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登台!窯燒技法、老屋壓花玻璃為材,人氣「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日本藝術家池谷三奈美(Minami Ikeya)以色彩繽紛、形狀多變的玻璃食器作品深受喜愛,她所擅長的「窯燒」技法、不完全融化玻璃的製作技巧,正是賦予這些食器如糖果般可愛外表的關鍵。想窺探其中工藝,別錯過池谷三奈美現於新竹春室 The POOL舉辦的個展,展覽以「玻璃製程」為核心,回顧藝術家十年來的創作軌跡,展示其多年來鮮少介紹的創作過程及靈感來源。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以「食器」為創作主題,將玻璃工藝帶入日常生活

池谷三奈美在學生時期便對玻璃著迷,從武藏野美術大學工業工藝學科(玻璃專攻)畢業後,便進入硝子企画舎持續創作,2018年自行成立工作室並以玻璃藝術家的持續活躍於工藝及藝術領域,其作品在日本國內外都擁有高人氣與知名度。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餐具」是池谷三奈美主要的創作主題,因在日本文化中,餐具不僅是盛放食物的器皿,更是講究細節的生活哲學,如何製作、怎麼使用更反映出各地傳統文化,亦是日本職人精神的體現。對池谷三奈美來說,玻璃創作不只是美感的載體,她更思考玻璃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實際為人所用,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器」成了她對於美好生活的傳聲筒。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透明感多彩食器的工藝關鍵:「窯燒」技法

我們一般對玻璃工藝的印象多為「吹製玻璃」,其以鐵製空心吹管,從1400的窯爐撈取呈麥芽糖狀的玻璃膏,進行吹氣到塑形,其中的巧勁在於如何維持玻璃膏整體的形狀及塑造;然而,池谷三奈美使用的「窯燒」(Kiln-work)技法,是將切割好的玻璃片放入石膏模型中,讓玻璃在約800燒製時,使玻璃變形並沿著石膏模具成型,這個過程稱之為「烤彎」(slumping),其為窯燒技法生產中的重點,且是一個非常依賴經驗和直覺的困難過程。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池谷三奈美創作過程:切割玻璃片/烤彎。(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經由「窯燒」,池谷三奈美為食器賦予清透柔和的色彩、圓潤而流暢的線條,從八角盤、圓盤、冰淇淋匙到甜點勺等,視覺皆帶復古調性。其中擁有圓滑設計的湯匙,靈感來自塑膠湯匙,池谷三奈美將易造成環境負擔的塑膠餐具轉換為玻璃,期望藉工藝讓人們更懂得惜物。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池谷三奈美以塑膠湯匙為靈感。(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此外,池谷三奈美也以日本舊房屋中常見的壓花玻璃為材料,藉由不會完全融化玻璃的製作方式,利用壓花玻璃本身的花紋進行再創,讓老舊、甚至廢棄材料得以重獲新生,期待藉此鼓勵玻璃、木工、金屬等領域的工藝家,一同為市場創造良性循環,這樣的理念也與致力推廣循環經濟的春池玻璃不謀而合,為雙方本次合作展覽更添意義。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以「表與裏」概念呈現藝術家創作脈絡

池谷三奈美此番於新竹春室舉辦的個展,以象徵創作過程的「010」為主軸,其意指所有作品都從零經由發想、製作後成形,而創作者們也會不斷消化經驗後歸零再出發。策展概念更從01延伸至日語中的「表と裏」,其意味著兩件事緊密相連,就如硬幣的兩面一樣密不可分——如果01,是從零構思誕生作品的過程,象徵「表面」;那當它再從1回到0時,則是藝術家對作品脈絡的反思,即為「裏面」。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表、裏」概念也被融入展覽空間,現場劃分出兩大區塊:放置各式成品的「表桌」、使用窯燒技法來呈現製作過程的「裏桌」,引領觀者探索池谷三奈美的創作本源及作品脈絡,期待觀者能透過展覽,了解藝術家如何以周遭物件為靈感,傳達藝術即是日常生活的體現。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池谷三奈美 Minami Ikeya|solo exhibition》

展覽期間|2024年11月2日-2025年2月16日

展覽地點|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營業時間|每日 10:00-17:30,週一公休

專訪工藝家洪瑞良:從鋼彈啟蒙到金屬野獸,走出3D列印的藝術之路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2011年,當大多數人尚未搞懂3D列印機為何物,人稱「阿良」的洪瑞良就創立了雷神藝術工作室(Perkūnas Design Studio)提供3D列印服務。公司現有超過十五位夥伴,協助國內外藝術家作品成形、公共空間裝置及潮流玩具公仔等設計製作。雷神藝術工作室也因此成為高雄頗具規模的3D 列印領頭羊,深耕此領域擁有豐富實體經驗,因而被譽為3D列印南霸天。

