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舞的旅宿4選!跟著日本大師住進山海的美好款待

與自然共舞的旅宿4選!跟著日本大師住進山海的美好款待

日本文化中,自然與人的關係直接而親密,與建築間的界限同樣曖昧。這啟發一代代「自然系」建築師們與自然共舞,根植傳統並展望前衛之作。La Vie 精選4件大師的旅宿之作,帶你徜徉於建築美學之間,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款待。

藤森照信:小泊 Fuji

種滿櫻花樹的屋頂下,擁抱富士山景入眠

藤森照信在日本的首個旅宿設計作品小泊Fuji,就位於長野縣富士見町田野村莊之中,在一望無盡的田園景色中,如同一艘停靠山丘旁的小舟。藤森照信的建築風格獨特,喜愛以木、竹、土、石等天然素材創作,並摻以超現實風格的空間設計,使得作品樸實素雅間又滿是童趣奇幻之味,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茶屋系列之一、像極宮崎駿動畫場景的高過庵。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小泊Fuji經營者山越典子正受此吸引,而有了這次合作。藤森照信以燒杉板作為外牆立面,屋頂則是由波浪狀的銅板鑄成,並以建築旁的一顆櫻花古樹作為靈感,在屋頂種植多棵櫻花樹,春天花季時,小泊Fuji在綠意田園中冒出粉紅小花,別具可愛表情;室內牆壁使用石灰泥,大量採用木材質使得空間散發溫暖平靜氣息。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圖片提供:小泊Fuji)

坂茂:下瀨藝術花園別墅

浸淫海天美景,瀨戶內海的藝術與自然之詩

2023年4月對外開放的下瀨藝術花園緊鄰廣島灣,是結合美術館、獨棟別墅、花園與餐廳的大型複合設施,園區建築群全出自2014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坂茂。美術館外觀為橢圓設計,室內以扁柏再製的大樹狀樑柱,宛如參天巨木從地底延伸至天花板,而遠眺廣島灣,由透光玻璃折射進海面波光,彷彿讓蓬勃生機由外延伸至館內。

(圖片提供:SIMOSE)
(圖片提供:SIMOSE)

而別墅區則可以分為「森林別墅」(森のヴィラ)、「水邊別墅」(水のヴィラ)兩大區塊,部分建築是坂茂的舊作改版,部分則是全新作品,5棟森林別墅各有設計特點,包括以玻璃拉門構成的無牆之家、以再生紙管打造的紙之家、垂直交錯牆面為結構主體的十字牆之家、雙屋頂之家及家具之家;水邊別墅可見5棟相連的「Kielsteg之屋」(キールステックの家), 以奧地利木質拼裝板材Kielsteg打造,格局各有別出心裁的設計。

(圖片提供:SIMOSE)
(圖片提供:SIMOSE)

藤本壯介:NOT A HOTEL ISHIGAKI

在綠草如茵間,望見南國蔚藍海景

2020年,日本企業家濱渦伸次創立全新型態飯店品牌NOT A HOTEL,以飯店休憩結合自宅、「不是酒店,而是一種生活」的營運理念,力圖創造擁有多元風格的體驗。歷經與多位大師合作,2023年底新計畫NOT A HOTEL ISHIGAKI邀請藤本壯介操刀,將自然元素與極簡概念融入設計之中,打破空間想像,讓人造建築與地景呈現巧妙的和諧美感。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酒店座落於沖繩石垣島東南部沿海,帶有未來感的白色圓形建築嵌入起伏坡地,頂部覆蓋綠意盎然植被,半開放式的住房設計,能夠一覽無遺周邊風景以及映照天空的戶外水鏡,室內外的界線不再,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圖片提供:NOT A HOTEL)

隈研吾:Kitoushi 之森 Kitoron

生於木林間,享受北國的溫暖療癒

座落在北海道東川町的山丘上俯瞰整個城鎮,溫泉旅店Kitoushi之森Kitoron(キトウシの森 きとろん)由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KKAA)打造,緊鄰著KKAA北海道辦公室。隈研吾講究「負建築」的哲學, 善於利用木材、竹、紙、石板等自然材料,從用材到線條設計都順應在地環境而生。

 (攝影:今田耕太郎)
(攝影:今田耕太郎)

Kitoushi之森Kitoron結構上即採用當地的落葉松,室內同樣使用當地白樺木,並與在地的木匠職人合作製作家具。屋頂的露天劇場甲板獨特的銳角與巧妙線條設計,與北海道的雪山山貌相呼應。旅店為訪客提供寧靜的幸福之所,在桑拿浴室中放鬆身心的同時欣賞美麗風景。

 (攝影:今田耕太郎)
(攝影:今田耕太郎)

文|蘇曉凡   攝影|今田耕太郎    圖片提供|小泊 Fuji、NOT A HOTEL、SIMOS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沖繩石垣島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開業:藤本壯介操刀設計,將蔚藍海景、自然綠意盡收眼底

沖繩石垣島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開業:藤本壯介操刀設計,將蔚藍海景、自然綠意盡收眼底

坐落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今(2025)年7月1日正式開業,其由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模糊室內外界線、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奢華別墅。

成立於2020年4月的NOT A HOTEL株式會社,以「在世界各地擁有屬於你的家」為理念,提供人們由國際知名建築師與創作者操刀、兼具設計美感與智慧家居科技的度假別墅。其特色在於,使用者不只可以入住自己購買的房產,還能靈活運用所有 NOT A HOTEL系列據點,這些物件可像自有住宅或度假別墅一樣做為資產持有,也可以每年10晚為單位彈性購買。

