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登台!窯燒技法、老屋壓花玻璃為材,人氣「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日本藝術家池谷三奈美(Minami Ikeya)以色彩繽紛、形狀多變的玻璃食器作品深受喜愛,她所擅長的「窯燒」技法、不完全融化玻璃的製作技巧,正是賦予這些食器如糖果般可愛外表的關鍵。想窺探其中工藝,別錯過池谷三奈美現於新竹春室 The POOL舉辦的個展,展覽以「玻璃製程」為核心,回顧藝術家十年來的創作軌跡,展示其多年來鮮少介紹的創作過程及靈感來源。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以「食器」為創作主題,將玻璃工藝帶入日常生活

池谷三奈美在學生時期便對玻璃著迷,從武藏野美術大學工業工藝學科(玻璃專攻)畢業後,便進入硝子企画舎持續創作,2018年自行成立工作室並以玻璃藝術家的持續活躍於工藝及藝術領域,其作品在日本國內外都擁有高人氣與知名度。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餐具」是池谷三奈美主要的創作主題,因在日本文化中,餐具不僅是盛放食物的器皿,更是講究細節的生活哲學,如何製作、怎麼使用更反映出各地傳統文化,亦是日本職人精神的體現。對池谷三奈美來說,玻璃創作不只是美感的載體,她更思考玻璃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實際為人所用,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器」成了她對於美好生活的傳聲筒。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透明感多彩食器的工藝關鍵:「窯燒」技法

我們一般對玻璃工藝的印象多為「吹製玻璃」,其以鐵製空心吹管,從1400的窯爐撈取呈麥芽糖狀的玻璃膏,進行吹氣到塑形,其中的巧勁在於如何維持玻璃膏整體的形狀及塑造;然而,池谷三奈美使用的「窯燒」(Kiln-work)技法,是將切割好的玻璃片放入石膏模型中,讓玻璃在約800燒製時,使玻璃變形並沿著石膏模具成型,這個過程稱之為「烤彎」(slumping),其為窯燒技法生產中的重點,且是一個非常依賴經驗和直覺的困難過程。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池谷三奈美創作過程:切割玻璃片/烤彎。(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經由「窯燒」,池谷三奈美為食器賦予清透柔和的色彩、圓潤而流暢的線條,從八角盤、圓盤、冰淇淋匙到甜點勺等,視覺皆帶復古調性。其中擁有圓滑設計的湯匙,靈感來自塑膠湯匙,池谷三奈美將易造成環境負擔的塑膠餐具轉換為玻璃,期望藉工藝讓人們更懂得惜物。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池谷三奈美以塑膠湯匙為靈感。(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此外,池谷三奈美也以日本舊房屋中常見的壓花玻璃為材料,藉由不會完全融化玻璃的製作方式,利用壓花玻璃本身的花紋進行再創,讓老舊、甚至廢棄材料得以重獲新生,期待藉此鼓勵玻璃、木工、金屬等領域的工藝家,一同為市場創造良性循環,這樣的理念也與致力推廣循環經濟的春池玻璃不謀而合,為雙方本次合作展覽更添意義。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以「表與裏」概念呈現藝術家創作脈絡

池谷三奈美此番於新竹春室舉辦的個展,以象徵創作過程的「010」為主軸,其意指所有作品都從零經由發想、製作後成形,而創作者們也會不斷消化經驗後歸零再出發。策展概念更從01延伸至日語中的「表と裏」,其意味著兩件事緊密相連,就如硬幣的兩面一樣密不可分——如果01,是從零構思誕生作品的過程,象徵「表面」;那當它再從1回到0時,則是藝術家對作品脈絡的反思,即為「裏面」。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表、裏」概念也被融入展覽空間,現場劃分出兩大區塊:放置各式成品的「表桌」、使用窯燒技法來呈現製作過程的「裏桌」,引領觀者探索池谷三奈美的創作本源及作品脈絡,期待觀者能透過展覽,了解藝術家如何以周遭物件為靈感,傳達藝術即是日常生活的體現。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池谷三奈美 Minami Ikeya|solo exhibition》

