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文博會看展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品牌商展亮點一次看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2024臺灣文博會於8月23日至9月1日盛大登場,本屆移師建城400年的臺南舉辦,多個主題館、地方館和集結近700攤的品牌商展皆於大臺南會展中心登場,另外還有深入台南文化歷史的多元策展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共有哪些展覽?又有哪些亮點?以下幫你整理好了!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2024臺灣文博會 策展概念

今年,臺灣文博會首度來到臺南,將命題定為「寶島百面」,聚焦在以「歷史」為方法的文化實踐,匯集多元的微型歷史。「百面」從臺語發音「pah-bīn」來看,意為「百分之百、充滿信心」的絕對肯定;而從華文字面來看,則可視為「寶島充滿百變的多樣性」。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本次⽂化展區在空間型態上以「⽂化細胞」為單元,由工二建築設計長胡靖元擔任空間總監,象徵寶島上的每⼀個⼈、每⼀個主體、每⼀個縣市、每⼀個議題,本都有不同的樣貌,但進入細胞內,與⾃由的基因染⺠主⾊體,都深植其中。在策展形式上,則有走讀、記錄展示、展演論壇等,擴大場域並跨越時空侷限,邀請觀眾一同探討各種議題。

延伸閱讀 >>> 2024文博會前進臺南!專訪總策展人羅健毓、商展總監黃昱禎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2024臺灣文博會 主視覺設計

臺南四百年的歷史,與在此生活的人們交互共融出這座城市的多樣性面貌。本屆文博會主視覺設計由臺南在地團隊「毛毛雨設計」操刀,藉著象徵「百面」的連續幾何圖紋,賦予傳統文化符號全新樣貌。三個視覺圖形輪廓分別取樣自孔廟、傳統工藝金銀細工,以及後壁崁頂射火馬,融入在如同臺南市景圓環特色的文字紋理中;標準字也結合古代建築特徵,展現今昔多元共存的兼容性。

至於色彩運用,則希望打破常與臺南連結的沉穩色彩,選用粉藍、粉綠、藍綠等三種鮮明配色,分別代表「多元視角的交流碰撞」、「充滿活力的創意量能」,以及「兼容並蓄的文化細胞」。

延伸閱讀 >>>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主視覺亮相!臺南孔廟、傳統工藝金銀細工、崁頂射火馬化為圖紋

▶ 大臺南會展中心

01 文化策展「寶島百面」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 1樓、3樓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今年,文博會突破過去文化策展及品牌商展各自分離的狀態,以「文化細胞」為概念,將文化議題導入大型視覺裝置,展示於商展會場中。從一樓的「細胞相挵」到三樓的「細胞做伙」,藉由展覽、劇場或講堂等形式,深入挖掘寶島內在DNA、展開古今對話。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02 品牌商展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 1樓

至於大眾最期待的品牌商展,本年度共有近700攤參展,共分為4大區域,包含「文創品牌展區:啥物攏好買、百面良品」、集結在地經營品牌的「臺南起家厝:對府城・到世界」、展示文創產業新生代的「新秀展區:那會遮gâu」,以及包含台南在地出身的創作品牌「微疼」、「霸軒與小美」、「波波鴿」等IP的「IP授權展區:新寶島・金鑠鑠」,帶來多樣周邊商品。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臺灣文博會)

03 文策院主題館「閱聽諸事會社」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1樓 E06

文策院以臺灣人日常閱聽行為為主軸,將各種數據轉化為即時互動的展出形式,幫助觀者更加了解臺灣IP應用與閱聽行為,或許還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有趣故事。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文策院)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文策院)

04 工藝中心主題館「物輪轉 Ū LÌAN-TŃG」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1樓 特展區

「物輪轉」是文化的軌跡,是產業的興盛,是生命活絡,是器物的大量使用,它代表臺灣工藝在各處不斷綻放的光華,也代表循環不息的工藝精神。「物輪轉」共有5個展區以及4日體驗講座活動,探討工藝的未來、現在與過去。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工藝中心)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工藝中心)

05 屏東地方館「屏實力上場」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3樓 大員廳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屏東南北幅員遼闊,屏北地理環境多樣,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著名的「塔加里揚社南遷」、「阿猴城建城」,以及日本時代許多現代化建設,都於此區域展開;而屏南三面環海,擁有壯闊的海洋資源,「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恆春建城」等牽涉多族群的重大事件都發生於此。本次屏東館以地域特徵極限運動場為概念,區分多個展示主題,呈現屏東多元且充滿量能的文化面貌。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06 澎湖地方館「仙境夢游」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3樓 大員廳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澎湖縣政府)

