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拍立得攝影展《一拍即影》!9大主題集結隨拍隨得的詩意、尺度可大可小的藝術實驗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拍立得「即時成像」的魔法,讓找畫面、按快門至相片到手,只需短短一分鐘就能實現。

我們熟悉的拍立得相片,是雙邊不超過10公分的精巧成像、是日常生活的顯影;不過,從1930年代Polaroid(寶麗來公司)開發出這款攝影神器開始,就吸引不少知名攝影師與藝術家將其視為「創作藝術」的工具——他們善用小巧或巨無霸機型的拍立得,試驗底片、顯影劑、移膜技術、相片尺寸等變因,創造令人難忘的藝術,讓人幾乎忘了這是「隨拍隨得」、幾乎不靠後製的影像。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Guy Bourdin(蓋伊.伯丁),〈查爾斯.佐敦,1978年〉,1978,富士超光澤感光相紙輸出。(圖片提供:Guy Bourdin、路易絲.亞歷山大藝廊)

攝影迷必看!難得以「拍立得」為主角的影像大展

即日起至67日於台北師大美術館展出的《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透過9大主題包裹300多件拍立得藝術創作,集結多位藝術與攝影大師如Andy Warhol(安迪・沃荷)、Ansel Adams(安塞爾・亞當斯)、André Kertész(安德烈・柯提茲)等的教科書等級之作,以及眾多腦洞大開的實驗影像,尺度從小巧到令人意想不到的20 x 24英吋(50.8 x 61公分),讓人看見拍立得不只貼近日常、還能創造大片的多變魅力。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夢幻陣容

Andy Warhol(安迪・沃荷)、Ansel Adams(安塞爾・亞當斯)、André Kertész(安德烈・柯提茲)、Guy Bourdin(蓋伊・伯丁)、Chuck Close (查克・克洛斯)、Ellen Carey(艾倫・凱莉)、Lucas Samaras(盧卡斯・薩馬拉斯)、Peter Beard(彼得・比爾德)、Robert Mapplethorpe(羅伯特・梅普爾索普)、William Wegman(威廉・韋格曼)、柴田敏雄、森本洋充等歐美與日本知名創作者。

9大主題呈現拍立得的創作可能

《一拍即影》由師大美術館、美國攝影展覽激進會、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聯合製作。佔據三個樓層的展場,透過9大主題梳理拍立得的不同特質,以及攝影師運用它的各種方式——比如「築構」聚焦於取景與構圖的巧思;「劇場」強調影像的表現張力;「觀察」凸顯掌鏡人對周遭環境的敏銳,因此才能夠在瞬時間捕捉城市、自然風景中稍縱即逝的美好。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一拍即影》展區9大主題

「觀察」、「築構」、「探問」、「印象」、「表現」、「劇場」、「陳設」、「沈思」、「速度/洞察力/即時成像/即逝/創新」。

亮點01/巨無霸機型拍出的超大拍立得

本次必看亮點包含多幅平常難以見到的20 x 24 英吋(50.8 x 61 公分)巨幅相片,這些作品並非用小張拍立得拼接、也不是將底片放大沖洗而成,而是出自Polaroid最巨大的同尺寸相機。這款將近150公分高、重達上百公斤的巨無霸機型,只存在於Polaroid位在紐約、麻州等地的工作室,只有受品牌邀請的藝術家才能使用。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拉」出相紙上的色塊|Ellen Carey

美國藝術家Ellen Carey(艾倫・凱莉)就是受邀者之一,利用巨無霸拍立得創作出《拉》(CMY)一作。她刻意在定影前拉出相紙,任由顯影劑漫流其上,製造出上半部青藍、桃紅、銘黃,下半部全黑的4個色塊,還留有被暱稱為「鬱金香」的齒輪壓痕。這幅影像體現了被藝術家稱為「零度攝影」(​​Photography Degree Zero)的創作風格,它抽象、大膽,不指涉具體的地域、人物或物件,反而給人一種純粹、超然的藝術感知。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Ellen Carey(艾倫.凱莉),〈CMY〉,1997,拍立得20x24 Polacolor彩色複合媒材,210.8 x 167.6公分。(圖片提供:Ellen Carey、Jayne H. Baum、Baum、M+B)

