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回歸!聚焦台灣多元豐富藝術樣貌,一起讓藝術融入生活

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 2024 年 5 月 10 日至 12 日正式回歸台北南港展覽館(貴賓預展及開幕晚會於 5 月 9 日舉行)。在展會期間,來自各地的觀眾除了體驗台北當代現場的國際級展覽與企劃節目,亦能同步享受在台北市內登場的多場藝文活動。

由瑞銀集團呈獻、The Art Assembly組織,本屆台北當代匯聚了來自全球 19 個國家和地區的 78 間傑出藝廊,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展現台灣多采多姿藝術景觀以及全球多元藝術觀點的博覽會定位。

除了參展陣容堅強的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以及延續往屆策畫的當代網域(Galleries)、新生維度(Edge)、藝術載點(Engage)、實境計畫(Node)等主題展區外,今年展會也將提供一系列豐富的節目,以突出本地及周邊區域充滿活力的藝術生態。透過大型公共裝置,以及精心策劃的講座、展覽、論壇等活動,台北當代將為聚集至此的國際藝術人士打造一個開啟對話的絕佳平台。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G Gallery Woo Hannah, “Bleeding 5”,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會亮點與藝術計畫 

藝廊雲集,全新展區亮相!

2024 年的台北當代很高興再次迎來許多全球領先的藝廊參展,包括卓納畫廊、常青畫廊、貝浩登、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耿畫廊以及 Eric Firestone Gallery 等。堅強的畫廊陣容,對應出之於世界各地的藝廊而言,展會具有高度銜接本地藝術生態的能力。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Ota Fine Arts 大田秀則畫廊 Chris Huen Sin-Kan, “Balltsz”, 2022.(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在參展藝廊中,有超過 57 間在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而台北當代將繼續履行使命,提供在亞洲體驗最佳藝術品的機會。本屆展會也將加入33間首次參展藝廊,包括 Bowman SculptureCuturi GalleryFOUNDRY SEOULJahn und JahnPraise Shadows Art GalleryPolígrafa Obra GráficaThe Columns Gallery...等,彷彿春芽展露的景象也證明了展會對於收藏界具有得天獨厚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展會再次雲集台灣畫廊層峰陣容,包括亞紀畫廊、尊彩藝術中心、谷公館、采泥藝術以及大象藝術空間館...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今年也即將推出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為當代網域展區內的特殊策展計畫,專注於個展或並置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的聯展,同時延續往年「當代網域」(Galleries)將呈現來自台灣、亞洲及國際間各大藝廊的精彩展覽,「藝術載點」(Engage)持續致力於亞洲當代與傳統多元美學的對話,「新生維度」(Edge)則是專注於超越傳統的、最新的藝術型態,包括一部分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Li Yuan Chia, “Hanging Disk”, 1960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全新展區亮點包含日升月鴻畫廊的廖繼春個展、3812 畫廊的蕭勤個展,分別代表了二十世紀現當代藝術演變的兩個關鍵節點;以及由 Marc Straus 帶來的 Ozioma Onuzulike Anne Samat 雙人聯展,這兩位藝術家皆在創作中回溯自身文化遺產,並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等當代議題。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Ever Harvest Art Gallery 日升月鴻畫廊 Liao Chi-Chun, “Temple of Confucius Tainan”, 1959.(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3812 Gallery 3812 畫廊 Hsiao Chin, “Dancing Light-14”, 196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攜手文化部舉辦台灣藝術家群展,公共展區「實境計畫」獨特沈浸式體驗

台北當代首次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特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聚焦台灣中生代藝術家,是由受邀出席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的策展人陳璽安、馬丁.格曼、呂岱如、黃炳豪共同策劃。