澎湖館營造夢中仙境氛圍,並以1623年荷蘭人繪製的「澎湖島地圖」作為探索指引,展出包含洪根深〈澎荷史事〉當代水墨、潘勁〈古沈船重築計畫:將軍一號〉新媒體藝術、陳景容〈望你早歸〉馬賽克、集結多位攝影家的視覺牆,以及張湄〈再泊澎湖〉陳淑瑤《流水帳》等文學作品。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澎湖縣政府)

▶ 臺南概念展區

01 「出發!發現之島」

地點|臺南文創園區 香蕉商場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文化部)

臺灣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不同時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紛紛渡海來到這塊土地,在這裡發現各種新奇事物,也為這座小島增添多元共融的文化風景。「出發!發現之島」展區邀請壁畫藝術家陳于安合作,以大型壁畫深入淺出介紹臺灣地理人文,並引導觀眾發揮創意,深化對臺灣文化的認識。

02 「靜物劇場」

地點|臺南文創園區 茉莉工坊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來源:文化部)

荷蘭人受到青花瓷啟發,發展了自己的「臺夫特藍」;而作為水果王國、科技之島的臺灣,和這段歷史之間能激盪出什麼火花?「靜物劇場」展覽以水果命名,展出臺灣的芒果藍、蓮霧藍與釋迦藍,轉譯當今面對歷史、訊息與符號的狀態,引領「臺灣製造」的認同與新記憶。

03 「Lesson :D」

地點|321巷藝術聚落、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藍晒圖文創園區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阮劇團)

由總策展單位「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以「不會考的必修課」為題發展出多個展覽空間,邀請多位藝術家、策展人合作,將321巷藝術聚落的每個展間比喻為教師室、家政教室、自然實驗室、保健中心等校園空間,透過有趣的展覽形式與觀者互動,深入台南多元的歷史文化面向。同時,策展團隊也規劃一系列盛夏戶外活動,如小夜市活動「愛踅小夜市——I Say Love Night Market」、「頭文字 :D」快閃遊行等,還有劇團演員精心策劃的「後院時間」,融合劇場藝術和實踐探索,藉由遊戲和互動,探索劇場背後的藝術秘密。

延伸閱讀 >>> 前進2024臺灣文博會「Lesson :D」展區!巨大貓貓「巷仔Niau」、多元展覽空間、小夜市等亮點整理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阮劇團)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阮劇團)
2024臺灣文博會「懶人包」!8/23至9/1台南登場,文化策展亮點一次看
(圖片提供:阮劇團)

除了321巷藝術聚落主展區外,「Lesson :D」也延伸到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藍晒圖文創園區。前者以「看漫畫長知識」為主題,展以漫畫創作轉譯不同時期的臺灣歷史場景;後者則規劃「海島萬花筒」文創校區,策劃大型IP裝置藝術等展覽內容,募集並挖掘具有潛力的創作者。

2024臺灣文博會《寶島百面》 

▸ 文化策展、主題館、地方館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二路3號)
日期|8/26–29 10:00-18:00、8/30–31 10:00-20:00、9/1 10:00-17:00

▸ 品牌商展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1樓(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二路3號)
日期|8/28–29 10:00-18:00、8/30–31 10:00-20:00、9/1 10:00-17:00

▸ 臺南概念展區

地點|321巷藝術聚落、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藍晒圖文創園區、臺南文創園區
日期|8/23-9/01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基隆潮藝術」4大亮點一次看!展區橫跨山、海與城:從基隆塔到防空洞,對話在地生活記憶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基隆藝文盛典「基隆潮藝術」迎來十週年,本屆將於9/2610/26登場,展覽規模較以往全面升級,展區從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一帶,延伸至基隆多個行政區——場景橫跨山、海與城,場域擴展至中山陸橋、基隆塔、信二防空洞、基隆市美術館等地標。全展集結19組藝術創作,串連藝術市集、派對、表演等,邀大眾以藝術視角開啟觀看基隆的嶄新路徑。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2025基隆潮藝術」將於9/26~10/26登場。(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由策展團隊「水谷藝術」策劃,邀請策展人陳晞與韓國策展人姜帝旭共同策展。基隆是一座在山、海、城之間的狹小腹地中,孕育文化多樣性的港都城市;關於城市生活與藝術文化的流動性,都因多元的族群文化、地理與自然環境,激盪出新的想像和故事。因此,全展以基隆的城市樣貌、自然環境與歷史脈絡為出發點,帶領藝術家深入各個城市場域,創造與城市文化共鳴的作品,企圖展現基隆文化流動性的新面貌。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策展人陳晞、姜帝旭。(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山展區:在城市高點與地底,感受藝術與環境的互動