以繪畫「再製」拍立得|Chuck Close

展場中一張美國前國務卿Hillary Clinton(希拉蕊・柯林頓)的巨大肖像,出自已逝藝術家Chuck Close(查克・克洛斯),他以巨幅網點肖像畫聞名,生前常以20 x 24英吋相機拍攝人像,再於成像後的相紙畫上網格,作為後續繪畫的參考。與希拉蕊肖像比鄰的正是攝影師本人的「自拍」。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Chuck Close於《一拍即影》展出作品。(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亮點02/大師也愛拍立得

Polaroid靈魂人物鏡頭下的美西絕景|Ansel Adams

穿行展廳之間,好萊塢驚悚片大師Hitchcock(希區考克)、喜劇天王Jim Carrey(金凱瑞)的身影驚喜映入眼簾;而掌鏡人中,也不乏名留攝影史的大師級人物,當中最具代表性、也與寶麗來連結最深的一位,莫過於已故風景攝影師Ansel Adams(安塞爾・亞當斯)了。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左:Andy Warhol,〈Self-Portrait (Fright Wig)〉,1986/右:Timothy White這張照片彷彿金凱瑞的影子,手持著本尊剛被拍下的拍立得。(圖片提供:師大來源,照片來自寶麗來典藏)

打從1948Polaroid推出首款拍立得後不久,Ansel Adams便應創辦人之邀擔任顧問,一路做了35年直到離世。這段期間,他不只協助品牌打下典藏基礎、提供專業的產品測試意見,也持續親自使用拍立得創作。這次我們可以在《一拍即影》看見Ansel Adams用拍立得捕捉的優勝美地半圓丘、瀑布,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拍攝對象。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sel Adams,〈Yosemite〉,1955,拍立得42型PolaPan 4x5 膠卷 ,8.3 x 10.8公分。(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作品出自寶麗來典藏)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sel Adams〈Thunderstorm, Yosemite Valley〉,(圖片來源:The Ansel Adams Gallery)

獨特構圖玩轉光影|André Kertész

展覽現場的靜物照比起人像、風景也毫不遜色,當中最珍貴的是匈牙利攝影師André Kertész(安德烈・柯提茲)因思念已逝的妻子而用拍立得創作的影像。攝影記者出身的Kertész,以俯瞰、斜角等前衛構圖,為20世紀上半新聞攝影帶來新穎視角,深深啟發Bresson(布列松)、Robert Capa(羅伯特・卡帕)等新聞攝影大師。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dré Kertész〈Beauborg, Paris〉,1977。(圖片來源:Holden Luntz Gallery © André Kertész)

本次展出之作也看得見他獨特的取景視角——結婚40年的妻子離世後的幾年之間,他以SX-70相機在紐約公寓裡拍下日常即景,相紙中可見心形玻璃、半身人像等物件隨性擱在窗台上,光和影交織、嬉遊於其間,構圖簡潔、韻味綿長,傾訴著對愛妻的惦念之情。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André Kertész,〈1979年8月13日〉,1979,拍立得SX-70底片,10.7 x 8.8公分。(圖片提供:André Kertész、Stephen Bulger)

狗狗與故障成就的美好意外|William Wegman

透過一系列以「狗」為主角的影像聞名於世的美國攝影師William Wegman(威廉・韋格曼),這次也帶來最具標誌性的「威瑪犬擬人」作品,只不過畫風與平時不大一樣,因為創作過程中遇上了「意外」。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圖片來源:PBS © William Wegman)

拍立得相紙上,3隻家犬頭戴著部落面具、端坐著看向鏡頭,不過畫面卻只出現狗兒的上半身,讓人好奇為何留白?原因其實很單純——顯影劑由上而下擴散時,不知為何突然停止流動,最終只留下我們所看見的紅色區塊。因為顯影區域的形狀像是盾牌,Wegman索性將作品取名為《盾》(Shield),紀錄下這場有趣的意外。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右為William Wegman作品《盾》(Shield)。(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亮點03/加熱、撕扯、刮擦等拍立得藝術實驗

對鬼點子特別多的藝術家們來說,拍立得不僅僅是紀錄實像的畫布,也是畫筆,是顏料,是創作的道具,更可以是創作的本身。他們從成像後的著色、書寫、剪裁、拼貼、即時翻拍,到干預顯影時的加熱、撕扯、刮擦,甚至結合藍曬、鉑鈀等古老印相工藝(如森本洋充),讓拍立得在想像力催化下,已然超越了日常紀錄、廣告試拍的用途,幻化為創造力及實驗精神的載體,讓人大開眼界。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現場展品。(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塗鴉血字|Peter Beard

