拉》(CMY)一作。她刻意在定影前拉出相紙,任由顯影劑漫流其上,製造出上半部青藍、桃紅、銘黃,下半部全黑的4個色塊,還留有被暱稱為「鬱金香」的齒輪壓痕。這幅影像體現了被藝術家稱為「零度攝影」(​​Photography Degree Zero)的創作風格,它抽象、大膽,不指涉具體的地域、人物或物件,反而給人一種純粹、超然的藝術感知。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Ellen Carey(艾倫.凱莉),〈CMY〉,1997,拍立得20x24 Polacolor彩色複合媒材,210.8 x 167.6公分。(圖片提供:Ellen Carey、Jayne H. Baum、Baum、M+B)

以繪畫「再製」拍立得|Chuck Close

展場中一張美國前國務卿Hillary Clinton(希拉蕊・柯林頓)的巨大肖像,出自已逝藝術家Chuck Close(查克・克洛斯),他以巨幅網點肖像畫聞名,生前常以20 x 24英吋相機拍攝人像,再於成像後的相紙畫上網格,作為後續繪畫的參考。與希拉蕊肖像比鄰的正是攝影師本人的「自拍」。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Chuck Close於《一拍即影》展出作品。(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亮點02/大師也愛拍立得

Polaroid靈魂人物鏡頭下的美西絕景|Ansel Adams

穿行展廳之間,好萊塢驚悚片大師Hitchcock(希區考克)、喜劇天王Jim Carrey(金凱瑞)的身影驚喜映入眼簾;而掌鏡人中,也不乏名留攝影史的大師級人物,當中最具代表性、也與寶麗來連結最深的一位,莫過於已故風景攝影師Ansel Adams(安塞爾・亞當斯)了。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左:Andy Warhol,〈Self-Portrait (Fright Wig)〉,1986/右:Timothy White這張照片彷彿金凱瑞的影子,手持著本尊剛被拍下的拍立得。(圖片提供:師大來源,照片來自寶麗來典藏)

打從1948Polaroid推出首款拍立得後不久,Ansel Adams便應創辦人之邀擔任顧問,一路做了35年直到離世。這段期間,他不只協助品牌打下典藏基礎、提供專業的產品測試意見,也持續親自使用拍立得創作。這次我們可以在《一拍即影》看見Ansel Adams用拍立得捕捉的優勝美地半圓丘、瀑布,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拍攝對象。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sel Adams,〈Yosemite〉,1955,拍立得42型PolaPan 4x5 膠卷 ,8.3 x 10.8公分。(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作品出自寶麗來典藏)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sel Adams〈Thunderstorm, Yosemite Valley〉,(圖片來源:The Ansel Adams Gallery)

獨特構圖玩轉光影|André Kertész

展覽現場的靜物照比起人像、風景也毫不遜色,當中最珍貴的是匈牙利攝影師André Kertész(安德烈・柯提茲)因思念已逝的妻子而用拍立得創作的影像。攝影記者出身的Kertész,以俯瞰、斜角等前衛構圖,為20世紀上半新聞攝影帶來新穎視角,深深啟發Bresson(布列松)、Robert Capa(羅伯特・卡帕)等新聞攝影大師。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dré Kertész〈Beauborg, Paris〉,1977。(圖片來源:Holden Luntz Gallery © André Kertész)

本次展出之作也看得見他獨特的取景視角——結婚40年的妻子離世後的幾年之間,他以SX-70相機在紐約公寓裡拍下日常即景,相紙中可見心形玻璃、半身人像等物件隨性擱在窗台上,光和影交織、嬉遊於其間,構圖簡潔、韻味綿長,傾訴著對愛妻的惦念之情。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dré Kertész,〈1979年8月13日〉,1979,拍立得SX-70底片,10.7 x 8.8公分。(圖片提供:André Kertész、Stephen Bulger)

狗狗與故障成就的美好意外|William Wegman

透過一系列以「狗」為主角的影像聞名於世的美國攝影師William Wegman(威廉・韋格曼),這次也帶來最具標誌性的「威瑪犬擬人」作品,只不過畫風與平時不大一樣,因為創作過程中遇上了「意外」。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圖片來源:PBS © William Wegman)

拍立得相紙上,3隻家犬頭戴著部落面具、端坐著看向鏡頭,不過畫面卻只出現狗兒的上半身,讓人好奇為何留白?原因其實很單純——顯影劑由上而下擴散時,不知為何突然停止流動,最終只留下我們所看見的紅色區塊。因為顯影區域的形狀像是盾牌,Wegman索性將作品取名為《盾》(Shield),紀錄下這場有趣的意外。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右為William Wegman作品《盾》(Shield)。(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亮點03/加熱、撕扯、刮擦等拍立得藝術實驗

對鬼點子特別多的藝術家們來說,拍立得不僅僅是紀錄實像的畫布,也是畫筆,是顏料,是創作的道具,更可以是創作的本身。他們從成像後的著色、書寫、剪裁、拼貼、即時翻拍,到干預顯影時的加熱、撕扯、刮擦,甚至結合藍曬、鉑鈀等古老印相工藝(如森本洋充),讓拍立得在想像力催化下,已然超越了日常紀錄、廣告試拍的用途,幻化為創造力及實驗精神的載體,讓人大開眼界。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現場展品。(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塗鴉血字|Peter Beard