NOT A HOTEL株式會社宣布,位於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7月1日正式開業。(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NOT A HOTEL株式會社宣布,位於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7月1日正式開業。(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本建築由備受全球矚目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一棟獨一無二的別墅。(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本建築由備受全球矚目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一棟獨一無二的別墅。(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的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圓形別墅,建造於約1萬平方公尺的廣闊臨海用地上,總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為目前NOT A HOTEL系列中規模最大的一棟物件。外觀上,整棟建築呈圓形、碗狀的屋頂設計,讓人彷彿置身於柔和起伏的丘陵之中;從室內便能感受到石垣島的綠意與湛藍海景,加上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的白色外牆,呼應了建築與自然相融的理念。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交通便利。(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交通便利。(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將海景盡收眼底

別墅內設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客餐廳與無邊際泳池的設計更能將海景盡收眼底,讓人們可以邊聆聽海浪聲、感受海風吹拂,邊欣賞夕陽緩緩沉入水平線。走進呈碗狀下凹設計的中庭,抬頭可見一望無際的天空與大海,從上方俯瞰,鋪滿綠植的庭院,讓建築整體彷彿隱入周圍環境、消弭了室內外的邊界。中庭內更設有兒童戲水池,以及可圍爐生火的壁爐,讓小孩與大人都能在此同樂。

別墅內設有可將海景盡收眼底的客餐廳及泳池,並備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別墅內設有可將海景盡收眼底的客餐廳及泳池,並備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人們能在無邊際泳池享受靜謐時光。(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人們能在無邊際泳池享受靜謐時光。(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中庭內設有兒童泳池供孩子玩樂,另有供大人圍爐生火的壁爐。(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中庭內設有兒童泳池供孩子玩樂,另有供大人圍爐生火的壁爐。(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享受陽光灑落的桑拿室

採用落地玻璃窗設計的浴室及臥室,除能引入柔和的自然光線,營造出舒適自在的氛圍,也能遠眺海景,讓人們享受美景的同時也沉澱思緒。別墅內還設有桑拿與健身房,不論是想要在光影灑落的桑拿室放鬆,還是在設有跑步機、啞鈴、沙袋等設備的健身空間裡活動,都能滿足不同的度假需求。

浴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浴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桑拿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桑拿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體驗島上活動、當季食材

另外,入住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時,也能親身感受沖繩八重山群島的自然、傳統與人文,像是搭乘沖繩傳統帆船、浮潛、亞熱帶紅樹林探險等體驗,為旅程增添更多獨特回憶。別墅也可依要求提供早餐及晚餐,若選擇私人晚宴,則將有專屬主廚於房內獻上特製套餐,並以沖繩的當季食材入菜,讓每一口都嚐得到自然的鮮美。

資料來源|NOT A HOT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一把淺開的「油紙傘」輕輕覆蓋草坪。因應威尼斯日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徵,MAD建築事務所自傳統工藝汲取靈感,構築出既有劇場光影美感、又有涼亭遮蔽功能的戶外空間裝置。宣白色油紙糊於不規則曲線結構中,與大地相映成趣,優美實踐了本屆雙年展主題。

建築師馬岩松作為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提出「容.智慧(Co-Exist)」概念回應全球面臨的氣候、能源、人口問題等共同挑戰,並領銜MAD團隊於館外草坪打造可做遮蔽之用的《一把油紙傘》裝置作品。裝置主幹以柔和線條向地面彎折,搭配「紙」的有機質感,近看壯觀、遠看卻也不礙大體環境,直接回應與自然共生的當代建築趨勢。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融傳統工藝於建築

作品靈感源自中國傳統油紙傘,選用宣紙作為主體材質,透過反覆塗刷桐油達成其透光並防水的效果,再以現代結構美學重新詮釋其尺度和形態,將現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工藝融會並轉化於空間裝置上。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因應當地多變氣候

威尼斯屬地中海型氣候,天氣變化明顯,日夜溫差也大。6至8月的夏季炎熱潮濕,晴時可達30度高溫,相當曝曬;3月至5月及9月至11月的春秋兩季則降水較多,且不乏強風。對應威尼斯雙年展橫跨4月至11月三季氣候,MAD撐起《一把油紙傘》為所有參訪者遮風避雨,提供得以休憩、放空甚或靜心沉思的半開放式空間。即便於氣候相對宜人的日子前往,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di Venezia)場館盡頭,參訪者步行觀展至此,亦需一處暫時落腳歇息。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營造如置身自然劇場之感

當參訪者走進傘下,便彷彿置身於微型自然劇場中,不僅能捕捉周遭變幻的光影,還能體驗輕微的室內外溫差。透過不規則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及表面半透的油紙,讓觀眾感受到外部環境,帶來氣息不斷流動的呼吸感;當烈日炙烤抑或空氣乾燥時,傘內高處的霧化噴頭更會啟動降溫程序。MAD連結傳統桐油材料與現代環境感測系統,在露天場域建構出溫度、濕度、光感三重自適應的「生態力場」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搭載智慧光譜技術,模擬晝夜更替氛圍

傘體內部搭載歐普照明SDL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界天氣和光線變化。燈光流轉於半透油紙上,一座晝夜更替、共生共融的光影之亭便應運而生。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終將「消失」於自然,為生態議題帶來新思路

循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此裝置的油紙表皮會因氣候洗禮和時間推移而逐漸泛黃、磨損,甚至消散和降解。其輕盈姿態不外乎是戶外裝置「非永久性」觀點的體現,試圖在現當代探討何以解決氣候危機的前提下,為建築與環境共生的語境找到一種新的浪漫解題思路。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裝置《一把油紙傘》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
  •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 Magazzino 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 - 30122 Venezia, Italy)

資料來源:MAD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