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回歸!聚焦台灣多元豐富藝術樣貌,一起讓藝術融入生活

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 2024 年 5 月 10 日至 12 日正式回歸台北南港展覽館(貴賓預展及開幕晚會於 5 月 9 日舉行)。在展會期間,來自各地的觀眾除了體驗台北當代現場的國際級展覽與企劃節目,亦能同步享受在台北市內登場的多場藝文活動。

由瑞銀集團呈獻、The Art Assembly組織,本屆台北當代匯聚了來自全球 19 個國家和地區的 78 間傑出藝廊,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展現台灣多采多姿藝術景觀以及全球多元藝術觀點的博覽會定位。

除了參展陣容堅強的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以及延續往屆策畫的當代網域(Galleries)、新生維度(Edge)、藝術載點(Engage)、實境計畫(Node)等主題展區外,今年展會也將提供一系列豐富的節目,以突出本地及周邊區域充滿活力的藝術生態。透過大型公共裝置,以及精心策劃的講座、展覽、論壇等活動,台北當代將為聚集至此的國際藝術人士打造一個開啟對話的絕佳平台。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G Gallery Woo Hannah, “Bleeding 5”,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會亮點與藝術計畫 

藝廊雲集,全新展區亮相!

2024 年的台北當代很高興再次迎來許多全球領先的藝廊參展,包括卓納畫廊、常青畫廊、貝浩登、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耿畫廊以及 Eric Firestone Gallery 等。堅強的畫廊陣容,對應出之於世界各地的藝廊而言,展會具有高度銜接本地藝術生態的能力。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Ota Fine Arts 大田秀則畫廊 Chris Huen Sin-Kan, “Balltsz”, 2022.(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參展藝廊中,有超過 57 間在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而台北當代將繼續履行使命,提供在亞洲體驗最佳藝術品的機會。本屆展會也將加入33間首次參展藝廊,包括 Bowman SculptureCuturi GalleryFOUNDRY SEOULJahn und JahnPraise Shadows Art GalleryPolígrafa Obra GráficaThe Columns Gallery...等,彷彿春芽展露的景象也證明了展會對於收藏界具有得天獨厚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展會再次雲集台灣畫廊層峰陣容,包括亞紀畫廊、尊彩藝術中心、谷公館、采泥藝術以及大象藝術空間館...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今年也即將推出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為當代網域展區內的特殊策展計畫,專注於個展或並置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的聯展,同時延續往年「當代網域」(Galleries)將呈現來自台灣、亞洲及國際間各大藝廊的精彩展覽,「藝術載點」(Engage)持續致力於亞洲當代與傳統多元美學的對話,「新生維度」(Edge)則是專注於超越傳統的、最新的藝術型態,包括一部分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Li Yuan Chia, “Hanging Disk”, 1960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全新展區亮點包含日升月鴻畫廊的廖繼春個展、3812 畫廊的蕭勤個展,分別代表了二十世紀現當代藝術演變的兩個關鍵節點;以及由 Marc Straus 帶來的 Ozioma Onuzulike Anne Samat 雙人聯展,這兩位藝術家皆在創作中回溯自身文化遺產,並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等當代議題。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Ever Harvest Art Gallery 日升月鴻畫廊 Liao Chi-Chun, “Temple of Confucius Tainan”, 1959.(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3812 Gallery 3812 畫廊 Hsiao Chin, “Dancing Light-14”, 196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攜手文化部舉辦台灣藝術家群展,公共展區「實境計畫」獨特沈浸式體驗

台北當代首次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特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聚焦台灣中生代藝術家,是由受邀出席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的策展人陳璽安、馬丁.格曼、呂岱如、黃炳豪共同策劃。

展區彰顯出台北當代的核心目標,即為國際觀眾介紹台灣藝壇的多樣性,囊括呈現來自頂級參展畫廊的藝術家以及市場機制外的多元藝術風貌,並顯示了展會長期致力於與台灣公立及私人藝術機構建立聯繫的決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Jahn und Jahn Hermann Nitsch, “Schuttbild”, 202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公共展區「實境計畫(Node)」則盛大呈現來自台灣及亞洲藝術家之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作為展示大型沈浸式裝置藝術的熱門公共展區,重新想像傳統藝博會展位空間的可能性,在現場發揮了場域營造的特殊作用。

今年的兩大焦點作品分別呈現了手工藝及物質遺產相關主題的大型雕塑:由夢工房展出的四代田邊竹雲齋將當代創作語彙融入了傳統日本竹編技藝;由御書房藝廊展出的洪郁雯則是運用紡織技術來捕捉時間在空間中的流動。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Marc Straus Anne Samat, “Never Walk In Anyone_s Shadow”,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汲取靈感!舉辦系列講座與工作坊

