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槌一印裡的理想世界!專訪「小盛號金工」負責人闕承慧,探索金工創作的無限可能

小盛號金工負責人闕承慧

隱身在工業區的小盛號金工,在一列粗獷的廠房裡,顯得潔淨、充滿秩序。這裡是提供金工藝術家和學習者的工作場域,不同的機器、作業檯面,各是鍛敲區、機械區、多功能區和焊接區,也傳遞著空間負責人闕承慧賦予這裡的期待與想像。

正因為空間功能多樣,所以小盛號金工的課程不同於市場常見的短期金工創作體驗,這裡提供的是長期課程內容,學員從學理基礎、設備使用和工具製作學起,並在探究技法的過程中,依據自己的設計概念製作作品,因此學員會有更多自由探索、發揮創意的可能,「以後他們可以自己做工具、改裝工具和建立工作室,他學完這些可以自己想像要創造的空間是什麼樣子,這件事是很生猛的。」闕承慧侃侃而談。這樣有別於市場的做法,看似是走在「逆流」的路上,但闕承慧認為,正因為課程深入金工各環節,所以可以讓金工教學或創作這件事飛的更高、更遠,而且也讓這個平台能成為市場上獨特的存在,「不只讓民眾可以去體驗到在其他地方沒做過的事,我覺得對合作的藝術家來說也很好,因為他們在這裡可以提出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儘管去嘗試。」闕承慧說。

闕承慧的工作室設備完善且空間寬敞,加上希望規劃了多樣工作區,這也讓她起了開班教學的念頭。(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闕承慧的工作室設備完善且空間寬敞,加上希望規劃了多樣工作區,這也讓她起了開班教學的念頭。(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物件即是觀照自我的鏡子

會踏入金工領域,對闕承慧來說是無心插柳的過程。當時還在就讀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的她,因為大四系上來了一位金工老師,因著他的啟蒙,闕承慧便從畢業製作展開自己的第一個金工創作。現在回想能持續創作的起點,她認為從中感受到心靈世界的反饋,是讓她能創作不輟的主因,「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在老師的工作室敲金屬,當下體會到敲一槌便留下一個槌印,如同旅行的一步一影,每個腳步會串聯出一道道的風景,這樣的過程是我很喜歡的。」闕承慧分享。對她而言,創作中的勞動與記憶,就像是心眼手與內、外在世界交流的過程,雖說在打造一個物件,過程中也像是時時在觀照自我的過程。

離開校園後,闕承慧帶著在創作中的樂趣,繼續在金工領域裡探索,除了多次發表個展,也曾受國、內外公單位和藝廊邀請展出。然而,會開起課程,對闕承慧來說是個意外。畢業後主要以創作為生的她,曾經在體制內、外的學校裡教學,但過程中她發現無論在哪個環境,仍有不足的地方,於是提供完整、創造性的金工學習環境,在她心裡埋下種子。之後為了讓自己有穩定的創作空間,加上希望裡頭有多樣的工作區,於是開班教學的念頭成形,在快速組織規劃下,便有了小盛號金工的誕生。個人作品的部分則以「闕承慧金屬工作室」作為品牌。

將銀高溫燒熔後,再灌注於模具之中。(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將銀高溫燒熔後,再灌注於模具之中。(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一槌一印中的生活哲思

如今回看自己的創作,闕承慧認為作品的成形,在於金工鍛敲中一槌一印帶來的啟發,「尤其在勞動過程中,肌力還有意志在拉扯,中間也會結合想傳遞的想法,最後變成作品。」闕承慧說。除此之外,欣賞不同媒材的創作,以及「好好生活」,也都是創作裡不可或缺的養分。她以自己非常喜歡的陶作家吳偉丞為例,透過他的創作,可以看見他的思路、個人特色,「所以作品不單純是一個物件,也是融合創作者內、外特質的載體。」闕承慧說道。而創作除了可以向外汲取養分,她認為個人內在世界的充盈,也能使靈感輸出更為豐沛,諸如從電影、展演和音樂中,探究他人創作與生命經驗的軌跡,而這份觀察,也同樣會在個人創作道路上,時時看見自身的變化,《岩途風景》、《山海微觀》系列,就是闕承慧在勞力與意志的合作下,轉化個人想法所誕生的作品。

