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粘碧華:以創作和教學承續傳統工藝,推廣刺繡的古典美

粘碧華

坐在繡框前的粘碧華,拿著線來回穿梭布面兩端,手眼累了,便起身走到廚房泡茶、煮點吃的,再歸位繼續。已屆坐七望八的年紀,在他生活場景裡,仍有好幾件落地大繡框正在進行,創作能量飽滿依舊。2023年,75歲的粘碧華獲「國家工藝成就獎」,賀文裡頌揚四十年來等身的成就──刺繡首飾、當代繪繡,創作和教學不輟。作為此獎項辦理以來的首位獲獎女性,跨越在工藝時代的鴻溝,粘碧華嶄新而靈活的思考,縫合刺繡的過去和未來。

推廣刺繡的難與樂

言談間,粘碧華常有感刺繡與現代人運用時間的方式相背離,於是問,擔心刺繡消失嗎?他說,當然,也不能在他手裡消失。他想過,最理想是從小開始接觸。因此,他到訪小學分享刺繡工藝,從臺灣東部的花蓮、中國上海的台商學校,遠至新疆。他也曾主動寫信給國小校長,消息卻石沈大海,兩個禮拜後致電,得到校務忙碌的回絕。有心傳承工藝卻遇令人洩氣的事,也不減粘碧華的熱忱,他反倒將教學做為實驗場,將心中疑問,從推廣教育的過程自尋解答。

例如,他好奇「刺繡可不可以符合我們的時代」,他想出只要有十人以上,不限年齡身份,有人想學就教,沒有預想結果,實際執行時反應熱烈,粘碧華陸續在台灣各處完成三十場的現地教學。同時,他也理解大作品在當代難誕生,如果一人無法完成的,就集合眾人之力。他將參與學員所完成的繡片,總計594個,串連為大型作品《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催生出寓意美麗的集體作品,也象徵古老工藝面臨的現況。

走入大眾的教學,粘碧華以「刺繡播種」命名,他體認從來沒有接觸刺繡的人,沒有欣賞它的機緣,將來也不可能用刺繡來創作。如何吸引人,他想先讓大家好上手,著手每次只教一種針法的推廣,把有志者導航到刺繡的路上。他也發現大家目的地皆不同,有些人是為自身創作,也有想做藝術史研究的人,還有人從練習針法中感受心情平靜、培養心流。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為針法發聲與革命

綜觀粘碧華為刺繡致力所為,面向廣袤。他出版《刺繡針法百種》一書,有系統的簡史針法並詳細示範。書中前言寫道:「剛開始迷上刺繡時,我只知道幾種簡單的針法,例如在小學美勞課上所學過的『鎖針』,『直針』、『滾針』、『刺針』、『套針』等易懂易學。」並自述創作初期,全憑熱情與活用針法,因而有了刺繡首飾的系列。粘碧華投入久了,自然想了解更深。透過翻查史料,與名家學習,亂針繡的國寶藝師陳嗣雪,也是他的老師。

身為刺繡工藝家,粘碧華說:「我很公正對待所有的針法。」他指著傳統繡品裡經典的牡丹,以此分析針法間的合作關係。長短套針線段繪出如真的花瓣,而處理邊緣針法就是配角,「這些針法永遠做不了主角,我為他喊冤。」

粘碧華活用針法,擅融合東西方特長。他也喜愛探索,傳統刺繡中少有但其他纖維工藝會使用的技法,「像織布有經紗跟緯紗,我把它研究出來。繡出來斜一針,做成斜面,就變卡其布的紋路。」自學其精髓,拆解再應用,同時他的創作題材跳離傳統,多取材自生活感悟,當思想與技法都不落窠臼,手中所做的成品成為針法自由發揮的舞台。

與刺繡的關係,他更近一步解釋:「我常常在想,我可以為刺繡做什麼。它像一個大朝廷一樣,我問它我可不可以這樣做,也會有點小小背叛他。」粘碧華認為刺繡無非是線的運動,但要如何動,他想做的是具革命性的行動。因此,他從既有針法,創造出屬於自有特色的路徑。譬如,想要快,製作時使用纏繞線,增添視覺面積。除此,他也多方學習各種工藝,像裱褙,他可以將想做的大作品一段段分開製作,再結合。易於攜帶的尺寸,即使出門旅行也不中斷創作,為刺繡多爭取了時間。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仰望母親,深掘歷史