展覽期間|2024年11月2日-2025年2月16日

展覽地點|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營業時間|每日 10:00-17:30,週一公休

新竹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結合展覽、選物及手作體驗,以玻璃工藝打造自然永續的日常生活

玻璃工藝

綠意蓊蔚的新竹公園裡,純白玻璃建築格外清新。新竹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活化了原本閒置的玻璃工坊,轉變為三層樓的品牌概念空間,集結選物、體驗、展覽和餐飲,以玻璃工藝連結日常。

來到三樓The POOL/一池Café+展覽空間,日光爽朗勻亮了白色系的室內,春池玻璃第二代,同時也是「W春池計畫」的主理人吳庭安一身俐落地坐在咖啡桌前接受訪談。談起春玻與其發展脈絡有條不紊。「我父親其實在很年輕的時候學過玻璃工藝,才接觸到回收玻璃這件事情。」吳庭安的父親吳春池於1961年創辦春池玻璃,歷時至今已63年,旗下具有6間工廠,全臺大約有70%的廢棄玻璃在他們手裡重獲新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老工藝再度走入生活

「春池玻璃是我們既存的大型商業邏輯,當需要轉向面對消費者的時候就會考慮到不同客群,因為他們需要的東西可能不一樣,必須設計成不同狀態去因應。」吳庭安在2016年至2017年之間推出「W春池計畫」,他坦言此項計劃很廣泛,只要跟永續循環經濟有關都能涵蓋入內。

的確,W春池計畫的主軸,在於探討玻璃「回收」與「創造」之間的矛盾與共生,透過玻璃工藝導入設計、創造議題、研發材料,實現於杯盤器物、展覽、餐飲以及多元面向的跨界合作,讓人們對玻璃的想像視野不再侷限。「對我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在於工藝必須要進入生活,才能創造它的價值,否則它就是純藝術品。」計畫初期,為了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理解概念,吳庭安趁政府推動禁塑政策的勢頭,推出繽紛霓虹玻璃吸管。

「在傳統玻璃工藝而言,要製作玻璃吸管是相當困難的。」吳庭安諮詢自家工廠裡的老師傅是否有可行性,「這是簡單的啦!」當時75歲的師傅過去曾經從事霓虹燈管製作,面對這個問題一派從容,讓吳庭安非常驚訝。「我們有很多過去的工藝其實會被當代需求,但是當你沒有去發掘它的時候,它很容易就消失了。」這件事情帶給他深刻影響,「其實老師傅身上或是我們所有製程上有很多寶藏,重點是要如何運用外部需求去撞擊。」

老師傅身懷絕技,運用口吹霓虹燈管技藝結合循環玻璃,克服生產技術難題創造出繽紛美麗的實用玻璃吸管,以設計讓幾近失傳的老工藝再次走入生活。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W春池計畫的永續循環

訪談之際,新竹春室The POOL正舉辦W春池計畫與無印良品合作的特展「從一罐豆奶,到復育森林的行動」,吳庭安走在回收玻璃製成的磨石子地坪上,介紹本次展覽主角「烤地瓜豆奶」是利用地瓜渣、豆渣製成,裝填在回收再製的玻璃瓶罐裡,讓一個小小玻璃瓶便蘊藏了一整個永續循環的供應鍊。「你看底部是我們的LOGO。」吳庭安指著玻璃瓶底,有象徵W春池計畫的三角圖案,一邊繼續描述展覽以「零廢棄」為主題,強調展期結束後所有材料都可以回到供應體系再生使用。

遊走展場之間,紙箱堆疊而成的展台上放著許多玻璃罐,裝著黃豆、玻璃顆粒和木渣等萃取原料,配合鋪在地上的回收玻璃砂,以及錯落其間的天然原木,展現自然氛圍之餘,也表達出每個元素之間的關聯性。「它背後蘊藏的循環概念,其實是真正可以改變社會和世界的狀態,以工藝技術性配合市場面向和相關人士,才能創造出整套系統。」吳庭安喜歡以「系統」思考工藝。