展區彰顯出台北當代的核心目標,即為國際觀眾介紹台灣藝壇的多樣性,囊括呈現來自頂級參展畫廊的藝術家以及市場機制外的多元藝術風貌,並顯示了展會長期致力於與台灣公立及私人藝術機構建立聯繫的決心。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Jahn und Jahn Hermann Nitsch, “Schuttbild”, 202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公共展區「實境計畫(Node)」則盛大呈現來自台灣及亞洲藝術家之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作為展示大型沈浸式裝置藝術的熱門公共展區,重新想像傳統藝博會展位空間的可能性,在現場發揮了場域營造的特殊作用。

今年的兩大焦點作品分別呈現了手工藝及物質遺產相關主題的大型雕塑:由夢工房展出的四代田邊竹雲齋將當代創作語彙融入了傳統日本竹編技藝;由御書房藝廊展出的洪郁雯則是運用紡織技術來捕捉時間在空間中的流動。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Marc Straus Anne Samat, “Never Walk In Anyone_s Shadow”, 202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汲取靈感!舉辦系列講座與工作坊

本屆「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主題為「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將匯聚來自台灣、亞太及其他地區的產業專家,討論藝術是以何種型態存在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此彰顯展會對於學術文化跨界探討的長期支持,並且也將在論壇中,揭示台灣在地極具國際影響力的廣大收藏資產。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靈感取自台北獨特的收藏文化,為公眾揭開台灣收藏界的傳奇大門,將圍繞在「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此一命題,針對「私人收藏與公眾之眼」、「以當代視角重回古董收藏」、「公共機構收藏策略」、「新世代的收藏取徑」等子題進行系列講座,講者陣容雲集公共及私人藝術機構之館長、策展人、年輕藏家、媒體等各界翹楚。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則與來自不同領域的獨立文化機構合作,將於展會期間舉行工作坊、藝術導覽及快閃活動等多元節目,提供在地文化藝術生態面面觀。今年的參與夥伴包含:Artpartment 藝術公寓、PAPER MATTER、埤益 PE Fine ArtGiloo 紀實影音、dmp projects、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等。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隨著展會進入第五屆,台北當代再次確立了其文化交流及國際藝術平台的領先地位。展會聚焦於台灣多樣化的藝術樣貌與成熟的藝術市場,為海內外藝術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和大眾,帶來世界頂尖、藝界翹楚的藝廊展出,並將同步在台北市內舉辦一系列的藝文活動。

本次La Vie也特別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合作推出『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以雜誌搭配藝博會展票,邀約喜愛藝術的讀者訂閱快閃限定組合,4/17日起訂購,一起入手La Vie雜誌閱讀體驗和台北當代藝術饗宴!

(圖片提供:La Vie)

 La Vie X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離藝術最近的訂閱計劃』

內含:5期La Vie雜誌 2024/6月~2024/10月(價值1,250元)、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10(五)一日限定券x2 (單張價值790元)

快閃組合限量50份,方案優惠價999元,4/17~4/30期間限定,讓藝術一起融入生活!

訂購注意事項

1.票券預計2024年5月2日開始寄送,若您於5月8日尚未收到信件,請來電La Vie 02-2500-7578 #3372詢問。
(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8:00,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不上班)
2.城邦讀書花園保留修改活動條款、更改活動贈品、訂單接受與否、活動最終解釋權與更動會員及VIP各項權益辦法之權利。
※以上優惠僅限台灣地區(含澎湖、金門、馬祖),海外讀者恕不用。

詳細購票與更多展會資訊,請關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網站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文字整理|Sunnie Wang

4檔台灣藝術家個展齊聚「伊日藝術計劃」:AI逆生成、模擬科幻自然,以雕塑、新媒體、空間裝置等多元媒介引發當代思索

4檔台灣藝術家個展齊聚「伊日藝術計劃」:AI逆生成、模擬科幻自然,以雕塑、新媒體、空間裝置等多元媒介引發當代思索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同步呈獻《寧好!》、《Summoner of Birds》、《草木浮影》、《框選、路徑》4檔全新個展。從本文綜覽完整展覽內容,一併認識4位台灣藝術家及其作品所關照大至當代社會、小至個人感知的各層面議題。

