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工藝術家江枚芳:運用鋁材和特色工藝技法,組構斑斕多彩的風土生命

江枚芳金工創作

在臺灣,少見運用鋁材發揮的金屬工藝,像江枚芳如此專注於鋁陽極染繪的首飾創作者,目前全臺很難找到第二位。近二十年的創作歷程,持續挑戰在結構上的呈現,交融金工、陶藝與傳統纏花、剪黏、交趾陶等養份,從穿戴型首飾到大型裝置作品,發展出獨特語彙,在如此寬廣的作品尺幅展現各自的精彩。

江枚芳認為自身的生活環境對創作內涵影響巨大,她生長於新北市,後來到南藝大修讀金工創作研究所,畢業後在臺南六甲鄉間度過六、七年,才來到目前位於中西區的工作室,定居臺南市區已七年,「到臺南唸書,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度,眾多廟宇就是博物館。在六甲,對自然的觀察跟學習,是共感且直接的。搬到市區,會明顯感受到社會運作的存在,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聯性。」個人創作逐步連結起與社會和諧共處、共榮的想望,她的作品涵融對精神面的探求。

江枚芳在工具室牆面擺放了各式所需的工具。整個空間也反應出江枚芳對於工具擺放與組織很有條理的一面。(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江枚芳在工具室牆面擺放了各式所需的工具。整個空間也反應出江枚芳對於工具擺放與組織很有條理的一面。(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選擇少人走的那條路

就讀復興商工時,江枚芳即接觸以陶藝為主的課程,升學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學習各種不同特性的材質與技術,她描述那時自我表達的欲望比較強,創作欲領著她多方嘗試,從金工的練習裡發現自己喜歡修長、線條感的造形,金屬質地的硬挺很吸引她,同時金屬擁有串連很多異材質的可能性,加上掌控金工工具很具挑戰性,為了在創作上更為專精,繼續到南藝大唸研究所,期間徐玫瑩老師與來校進行工作坊的英國藝術家Jane Adam,成為啟發江枚芳後來選擇「鋁」的關鍵影響。

相較其他金屬工藝,國內確實極少創作者耕耘鋁材,此點也激發了江枚芳勇於踏上少人走的那條金工路。鋁材輕盈,製作成首飾能打造較大的量體,能在組構上實驗更多層次的立體造形,通常搭配硬體的不鏽鋼線作為冷接及穿戴零件的材料,再藉由結構分配比重,留意適佩性的胸針有著體貼的心意,完全不會因胸針重量而歪斜垂墜影響衣著外觀。

極少創作者耕耘鋁材,此點也激發了江枚芳勇於踏上少人走的那條金工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極少創作者耕耘鋁材,此點也激發了江枚芳勇於踏上少人走的那條金工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結合工業製程的工藝技法:鋁陽極染繪

「鋁陽極染繪」是江枚芳偏好使用的工藝技法,也是呈現其作品特色的視覺標記,《折葉》系列首飾有其固定的葉片結構,多以明亮色彩表現,而壁掛的裝置能探見內斂的藍灰,《隱身樹》的色調則隱晦和諧,「它有點像繪畫,可以有各種變化,其中有很大的不確定與隨機性。」金屬只有鋁材需要陽極步驟,鋁板材表面必須先經過工廠電解處理,讓金屬表面出現細小孔洞,專門的顏料可以像繪畫般被吃進孔洞裡,不容易掉色。陽極距離你我並不遙遠,手機等3C產品,其鋁製表面的顏色,即是陽極後浸入色料來製成。

長期和江枚芳一起工作、也曾為其策展的好友鄭功夫補充,不妨以底片的概念來理解陽極:染繪前,必須將金屬片處理成像塗上感光乳膠的底片,送回工作室後,為避免接觸空氣濕度讓孔洞封起,通常需在兩三天內上色完成。

染繪板材像畫水彩,江枚芳有時會在塗色後,噴灑清水於表面,製造水流暈開顏色,相較手機表層使用的機器染色技術,她透過不容易複製的手繪讓色彩筆觸施展流動性,染繪後的板材鋸切後的每一小片,絕不會有重複的圖案,為作品創造獨一無二的迷人魅力。

江枚芳示範鋁陽極染繪。(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江枚芳示範鋁陽極染繪。(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鋁陽極染繪」是江枚芳偏好使用的工藝技法,首先在鋁板材表面經過電解處理,讓金屬表面出現孔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鋁陽極染繪」是江枚芳偏好使用的工藝技法,首先在鋁板材表面經過電解處理,讓金屬表面出現孔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出現孔洞後,接著再使用專門顏料像繪畫般再鋁板上進行繪畫。(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出現孔洞後,接著再使用專門顏料像繪畫般再鋁板上進行繪畫。(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火實驗精神性的表達,以結構相應主題