從事金工創作多年,闕承慧認為工藝是將技術藉由個人想法表達而出的文化,而在技法中琢磨金工創作的可能性,也她不斷嘗試的事情。例如創作中常使用的鍛敲,可以透過延展、壓縮金屬塑造容器形狀。而《山海微觀》的地景則是在敲花的凹凸呈現中,展現自然意象的律動。除此之外,闕承慧也持續透過實驗探索金屬上的紋理,讓器物能有更多可能性,其中包含運用火改變金屬的軟硬、顏色、大玩金屬的變形,或者以火焊接兩塊坯體,都讓金工創作有著無限可能。

這是《山海微觀》系列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因為這件作品,闕承慧開始了金工的創作與推廣。(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這是《山海微觀》系列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因為這件作品,闕承慧開始了金工的創作與推廣。(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山海微觀》系列,是闕承慧結合具象風景與抽象心景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山海微觀》系列,是闕承慧結合具象風景與抽象心景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物件與精神之間的開放性

闕承慧的作品包含茶、酒與咖啡等器皿,在動態的使用過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紋理、色澤,使器皿巧妙地展現豐富的表情。而認為欣賞物件的樂趣,是悠遊在精神意念和物件中的開放空間,於是闕承慧手裡的自然景觀,也以抽象化的方式呈現記憶中的場景,藉此創造可再三尋味的趣味性。例如《山海微觀》系列即在壺器外觀形塑亦山亦海的紋理,而靈感的追溯,通常在作品完成後才找到真正與之對應的景象記憶,「這系列要做的是一個迷你的心景,而不是寫實的地貌。」闕承慧分享,「隨著不同的心景去看《山海微觀》,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空間去安放自己。」此時闕承慧特別拿出《山海微觀》系列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她在畢業後的第一個創作,當中包含了她與家人出遊的回憶,也是她在主流市場外做出新的嘗試,例如透過兩塊坯體鍛敲、焊接在一起,呈現台灣溪谷因陽光反射,將溪水反射在山壁上波光粼粼的樣態。創作這件作品時,闕承慧曾因為資源不足,而花費了許多時間完成,「但這件作品可以說是我的幸運,因為它所以有了後來的其他作品。」闕承慧說。

除了從自然景觀汲取靈感,闕承慧的三足器皿,也在受到青銅器時代的三足器所觸動,甚至是聽聞建築因高腳設計所創造人、空氣的流動,因而打造出不完全貼著底面的三足設計。此系列的器皿有著圓潤的支腳,在靠近底部時收攏成一小支點,以充滿趣味感的造型承托著器皿,「它不會阻斷空間的流動,因此也創造了器皿和空間的對話。」闕承慧說。善於在日常發現樂趣的她,也曾因為看到電線杆上掛著充當菸灰缸的生鏽奶粉罐,讓她興起以金屬創造斑駁質地的想法。名為《罐子》的作品,便是反覆以金箔熱貼、刷舊,打造出厚薄不均的表面,再透過將銀染黑的方式,呈現銀器歷經時間淘洗的質地。

具備工業設計背景的闕承慧,不斷在創作中融入設計思維,以創作解決日常使用的問題。例如《咖啡壺》,為考量動態使用中可能出現的不便,並聽取收藏家的分享後,歷經不斷測試而完成的作品。此款壺器的木質把手與金屬瓶身形成有趣的異材質結合,低角度的壺嘴,則是讓使用者能更順手地將壺內液體完全傾倒而出,在貼心地站在使用者角度,賦予生活中更適用的存在。