伊日藝術計劃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透過文學、電影、生態環境等貼近生活的策展切角,致力梳理並開拓當代藝術發展可能。除經營藝廊、選品店、獨立書店等場域外,亦執行系統展演、代理海內外藝術家參與國際博覽會,並主辦「台北藝術自由日(Taipei Free Art Fair)」廣納各地策展人和創作者,打造與日常共生共存的藝術環境。今年8月,團隊推出台灣藝術家寧文周晏旭林冠吟吳權恩個展,引領觀眾走進氛圍迥異的現場,與形式多元、各具獨特語彙的新銳創作有所互動和交流。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寧好!》

新媒體藝術家寧文將新媒體作為「性別決定系統(sex-determination system)」的實驗場域,透過自我肉身扮演與不同AI模型之間的交替對話,在去中心化網絡架構下,操演出新的性別、身體與身分樣態。

寧文作品〈Gerontoph obia〉,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Gerontoph obia〉,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客製化虛擬親密 Customized Virtual Intimacy〉,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客製化虛擬親密 Customized Virtual Intimacy〉,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1 拆解數位時代的性別模板

不同於當今多視AI為影像創作的工具,《寧好!》展出作品可見寧文反其道而行,先拍攝了一系列以身體為核心的自拍半動態肖像(cinemagraph),再將其輸入AI系統,藉此觀察機器如何反向拆解圖像、生成指令,進而產出文本。他觸碰並測試AI系統的禁忌規範文化偏見語言邏輯政治正確性乃至誤讀機制,質疑機器如何理解身體、性別、角色、動作與構圖背後的文化意義。

寧文作品〈五官盲盒測試員 Facial Feature Blind Box Tester〉,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五官盲盒測試員 Facial Feature Blind Box Tester〉,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Mind〉,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Mind〉,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2 生成新酷兒身體

以自小對性向與性別流動的經驗為起點,藝術家回望自身在保守社會脈絡中被壓抑的歷程。在Web2.0時期,寧文曾利用匿名語音與影像互動嘗試塑造各種數位身分,卻總被主流平台歸類為雜訊,因而進一步想像:若Web3.0中,身分的構成不再受制於中心化監控,是否能生成一種新的「酷兒身體」?作品〈D2305〉便於區塊鏈上構築新的原生身體,以迷因式短影音為肉身承載、私鑰為基因序號,作出Web3.0原住民;這些分身存在於永無止境的循環影像(boomerang loop)裡,彷彿一場持續變形與再生的輪迴儀式。

寧文作品〈D2305〉,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D2305〉,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3 置身「性階級制度」

創作過程中,寧文記錄下圍繞「新媒體、身體與慾望」主題的觀察與思考,包括元宇宙中的思想垃圾、自媒體時代的情慾資本、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鏈上種族分類、微工經濟下的性暴力重構,以及AI道德規範中的限制與漏洞。藝術家如置身蓋兒魯賓(Gayle S. Rubin)論述之「性階級制度」中的多重角色扮演者,不斷游移於各種過渡狀態,續寫非穩定性的身體政治敘事。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寧文

創作領域涵蓋攝影、虛擬實境、沉浸式劇場、現場藝術、加密藝術等。最初以「參與式藝術」擾動性階級、解構禁忌文本,近期則透過新媒體操演不同身分,在超越肉身限制後,顯影出性別、身體與媒體間的關係;並探究後人類條件下,身體如何在數位結構與科技語言中重構自我與他者的界線。其作品曾獲金穗獎、藝術自由日首獎、美國VR新視角獎等海內外獎項肯定,亦曾登上柏林影展、舊金山影展等國際盛事展出。

藝術家寧文。(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寧文。(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寧好!》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1F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Summoner of Birds》 