鋼彈的手作啟蒙

洪瑞良出生於1988 年,高中唸美術班、大學畢業於高師大美術系,從小喜歡畫畫和手作。洪瑞良在幼稚園的年紀,即開始組裝父親買給他的鋼彈,「可能是我爸自己喜歡吧。」他笑談:「我有一個很酷的技能:我組鋼彈不用看說明書!」鋼彈,可說是阿良手作魂的啟蒙之一。

某天,阿良睽違多年地組起客人送的鋼彈。但他納悶自己怎麼花了一整天,卻只組好一條腿?才驚覺原來那天他是看著說明書組裝,「我想起以前我會把全部零件都剪開後,看著桌上的所有零組,我才開始組裝。」恍然大悟的阿良,隔天就拋開說明書,順利找回手感,快速完成整隻鋼彈,這樣的奇異技能,使他很擅長解構再建構,發展出許多立體作品的可能性。從阿良身上也證明:天賦無所不在,玩玩具、組模型,誰說不能成為職涯的累積。

組裝的樂趣,讓洪瑞良萌生想要創作自己作品的動力。(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組裝的樂趣,讓洪瑞良萌生想要創作自己作品的動力。(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從3D列印到金屬鑄造的探究

現今雷神藝術超過九成以商業代工為主,另一部分則是進行著阿良個人狂想的藝術創作。有些收藏家是透過不鏽鋼系列作品才認識阿良,而之所以會投入創作,一切都是因為創業初期有一位業主接洽,委託設計而起的機遇,「約莫在2010、2011 年,有一位客人先是問我,可不可以幫他設計一個龍頭?接著又問是不是可以建成3D ?我還主動告訴他可以3D 列印出來。」當年,一個不到拳頭大小的龍頭需要一天多一些的時間,才能印出。沒想到,等龍頭好不容易印了出來,這位客人看著塑膠質感的龍頭,又問阿良:「怎麼讓它變成金屬?」

這個問題,問倒阿良了「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直接跑去高雄新崛江問銀飾店、去鹽埕區銀樓街問銀樓。」那是阿良能想到生活裡最接近金屬工藝的門路。沒想到這樣一家一家地親自走訪詢問,真讓他問到一間為銀樓製作戒台的工房,答應幫阿良製作他想嘗試的金屬小物,過程中也允許阿良從旁觀察做法。阿良以紙筆記錄下製作過程中所有使用到的機器型號,後來甚至購入機器,在家自行研究金屬鑄造。回想當初,阿良認為現在的自己反而會不太敢這麼直接地尋找答案,當時收穫最大的反而不是認識金屬工藝相關設備和技術,而是經歷一段富含勇氣和膽識的人生經驗。

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組裝分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組裝分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可碰、可動的仿生馬首

業主原本委託設計的龍頭,後來因爲機構與造型困難度極高而未能實現,兩人討論改嘗試馬首,正值馬年的2014 年,阿良和業主成功試驗出第四版,發表了具備許多可以轉動、翻動的零件細節的不鏽鋼作品《馬首》,由業主提供機構設計圖,再由主掌造型的阿良優化設計及模具設計而成形,「我們做了兩年才做出來。」在這之前,可說是幾乎無人創造出這樣的藝術品:以不鏽鋼打造不容易損壞,且能夠觸摸轉動仿生細節,讓藏家自由擺動其作品姿態,在不同人家中,馬首皆能有各自的線條動感。

從塑料列印轉換到金屬鑄造的過程,一般人實在難以想像其製作難度之高,當年還不知3D列印機可以協作到何種程度,阿良卻早已展開具體實驗。為了讓作品站起來、動起來,試驗時間以「年」起跳,花費的金錢成本則以百萬計算。這一切都令人好奇,阿良究竟是如何從3D列印轉化到金屬創作?

阿良說,他在創作時,會先在紙上手繪動物骨架,進而思考如何將骨架畫成平面2D,再進電腦去描繪成3D立體;接著阿良會以鋁合金材料列印出每個部件,重量較塑料為重,可從組裝測試比重是否有問題,確認好再以塑膠列印後進入開模,「我們比較特別的是,開模也會自己做。」使用射蠟機射蠟,將蠟模種在蠟樹上稱為「組樹」,再送往合作的鑄造廠「澆鑄」,接續送回雷神進行研磨、鑽孔和攻牙,即螺絲要鎖的螺紋全從內部自己「攻」出來。

《馬首》是洪瑞良的第一件作品,陳文煌設計。作品運用了專利的脊椎結構,馬首可以抬頭低頭並左右搖擺。(圖片來源:洪瑞良)
《馬首》是洪瑞良的第一件作品,陳文煌設計。作品運用了專利的脊椎結構,馬首可以抬頭低頭並左右搖擺。(圖片來源:洪瑞良)