粘碧華大學主修英文,初入社會時,先從事繁忙的貿易工作。踏入刺繡工藝的故事,諸多報導都曾提到母親的針線盒,「懷了孩子,辭掉工作。停滯下來我就想,要找個工作來做,一樣比較少人可以做的。正好看到媽媽送的針線,我就利用不浪費。用這些線開始繡,繡給誰呢?繡給孩子吧!」他從櫃子拿出珍藏多年的迷你香袋,上頭繡的彩虹、葉子、流星,簡單的圖案,保有做刺繡純粹的初衷。粘碧華說,當時是回想起被母親如何照顧,他便這樣照顧自己的小孩。來自原生家庭的傳承,不只物理層面,還有精神性的。粘碧華的母親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護理系。在粘碧華記憶裡,小時候穿的衣服是「洋裝」、「西式的」、「媽媽做的」。成長過程中,也看著母親學車繡、皮雕、陶瓷設計,對藝術有著極大熱情與動力,「媽媽什麼都會,就是沒有停過,我想是這樣的精神影響著我。」

1989年,粘碧華到英國進修金工,再攻讀服裝設計碩士。他回憶,39歲重返校園做個老學生,有對於東、西方針法的研究慾,還有首飾造型上的再探索。當時他已在輔仁大學、實踐大學教學多年。此外,首飾是他思索刺繡在現今社會留存的解方。「首飾可不可以用替代材質,那我就用刺繡來做。而刺繡首飾做久了。我又想,是不是應該追尋首飾的面貌。」

粘碧華習金工後,開始創作一系列金屬線與刺繡結合的作品。當時,影響他甚深的,還有異國的文化衝擊。街上的樹木物種、建築的樣式,和亞洲全然不同風景。面對新事物,他常保開放心態,廣讀藝術史,更因年齡與教授們相仿,跟著他們看展覽、賞收藏,也因為母語是中文,曾被帶去認銅鼎上的文字,有了不少見識珍貴文物的機緣。

在古老工藝中理出新格局,熟讀過往史料是粘碧華的途徑之一,「我的朋友是藝術史方面的教授,欣賞歷史文物,知道所屬什麼年代。在旁邊聽,就覺得自己很欠缺,趕快去買書、看書。我認為研究文化就是研究經濟,知道這些是連接一起。你就不會輕視文化。」曾被輕視嗎?粘碧華說自己很幸運,但刺繡沒那麼常民接受了。他解釋刺繡的基底多在布料上,如果人們認為刺繡就是一塊布上弄點針線,那麼,又如何願意花大錢買塊布呢。「價值感是關鍵,怎麼樣造就價值感,就是你跟這時代的其他人有不同觀點。」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轉換視野,做永遠的實驗家

粘碧華的工作室橫幅掛著作品《漂鳥集》,名字源於詩人泰格爾,名為鳥,卻不見鳥的意境,充分表露他的核心精神,「所謂的漂鳥,就是一隻失群的候鳥。漂鳥盤旋的角度由上往下看」,從鳥瞰大地的視角,他繡出枝幹形體卻又不似平時大家見到樹的模樣,他說,沒有所謂人類看植物的方向。那麼,刺繡也不再駐足於寫實面向,轉換成抽象題材,開拓媒材與技術更多的可塑性。

為推廣刺繡,粘碧華展現無垠的包容力,當他回到創作裡,他是嚴謹而有原則的,「我認為,當代創作不能模仿自然,說是寫生也不行。因為藝術不是模仿,」他認為刺繡是專注在針法之美,直刺工藝本質,「我們做刺繡不要去仿這些那些,不要去追求繪畫的美,不要去追求不相干的。做刺繡不能做一個圖案的填色。你假使做了,我覺得就委屈了刺繡。」語氣既肯定且堅毅。

粘碧華獲國家工藝獎,已被視為在工藝的最高殿堂。他認為一名工藝家,功與藝都得好,「藝術修養要與時俱進,並注意到時代的需求」。面對自己往後的工藝路,他這麼說道:「我不去做重複的,我也不抄襲我自己,我就往前走。但,是往後走、還是往前,我也不知道,我還在實驗。」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文字 / 王涵葳

攝影 / Kris. K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刻啟動,廣邀設計人為花蓮玉石帶來最美的「共變之奏」!

