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在1894年為巴黎舞台劇《Gismonda》設計的海報,以優雅曲線、大自然圖樣和女性形象融合的創新風格一夕成名。到了1900年,他已經是全球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更是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代表人物。位於慕夏故鄉捷克的「慕夏博物館」(The Mucha Museum),將其一生貢獻與成就凝結於此,成為喜愛慕夏者必訪的文化地標。

慕夏博物館的現有空間不大,在夏季觀光潮更是擁擠。由慕夏親孫帶領的慕夏基金會(The Mucha Foundation)決定將展覽空間移至全新修復完成的18世紀宮殿「Savarin Palace」,期望能讓更多人看見慕夏的作品,並讓博物館成為與在地文化連結的場所。新場館「Savarin Palace」位於布拉格市中心,將使用宮殿內最具歷史價值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區域,經過精心修復後盛大開放。

「我的創作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拆解,而是為了建構、搭建橋樑;因為我們都必須懷抱希望,相信人類會更加團結,而這種團結將因相互理解而變得更容易實現。」 ——阿爾豐斯·慕夏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慕夏為法國演員莎拉·伯恩哈特的劇作所打造的一系列海報 © Mucha Trust 2024

新藝術運動遇上巴洛克宮殿建築

Savarin Palace建於18世紀,是捷克的重要文化地標之一。在19世紀末期,該宮殿曾作為民族學博物館使用,而後轉型成為社交俱樂部,更曾是捷克著名的「黑光劇」(Black Light Theater)起源地。經過修復後,Savarin Palace於2024年9月舉辦布拉格藝術週(Prague Art Week),開啟該場館的嶄新篇章。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Savarin Palace © Crestyl

修復工程由捷克建築師Eva Jiřičná執掌,歷經近三年時間完成。團隊在修復期間與文物保護專家密切合作,發現了許多珍貴的設計細節,也重新修補建築立面的11座巴洛克雕像。Eva Jiřičná表示:「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這座18世紀華麗建築與慕夏的作品相結合,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諧共存。我們希望這個空間不僅是展示藝術品,還能幫助大家深入理解藝術設計與文化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Savarin Palace © Crestyl

多件早期油畫、草圖將首度公開

新的慕夏博物館將整合慕夏基金會30多年來的策展經驗,並展出多件從未公開的作品,包括慕夏早期的油畫、手繪草圖等,以及最新的相關學術資料。展品將定期更新,為重複來訪的觀眾塑造新鮮感。

全新慕夏博物館將於2025年1月24日啟用,更多資訊請見慕夏基金會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出版!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草間彌生》原書由頂尖藝術出版社PHAIDON及草間彌生工作室共同打造,以25*29公分的精裝大開本,收錄草間80年創作生涯、近200張作品彩圖;本次授權為增修新版,新增對草間彌生21世紀作品的回顧專文,以及展覽和創作計畫。

你對草間彌生的印象是什麼?是作品中的南瓜和無限圓點?是作風狂放不羈的前衛女王?還是那個總是堅持不斷手繪重複圖案的刻苦藝術家?打開由一卷文化出版的《草間彌生》這本書,就像擁有一座隨時為你敞開的草間彌生美術館。

「時間終於向我投來善意的目光。但這已不再重要,因為我正奔向未來。」 ——草間彌生

一卷文化出版的《草間彌生》一書,堪稱是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攝影:Adela Cheng)
一卷文化出版的《草間彌生》一書,堪稱是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攝影:Adela Cheng)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收錄近兩百幅代表作

本書收錄草間彌生近兩百幅代表作,範圍涵蓋雕塑、拼貼、平面畫作、乍現行動、環境藝術、裝置藝術、時尚設計等多種表現形式;然而本書卻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或圖錄,透過藝術史學者、藝評家、藝術家的側寫及對談,讀者得以綜覽草間彌生近八十年的創作生涯,從創作的動機、過程、風格、手法,一直到草間如何一次次震撼世人,成為世界的草間。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一探草間彌生文字創作

其中既有第三人稱視角條理分明的論述,也有來自草間第一人稱的真情流露。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收錄臺灣出版市場少見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新詩、小說、乍現行動新聞稿,文字與圖像互相參照,草間的內心世界更加立體——於是本書的企圖心不言可喻:所有你知道與不知道的草間彌生,都在這裡。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綜覽近80年的創作生涯

〈訪談〉為草間與大阪國立美術館館長建畠晢的對談,草間自述如何因童年創傷及幻覺經驗走上創作之路,以及早年在紐約艱苦的創作生活;〈概述〉為藝術史學者蘿拉・霍普曼撰寫的專文,以兩萬字篇幅,回顧草間彌生於五零至九零年代的創作軌跡,以草間的重大人生事件,如移居紐約、重返日本為軸,搭配「無限之網」和「積累」系列、〈聚合:千船展〉、〈草間的偷窺秀〉、〈自戀庭園〉、「解剖爆炸」等指標性作品及乍現行動(happening),分析草間的創作動機,呈現草間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及關注面向的流變。