曾為《Vogue》等雜誌掌鏡的知名時尚攝影師Peter Beard(彼得・比爾德),將拍立得視為「私密日記本」,在相紙標誌性的白色邊框上塗鴉,甚至不惜以血為墨,彷彿要將自我的生命力與記憶一併封存。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圖片來源:Peter Beard official Instagram)

加溫為曖昧|Lucas Samaras

美籍希臘裔攝影師Lucas Samaras(盧卡斯・薩馬拉斯)則刻意塗抹、加熱顯影劑乾燥前的拍立得,讓相片中的顏彩混融,只留下特定的身體部位清晰可辨,形成一張又一張充滿藝術感的「非常自拍」。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Lucas Samaras〈Photo-Transformation〉。(圖片來源:THE MET © Lucas Samaras)

亮點04/拍立得上市前珍貴試拍照、古典相機集結

藝術家能夠拿起拍立得,任想像馳騁、顯影於或大或小的相紙上,追根究底必須歸功於Polaroid開創的技術,因此《一拍即影》特別展出上百件古典相機、研發檔案、模型、試拍照等,揭開其70年來鮮為人知的進化軌跡。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出各個年代的拍立得模型與相機。(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敘事從1945年拍立得上市前的數十張「試拍照」為起點,由影像中的Polaroid創辦人Edwin Land(艾德溫・蘭德)與啟發他踏上「即時成像攝影」研發之路的女兒,作為品牌故事的序言。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左:拍立得上市前的測試照/右:寶麗來SX-70相機。(攝影:izzie pang)

接著最令人心動的就是早年的拍立得相機!有別於現在的拍立得為求方便帶出門,而以塑膠等輕量材質製成,上世紀的機型外觀多以金屬、皮革拼接,有著別樣的美感。當中又以1972年問世的「SX-70」最為迷人,它不光有顏值,更是史上第一款折疊式的即時單鏡反光相機,乘載著創辦人Edwin Land研發將近20年、只為做出心中理想相機的心血。

另外,因Andy Warhol(安迪・沃荷)愛用而紅透半邊天的「Big Shot」、千禧年時由Britney Spears(小甜甜布蘭妮)代言的少女愛用款「I-Zone」也都在場。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一拍即影》展出各個年代的拍立得模型與相機。(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科技與藝術合作的結果

Edwin Land曾說,「我認為自己首先是個藝術家,對愛、感情、分享以及讓美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很感興趣。」一語點破寶麗來除了以精良、平價的消費型拍立得風靡全球外,更與攝影和藝術圈維繫著互惠、共好的夥伴關係,甚至發展出「藝術家支持計畫」,以免費產品和展出機會,交換創作者的使用反饋及拍立得創作。這次《一拍即影》展出的大師作品正是源自此計畫數十年來的積累。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技術流傳於世,曾經色彩卻難以再現

曾經風光的Polaroid,在2008年不敵數位相機浪潮而宣告破產,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雖然拍立得現在依舊流行,但因Polaroid改由荷蘭公司經營,礙於歐洲法規對顯影藥劑相關成份的限制,許多曾在美國時期產品使用的原料目前無法再用,這或多或少影響了拍立得成像的顏色、對比度、飽和度等,也就是說,舊日的色彩已難以被真實復刻,過去就是過去了。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大衛.萊文薩爾,〈無題,出自《摩登羅曼史》系列〉,1983-1985,拍立得SX-70底片,10.7 x 8.8公分。(圖片提供:大衛.萊文薩爾)

文章最後,想特別介紹一幅不仔細瞧只會看見一片黑漆、認真看卻會被感動的作品,它出自Polaroid老家——美國麻州——當地攝影師之手。Polaroid破產後,總部人去樓空、招牌被故意塗黑,讓常路過這的攝影師S. B. Walker看了失落惆悵,想做點什麼為大樓、也為Polaroid留下紀錄;於是某天他帶著梯子來到這,上上下下爬梯將Polaroid招牌一格一格地拍下,最後串連成一幅長型黑白影像。畫風看似頹敗慘淡的相片,其實紀錄了攝影界閃閃發光的一代傳奇,也讓人領悟即便品牌易主、總部建築失色,只要攝影仍然存在,總會有人不忘以拍立得顯影生活、實驗藝術。

台北師大美術館《一拍即影》拍立得攝影展
S. B. Walker,〈被塗黑的寶麗來標誌,麻州沃爾瑟姆市寶麗來公司總部, 2011年〉,2011,以拍立得55型正/負4x5底片進行數位列印。(圖片提供:Janet Borden, Inc.)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