闕承慧持續在金工創作中看見自己與世界,創作的微觀意趣也吸引著不少藏家支持著她的創作。在闕承慧的手裡,金屬的冷調、剛硬,也因為融會了感性的觀察,多了幾分溫柔、細緻的心思,並闢出豐富的感知空間,成了一物一世界的生活載體。

除了茶器具,咖啡道具也受到許多藏家的喜愛。《咖啡壺》便是歷經不斷測試而完成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除了茶器具,咖啡道具也受到許多藏家的喜愛。《咖啡壺》便是歷經不斷測試而完成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闕承慧的作品販售,以茶道具作為主要的器物創作方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闕承慧的作品販售,以茶道具作為主要的器物創作方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0期)

文字|TC 

攝影| 林家賢

圖片提供|小盛號金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代的鍊金術師!「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溶解織物 X 銅線復刻古建築,廢鋁雕塑反思消費主義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工藝家像當代的鍊金術師,傳承傳統也投注創新,試驗各種材料和工法,用雙手和親身勞動讓創意落地,傳達對美的看法,甚至包裹對不同議題的觀點。

LOEWE工藝獎」致力挖掘世界各地的新銳工藝家,2025年大獎及優異獎得主日前公布——工藝家們或藉古老的泥條盤築技法,試驗陶土材料的變異可能;或以汽車行業回收鋁材質製成金屬雕塑,傳達對消費主義的反思;或以銅線、水溶性織物的巧妙組合,為家鄉傳統編織及刺繡工藝賦予新貌。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LOEWE為什麼要辦工藝獎?

Jonathan Anderson執掌LOEWE創意十年間,用心維繫品牌流傳上百年的「工藝」血脈,除了長期與工匠和藝術家跨界合作,更受品牌以皮革工藝合作社起家的歷史啟發,於2016年創立「LOEWE工藝獎」,持續挖掘全球新銳工藝家。2025年,LOEWE工藝獎收到全球超過4,600件作品參賽,創作媒材涵蓋陶、木、紡織品、家具、紙、玻璃、金屬、珠寶、漆器等,一起來看哪些匠心獨運之作脫穎而出拿下大獎!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與「壓力」一起試驗陶土的極限

今年大獎由日本工藝家青木邦真(Kunimasa Aoki)拿下,他藉陶瓷作品《Realm of Living Things 19》探索陶土的應用極限,將古老的泥條盤築技術,與重力、時間、壓力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試驗材料在受壓時變形、破裂等不同變化可能。創作過程中,他將薄黏土條反覆堆疊、壓模、再壓縮成層狀,接著放進窯中燒製直到冒煙,出窯後為其塗上由泥土、鉛筆痕跡交織的裝飾塗層,為陶器賦予石雕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青木邦真《Realm of Living Things 19》。(圖片提供:LOEWE)

回收鋁材成雕塑,藏消費主義反思

來自尼日利亞的工藝家Nifemi Marcus-Bello,憑金屬雕塑《TM Bench with Bow》奪得其中一座優異獎。工藝家取材自汽車行業回收來的鋁材,將鋁熔化後,倒入由夾板及手邊現成物一同打造的模具當中,分區鑄造出零件,最後將其銲接在一塊,打磨成一件富尼日利亞本土家具風貌的雕塑。本作不僅展現了材料的原始美感,也藉選材思考及勞動過程,對全球化消費主義下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提出反思。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Nifemi Marcus-Bello《TM Bench with Bow》。(圖片提供:LOEWE)

織布溶解後,12世紀古老圖騰浮現

另一位優異獎得主是來自印度的Studio Sumakshi Singh,三位成員攜手以工藝復刻古老記憶。得獎作品《Monument》將德里12世紀古建築——古達明納塔(Qutb Minar)的樑柱圖案,轉化為浪漫輕盈的玫瑰色「布幔」。其所用工法非常有趣, 工匠們將純銅和尼龍纏繞為線材,結合印度傳統織辮、蕾絲與刺繡工藝,繡在水溶性織物上,接著將織物溶解,只留下繁複精緻的銅線結構,暗喻古蹟雖隨時間流逝而頹敗,但記憶不滅,存於歷史長流中的文化始終具備強韌生命力。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Studio Sumakshi Singh《Monument》。(圖片提供:LOEWE)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古達明納塔。(圖片來源:Unsplash)

