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舞的旅宿4選!跟著日本大師住進山海的美好款待

與自然共舞的旅宿4選!跟著日本大師住進山海的美好款待

日本文化中,自然與人的關係直接而親密,與建築間的界限同樣曖昧。這啟發一代代「自然系」建築師們與自然共舞,根植傳統並展望前衛之作。La Vie 精選4件大師的旅宿之作,帶你徜徉於建築美學之間,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款待。

藤森照信:小泊 Fuji

種滿櫻花樹的屋頂下,擁抱富士山景入眠

藤森照信在日本的首個旅宿設計作品小泊Fuji,就位於長野縣富士見町田野村莊之中,在一望無盡的田園景色中,如同一艘停靠山丘旁的小舟。藤森照信的建築風格獨特,喜愛以木、竹、土、石等天然素材創作,並摻以超現實風格的空間設計,使得作品樸實素雅間又滿是童趣奇幻之味,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茶屋系列之一、像極宮崎駿動畫場景的高過庵。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小泊Fuji經營者山越典子正受此吸引,而有了這次合作。藤森照信以燒杉板作為外牆立面,屋頂則是由波浪狀的銅板鑄成,並以建築旁的一顆櫻花古樹作為靈感,在屋頂種植多棵櫻花樹,春天花季時,小泊Fuji在綠意田園中冒出粉紅小花,別具可愛表情;室內牆壁使用石灰泥,大量採用木材質使得空間散發溫暖平靜氣息。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坂茂:下瀨藝術花園別墅

浸淫海天美景,瀨戶內海的藝術與自然之詩

2023年4月對外開放的下瀨藝術花園緊鄰廣島灣,是結合美術館、獨棟別墅、花園與餐廳的大型複合設施,園區建築群全出自2014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坂茂。美術館外觀為橢圓設計,室內以扁柏再製的大樹狀樑柱,宛如參天巨木從地底延伸至天花板,而遠眺廣島灣,由透光玻璃折射進海面波光,彷彿讓蓬勃生機由外延伸至館內。

(圖片提供:SIMOSE)
(圖片提供:SIMOSE)

而別墅區則可以分為「森林別墅」(森のヴィラ)、「水邊別墅」(水のヴィラ)兩大區塊,部分建築是坂茂的舊作改版,部分則是全新作品,5棟森林別墅各有設計特點,包括以玻璃拉門構成的無牆之家、以再生紙管打造的紙之家、垂直交錯牆面為結構主體的十字牆之家、雙屋頂之家及家具之家;水邊別墅可見5棟相連的「Kielsteg之屋」(キールステックの家), 以奧地利木質拼裝板材Kielsteg打造,格局各有別出心裁的設計。

(圖片提供:SIMOSE)
(圖片提供:SIMOSE)

藤本壯介:NOT A HOTEL ISHIGAKI

在綠草如茵間,望見南國蔚藍海景

2020年,日本企業家濱渦伸次創立全新型態飯店品牌NOT A HOTEL,以飯店休憩結合自宅、「不是酒店,而是一種生活」的營運理念,力圖創造擁有多元風格的體驗。歷經與多位大師合作,2023年底新計畫NOT A HOTEL ISHIGAKI邀請藤本壯介操刀,將自然元素與極簡概念融入設計之中,打破空間想像,讓人造建築與地景呈現巧妙的和諧美感。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酒店座落於沖繩石垣島東南部沿海,帶有未來感的白色圓形建築嵌入起伏坡地,頂部覆蓋綠意盎然植被,半開放式的住房設計,能夠一覽無遺周邊風景以及映照天空的戶外水鏡,室內外的界線不再,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隈研吾:Kitoushi 之森 Kitoron

生於木林間,享受北國的溫暖療癒

座落在北海道東川町的山丘上俯瞰整個城鎮,溫泉旅店Kitoushi之森Kitoron(キトウシの森 きとろん)由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KKAA)打造,緊鄰著KKAA北海道辦公室。隈研吾講究「負建築」的哲學, 善於利用木材、竹、紙、石板等自然材料,從用材到線條設計都順應在地環境而生。