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6月7日(五)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票價|全票250元

 

師大美術館將在5月份推出「一拍即 IN」系列活動,除了有專家導覽、拍立得走讀街拍、Polaroid快閃店之外,還有非常值得參與的拍立得刮片、移膜工作坊,從中體驗《一拍即影》參展藝術家創作與實驗的過程。詳情請至官方頁面查詢。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TAO ART至2026年2月7日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宮島達男以LED數字裝置和科技驅動雕塑 (technologically-driven sculptures)享譽國際,本次展覽集結藝術家近5年的12件重要創作,帶來一場關於生命、時間、空間與存在的深刻探問。

宮島達男是誰?

1957 年出生於日本的宮島達男,以 LED 數字裝置聞名於世。自 1980 年代末期發光二極體(LED: light emitting diodes)普及後,他開始大量運用此媒材,並以「數字」與「倒數」為創作語言,將科技轉化為思索生命的哲學符號。雖然以新媒體藝術為技術基底,宮島更像是一位以藝術作為語言的哲學家。

他曾於 1999 年代表日本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其作品《MEGA DEATH》,由 2400 顆藍色 LED 組成,作品在某段時間會突然熄滅,讓觀眾直面龐大的黑暗,隨後又重新亮起,不斷循環。這件作品紀念歷史上的大規模死亡,引發了人們對失落、生存和重生的強烈思考。燈光亮滅的周期性反映了他對生命連續循環的信念,具體展現其三大核心理念:「持續變化(Keep Changing)」、「連結一切(Connect with Everything)」與「永無止境(Continue Forever)」。

TAO ART展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展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宮島達男的 LED 數字體現了他對延續、連結與永恆的探究,同時也關注時間與空間的流動與跨度。Photo by Espoo Museum of Art
宮島達男。Photo by Espoo Museum of Art

「變化、連結、永恆」三大核心理念

在宮島的藝術實踐裡,數字持續循環與重複,無論是從 1 到 9,或 9 到 1,每一個序列皆象徵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然而「0」在他的作品中始終缺席。在數列的循環裡,9 之後不是 0,而是一段空白的停頓。這片黑暗彷彿是死亡與重生的瞬間,也呼應了佛教中輪迴與轉世的哲學思考。數字因此以各種形式出現 ── 網格、塔樓、錯綜的電路或單純的數字本身 ── 不斷延展他對時間與空間中「變化、連結、永恆」的持續探索。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為TAO ART打造兩組作品

在這次的台灣首展中,宮島特別為 TAO ART 打造兩組作品,其中一組為茶室空間場域限定的作品《TAO ART・計數之窗》。這件作品是繼瀨戶內海倍樂生藝術場直島(Benesse Art Site)「家計畫」完成的首件作品在「角屋」(Kadoya)登場後,第一次於其他場域展出。作品以兩扇覆有液晶薄膜的特殊玻璃(UM Glass)為媒介,玻璃表面緩緩浮現持續變動的倒數數字,而台北街道的景象又隱約透過玻璃顯現。觀眾在數字、倒影與街景之間,得以思索自身在無盡循環中的位置。

《TAO ART・計數之窗》(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計數之窗》(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另外一組全新委託製作的《360個生命》(2025),則是透過多組變幻的數字單位,以不同速率與色彩展現全球生命的多樣與交織,數字不斷的明滅循環,點出宮島長期關注「生與死」的核心,亦即「生命(Seimei)」。作品中不同速率、色彩(包含黑色)的變化,不僅象徵世界各地的每一個不同生命的可見、或不可見的存在樣態之外,亦是呈現出無數微小的生命彼此之間交織,構築成一個豐富的世界、乃至於宇宙,宛如一則現代寓言,映照人類存在的普遍境況。在同一空間的《持續變化(蒙德里安) – no.11》(2021)將閃爍的數字置入蒙德里安的幾何結構,在秩序與混沌的交織中,使觀者得以感受時間流動的韻律與永恆。

《360個生命》(2025)(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360個生命》(2025)(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對生命循環的永恆想像