更複雜、更精細:The Beast誕生

幾年前,友人領路阿良前往舊金山參展Maker Fair,聚集全球自造者的盛會,讓阿良精湛的作品被看見,開始收到藏家詢問蒐藏的訊息,阿良再度被推了一把,促成2022 年誕生《The Beast》仿生野獸系列——一頭帥氣的豹,除延續馬首,軀幹脊椎、腳和尾巴等關節都能彎折,頭部上方能打開表面,下方配有機芯裝置,將金屬工藝的豐富面向呈現其中。

「不含螺絲,這隻豹有將近兩百五十個部件,等於要開兩百五十個模具。」電腦無法模擬比重等細節,「最困難的應該是,不會知道鑄造成不鏽鋼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會重到撐不起自己的重量。」下一步調整結構,或製作額外加強配件修正配重,平均製作一頭豹需要兩個月時間,從馬首到豹身,再度兩個五年過去,「鑄造完、組裝後,你大概會知道哪邊不順,剩下應該很大部分都是靠經驗了。」阿良語重心長地說。

The Beast 在作品中加入全身關節與擬真脊椎的可動技術,頭骨部分更加入瑞士機芯,為打造作品的可動性,多個零件之間的設計與拼組非常考驗造型能力。(圖片來源:洪瑞良)
The Beast 在作品中加入全身關節與擬真脊椎的可動技術,頭骨部分更加入瑞士機芯,為打造作品的可動性,多個零件之間的設計與拼組非常考驗造型能力。(圖片來源:洪瑞良)

大人的積木:結合機構與金屬鑄造的工程藝術

私人藏家從FB 找上阿良,臺北涅普頓畫廊也會介紹藏家,限量三十隻豹,一週內即售出十三隻,藏家幾乎都是男性,有些藏家甚至從來沒有蒐藏過藝術品,這讓阿良覺得很意外:「客人們都說看起來很屌,沒有看過這樣的金屬作品。能動,還可以整隻全部拆光,變成像積木這樣。」小時候也玩著鋼彈與模型長大的男孩,因為阿良的創作,找到屬於成熟大人的積木。

可惜的是,阿良的作品雖能量產,但每個鑄造用的蠟模卻僅能使用一次,技術、時間與成本都非常高。阿良就這樣一路走到2025 年,《The Beast》系列才終於推出新作品,一頭名為守護者(Guardian)的鹿,高度達四十五公分,需克服鹿角使頭部超重的結構挑戰。阿良認為「工藝本來就需要很多時間去累積。」充滿力量的豹與鹿,就是阿良一路成長進化的工藝見證,「我覺得很棒的是,一般藝術品可能都是拿回家擺著,但我的作品,可以讓藏家擺成他們喜歡的樣子。」從前那個組著鋼彈的小男孩,正活著自己喜歡的模樣。

作品 Guardian。(圖片來源:洪瑞良)
作品 Guardian。(圖片來源:洪瑞良)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不只是皮具,更是一場情感與工藝的書寫!從倫敦出發,落地台北:Grace Han 打開藝術與品牌共構的新想像

從倫敦起步、被英國皇室與世界名流擁抱的皮具品牌 Grace Han,2025 年正式回歸台灣,設立全亞洲第一間藝術概念店。這不只是品牌回望初心、落地台北的全新篇章,更是一場結合當代藝術、工藝與設計的文化實驗。

品牌創辦人暨皮革藝術家王思涵(Grace Wong)從女性視角出發,將情感與記憶包進每一只皮革作品中。她說:「我創立這個品牌,不是為了設計一個包,而是為了說一個關於『記得』的故事。」依循著 Grace 的創作理念,品牌 Grace Han 的每一款包,都視為藝術品般細膩刻畫,融入溫暖的情感故事與想像。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2025 年正式回歸台灣,在台北設立全亞洲第一間品牌藝術概念店。(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台北藝術概念店內陳列眾多款皮革作品。(圖片提供:Grace Han)

融於日常的藝術品

Grace Han 的經典「Love Letter 情書包」,自誕生以來便深受喜愛,更因英國凱特王妃多次於公開場合選用,成為世界矚目的優雅象徵。此次為台北藝術概念店開幕而推出的限定款「紗影情書包」,便延伸自情書系列的幾何線條與情感結構,以羽翼般的輕盈網紗結合柔韌皮革,為經典輪廓注入溫柔層次。其靈感亦來自 Grace 於 2023、 2024 年倫敦亞洲藝術展中呈現的皮革藝術作品《 Our Melody 傳承 》與《 Glistening 02 波光 》。一件來自母女間的記憶對話,一件則是關於時間與觀看的靜謐凝視,獨特新穎的視覺結構與情感語彙,展現 Grace 以愛與思念為軸,結合藝術與務實設計的創作思考,不僅開啟日常實用包款的全新想像,也讓藝術、工藝與生活的界線,再次被柔軟地拉近。