 (攝影:今田耕太郎)
(攝影:今田耕太郎)

Kitoushi之森Kitoron結構上即採用當地的落葉松,室內同樣使用當地白樺木,並與在地的木匠職人合作製作家具。屋頂的露天劇場甲板獨特的銳角與巧妙線條設計,與北海道的雪山山貌相呼應。旅店為訪客提供寧靜的幸福之所,在桑拿浴室中放鬆身心的同時欣賞美麗風景。

 (攝影:今田耕太郎)
(攝影:今田耕太郎)

文|蘇曉凡   攝影|今田耕太郎    圖片提供|小泊 Fuji、NOT A HOTEL、SIMOS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扇子躍出戲曲融入建築,成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無疑是2025年世界各地預計落成的公共建築中,最令人期待的目的地之一。劇院建築由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中國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ECADI)合作設計,以壯觀的螺旋樓梯為亮點,其自屋頂一路延伸至地面,流線輪廓如展開的扇面,令人聯想戲曲表演者的優雅身姿;開放式的設計邀請人們沿著「扇的紋理」拾階而上,行至屋頂將上海城景觀和黃浦江景盡收眼底。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上海歌劇院在後灘,為昔日工業區注入新生

上海歌劇院所在的後灘一帶,早期是煉油廠、貨運碼頭等聚集的工業用地,後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迎來大規模的整體環境改造,逐漸轉型為以低碳、生態、文化為發展關鍵字的臨江新區。一座大型歌劇院落址於此,正是後灘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坐落於後灘一帶。(圖片來源:Snøhetta)

從奧斯陸到上海,Snøhetta用「屋頂廣場」打開劇院建築

在上海歌劇院之前,Snøhetta已累積大量劇場建築設計經驗,以2008年竣工的挪威奧斯陸歌劇院為開端,先後有加拿大Isabel Bader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巴黎Nanterre-Amandiers劇院翻新計畫落成,另有韓國釜山歌劇院正在興建當中。經過多次實戰,Snøhetta對劇院建築的理解更加透徹,對格局、建材等設計手法該如何相輔相成,營造更完善的觀賞體驗,亦有深入了解,這些經驗也在上海歌劇院中獲得延續。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值得一提的是,從奧斯陸、釜山到上海歌劇院,Snøhetta都提出「屋頂廣場」的設計方案,將過去常是封閉的劇院建築打開,邀請人們走上屋頂親近建築,也透過新視角眺望城市。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扇子躍出戲曲,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為了真正實現「讓藝術家與公眾共享建築」的設計概念,Snøhetta自上海歌劇院屋頂延伸出一座壯觀的螺旋階梯,其靈感來自戲曲中常見的扇子,整體外觀如展開的扇面,密集排列的階梯則如扇的摺痕,俯瞰優雅又富律動感,令人聯想舞台上表演者的流動身姿。劇院周圍的景觀設計也採放射式佈局,呼應劇院建築本身,讓人們無論自劇院眺望城市、或自城市別處望向此處,都能享有連貫的視覺風景。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周圍景觀採放射式佈局,呼應建築本身。(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如展開的扇面。(圖片來源:Snøhetta)

玻璃帷幕讓城市和劇院互為風景

視線轉往劇院內部,Snøhetta選用大量橡木及柔軟絲質,除了考量材料的聲學表現,在視覺上也與建築外部以混凝土為主的材質形成鮮明對比。劇院立面則披上落地玻璃帷幕,將自然光線及城市流動風景引入室內;入夜後,亮燈的劇院如城市一隅的唯美燈籠,為上海天際線再添一道迷人景致。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傳統與實驗風格並重,邀人們親近表演藝術