因為從小就在工廠裡做回收玻璃,讓他對這個材料本身就很有興趣,先後到台南成功大學讀工程,再到英國劍橋念工業管理,一回到春池第一件事情就是善用自身所學改善回收工廠的流程,並研發創造新的材料,「如果沒有把整個循環做好,我後來再講什麼工藝都沒有用。」吳庭安舉例過去曾有回收來的玻璃種類不易再利用,他便重新開發,並運用為建築空間產業可用的建材,「當看到資源閒置沒有被使用的時候,怎麼重新開發、利用就變得很重要。」

猶如新竹春室這棟建築,原本閒置的窯爐玻璃工作坊,在吳庭安注入巧思整頓之下,三樓是The POOL/一池Café+展覽空間,二樓是Glass Pool春玻選物店,一樓則為Glass Studio玻璃工坊,同時活用建築樓梯間打造為梯間美術館,不定期展出玻璃藝術作品,在陽光襯托下,平常容易被忽略的梯間也頓時充滿文藝氣息。

W春池計畫與無印良品合作的特展「從一罐豆奶,到復育森林的行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W春池計畫與無印良品合作的特展「從一罐豆奶,到復育森林的行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與「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合作的復古杯,在杯身加入網版印刷的釉料烤花圖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與「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合作的復古杯,在杯身加入網版印刷的釉料烤花圖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靈感源自原住民的《月桃葉編織盒》。為了表現編織的線條,設計上特別捨棄圈足,做成外凸內凹的弧形盤底,讓線條感更為立體。(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靈感源自原住民的《月桃葉編織盒》。為了表現編織的線條,設計上特別捨棄圈足,做成外凸內凹的弧形盤底,讓線條感更為立體。(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造型玻璃盤 RIPPLE 是以海浪拍打沿岸的紋理汲取靈感,使用手工壓鑄模具製作,並運用溫差與玻璃膏澆注的位置,變化浪紋質感。大中小三種尺寸還可以層層堆疊,可依生活場境變化使用性。(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造型玻璃盤 RIPPLE 是以海浪拍打沿岸的紋理汲取靈感,使用手工壓鑄模具製作,並運用溫差與玻璃膏澆注的位置,變化浪紋質感。大中小三種尺寸還可以層層堆疊,可依生活場境變化使用性。(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DIY體驗拉近工藝距離

一樓工坊設有吹製玻璃杯和燈炬拉絲玻璃攪拌棒DIY體驗,讓大眾親自製作,體驗價格從成本面考量包含窯爐建置、玻璃原料與專業職人引導,完善的技術體驗,拿捏在一人250元至980元起(視產品選擇、顏色、效果而定)。「新竹玻璃工藝發展蓬勃,在1960至80年代佔全世界外銷出口約有八成之多,所以其實玻璃工藝這件事就變得很重要,我希望能夠復興它。」吳庭安期許藉由DIY體驗的方式,拉近消費者的距離,讓大家初步了解玻璃工藝其實沒有那麼難以親近。

當天負責示範的玻璃工藝家周亮瑜,曾經在日本玻璃工坊打工學習一年,回台後繼續從事工藝創作已累積三年多的歲月。好奇每天在高溫環境用火創作不熱嗎?「說實話,夏天滿熱的,但玻璃是唯一可以呈現透明感的材質。」即便高溫炎熱,他仍樂在其中,「玻璃只要低於700度就會變硬,必須維持在1000度高溫才可以塑形,而且它可以做到的可能性無限。」