#01 超現實演奏

行為藝術家周晏旭全新個展《Summoner of Birds》靈感源自童年對鳥類的想像,關注生物與人類活動空間的邊界與隔閡,同時將該意象融合荒誕元素進行創作。他穿上迷彩偽裝衣在倫敦聖詹姆士公園(St James's Park)演奏大提琴,模擬似人非人的神祕生物;周圍環繞著受飼料吸引前來的鴿子,隨其拉動弓弦時的身體擺盪而靠近與疏離,來回間構成微妙律動,藝術家並從中尋覓平衡和別有的浪漫。

周晏旭在倫敦聖詹姆士公園演奏大提琴,進行行為藝術創作。(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在倫敦聖詹姆士公園演奏大提琴,進行行為藝術創作。(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作品〈Bird’s Summoner〉,2022。(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作品〈Bird’s Summoner〉,2022。(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2 模擬另一種自然

周晏旭創作多依賴自然環境完成,同時也模擬如科幻小說世界般的另一種「自然」;作品結合音樂、場景與幽默意趣,由探索各種旋律、生物圈與穿著風格展開,加以鮮明的視覺語言道出人類何以在不同環境中生存。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周晏旭

出身台灣、現旅居英國,2023年取得倫敦藝術大學美術碩士學位,目前就讀牛津大學。作品曾於蘇格蘭皇家學院、威尼斯軍械庫等地展出,亦曾在街頭、森林與遺跡中演奏大提琴。斷斷續續的音色象徵人在各種處境下的情緒狀態與脆弱性——離開古典音樂的傳統舞台,沒有觀眾和伴奏,周晏旭將音樂表演帶入它原不屬於的場域。

藝術家周晏旭。(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周晏旭。(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Summoner of Birds》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後樂園 BACK_Y 2F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草木浮影》

#01 取材疫情期間的「綠意連結」

門口、陽台、階梯到屋頂的角落,有如一條自然的舞台動線。疫情期間,這些空間被重新注視,植物的光影成了日常裡最安靜也最真實的陪伴,綠意從單純的裝飾昇華為與真實世界保持連結的方式。延續此一觀看角度,雕塑藝術家林冠吟運用介於平面與立體之間的浮雕形式,描繪鹿角蕨的姿態、輪廓、質地和紋理,嗅聞其在空氣中緩慢擴散的氣息。

林冠吟作品〈峨嵋山〉(左);〈捲捲鹿〉(右)。(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林冠吟作品〈峨嵋山〉(左);〈捲捲鹿〉(右)。(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林冠吟作品〈石蓮花〉。(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林冠吟作品〈石蓮花〉。(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2 聚焦與植物共處的微觀世界

「窗」勾描著內和外、想像與現實之間的界線。《草木浮影》部分作品即以拆下的舊窗框為載體,透過虛實框景,使浮雕植物化作情感投射的媒介;當雕塑在燈下浮現、層次深淺變化,形構出一種靜中有動的空間節奏,「光」彷彿融為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家於是將時間拉長感官放大,聚焦與植物共處的微觀經驗——它既是對植物存在的記錄,更是一段關於空間、時間與內心轉折的浮光掠影,供觀者在靜止中感受流動,體察自由的風。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林冠吟

2010年取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學位。他擷取當代風景,細膩捕捉植物的生長韻律,扭轉並延展根、莖、葉,賦予自然元素嶄新動態與生命力。其雕塑作品呈現如自然縮影般的盆景世界,傳遞平靜而積極的生活態度。