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主題為「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將匯聚來自台灣、亞太及其他地區的產業專家,討論藝術是以何種型態存在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此彰顯展會對於學術文化跨界探討的長期支持,並且也將在論壇中,揭示台灣在地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廣大收藏資產。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靈感取自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為公眾揭開台灣收藏界的傳奇大門,將圍繞在「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此一命題,針對「私人收藏與公眾之眼」、「以當代視角重回古董收藏」、「公共機構收藏策略」、「新世代的收藏取徑」等子題進行系列講座,講者陣容雲集公共及私人藝術機構之館長、策展人、年輕藏家、媒體等各界翹楚。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則與來自不同領域的獨立文化機構合作,將於展會期間舉行工作坊、藝術導覽及快閃活動等多元節目,提供在地文化藝術生態面面觀。今年的參與夥伴包含:Artpartment 藝術公寓、PAPER MATTER、埤益 PE Fine ArtGiloo 紀實影音、dmp projects、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隨著展會進入第五屆,台北當代再次確立了其文化交流及國際藝術平台的領先地位。展會聚焦於台灣多樣化的藝術樣貌與成熟的藝術市場,為海內外藝術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和大眾,帶來世界頂尖、藝界翹楚的藝廊展出,並將同步在台北市內舉辦一系列的藝文活動。

本次La Vie也特別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合作推出『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以雜誌搭配藝博會展票,邀約喜愛藝術的讀者訂閱快閃限定組合,4/17日起訂購,一起入手La Vie雜誌閱讀體驗和台北當代藝術饗宴!

(圖片提供:La Vie)

 La Vie X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

內含:5期La Vie雜誌 2024/6月~2024/10月(價值1,250元)、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10(五)一日限定券x2 (單張價值790元)

快閃組合限量50份,方案優惠價999元,4/17~4/30期間限定,讓藝術一起融入生活!

訂購注意事項

1.票券預計2024年5月2日開始寄送,若您於5月8日尚未收到信件,請來電La Vie 02-2500-7578 #3372詢問。
(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8:00,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不上班)
2.城邦讀書花園保留修改活動條款、更改活動贈品、訂單接受與否、活動最終解釋權與更動會員及VIP各項權益辦法之權利。
※以上優惠僅限台灣地區(含澎湖、金門、馬祖),海外讀者恕不用。

詳細購票與更多展會資訊,請關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網站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文字整理|Sunnie Wang

「工藝遶境」巡遊臺灣六縣市,揭開多元工藝的島嶼風貌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經過一年的時間,巡迴臺灣六個縣市,透過展出典藏品、在地工藝家的作品,並舉辦多元體驗活動,讓工藝走入日常,且展現文化的生命力!

連結臺灣各地的工藝對話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為慶祝中心七十週年,特別規劃了這場從南投出發,歷時一年依序前往臺北、彰化、臺東、臺南及新竹等地巡禮的工藝盛宴,深入挖掘並呈現臺灣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

經過各地展覽巡禮,一一將工藝中心的典藏帶入地方,並透過主題式的爬梳與在地工藝家、工藝物展開多種面向的對話與交流,讓民眾在認識臺灣的工藝特色之餘,亦能連結當地源遠流長的工藝歷史與精神。

為了串起多地的展出,「工藝遶境」以大樹為主題企劃,並以「風」元素作為各地展覽主題名稱,象徵工藝生態發展藉由風的吹拂,在七十年來的茁壯中,開枝散葉至各地形成多元的文化底蘊。而展覽名稱「遶境」的命名靈感除了連結民間信仰神明遶境的傳統外,另一方面,則來自「工藝中心創辦人」顏水龍曾在1937年展開的火車環島行中,進行全臺工藝材料與分布情形的調查,於是此展將其實踐臺灣工藝之精神視為重要歷史參考背景。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結合多元體驗的工藝展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遶境不僅是一場文化巡禮,更是一場充滿意義的社會行動,透過這次遶境計畫,希望能將工藝的精神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喚起民眾對工藝的關注與熱情,並促進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

各地展覽中,除了呈現珍貴的工藝展品,「工藝遶境」也結合有趣的主題體驗,如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 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其中工藝占卜運用現在盛行的生成式AI,融合命理五行及工藝材質進行算命體驗,卜算適合自己的工藝項目,讓民眾在觀展之餘,亦能藉由數位科技與自身、工藝產生連結與共鳴;永續工藝區則展出工藝中心近年推動廢料再利用的創新成果;VR科技體驗讓觀眾如臨現場,走進王清霜等六位工藝大師的創作空間;而「隨行旅物.SHOP」則匯聚入選的在地臺灣綠工藝作品,推廣生活工藝融入日常的理念。在展場之外,亦有「街角工藝」活動串聯店家,使人們可以走入在地特色店家。活動更有網路人氣角色「誠實君」阿尼斯特出現於展覽周邊,可透過消費獲得其相關限量贈品。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隨風蛻變的新竹工藝面貌