未來,上海歌劇院將舉辦以戲曲、歌劇、音樂會為主的演出,傳統及當代實驗風格並重,盼能吸引年輕世代進場接觸表演藝術。館內設有3個主要的表演空間,其中最大的主廳可容納2,000人,配置時下頂尖設備,尤為注重音場表現;第二劇場為中小型表演而生,設計講求拉近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營造更親密的交流氛圍,約可容納1,200人;最小型的劇場則設有1,000個座席,設備及格局強調可靈活配置,能根據各種實驗性表演彈性轉換,為不同形式的表演創造更豐富的呈現可能。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此外,歌劇院內也設有餐廳、藝廊、展覽空間、圖書館、小型電影院等,全年無休、全天候對外開放的屋頂廣場,也將不定期有表演及大型活動發生,透過多元、開放的環境氛圍,打造一座真正屬於全民、讓藝術更為可親的文化地標。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資料來源|Snøhett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近日,英國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贏得「伊麗莎白女王紀念園區」設計競圖,將於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打造一處展現女王人格特質、生命歷程與價值觀的公共開放場域,以紀念這名在位最久的君主。

本次競圖納入眾多指標進行評估,例如成本效益、場域營造、參觀體驗等。包含Foster + Partners的提案在內,共有5組團隊提案入選至最後階段,其各具特色,也各以不同的角度詮釋英國女王的故事與重要性,以下帶你一起看看:

▎Foster + Partners

與Yinka Shonibare、Michel Desvigne Paysagiste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Foster + Partners以白金漢宮建築師John Nash的作品為靈感,設計一連串寧靜的綠意空間,並以天然石材鋪設一條條曲折的步道,邀請訪客漫步其中。女王及菲利普親王的雕像設置於入口處、面向道路,園內也邀請藝術家Yinka Shonibare打造一座「風之雕塑」等藝術裝置,展現英國的多元文化。除此之外,沿著整段紀念步道行走,還能聽見聲音裝置播放著女王生前的金句名言,打造更沉浸的緬懷場域。

▎WilkinsonEyre

與Lisa Vandy、Fiona Clark、Andy Sturgeon Design、Atelier One、Hilson Moran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該提案取材自英國女王精彩的生命足跡,構想出一條自然地融入公園中的「生命之線」,在樹林、湖泊與地貌之間開闢一條路徑,紀念她為國奉獻七十載的服務精神。這條路徑以兩座優雅的橋樑為核心,圍繞著女王人生中的重要主題:治國、信仰、大英國協、價值觀、大自然、家庭,以及菲利普親王。整體設計以最低限度地介入這座古蹟遺產,並同時兼顧民眾通行的交通品質。

▎Heatherwick Studio

與Halima Cassell、MRG Studio、Webb Yates、Arup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該設計以女王一生堅守的「團結」作為核心概念,在公園內設置一條紀念步道,其以70片睡蓮形狀的石板構成,象徵女王70年的統治。步道中心為女王的雕像,矗立於八朵睡蓮組成的頂棚之下,整體採用石灰岩材質建成,彰顯女王的莊嚴與優雅,也如同一座從地景中生長出來的紀念碑。

▎J&L Gibbons

與Michael Levine RDI、William Matthews Associates、Structure Workshop、Arup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提案以「女王是國家的基石」為出發點,以岩盤為設計概念,在土壤、樹根與水流之上構築出一座橋,引導訪客穿越佈滿大自然色彩的林蔭之間。橋梁分別使用來自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地的石材打造,當微風輕拂湖面、民眾於林間漫步,就如同一場森林浴一般,與環境合而為一。

▎Tom Stuart-Smith

與Jamie Fobert Architects、Adam Lowe(Factum Arte)、Structure Workshop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本設計透過一系列設施與景觀,向女王一生的成就與遺產致意。主體為一棵來自溫莎大公園的橡樹等比例鑄模,設置於湖面中央,象徵女王的堅韌與皇室在憲政體制中的歷史地位;而一旁的石橋擁有優雅曲線,成為觀景平台與休憩空間;從入口重新鋪設的紀念步道以英國各地石材打造,沿途擺設多座女王人生的重要銅製物件,不僅象徵她的影響力,也自然地融入與歷史、地景之中。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