《草間彌生》(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焦點〉針對草間1966年於德國展出的環境作品〈壓迫意象〉進行小篇幅特寫,這是草間進入歐洲大眾視野的代表作,也是她在環境藝術上的一大突破;〈詩選〉精選六首草間喜愛的日本詩人石川啄木之作,可一窺草間與石川創作心境的互相映射;〈書寫〉收錄較少見於臺灣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5篇小說節錄、23首詩作,以及7篇乍現行動新聞稿,讀者得以展望草間的不同面向;〈補遺〉同樣是長篇幅專文,更新草間彌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創作,及又一次的風格轉向。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正文結束後的「附錄」,則收錄超過500則與草間相關之專著、訪談、研究題名,收藏草間作品之博物館清單及全書作品圖片索引,最重要的是草間彌生的完整年表,詳列超過400件草間作品創作年份及展覽名稱地點,創作歷程一次掌握。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最終,闔上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些都是草間彌生——或許也都不是,因為她從不願被定義、拒絕被貼上任何標籤;也許她仍是當年那個初次見到幻覺的小女孩,只想擺脫眼前的一切。而就在這不斷創作、不斷逃離又復返的過程裡,她早已為自己打造出一個可以忘卻肉身、拋開世俗羈絆的空間;她就像乘著一艘美麗的小船,緩緩駛向永恆,而我們只是幸運的站在岸邊,驚鴻一瞥。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我為了活下來所追求的自我革命,實際上是走向死亡的手段。 我現在正處於為了讓靈魂安息而進行藝術創作的階段,而我擁抱這一切。」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購書連結請點此

資料提供|一卷文化、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2021年2月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王俊傑,即將於1月31日卸任,歸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回任教職;2月起館長一職,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

王俊傑館長於甫上任後,即著手迎接北美館40週年,回溯1983年以來,身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見證了臺灣藝術進程的發展,也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懷抱前瞻未來與研究自身定位的軌跡,於2023年底正式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藉此回溯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以展覽出發,將研究網絡延展至曾經參與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出版品與文宣等數位檔案,期能補充臺灣現當代藝術有關機構史的研究基礎,亦可見活化館史與展望未來的企圖與視野。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任內兩項重大工程,其中新建典藏庫房已於2024年10月驗收,待今(2025)年下半年靜置期結束後,預計施行室內裝修等後續工程;歷經40餘年的收藏,涵蓋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美術史上重要之作、國內外具代表性藝術家的經典創作,以及反映當代議題的珍貴蒐藏等,透過設立新庫房,周延地保存維護藏品,並利於未來的研究運用持續推動。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方面,藝術園區擴建案於2022年9月開工,王俊傑除持續爭取工程預算到位,亦積極推動設計規劃,目前正辦理細部設計作業中;並於本館三樓設置眺望專區與線上即時影像,至新館落成前的各執行階段,開放與公眾進行溝通。在積累歷史的同時,北美館亦力求藝術專業與硬體設備的同步邁進,兩項工程標誌著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下一階段也將因應未來新類型藝術之需求,提升首都美術館的動能。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思考40餘年的館舍空間如何與時俱進,提供民眾更多休憩服務空間,2021年「現代驅魔師」展覽邀請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耿寧打造中庭空間《迷霧花園》,以臺灣原生種植物為主體帶來不同色系的綠意氛圍,並於展後繼續保留下來,先後獲得民間資源挹注創作與庭園養護經費,成為臺灣公立美術館藝企合作的重要案例,共同獲得由文化部所頒發「文馨獎」之年度創意獎項。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因配合防疫措施與後續進行空調節能之改善工程,南進門入口自2020年起暫停對外開放,近期透過兩組全新創作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創造出輕盈與虛實交會的沉浸空間,作為走進北美館的門戶,甫於今年1月18日重新開放。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對於典藏作品的研究、機構策展人的培育,以及立基於充足時間的展覽策畫為王館長不遺餘力推動之核心。「掘光而行:洪瑞麟」延續藝術家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動,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除典藏品的研究之外,亦盤點館內與家屬悉心保存的檔案文獻,並建置主題網站延續成果。此外,由於倪蔣懷家族成員肯定北美館對於前輩藝術家的研究、展覽與推廣成果,也慷慨捐贈散佚各處的大批作品,為北美館開館40年以來受贈數量之冠,北美館亦將於今年6月推出紀念展。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疫情衝擊我們對於全球化的概念想像,也讓北美館的定位進入重要的轉型時刻,探究臺灣自身的當代性如何形構,重新確立臺灣藝術身分對外發聲的機會等議題,於此時獲得新的契機。王館長強調展覽策畫的另一重要軸線,即是深入與跨域的自我藝術文化史觀,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中,透過當代觀點檢視發生跨領域連結與實驗的1980年代狂潮;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策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以當代藝術展呈形式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一同尋思其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聚焦探討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多元且具現代性的建築特色,成為認知臺灣戰後文化變遷的視窗。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而為打開未來美術館的新篇章,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應用,探索藝術內容與形式的多種可能,王俊傑任內提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挑戰虛擬載體的可能性,同時也舉辦虛實整合的活動,創造線上與現場共時的互動與討論,試圖催生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與系統等面向的創新。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王俊傑的承續與推動下,「台北雙年展」於國際能見度層面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斬獲。「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呼應當代社會與環境情勢的議題,成功在國際藝術圈引起共鳴,於2021年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登場,以符合其館所空間的規模重現,成為北美館首獲國外美術館所邀請之大型自製展覽。其後,北美館再度促成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合作,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於展期間,展覽中的「放映單元」及精選錄像作品,以「小世界影院」之主題受邀至紐約雕塑中心展出。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王館長任內,北美館自行策畫或執行的優質展演與跨域嘗試,多次獲得獎項或公辦好展的肯定,更於2021年獲《La Vie》雜誌選為「最佳創意場域」及「影響力人物」。王俊傑館長四年任期卸任後,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代理館長,其長期深耕於臺北市文化局,歷任科長、專門委員與主任秘書,亦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經驗跨足文化規劃、建築工程、音樂、美學等面向,累積豐富館所營運之歷練,深知藝術文化之跨域結合,與兼容並蓄之重要性,也將持續推廣美學教育,積極搭建與多元群體對話和互動之橋樑。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