從今年4月2日到5月4日期間,「工藝遶境」最後一站行至新竹,以《風動-新竹》為題,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及中庭展出。新竹向來以風城聞名,早期發展出精湛的蓪草、螺鈿等傳統工藝,這些工藝文化甚至曾揚名於海外,亦是過去經濟發展的縮影。如今,當地玻璃工藝與高科技產業並行發展,若回首過去的工藝文化與當地產業,新竹則展現既理性又感性,古今人文薈萃的在地風貌。

此次展覽以「風動」為主題,聚焦新竹結合自然風、產業變遷與文化流動中的不斷轉化與創新,展覽中呈現出包含螺鈿、玻璃、木雕、纏花、藍染等多樣工藝形式,不僅展現在地工藝的多元風貌,也彰顯匠人技藝隨時間流轉、隨風蛻變,延續不息的工藝精神。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典藏與在地工藝的集結

《風動-新竹》展覽匯集工藝中心的珍貴典藏,並呈現桃竹苗地區工藝師的精湛創作。其中包含臺灣工藝發展的關鍵人物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深入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體現顏水龍推動工藝生活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理念實踐。

此外,展覽亦呈現新竹當地獨具特色的螺鈿工藝作品,如陳振芳的竹地螺鈿漆藝作品《門內庭趣》。螺鈿工藝起源於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為全臺灣唯一有螺鈿工藝產業的重鎮。這種傳統裝飾技法,利用貝殼光澤鑲嵌於雕鏤物上,透過繁複工序如構圖、裁貝、鑲嵌至打磨,曾多應用於出口樟木箱、紅木家具,過去多售至美國、日本。《門內庭趣》以門神與麻雀為主題,結合竹胎結構、貝殼鑲嵌與樹漆技法創作而成。此為陳振芳結合家族親戚經營紅木家具產業與貝殼鑲嵌工藝,再運用後天學習的工筆畫、版畫、漆藝為基礎,完成以年畫為主的木竹家具貝殼鑲嵌漆工藝創作。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而新竹知名的玻璃工藝,得益於當地盛產矽砂與天然氣。此次展出如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號》,創作者將玻璃穿梭於金屬網間,以下墜姿態交錯流動,展現生命的律動感,同時營造出平衡有致的空間美感;光線穿透玻璃傾瀉而下,使整體作品散發出流動光影的視覺效果。

而纖維染織作品包含粘碧華的《登龍門得富貴》,表面運用富貴牡丹、鯉躍龍門等傳統意象,搭配紅色緞面暗花襯底,營造華麗氛圍,實則融入當代情境與創新刺繡技法,展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表現。其他如蕭在淦的《祥獅戲球》,為與元宵相關的燈藝創作,作品結合鐵線、透光絲布和蕾絲邊等材質,創作出絢麗美感,並寓意吉祥。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動手體驗工藝魅力

《風動-新竹》除了展區內的展品,於開幕時亦有結合現代工藝品牌開辦市集,讓民眾能貼近結合現代創作、設計思維的商品。現場亦有品牌工藝體驗如皂黏土手作陶器、金工蝕繪和瓷繪DIY體驗等,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為了深刻連結在地社區所發展的工藝成果,也集結臺灣藺草學會等提供工藝體驗項目。

「工藝遶境」巡迴臺灣六個縣市,精心呈現典藏與當代工藝家的作品,不僅讓人們再次貼近傳統工藝的深刻創作精神,也邀請民眾在快速的生活中放緩步調,細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時間流動與手作溫度,感受溫潤而動人的人文氣息。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文字 / TK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5件必看!從感官、神話到歷史的藝術探索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5件必看!從感官、神話到歷史的藝術探索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登場,集結72位國內外藝術家探索那些被忽略卻始終存在的低語。編輯在此精選5件必看作品,從感官記憶的召喚、神話與現實的交織、文化身分的叩問、邊緣聲音的復返,到歷史真相的辯證,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感知方式。

羅勒的香氣是通往天堂的路
Fatma Abdulhadi〈留下的⋯⋯盡可能長存〉

沙烏地阿拉伯絲網藝術家Fatma Abdulhadi想起母親說過:羅勒是《古蘭經》裡天堂的氣味。她善於從植物中提煉色彩,將記憶轉譯為絲網上的圖案。走近〈留下的⋯⋯盡可能長存〉(What Remains⋯ Stay as Long as You Can),拱門之間垂掛著薄紗,葉片的輪廓被印在半透明的布面上,像是永遠被時間凍結的影子;真實的羅勒就長在這些印痕之間,鮮活而短暫。駐足期間,回憶往事,氣味喚起家族儀式的片段,羅勒同時象徵生與死,這裝置就是一場與消逝的拉扯。香氣終將散去,記憶終將模糊,但在此刻,它們都被這座靜謐的花園暫時挽留。