本屆參賽作品趨勢:古法新創,致敬傳統

評審團觀察,本屆不少參選作品皆透過嶄新手法,重新詮釋古老工藝及傳統材料,除了前面提到的優異獎得主Studio Sumakshi Singh以銅線、水溶性織物的巧妙搭配,展現印度傳統編織及刺繡工藝的新貌,另有工藝家將織籃技術融入陶土、把織布工藝應用於金屬,又或以當代視角演繹傳統主題,向世代相傳的口述傳統、儀式和工藝致敬。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特展馬德里展出中,線上也能看

若想一睹2025 LOEWE工藝展全30件候選作品真貌,特展現正於馬德里Thyssen-Bornemisza博物館展出。線上展覽亦同步登場,數位展間中每件作品都有詳盡的創作理念與工法介紹,並輔以多角度拍攝的細膩影像,讓未能赴現場觀展的觀眾也能有同等享受。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刻啟動,廣邀設計人為花蓮玉石帶來最美的「共變之奏」!

你知道嗎,花蓮的風景不只有我們熟悉的山嵐與汪洋,還有玉石經歷時間與壓力積累,沉潛於地質之中的曖曖光芒。昔日,這些礦石曾撐起島嶼東部產業的一片天地,如今則在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的「金玉良研」計畫下,成為設計人創意的起點。2025 年,第二屆「金玉良研」計畫再度展開,以當代首飾為媒介,邀請設計師走進玉石的內裡,傾聽它們的生成歷程,從地質的變質作用,重新看待生命的變動與重生。

金玉良研

漫長的地質演化,讓花蓮這片位於板塊交界的土地,孕育出各類特有玉石,像是溫潤的豐田玉、宛如山水畫般紋理交錯的玫瑰石,以及色澤唯美的紅碧玉與白玉髓等,都是此地深藏的瑰寶。過去,這些玉石曾為花東帶來一段輝煌時光;然而,進入 20 世紀下半葉後,隨著全球經濟轉變、礦產供需失衡與市場價格波動,玉石產業逐漸走向沉寂,曾經無限風光的玉市場,也逐步褪去光芒。

金玉良研

讓沉睡於地層的曖曖含光,成為設計的創意日常

為了重新切磨出花東礦石之美,花蓮縣文化局在 2024 年發起「金玉良研-2024 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邀請具寶石設計加工、金工製作三年以上經歷的創作者,在專業師資引導下,透過思考與大量討論,按部就班地學習工藝技術,並透過實作,重新探索石材蘊含的潛力。

金玉良研

首屆計畫共有 7 位創作者完訓,在 4 個月培訓中,一步步完成兼具設計感與在地精神的作品。這些創作最終也將於 2025 台灣文博會展出,讓這些源自花蓮的結晶,在更廣闊的文化舞台上被世界看見。

金玉良研
金玉良研

以「共變之奏」為題,重新詮釋變動與重生

延續首屆點燃的能量,今年花蓮縣文化局再度推出「金玉良研」計畫,期待讓更多設計師在這片土地上,找回創作的節奏。

金玉良研

由於花蓮去年遭逢0403大地震,劇烈的地殼擠壓不僅改變地貌,也引發人們對於生存與變動的思索。因此,本屆便以「共變之奏」為題,即日起至114年6月30日截止徵件,邀請設計師從地質變質作用出發,以實驗性手法重新詮釋生命的變動,如何成為重生的契機,進而成就獨特的自我;也期待透過「共變之奏」牽起「金玉良研」,不只為花東礦石產業注入勃勃生命力,也為設計師開啟與材料之間更豐富的共創可能性。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

Date/即日起至 114 年 6 月 30 日

Web/https://forms.gle/9j33tWwD7DqFb7np6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