江枚芳以《彼岸》系列榮獲2023臺灣工藝獎,在鋁陽極染繪的鋁片上可見燒灼過的斑駁火痕,細看有些呈現細絲紋理,源於她使用自己的髮絲,將鋁片退火,即燒熱局部至高溫,在鋁片放上頭髮的瞬間,髮絲因高溫碳化於金屬表面,消散或烙印下細紋,「因為《彼岸》想談的是有關對人的思念,透過火燒灼髮絲、形成煙霧,連結焚香等儀式性。」

此系列和火的關係,江枚芳描述著重於精神性的表達,燒灼過程轉譯了首飾作品裡的祝福與傳承。《彼岸》系列也能探見結構屬於較鬆、有機形狀的串接,她著重主題和結構需相輔相成,情感記憶的生與滅,讓美麗與斑駁可以同時並存,因組構鬆發出些許的碰撞聲響,提醒了此刻的存在,詩意在不同鬆緊的冷接細節裡流露。

這陣子她嘗試運用火熔融陽極過的鋁片,當鋁因高溫形成液態,火焰像在捏塑材料般運行於上:推高、螺旋,或刻出溝槽紋理,甚至燒出鏤空,染繪時顏料順著熔融過的起伏凹凸流入色彩,上色讓紋理層次更為立體,乍看也像油畫顏料堆疊後的畫布,江枚芳說,尚在實驗中的創作方法也許會繼續發展為《邊界》系列,或也不一定,火帶給她更多想像空間,持續成熟地、誠實地去應用材料,也是挑戰與冒險,突破的那天,自然會去到該去的地方。

金工人的生存之道

長年協助銷售與展覽策劃的好友鄭功夫,談起江枚芳很早就決定不做教學,以創作型態找到自己的生存模式成為首要目標,一直以來並行純創作與商品,精湛的陽極染繪自成獨特語彙,同時擁有兩項關於「結構」的專利技術,其一是如《折葉》系列葉片上突出的交接結構。

現有展售首飾作品的官網,且在臺北中山區「簡單喜悅」寄售價格較親切的小飾品。幾年下來發現消費客群大多為40歲以上、稍有經濟能力及美學鑑賞度的風格人士,購買穿戴型首飾的女性偏多,鄭功夫強調:「但購買我們首飾的女生是可以接受很中性的東西。」除了鋁材,江枚芳也使用耐候鋼創作大型裝置,空間上有此類作品需求的藏家則更年長些。

江枚芳和鄭功夫皆認同,近年固定舉辦在春節假期間的Open Studio,對經營銷售有很大的助益,「很多人知道江枚芳,但常常不曉得要去哪裡購買她的首飾。」鄭功夫說明擔負多重功能的工作室開放日,每年僅有一次機會、約進行三天左右,直接來現場試戴,且江枚芳能和客人直接面對面,除了首飾類,能在自家空間多多展示藝術性更凸顯的作品,客人和藏家能直擊創作者的工作場所,近距離認識藝術家與理念,對長期支持的客人而言,每年都能從Open Studio掌握作品的新動向,江枚芳因而感受到:「如此一來,可以幫助我瞭解大家的需求,也幫助大家理解我,是非常棒的雙向交流。」

《折葉》系列首飾的原型其實是江枚芳對於在路邊野花草,順手掛在身上把玩的經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折葉》系列首飾的原型其實是江枚芳對於在路邊野花草,順手掛在身上把玩的經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透過觀察葉瓣與莖脈的生長結構,《折葉》不知不覺變發展成為了一個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透過觀察葉瓣與莖脈的生長結構,《折葉》不知不覺變發展成為了一個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肯定是創作者持續的動力

江枚芳作品曾獲日本伊丹美術館國際首飾大賽等獎項肯定,也受邀到國外展出,展覽和獲獎皆是鼓舞她繼續前行的美好力量。提起早期曾參與全國金屬工藝大賽首飾與器物類並獲獎,自2007年起由黃金博物館主辦的金工大賽是專屬金屬工藝類別的競賽舞台,自2020年後因疫情等規劃停辦至今,鄭功夫認為若要談如何刺激臺灣金工市場,期望至少先恢復這行之有年的國際金工競賽,透過此對話平台,學習者和相關從業者、國際評審能有機會交流、獲獎者能受到鼓舞認同,「若被肯定,創作者會繼續做。」江枚芳和鄭功夫語重心長,期盼政府政策的延續性,正關乎金工創作生命延續至多遠多廣的未來。

「我覺得工藝的學習是有機的,工藝創作者如沒有停滯地持續吸收、成長,時間越久就會長出不一樣的東西。」工藝是江枚芳用以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創作歷經從個人連結至社會的實驗、反思和期許,戴上她的首飾,感受其轉化風土生命的獨特愉悅,是從身到心的美感體驗。

江枚芳2023年的系列作品《隱身樹》入選了2023伊丹國際首飾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江枚芳2023年的系列作品《隱身樹》入選了2023伊丹國際首飾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刻啟動,廣邀設計人為花蓮玉石帶來最美的「共變之奏」!