「山展區」聚焦城市新地標——基隆塔及信二防空洞,邀請觀眾從城市的「高處」與「地下」,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感受藝術與環境的互動。基隆塔由建築師邱文傑團隊設計,靈感來自港區橋式起重機,64公尺高的塔橋結構與87公尺長的廊道,讓人得以眺望整座港都風景。動力藝術家王仲堃與雕塑藝術家徐瑞謙將分別在塔頂與塔底進行大型立體創作,讓建築與作品形成呼應。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基隆塔。(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王仲堃《隨風搖曳的聲物》。(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信二防空洞是基隆現存最大的防空設施,在結合天然洞穴岩層與人工砌鑿的環境裡,藝術家張欣語將帶來聲光裝置;來自日本的豬股亞希(Aki Inomata)則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天任教授合作,在基隆的環境中呈現其經典創作《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微觀寄居蟹如何在結合生物設計與城市地景的透明殼之間交替遷徙。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信二防空洞。(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豬股亞希《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海展區:回望港灣歷史,對話在地記憶

「海展區」沿著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港、觀海平台、阿根納造船廠遺構等地展開,藝術家們深入港邊的文化與歷史脈絡,打造出一系列與在地記憶對話的作品。

韓國藝術家金岐大將在基隆城際轉運站大頂棚,以鮮豔的線材構築一座巨型雕塑,同時也作為供觀眾穿行的建築空間;透過網的形式,詮釋基隆多層次的歷史,及其作為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門戶的地緣意義。

來到觀海平台,排灣族藝術家張恩滿與八尺門一帶「奇浩部落」合作,呈現1960年代東漂北上的族群記憶,詮釋都市原住民社區的歷史。在阿根納造船廠遺構旁,藝術家陳普創造出名為「Mossmo光獸」的巨大裝置,交織歷史、工業與自然的想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陳普《Mossmo光獸》示意圖。(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在正濱舊漁會大樓內,由藝術家賴彥勳攜手韓國音樂家東熙、研究者林佩儒,共製結合雕塑裝置、音樂表演與動態影像的計劃型創作《海潮・舟潮・離》,向正濱漁港勝利巷中、於二戰後留在基隆的韓國人社區與離散文化致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正濱舊漁會大樓。(圖片來源: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

此外,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的韓國藝術家任興淳,將帶來與美軍進駐歷史對話的動態影像;泰國新媒體藝術家Wuttin Chansataboot則計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何攖寧副教授合作,帶來轉化基隆環境基因編碼的聲響與動態影像裝置。

城展區:在城市日常空間展開藝術漫遊

「城展區」讓人在城市日常空間中與藝術不期而遇,展區串連基隆城際轉運站前大頂棚、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爬梳基隆城區的歷史紋理。

成員橫跨臺灣、美國與日本的酷兒藝術團體「HomoPleasure」將於至善大樓打造《人魚壽司店》裝置藝術,呼應在地日、夜場文化。行為表演藝術團體「酸屋」在中山陸橋發起現地共創行動《回眸》,發想自侯孝賢電影《千禧曼波》序幕中舒淇飾演的女主角Vicky行走與回望的影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中山陸橋。(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千禧曼波》於基隆中山陸橋拍攝的經典場景。

自小成長在基隆城區的藝術家吳柏葳,組織模特兒與造型設計團隊一起來到委託行街區,將這裡曾經的摩登貿易文化,藉由與在地店家的合作、訪查與再製,翻轉成一家「Y2K藝術快閃空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藝術家吳柏葳。(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藝術家倪嘉隆Nio Ni將在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帶來氣囊裝置《彩嶼山獸》,同時也將其走訪基隆嶼的經驗,創作成一本期間限定的繪本,引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想像基隆嶼的鬼斧神工。長期探索光環境的藝術家謝榕蔚,則將於海洋廣場打造《懸日平台》,讓觀眾置身在魔幻平台之中,感受基隆碼頭的日與夜。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倪嘉隆Nio Ni《彩嶼山獸》示意圖。(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藝術市集、派對、表演共織藝術慶典