林冠吟《草木浮影》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框選、路徑》

騎乘機車穿梭街道巷弄,兩旁景象透過安全帽面罩顯現得十分平滑,彷彿它貼著你的面罩或眼球滑過。雕塑藝術家吳權恩藉「框選」和「路徑」兩詞彙描述在路上移動時,對於建築招牌和路邊物件色彩的想像。包括交通號誌在內,這些指示牌憑醒目色彩「渴望」人們的視線關注;圓的、扁的、方的,恰似在建物和天空上框選出一塊填色,並隨身體移動的路徑,時而延長、停滯、轉彎。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此次吳權恩以壓克力板作為主要材料,將作品帶入《框選、路徑》展覽空間。觀者走進展間,也走進了作品之中。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框選、路徑》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後樂園 BACK_Y 1F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灣文博會逛展懶人包:6大展區亮點、2大行程攻略一次看,8/2-8/11松菸、南港展覽館打開島嶼記憶寶箱

2025臺灣文博會逛展懶人包:6大展區亮點、2大行程攻略一次看,8/2-8/11松菸、南港展覽館打開島嶼記憶寶箱

2025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水風景》8月2日開展!今年主展區所在位址松山文創園區本身即為假日好去處,現更有4個免費入場主題館、1間工藝選品快閃店,以及南港展覽館於8月5日接續啟動的品牌商展,共為這趟年度文化之旅提供最佳行程。La Vie編輯帶逛懶人包下方查收。

2025臺灣文博會將於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舉行,今年取「水風景」為題,同樣分文化策展品牌商展兩部分。8月2日由文化策展在松山文創園區領頭登場、品牌商展則緊接於8月5日在南港展覽館亮相;前者又包括1件戶外裝置3+1個主題館1間快閃店,從震撼裝置、沉浸體驗、特色選品到趣味串聯活動,邀請觀眾用五感探索臺灣獨有的水文化。週末揭幕在即,本篇完整收錄文化策展部分包括戶外裝置在內的6大展區亮點,以及逛展、購物2大行程攻略,帶你搶先一睹水風景之美。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舉行。(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舉行。(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6大展區亮點

這趟溯源之旅將造訪4個主題館,將水風景扣合「百大文化基地」獲選風土文物的精神理念;以各地地貌為梗概,在綜觀河流、湖泉、海洋環境之際,搭配瀏覽與水文息息相關的造紙、茶酒、農漁等特有事業產物,以及透過文資、設計、影視音等轉譯手法創造出的創意內容。

#01 戶外裝置「水亭」

首先在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外,一座結合漁繩和農用棚架搭建而成的懸浮裝置「水亭」如精神堡壘般既呼應年度主題、又象徵島嶼與水共融的生命意象,正迎接著觀眾走進現場。作為展覽期間限定的文化地景,此裝置也將《接海之島》的「水社會」主題從場內延伸至場外,指引觀眾從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逐步了解人、水與環境之間的多重關係;並由觀眾隨意走逛欣賞,親自感受素材質地之美,透過近距離互動獲得個人詮釋,重拾與重塑島嶼記憶。

#02 主題館「接海之島」|4號倉庫

《接海之島:臺灣山海的文化生態》策展人為「嶼山工房」林聖峰,在頭頂一片巨型編織裝置覆蓋的壯觀氛圍下,多面向的螢幕播放24部跨年代影像、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作品和近40本主題書籍,供觀眾選擇與沉浸,為這座島嶼內蘊的故事所觸動。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巨型編織裝置為視覺主體,搭配多角度螢幕放映島嶼影像紀錄。(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巨型編織裝置為視覺主體,搭配多角度螢幕放映島嶼影像紀錄。(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裝置細節。(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裝置細節。(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文化部)

#03 主題館「有河之靈」|3號倉庫

《有河之靈:臺灣水體的精神生態》由「嶼人設計工作室」曾雅欣、林中一兩位建築師共同打造,場內裝置有如一條向海口宣洩而去的流川,各種文化象徵物件擺飾於河面或和暗藏兩側空間,將觀眾帶入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多元信仰和傳說之間。還能親手點亮一盞水燈,將心願順水傳遞出去。