你知道嗎,花蓮的風景不只有我們熟悉的山嵐與汪洋,還有玉石經歷時間與壓力積累,沉潛於地質之中的曖曖光芒。昔日,這些礦石曾撐起島嶼東部產業的一片天地,如今則在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的「金玉良研」計畫下,成為設計人創意的起點。2025 年,第二屆「金玉良研」計畫再度展開,以當代首飾為媒介,邀請設計師走進玉石的內裡,傾聽它們的生成歷程,從地質的變質作用,重新看待生命的變動與重生。

金玉良研

漫長的地質演化,讓花蓮這片位於板塊交界的土地,孕育出各類特有玉石,像是溫潤的豐田玉、宛如山水畫般紋理交錯的玫瑰石,以及色澤唯美的紅碧玉與白玉髓等,都是此地深藏的瑰寶。過去,這些玉石曾為花東帶來一段輝煌時光;然而,進入 20 世紀下半葉後,隨著全球經濟轉變、礦產供需失衡與市場價格波動,玉石產業逐漸走向沉寂,曾經無限風光的玉市場,也逐步褪去光芒。

金玉良研

讓沉睡於地層的曖曖含光,成為設計的創意日常

為了重新切磨出花東礦石之美,花蓮縣文化局在 2024 年發起「金玉良研-2024 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邀請具寶石設計加工、金工製作三年以上經歷的創作者,在專業師資引導下,透過思考與大量討論,按部就班地學習工藝技術,並透過實作,重新探索石材蘊含的潛力。

金玉良研

首屆計畫共有 7 位創作者完訓,在 4 個月培訓中,一步步完成兼具設計感與在地精神的作品。這些創作最終也將於 2025 台灣文博會展出,讓這些源自花蓮的結晶,在更廣闊的文化舞台上被世界看見。

金玉良研
金玉良研

以「共變之奏」為題,重新詮釋變動與重生

延續首屆點燃的能量,今年花蓮縣文化局再度推出「金玉良研」計畫,期待讓更多設計師在這片土地上,找回創作的節奏。

金玉良研

由於花蓮去年遭逢0403大地震,劇烈的地殼擠壓不僅改變地貌,也引發人們對於生存與變動的思索。因此,本屆便以「共變之奏」為題,即日起至114年6月30日截止徵件,邀請設計師從地質變質作用出發,以實驗性手法重新詮釋生命的變動,如何成為重生的契機,進而成就獨特的自我;也期待透過「共變之奏」牽起「金玉良研」,不只為花東礦石產業注入勃勃生命力,也為設計師開啟與材料之間更豐富的共創可能性。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

Date/即日起至 114 年 6 月 30 日

Web/https://forms.gle/9j33tWwD7DqFb7np6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

皇家哥本哈根250週年推限定作品!以「台灣百岳」為靈感、對應原生花卉入瓷的優雅之作

皇家哥本哈根250週年推限定作品!以「台灣百岳」為靈感、對應原生花卉入瓷的優雅之作

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在今(2025)年迎來250週年,除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更發表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以優雅美學與精湛工藝呈現台灣高山之美。

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

皇家哥本哈根品牌的故事始於18世紀,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歷經時代、國界與美學演進,成為丹麥生活美學的象徵,也在全球創造出無數經典的作品。

1775年,藥劑師弗蘭茨.海因里希.穆勒(Frantz Heinrich Müller)在丹麥王太后朱麗安.瑪麗的支持下創立皇家瓷器工廠。王太后不僅提供資源,更親自監督品質與標準。同年5月1日,品牌推出首款系列——「平邊唐草」(Blue Fluted Plain),其融合青花瓷的「菊花」圖騰、北歐委陵菜與松果花,以深邃鈷藍筆彩手繪而成,至今仍是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樣式。值得一提的是,自創立以來,品牌每一件瓷器皆烙印三道象徵丹麥三大水道的波浪紋——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以及皇冠標記,寓意著室認證與歷史傳承。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代代相傳的工藝之道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細緻描繪中傳遞著時間的溫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自18世紀延續至今的「鈷鋅矽酸鹽」藍色顏料,來自挪威藍色工廠,色澤深邃、穩定耐燒。無論是筆觸、光影或紋樣轉折,皆彰顯出品牌對永恆之美與細節的執著。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轉化經典「藍色唐草」