作為佛教徒的宮島,其創作深受佛教思想啟發。《飛天 – no.9》(2022)與《飛天 – no.12》(2021)以自由流動的數字光點,喚起敦煌壁畫中飛天的意象,象徵對生命循環的永恆想像。近年發展出的《數字珠畫(Numerical Beads Painting)》系列則捨去 LED 光源,轉以隨機計算的圖面,搭配藝術家在巴黎收集的數字珠子,大量排列以構築「三千大千世界」,在畫布中重現數字的明滅與宇宙的宏觀秩序。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人在宇宙中的微小狀態」的思索

另一展間則以「反脆弱(Counter Fragile)」為題的 C.F. 系列作品,如《反脆弱的空氣環 – no.2》(2023)與《反脆弱的空氣環 – no.3》(2023),宮島以有機、雲狀般纏繞的電線組成扭曲的輪廓,每一件作品猶如漂浮的微型宇宙。它們看似脆弱,卻在閃爍的微光中蘊含不容忽視的價值,正如人類的存在雖短暫卑微,卻無比珍貴,引出藝術家對「人在宇宙中的微小狀態」的思索。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以作品回應東日本大地震

影響生命的災難,關於集體記憶的創傷,也是宮島所關注的議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無疑是日本歷年來最大的天災,宮島邀請三千名災區民眾透過一個數位計時器(digital counter)設定專屬的倒數速度,以各自的生命節奏回應災難留下的痕跡,看似日常,但個體的差異,以及每個人對於災難不同的衝擊和改變,讓大家看見受災群體的日常樣貌,其實與所有人無異──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節奏中生活。現場展出的《時間之海・東北:生命的樣貌(Life Face for Sea of Time – TOHOKU)》(2025)則是藝術家支持紀念美術館的建設所創作的版畫,彰顯藝術家對此議題的持續關懷。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第一場美術館展覽即將登陸台中

另外,位於台中的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也將舉辦宮島達男在台灣的第一場美術館展覽《眾生共命:宮島達男》。內容涵蓋自 1993 年至今超過三十年的創作,包括經典作品、創作概念圖以及邀請台灣各族群共同參與的共創計畫。其中,宮島更為安藤忠雄設計的三角展覽廳創作直徑 5.4 公尺、由 216 顆 LED 構成的大型新作《Mutual Ten Worlds》,為展覽注入震撼核心。

《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

展覽日期:2025 年 10 月 22 日 至 2026 年 2 月 7 日
展覽地點:TAO ART (114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資料提供|TAO ART、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再登台北藝廊:斑斕色彩從精密木作迸發,以「流動感」雕塑構築人物內心宇宙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再登台北藝廊:斑斕色彩從精密木作迸發,以「流動感」雕塑構築人物內心宇宙

何謂建構式木雕?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進駐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的泉啓司最新展覽《風景悄然成形》將給予適切解答。一片從人物內心長出並交疊擴張的精神地景,以奇幻造型、斑斕色彩引觀者遁入其中,探索不可言傳的幽微之思。

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繼2023年首度舉辦泉啓司(Izumi Keiji)個展《今天我們要走跟昨天不一樣的路》廣受好評後,睽違兩年再於純白空間內呈現這位日本藝術家雕刻刀下的斑斕風景。正如展名「成形」所揭露,泉啓司獨特的建構式木雕始終根基於人物形象,藉由細膩觀察捕捉個體思想性格樣貌乃至情感連結的無形存在,並轉譯為雕塑上多樣的幾何零件,使人物思想如渦漩般擴散、性格蔓生成林、內在精神迸發為明滅的電光,最終生成一個完整世界之形。本文將分靈感來源、結構造型、色彩塗裝3大虛實面向切入《風景悄然成形》,解析泉啓司概念性、視覺性皆強的創作風格。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於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展出中。(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於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展出中。(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此為泉啓司二度於Hiro Hiro Art Space辦展;藝廊本身由繁茂綠意包裹純白空間,恰彰顯其作品的有機性。(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此為泉啓司二度於Hiro Hiro Art Space辦展;藝廊本身由繁茂綠意包裹純白空間,恰彰顯其作品的有機性。(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1:靈感來源

具象個體X抽象訊息,著重刻劃「心像」而不只是「肖像」

泉啓司1973年出身日本福島,畢業於專攻設計與美術的東京造形大學,在學時即主修雕刻。後投身雕塑創作以來,持續將人物與自然元素、幾何圖形相結合,也常以身邊熟人為繆思,下刀刻劃一張張臉孔,「他們與其說是刻劃對象,不如說是我思考『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提示。」由此可知,泉啓司並非為了復刻「肖像」而去雕琢臉孔上的神情,反倒意在透過具象個體與抽象訊息的交互詮釋,形塑「心像」風景。至今作品實踐自身對「人」的興趣,在在建構出日常又非日常、詼諧而奇幻的造型,受大阪市國立國際美術館、栃木縣Nasunogahara博物館等日本當地美術館收藏。