主題館「有河之靈」於展場中央打造一條跌宕起伏的流川。(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有河之靈」於展場中央打造一條跌宕起伏的流川。(圖片提供:文化部)
由裡側向外看尤其壯闊。(圖片提供:文化部)
由裡側向外看尤其壯闊。(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側空間藏有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文化象徵物件。(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側空間藏有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文化象徵物件。(圖片提供:文化部)

► 精選展品不能錯過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4 主題館「穿霧之境」|2號倉庫

編輯私心最為推薦大家多留些時間遊走《穿霧之境:臺灣霧林帶的生命生態》,此館由「偶然設計」曾令理構思。還沒踏進展場,極具辨識度的檜木香已先一步沁至鼻尖。全區有如一座高山霧林,透過感性的燈光投射營造出水氣氤氳,時濃時淡、猶有聚散的仿真意境。循著宜人的森林氣息,觀眾不僅能夠覺察這些在「水」成形之前即點滴累積的山林之美,亦能於臺灣近年的林木業發展和霧林帶長久孕育的茶葉產業相互呼應中,全身心感受自然的力量。

主題館「穿霧之境」讓人如置身高山霧林。(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穿霧之境」讓人如置身高山霧林。(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品在光影間引人入勝。(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品在光影間引人入勝。(圖片提供:文化部)

木材或高聳直立、或橫臥交錯於地面,樹影散落,轉身就是不同驚喜——有水的樹洞、山中的籤社,供人們駐足觀看,進而與展品產生互動;齊柏林攝影集、伐木工人雕刻,乃至人造水窪上能夠稍作歇息、觀賞精彩影片的木座,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都納入場景設計,完美體現其題名「穿霧」二字旨趣。

投映於牆面、地面上的樹影使氛圍感愈發飽滿。(圖片提供:文化部)
投映於牆面、地面上的樹影使氛圍感愈發飽滿。(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設計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無違和納入,行走其間恰體現「穿霧」旨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設計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無違和納入,行走其間恰體現「穿霧」旨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 精選展品不能錯過

(左)齊柏林攝影集《凝視》;(右)小型籤社,可當場抽籤並於集章卡蓋上對應該籤詩的印章。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左)內含水源的樹洞,以反光塗料呈現濕潤感;(右)多件茶葉產業相關文物之一。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5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5號倉庫

《臺灣萬水:臺灣文化生態的多樣性》由「草字頭」黃偉倫操刀,有別於過去聚焦單一縣市的形式,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出22縣市「上媠的(siāng-suí ê)」102件地方特產,訴說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攜手觀眾共赴一趟跨越山海的文化小旅行。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22縣市特產進行展售。(圖片提供:文化部)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22縣市特產進行展售。(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水文化與生活美感的眾多文創商品皆可在此購得,包括靈感源於彰化縣濁水溪畔傳統工藝「籠仔篙」的小夜燈、來自花蓮縣以鰹魚骨燻製且獲國際金獎的「鰹魚琴酒」、臺中市漆器品牌「光山行」特別推出2025文博會限定色的「本色漆器」水杯,以及新竹起家的「或者生活」擷取在地柿餅造型、利用水庫淤泥再生樂土發想出的「柿子說」香氛器皿,供大家在觀賞之餘,也能把饒富創意能量、與自己別有共鳴的巧思帶回家。

既為展覽空間,也是一處能把「展品」買回家的紀念品店。(圖片提供:文化部)
既為展覽空間,也是一處能把「展品」買回家的紀念品店。(圖片提供:文化部)
每件商品皆承載當地文化脈絡。(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每件商品皆承載當地文化脈絡。(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 (左)購物方式融入台灣文化精髓,入場時可取用「鹽酥雞籃」裝進欲購買商品號碼牌,最後再至展場底部收銀區結帳;(右)春池玻璃帶來的池塘造景。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6 工藝選品店「日常+」|北向製菸工廠