見他抓著口吹金屬管取出適量玻璃膏,到窯爐加熱後,先吹一個小泡,由現場另一位職人老師協助將沾顏色的管子繞在小泡上,接著以金屬鉗製造凹痕,創造出氣泡的空隙,待玻璃稍微冷卻後,為了呈現需要的大小再行包裹第二層玻璃膏,到工作檯一邊以厚報紙塑形,一邊吹氣調整大小再反覆加熱,達到理想尺寸再放入約500度的退火箱進行冷卻,數小時後,一個手掌大小的玻璃花器便完成。猶如墨水在水中暈開的藍色紋路,搭配刻意吹入的氣泡,頗有夏天清涼的感覺。

工藝家周亮瑜正在示範玻璃器物的吹製,玻璃棒融話後沾染色料,在吹塑成想要的造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工藝家周亮瑜正在示範玻璃器物的吹製,玻璃棒融話後沾染色料,在吹塑成想要的造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攝影:一J)

自然永續的日常生活

吳庭安主導的W春池計畫從最原始的材料出發,進而設計整個工藝過程。從起初的玻璃吸管為例,他和團隊以永續循環的角度,預先設想消費者生活中可能需要或可以接受的產品,透過現有玻璃工藝技術反向推理,思考如何在製程中實際詮釋,再利用設計轉移予以體現,打造出專屬於春池的新工藝。進而在他眼裡,工藝便不只是一項技術。不一定受限於手工,而是具有循環脈絡的全面性系統思維。

當永續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行動。近年來,全世界都在重視地球環保議題,吳庭安有感玻璃製品的需求度亦日漸提升,「玻璃這個材料可以百分之百再製,只要透過好的設計就可以很容易被運用的各個地方。」

在新竹春室,消費者可以在一樓體驗完DIY課程,上到二樓參觀選物店,實際觸摸、感受回收玻璃製成的美感生活器物,再到三樓以咖啡和甜點,感受杯盤器物的使用情境,藉以體會到永續循環這個概念並不遠,無形之中就隱含在生活裡。

攝影:一J
攝影:一J
攝影:一J
攝影:一J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台中結合家具家飾、藝術品及香氛的美學空間「Chamber Living」,即日起至128日舉辦工藝特展《畔》,邀請首度來台展出的兩位日本創作者:藉金工將靜謐之美凝鍊於首飾中的藤森早知(Sachi Fujimori)、擅長以玻璃為材捕捉光影變動的志田真菜實(Manami Shida),透過各自愛用的玻璃、珍珠、金屬等為媒材,藉工藝作品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連結,挖掘存於水與岸、虛與實、現實與幻象等邊界之間的美。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可配戴的微型風景

看藤森早知的首飾作品,總會從中感受到細膩而幽微的有機美感。他曾於珠寶製作公司工作5年,累積紮實的實務經驗,後於2021年創立手工藝珠寶品牌「KOHAN」,創作靈感多源自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象,無論是季節、時間流逝、天空雲彩變幻等,都被他濃縮於作品之中化為「可配戴的微型風景」,每件首飾都彷彿來自遙遠之畔,閃爍著寧靜的微光,連動著佩戴者與自然之間的共鳴。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玻璃捕捉大自然微妙動態

受兒時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經驗影響,志田真菜實的創作多以自然景象為靈感,尤其是水景。他從大學時期至今皆專注於玻璃工藝,不斷嘗試吹製、窯作、冷作、鎔製等多元技法,並實驗將其結合融入創作,出自他手的玻璃作品就像是捕捉光與影的雕塑,重現了自然界各種微妙的動態現象。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遊走虛實之間的透明感

《畔》兩位參展創作者雖創作媒材大不同,作品卻有共通的特質——靈感常源自自然,視覺上溫柔又帶點遊走於虛實之間的透明感,這也正是Chamber Living將兩人齊聚辦展的關鍵,不妨親臨現場感受流淌於城市展間中的自然之美。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畔》日本工藝創作者二人展 - KOHAN 藤森 早知 / 志田 真菜實

展期|2024.11.15-12.08


地點|Chamber Living(台中市西區精誠八街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