泉啓司創作意在形塑「心像」而非復刻「肖像」。(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創作意在形塑「心像」而非復刻「肖像」。(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2:結構造型

以「類建築」方式組裝零件,藉可動關節嶄露生命力度

對泉啓司來說,創作的發軔,從決定好要雕刻哪個人開始,繼而潛心回憶、反覆思索該對象的模樣、質地等內外特徵,再將「某些東西」與之緊密組合。

各雕塑交錯運用球體、方形木條及金屬支架等零件。(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各雕塑交錯運用球體、方形木條及金屬支架等零件。(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某些東西」所指為何?由於泉啓司不全然使用整塊木頭打造作品形體,亦精心鑿刻、打磨數十個獨立的木頭零件(時為圓潤的球體、時為長短不一的方形木條,甚有纏繞的金屬支架),因此得運用近乎建築的方式,逐一串連、栓合、組裝零件,讓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裡,那風雨無阻的勇敢、天馬行空的妙想,抑或對世界充滿魄力的好奇,都找到對應的幾何語彙,奠定構築「風景」的基石。部分銜接處如生物的關節般可被轉動,彷彿賦予剛硬的木條得以彎折、改變角度的自由,讓整體結構散發更為有機、似能呼吸的生命感。

如關節般的銜接處使木條可被轉動和彎折,帶出整體結構的生命力度。(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如關節般的銜接處使木條可被轉動和彎折,帶出整體結構的生命力度。(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綜觀展覽全景易覺察藝術家所構築的幾何風景。(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綜觀展覽全景易覺察藝術家所構築的幾何風景。(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作品細節則可見其獨特的「建構式」創作語彙。(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作品細節則可見其獨特的「建構式」創作語彙。(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如此迷人的不確定性,暗示了當下所見的形態不是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是充滿可能性的有機體:好像只要輕輕一推,眼前由木料勾勒的風景就會翻騰、變幻,展現出其他樣貌;這份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在創作中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勞動密集的雕刻和組裝過程,則可謂藝術家內心不斷尋找契合感的具象顯現——每塊木頭的嵌入與咬合,皆為一次試探,直到所有部件達到微妙的平衡,「對了」這難以言喻的感覺終會浮現。

在翻騰、變幻中應運而生的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在翻騰、變幻中應運而生的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3:色彩塗裝

鮮明色彩躍然溫潤木作,成為思想與情緒的視覺化身

除獨有結構耐人尋味外,泉啓司更大膽為木作塗刷鮮明色彩。亮橘、螢光黃、沉靜的藍和活潑的綠,跳躍於木頭原色之上。當溫度與個性隨色彩沁入幾何結構,促使它們脫離純粹的形式,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觀者便能從一具具木刻人形中直接感受飽滿且交雜戲劇性的思緒爆發,化為團團熾熱火光,或作蒼蒼雨幕傾天而降、蔥蔥樹林拔地而起,織就色澤萬千的景象。

鮮明色彩跳躍於溫潤木作之上,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鮮明色彩跳躍於溫潤木作之上,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我在思考『人是什麼?』的過程中,一個像風景的畫面,會自己悄然幻化成形,那不是傳統的山與海,而是一種從人物內心長出來的精神地景。」

——泉啓司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風景悄然成形》邀請我們觀看的,不僅是木雕中的人物,更是從他們身上綻放開來、圍繞著他們,由無數零件與色彩悄然共築的風景。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11:00-19:30,週一公休
  • 地點:Hiro Hiro Art Space(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南街10號)

>> 更多資訊可至藝廊官方網站了解。

Hiro Hiro Art Space

2018年成立於台北,集結包括繪畫、錄像、雕塑、裝置、行為藝術及文化活動等多樣化展示方式,致力推廣當代藝術。其名「Hiro Hiro」取日本方言「ひろひろ」一詞(意指對事物垂涎、渴求的狀態),用以隱喻團隊對藝術知識及鑑賞能力的追求,憑獨到眼光揀選藏家尋覓之作,並藉由突顯作品本身魅力,獲得到訪者的垂涎與渴求;同時通過「空間」對作品的詮釋,與大眾一同閱讀藝術家埋藏其中的創作語彙。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