最後再回到倉庫對面的北向製菸工廠,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在文博會規劃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在地工藝品牌,帶來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居家擺飾等超過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拿起C.C.C. Glass Works的百岳清酒杯,透過玻璃色彩如見臺灣四季山景閃爍;坐上實木藤編椅凳,感受傳統工藝經由現代演繹後的別樣風情;選購元泰竹藝社的元氣凹豆杯、花蓮Verde的蛇紋石蠟燭座,則為日常注入永續與療癒元素,更突顯工藝始終靜謐卻至關重要地存在於生活中。

工藝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品牌、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工藝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品牌、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從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到居家擺飾,販售品項相當多樣。(圖片提供:文化部)
從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到居家擺飾,販售品項相當多樣。(圖片提供:文化部)

同場加映:特別活動邊逛邊玩

#01 水波紋集點

凡於文博會期間前往「水風景」主題商家取得集點卡並消費,滿100元即獲1點,集滿6點可至松山文創園區設計點櫃台及南港展覽館1館大會服務台兌換限量好禮。

#02 水路秘境走讀

若想深入了解臺灣水風景,可參與在地文化工作者親自帶路和解說的《與水同行》水路秘境走讀,其一路線為松山文創園區出發的〈採集水路的顏色〉,其二路線為南港展覽館出發的〈南港很陂〉,將穿行瑠公圳遺跡、昔日菸廠澡堂,探索濕地生態和水路痕跡,帶領民眾回溯臺北水文歷史脈絡、追尋水與城市的故事,並由策展人專場導覽文博會展區。

兩項特別活動圍繞年度主題「水風景」展開。(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項特別活動圍繞年度主題「水風景」展開。(圖片提供:文化部)

>> 報名資訊請點此查看臺灣文博會官方網站。

2025臺灣文博會2大行程攻略

#01 文化策展逛展行程(8月2日起)

來到文化策展區可先逛4大主題館,領略自高山的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落山過嶺的溪海潮浪一路牽繫而起的臺灣文化生態。接著進入「日常+」快閃店選購特色商品,同步獲得杯墊、帆布袋等多款限量贈品。開幕第一個週末(8月2日、3日)另推出5場《海洋的方法》主題講座與演出活動,邀請音樂、影視、紀錄片、博物館等領域共8位專家,以黑潮文化視角出發,探討臺灣文化內容邁向國際之路。

#02 品牌商展購物行程(8月7日起)

今年品牌商展來到交通便利的南港展覽館1館展出,場地規模及參展業者數量皆為歷年最大。首2日(8月5日、6日)開放專業人士及買家洽商,後5日(8月7日至11日)則全面開放大眾進場,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

延伸「水風景」主軸,品牌商展訂題「嗨,水域場!」,場內以多種透明的霓虹色裝置表彰臺灣文創的自由、流動與無限可能,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劃分風格生活、文創禮品、當代工藝、島嶼風尚、文化永續、原創角色、插畫應用、數位娛樂等展區。展覽期間除有豐富的跨界展演讓觀眾盡享臺灣文創魅力外,今年論壇更邀集日本三麗鷗、華納兄弟、臺灣原創IP品牌及跨界專家,深度解析角色IP跨域變現、創意行銷等主題,探討文創產業創新策略和路徑。

品牌商展「嗨,水域場!」預計8月5日開放買家、8月7日開放大眾進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品牌商展「嗨,水域場!」預計8月5日開放買家、8月7日開放大眾進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屆時將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圖片提供:文化部)
屆時將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水風景》

【文化策展】

  • 時間:8月2日至8月11日10:00-18:00,最終日16:00閉館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2-5號倉庫及北向製菸工廠

【品牌商展】

  • 時間:專業買家|8月5日、6日10:00-18:00;一般民眾|8月7日、10日10:00-18:00,8日、9日10:00-20:00,11日10:00-16:00
  •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1樓(臺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 更多資訊可至臺灣文博會官方網站官方臉書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