曾為《Vogue》等雜誌掌鏡的知名時尚攝影師Peter Beard(彼得・比爾德),將拍立得視為「私密日記本」,在相紙標誌性的白色邊框上塗鴉,甚至不惜以血為墨,彷彿要將自我的生命力與記憶一併封存。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圖片來源:Peter Beard official Instagram)

加溫為曖昧|Lucas Samaras

美籍希臘裔攝影師Lucas Samaras(盧卡斯・薩馬拉斯)則刻意塗抹、加熱顯影劑乾燥前的拍立得,讓相片中的顏彩混融,只留下特定的身體部位清晰可辨,形成一張又一張充滿藝術感的「非常自拍」。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Lucas Samaras〈Photo-Transformation〉。(圖片來源:THE MET © Lucas Samaras)

亮點04/拍立得上市前珍貴試拍照、古典相機集結

藝術家能夠拿起拍立得,任想像馳騁、顯影於或大或小的相紙上,追根究底必須歸功於Polaroid開創的技術,因此《一拍即影》特別展出上百件古典相機、研發檔案、模型、試拍照等,揭開其70年來鮮為人知的進化軌跡。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出各個年代的拍立得模型與相機。(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敘事從1945年拍立得上市前的數十張「試拍照」為起點,由影像中的Polaroid創辦人Edwin Land(艾德溫・蘭德)與啟發他踏上「即時成像攝影」研發之路的女兒,作為品牌故事的序言。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左:拍立得上市前的測試照/右:寶麗來SX-70相機。(攝影:izzie pang)

接著最令人心動的就是早年的拍立得相機!有別於現在的拍立得為求方便帶出門,而以塑膠等輕量材質製成,上世紀的機型外觀多以金屬、皮革拼接,有著別樣的美感。當中又以1972年問世的「SX-70」最為迷人,它不光有顏值,更是史上第一款折疊式的即時單鏡反光相機,乘載著創辦人Edwin Land研發將近20年、只為做出心中理想相機的心血。

另外,因Andy Warhol(安迪・沃荷)愛用而紅透半邊天的「Big Shot」、千禧年時由Britney Spears(小甜甜布蘭妮)代言的少女愛用款「I-Zone」也都在場。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出各個年代的拍立得模型與相機。(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科技與藝術合作的結果

Edwin Land曾說,「我認為自己首先是個藝術家,對愛、感情、分享以及讓美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很感興趣。」一語點破寶麗來除了以精良、平價的消費型拍立得風靡全球外,更與攝影和藝術圈維繫著互惠、共好的夥伴關係,甚至發展出「藝術家支持計畫」,以免費產品和展出機會,交換創作者的使用反饋及拍立得創作。這次《一拍即影》展出的大師作品正是源自此計畫數十年來的積累。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技術流傳於世,曾經色彩卻難以再現

曾經風光的Polaroid,在2008年不敵數位相機浪潮而宣告破產,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雖然拍立得現在依舊流行,但因Polaroid改由荷蘭公司經營,礙於歐洲法規對顯影藥劑相關成份的限制,許多曾在美國時期產品使用的原料目前無法再用,這或多或少影響了拍立得成像的顏色、對比度、飽和度等,也就是說,舊日的色彩已難以被真實復刻,過去就是過去了。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大衛.萊文薩爾,〈無題,出自《摩登羅曼史》系列〉,1983-1985,拍立得SX-70底片,10.7 x 8.8公分。(圖片提供:大衛.萊文薩爾)

文章最後,想特別介紹一幅不仔細瞧只會看見一片黑漆、認真看卻會被感動的作品,它出自Polaroid老家——美國麻州——當地攝影師之手。Polaroid破產後,總部人去樓空、招牌被故意塗黑,讓常路過這的攝影師S. B. Walker看了失落惆悵,想做點什麼為大樓、也為Polaroid留下紀錄;於是某天他帶著梯子來到這,上上下下爬梯將Polaroid招牌一格一格地拍下,最後串連成一幅長型黑白影像。畫風看似頹敗慘淡的相片,其實紀錄了攝影界閃閃發光的一代傳奇,也讓人領悟即便品牌易主、總部建築失色,只要攝影仍然存在,總會有人不忘以拍立得顯影生活、實驗藝術。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S. B. Walker,〈被塗黑的寶麗來標誌,麻州沃爾瑟姆市寶麗來公司總部, 2011年〉,2011,以拍立得55型正/負4x5底片進行數位列印。(圖片提供:Janet Borden, Inc.)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

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6月7日(五)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票價|全票250元

 

師大美術館將在5月份推出「一拍即 IN」系列活動,除了有專家導覽、拍立得走讀街拍、Polaroid快閃店之外,還有非常值得參與的拍立得刮片、移膜工作坊,從中體驗《一拍即影》參展藝術家創作與實驗的過程。詳情請至官方頁面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