Fatma Abdulhadi〈留下的⋯⋯盡可能長存〉。(圖片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2025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此作首次展出於Islamic Arts Biennale 2025。本作品承蒙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Fatma Abdulhadi〈留下的⋯⋯盡可能長存〉。(圖片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2025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此作首次展出於Islamic Arts Biennale 2025。本作品承蒙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❷ 靈猴能將灰燼煉成黃金
Korakrit Arunanondchai〈愛在死亡之後〉

就像一座因火災而廢棄的印刷廠,一間住滿猴子的老戲院,Korakrit Arunanondchai的影像總在這些充滿創傷記憶的場域中展開。這次全新創作的〈愛在死亡之後〉(Love after Death),由一隻能將灰燼煉成黃金的神話猴子,引領我們進入鬼魅傳說。作品重訪他的兩件舊作片段:曼谷美術館裡那座立於燒毀印刷廠的多媒體裝置,以及在泰國華富裡府廢棄戲院的拍攝現場,那裡如今住著被奉為祖靈的猴群。透明大屏幕上閃現著影像,光、聲與機械裝置讓空間成為召喚儀式的劇場,瀰漫著亡靈徘徊的氣息。在此,時間不以線性延展,記憶與夢境交疊,失落與重生循環不息。 

Korakrit Arunanondchai〈愛在死亡之後〉。(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Carlos/Ishikawa Gallery (London),Kukje Gallery (Seoul/Busan) 版權所有。由2025台北雙年展,Openfield foundation及Kukje foundation共同委託製作。圖像
Korakrit Arunanondchai〈愛在死亡之後〉。(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Carlos/Ishikawa Gallery (London),Kukje Gallery (Seoul/Busan) 版權所有。由2025台北雙年展,Openfield foundation及Kukje foundation共同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❸ 一片幸運餅乾、一場錯置的文化遊戲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

幸運餅乾,這經常在美式中餐館見到的小點心,其實源自舊金山。由此叩問:當符號被挪移後,它會如何被重新詮釋、收編,甚至變形?出生於法國、母親來自海地,她長年在殖民歷史的裂隙中打撈被消音的記憶。自2018年起,她以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為靈感展開長期計畫「Temple of Love」,手工黏土製作的幸運餅乾便曾出現在2019年里昂雙年展的〈Absence〉一角。這次她為台北雙年展創作〈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s),將數千枚餅乾鋪展於北美館1樓落地窗門廊,有些內藏種籽,有些則塞入神祕字條。你可以捏碎它讓祕密現形,也能讓它完好如初、保持神祕。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❹ 走音合唱團在此為你獻唱
Lina Lapelytė〈斜坡研究(又名沉默者)〉

走音的人就該被矯正嗎? 立陶宛藝術家Lina Lapelyt 開始疑惑:為何某些聲音被定義為音樂、有些則是雜音?誰有資格發聲,誰又該保持沉默?〈斜坡研究(又名沉默者)〉(Study of Slope (aka The Mutes))在2022年首度於巴黎Lafayette Anticipations委託創作,此後她每每招募當地「自認唱歌走音」的素人組成合唱團。作品的中央園圃中,擺放著一雙鞋底歪斜的瓷質斜口鞋,象徵那些「五音不全」的人;園圃中的在地植物常被誤認為雜草,實則具有療癒之效。台北版本中,觀眾還能看見一個卡拉OK螢幕,播放著由英國作家Sean Ashton小說《Living In A Land》改編的歌詞。雙年展閉幕的週末,「走音合唱團」也將現場演唱。

示意:〈The Mutes〉,2022,法國Lafayette Anticipations展覽現場。(攝影:Marc Domage)
示意:〈The Mutes〉,2022,法國Lafayette Anticipations展覽現場。(攝影:Marc Domage)

❺ 偽飛機場就是編排的歷史
邱子晏〈偽飛行場〉

一座從未起飛的機場,唯一的任務是欺騙。台灣藝術家邱子晏在〈偽飛行場〉中,以鐵架與紙板手工重建了一架零式戰鬥機。這個靈感源自他在雲林發現的日治時期軍事遺址,那裡的跑道、碉堡與模擬機場,全是為了迷惑敵軍而建造的幌子。觀眾可以走進機艙,在顯示器上觀看一部虛構的航空電影。影片將歷史重現,並提問:當歷史本身就是精心編排的騙局,我們該如何記憶?這件雙年展委託的現地製作,不只關乎過往的戰爭遺跡,更映照著台灣破碎的歷史記憶—那些被刻意隱藏、選擇性遺忘的,與我們自以為理解的。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