1890年代,藝術總監阿諾.克羅格(Arnold Krog)開啟品牌設計革新之路,將經典圖樣「藍色唐草」(Pattern No. 1)轉化為更細緻華麗的「全花邊唐草」與「半花邊唐草」系列,並引入大膽釉上彩,為傳統藍白瓷增添現代色彩層次。他打造的調色盤與線條語彙,成為今日皇家哥本哈根的現代設計基礎。品牌也持續從這段色彩遺產中汲取靈感,推出融合釉上彩與釉中彩的限定系列,在經典藍色筆觸中,延伸出當代設計的更多可能。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推出250週年限定作品

而在品牌成立250週年之際,皇家哥本哈根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重新詮釋品牌在色彩、工藝與藝術上的非凡底蘊。

▸ 全花邊24K金紫紅唐草系列

此系列源自19世紀末的皇家檔案作品,稀有的「紫紅」色調,靈感來自古羅馬帝國貴族專用的螺貝染料,象徵高貴與力量。畫師需使用1880年代延續至今的獨門顏料配方,以複雜的釉上彩技術,金裝飾。像傳奇的「丹麥之花」一樣,帶金邊的紫紅色全花邊使用釉上彩技術繪製,這需要比釉下彩瓷器花費更多的時間、額外的燒製以及更高的繪畫技巧。釉上彩的圖案具有鮮豔而生動的顏色,每一筆畫都清晰可見,並由五位最資深畫師親手製作,每件作品皆為絕無僅有的工藝珍品,充分體現皇家哥本哈根對細節與品質的極致追求。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 250週年平邊唐草紀念盤

作為品牌首款設計,「Pattern No. 1」源自18世紀對東方青花瓷的重新詮釋,簡約筆觸與歐洲美學結合,奠定皇家哥本哈根藍白瓷的經典雛形。今日,凡具此圖樣者,底部仍刻有「1」字編號,象徵其工藝源起。此款紀念盤不僅為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典藏之作,更是對品牌精神的深刻致敬。此款27公分紀念盤選於品牌創立日——2025年5月1日正式發表,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

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皇家哥本哈根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皇家哥本哈根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 台灣限定|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

2025年,皇家哥本哈根推出史上首款以台灣為主題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名為〈百岳群峰;繁花似錦〉。本系列靈感來自台灣壯麗山巒與稀有高山植物,選取玉山、阿里山、雪山、中央山脈四大名山,對應原生花卉入瓷,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與文化融合之作: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象徵堅韌與生命力;台灣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象徵短暫的美與新生;雪山三色堇(Viola tsugitakaensis),罕見高山珍寶,蘊含精緻中的力量;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以深藍色喚起智慧與寧靜。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此系列由丹麥總部主導設計,結合皇家哥本哈根創意總監Jasper Toron Nielsen與畫師團隊構思,每件作品皆手繪並特別選用「薰衣草紫」作為邊框配色,反映了台灣山嵐間的神秘景觀。台灣發表全球首款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也讓這份來自北歐的美學,在島嶼的山巒與花卉中,找到全新的文化對話。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為資深藏家與設計愛好者獻上一份跨文化、跨時代的瓷藝致敬之作。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Royal Copenhagen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展出
日期:2025/6/8-2025/6/12
地點:至美蒔光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60巷4號
電話:02-2550-1275(預約鑑賞請提前致電)

以「工藝之美」為題的台灣展覽

另外,延續「STILL MAKING WAVES」的品牌精神,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扣緊「Echoes of Pacific Waves」為策展主軸,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

皇家哥本哈根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皇家哥本哈根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展覽不僅回望工藝傳承與設計演進,更將品牌之「浪潮」形象具象化——展覽空間依據「波浪」概念設計,從入口的迎賓浪潮、延伸至品牌經典長廊、再至丹麥之花的工藝詩篇與藝術家Klara Lilja的藝術對話,最終延伸至「台灣限定展區」。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接著的展區,以「百岳群峰;繁花似錦」為靈感,將台灣山林的自然意象轉化為五感體驗——由攝影師「陳敏佳」捕捉百岳風景,以手工印像工藝將山之靜謐轉化為可凝視的時間書寫,由花藝品牌「Ku Flower Studio」以微地景方式呈現島嶼呼吸的韻律,展覽中沉浸式的空間氣味,由香氛品牌「eyecandle」共同參與,調香以高山漂流木的黃檜為底,這不只是香氣,更是一段土地的記憶,以嗅覺語言書寫山林記憶。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資料提供|Royal Copenhagen、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