(圖片提供:Grace Han)
台北限定包款「紗影情書包」。(圖片提供:Grace Han)

映照女性的多樣姿態

Grace 對創作轉化為產品這件事,有明確的釋義。「我的作品從來不是展品,它們都可以被使用、被攜帶、被留下。」

與「紗影情書包」同場推出的「羽境隨身包」,即是品牌對實用性的新提案,呈現的是自在從容的生活態度。採用柔軟羊皮製作,具備可拆式背帶與多重使用方式,設計靈動流暢,能與「紗影情書包」自由搭配,展現 Grace 所描繪的「當代女性多樣而真實的姿態」。「羽境是一種態度。它不重,但有型。不是配件,而是某種狀態的延伸。」Grace 補充道。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藝術空間的感性語彙

2025 年 9 月底正式開幕的 Grace Han 台北藝術概念店,是品牌回望的再出發。 Grace 帶領團隊打造一個展現皮革藝術多樣性與生活連結的場域,空間融入母親畫作元素、包款細節,以及象徵品牌核心的平衡線。其規劃巧思,令長期致力於讓藝術走出美術館、走進城市場域的資深獨立策展人胡朝聖深感共鳴,他認為 Grace Han 的品牌空間可視為一種策展介面。

「這不只是零售空間,它更像是一種文化語言的建構場。」胡朝聖如此詮釋。他認為 Grace Han 並非將藝術點綴於產品之上,而是讓藝術思維主導品牌整體語言邏輯。「我們希望建立一種讓觀者願意停留、閱讀與感受的空間動線,而不是匆匆掠過的櫥窗經驗。」

(圖片提供:Grace Han)
獨立策展人胡朝聖(左)與Grace Han品牌創辦人暨設計師王思涵(右)。(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他進一步指出,皮革雖是工藝材料,但其本身蘊含著可被閱讀的文化深度;從製程痕跡、圖像意義到手工節奏,這些都構成品牌敘事的一環,而 Grace 的設計,正好提供了轉譯的線索。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傳承的信念:台灣,是根也是基地

儘管品牌發跡於倫敦,Grace 卻選擇將包款製作核心留在台灣。她在彰化設立工坊,將產品製程與創作技法緊密結合,讓設計語言不只是圖稿,更能被測試、實作與轉化。「我們不只是製造商,我們是藝術家。」她說。為了實現特殊的皮革透光效果,她與團隊自行開發版印系統,強調圖像的完整與層次。她相信,當台灣的手工技術與創作企圖可以共存,品牌便不只是「生產者」,而是「創作者」。「那種日本說的百年工藝、義大利強調的工坊文化,我們在台灣也正在做,而且,我們會做給世界看。」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是她寫給世界的情書

台北藝術概念店不只是一家旗艦店,更是 Grace Han 品牌的文化轉譯站。她以藝術為語言,皮革工藝為媒介,將溫暖真摯的情感具象為充滿渲染力的空間。「對我來說,這不是在幫品牌找一個上位語言,而是品牌本身就來自藝術。」每一個 Grace Han 系列都像是她寫給世界的手寫信,飽含個人豐富的心境想像,也可以被任何人閱讀。「品牌與藝術從來不對立,而是彼此共構的語境。」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的故事,從倫敦展開,在台灣紮根落地;更是一位女性創作者延續母親對藝術的信念,以愛、思念與記憶開啟的藝術之路。她在自由的心境中盡情探索,大膽想像皮革的無限可能,不受商業市場框架侷限,源源不絕的創作迴圈,打造 Grace Han 蘊含時間、溫度與手感的工藝之美。

她說:「我希望 Grace Han 不只是品牌,而是能讓人記得一些事情的容器。」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源自倫敦的國際奢侈配飾與皮具品牌,以獨到的細膩凝視與精湛工藝,將柔韌的皮革幻化為細膩流動的藝術語彙,深獲英國皇室與世界名流青睞。2025Grace Han 正式回歸台灣,設立全亞洲首間品牌藝術概念店,以獨有皮革藝術與國寶級臺灣工藝師純手工打造的精緻包款,其優雅造型承載溫柔的情感、記憶與美的力量,為精品界與藝術界帶來全新篇章。

Grace Han 台北藝術概念店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 227 巷 2 號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2:00 – 20:00

電話:02-2378-1618

文 | 邵瀠萱 圖片提供|Grace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