2025基隆潮藝術也將於東岸商場策劃藝術市集「Sky Arena」,讓市集與藝術作品之間相互呼應,成為基隆潮藝術的最佳會面點。展期間也將推出一系列派對、表演、導覽、講座等活動,從不同面向探索城市紋理,如藝術團體「HomoPleasure」將於晶鑽舞廳舉辦藝術派對;韓國音樂家東熙則將與表演藝術創作者合作,在正濱漁會大樓帶來現場演出。

2025基隆潮藝術

展期|2025.09.2610.26

展場|山展區(基隆塔至信二防空洞)、海展區(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會大樓、原民會館觀海平台與阿根納造船廠)、城展區(中山陸橋、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有時候一個簡單卻強而有力的圖像符號(Pictograms),其所象徵的意思可能甚過用千言萬語解釋。不過這些小巧的圖像符號,其創作過程遠比它們的簡單外觀要複雜許多。為此,倫敦日本文化中心(Japan House London)以此為主題,攜手日本設計中心(Nippon Design Center)合作,共同推出《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展覽,於2025年7月29日至11月9日登場!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追溯圖像符號歷史,展現日本減法設計美學


自古以來,圖像符號便是人類溝通的橋樑。從1.5萬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古埃及陵墓雕刻的象形文字開始,人類便嘗試以最直觀的圖像記錄、傳遞訊息。

隨著時代演進,這些簡化的形象逐漸發展為更具規範性的符號系統,從中世紀的圖騰與徽章,到現代隨處可見的交通號誌、公共設施指標,圖像符號早已超越語言,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界線的共通語言。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日本在推進這種視覺語言過程中,無疑扮演了關鍵角色,本次展覽正是呈現日本在推動圖像符號視覺語言上的重要地位。倫敦日本文化中心策展總監Simon Wright 表示:「一個圖像能傳達多少訊息?它能超越語言嗎?無論是在手機、汽車儀表板,還是逃生出口,圖像符號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對於這些符號的發展與普及影響力不容忽視。」

展覽亮點:從1964東京奧運運動符號設計,到互動成為符號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由日本設計師大黑大悟擔任策展人,「對我而言,一個有效的圖像符號,必須同時兼顧美感與一致性。更精確地說,不只是每一個圖像本身的美感,而是當整套符號並列時,是否呈現出統一且和諧的視覺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將深入探討世界各地圖像溝通的悠久歷史,以及當代圖像符號的設計過程;同時,也讓大家去想像若生活在一個沒有圖像符號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進而思考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帶來的重要性。特別是,展中所展示的圖像符號,皆是以對形狀的精細把握與極簡剪影為特色,而這正是日本「減法設計」的經典美學。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像是1964年東京奧運時,由於當時是戰後的日本再度迎向全世界,日本設計中心深知需要一套能夠優雅跨越語言障礙的視覺溝通工具,因此設計出了第一套完整的運動圖像符號,奠定往後國際體育賽事的標準。2020東京奧運時,更進一步打造首個動態運動圖標,各種創新都展現了日本在圖像符號設計上的深遠影響。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代人使用手機時熱愛的表情符號emoji(源自日語「絵文字」,e 為「圖片」,moji 為「文字」),則要回溯至1999年。當時隸屬NTT DoCoMo公司i-mode行動網際網路平台團隊的設計師栗田穰崇,為了讓用戶能更有效率地透過圖像傳達訊息,從日本漫畫、漢字和街道標誌等處獲取靈感,設計出第一套176個emoji,近年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永久收藏。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也將展出2019年時,由日本設計中心發起、大黑大悟出任藝術指導的「Experience Japan Pictograms」 計畫。計畫旨是要透過超過600個針對不同文化需求的專屬符號,提升國際訪客在日本的旅遊體驗。本次透過實體展覽,讓大家看見富士山、相撲力士、神社等帶著濃厚日本文化的符號,並提供獨一無二的視角來認識日本的美學與視覺遺產。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場還包括兩個互動展區,其中一個為沉浸式互動區域,參觀者可藉由 3D 圖像模型親身體驗「成為圖像符號」的感覺。另一部分則提供各種圖像符號的「元素組件」於白色光板上,讓大家自由拼湊、創作屬於自己的符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此外,Japan House London也與英國日本協會共同舉辦「My London」設計比賽,邀請中小學生設計象徵他們心中倫敦的圖像符號,優勝作品將於展覽中展出。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
展出日期:2025/7/29-2025/11/9
展出地點:Japan House London The Gallery
免費參觀,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