你知道嗎,花蓮的風景不只有我們熟悉的山嵐與汪洋,還有玉石經歷時間與壓力積累,沉潛於地質之中的曖曖光芒。昔日,這些礦石曾撐起島嶼東部產業的一片天地,如今則在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的「金玉良研」計畫下,成為設計人創意的起點。2025 年,第二屆「金玉良研」計畫再度展開,以當代首飾為媒介,邀請設計師走進玉石的內裡,傾聽它們的生成歷程,從地質的變質作用,重新看待生命的變動與重生。

金玉良研

漫長的地質演化,讓花蓮這片位於板塊交界的土地,孕育出各類特有玉石,像是溫潤的豐田玉、宛如山水畫般紋理交錯的玫瑰石,以及色澤唯美的紅碧玉與白玉髓等,都是此地深藏的瑰寶。過去,這些玉石曾為花東帶來一段輝煌時光;然而,進入 20 世紀下半葉後,隨著全球經濟轉變、礦產供需失衡與市場價格波動,玉石產業逐漸走向沉寂,曾經無限風光的玉市場,也逐步褪去光芒。

金玉良研

讓沉睡於地層的曖曖含光,成為設計的創意日常

為了重新切磨出花東礦石之美,花蓮縣文化局在 2024 年發起「金玉良研-2024 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邀請具寶石設計加工、金工製作三年以上經歷的創作者,在專業師資引導下,透過思考與大量討論,按部就班地學習工藝技術,並透過實作,重新探索石材蘊含的潛力。

金玉良研

首屆計畫共有 7 位創作者完訓,在 4 個月培訓中,一步步完成兼具設計感與在地精神的作品。這些創作最終也將於 2025 台灣文博會展出,讓這些源自花蓮的結晶,在更廣闊的文化舞台上被世界看見。

金玉良研
金玉良研

以「共變之奏」為題,重新詮釋變動與重生

延續首屆點燃的能量,今年花蓮縣文化局再度推出「金玉良研」計畫,期待讓更多設計師在這片土地上,找回創作的節奏。

金玉良研

由於花蓮去年遭逢0403大地震,劇烈的地殼擠壓不僅改變地貌,也引發人們對於生存與變動的思索。因此,本屆便以「共變之奏」為題,即日起至114年6月30日截止徵件,邀請設計師從地質變質作用出發,以實驗性手法重新詮釋生命的變動,如何成為重生的契機,進而成就獨特的自我;也期待透過「共變之奏」牽起「金玉良研」,不只為花東礦石產業注入勃勃生命力,也為設計師開啟與材料之間更豐富的共創可能性。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

Date/即日起至 114 年 6 月 30 日

Web/https://forms.gle/9j33tWwD7DqFb7np6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

皇家哥本哈根250週年推限定作品!以「台灣百岳」為靈感、對應原生花卉入瓷的優雅之作

皇家哥本哈根250週年推限定作品!以「台灣百岳」為靈感、對應原生花卉入瓷的優雅之作

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在今(2025)年迎來250週年,除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更發表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以優雅美學與精湛工藝呈現台灣高山之美。

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

皇家哥本哈根品牌的故事始於18世紀,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歷經時代、國界與美學演進,成為丹麥生活美學的象徵,也在全球創造出無數經典的作品。

1775年,藥劑師弗蘭茨.海因里希.穆勒(Frantz Heinrich Müller)在丹麥王太后朱麗安.瑪麗的支持下創立皇家瓷器工廠。王太后不僅提供資源,更親自監督品質與標準。同年5月1日,品牌推出首款系列——「平邊唐草」(Blue Fluted Plain),其融合青花瓷的「菊花」圖騰、北歐委陵菜與松果花,以深邃鈷藍筆彩手繪而成,至今仍是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樣式。值得一提的是,自創立以來,品牌每一件瓷器皆烙印三道象徵丹麥三大水道的波浪紋——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以及皇冠標記,寓意著室認證與歷史傳承。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代代相傳的工藝之道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細緻描繪中傳遞著時間的溫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自18世紀延續至今的「鈷鋅矽酸鹽」藍色顏料,來自挪威藍色工廠,色澤深邃、穩定耐燒。無論是筆觸、光影或紋樣轉折,皆彰顯出品牌對永恆之美與細節的執著。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轉化經典「藍色唐草」

1890年代,藝術總監阿諾.克羅格(Arnold Krog)開啟品牌設計革新之路,將經典圖樣「藍色唐草」(Pattern No. 1)轉化為更細緻華麗的「全花邊唐草」與「半花邊唐草」系列,並引入大膽釉上彩,為傳統藍白瓷增添現代色彩層次。他打造的調色盤與線條語彙,成為今日皇家哥本哈根的現代設計基礎。品牌也持續從這段色彩遺產中汲取靈感,推出融合釉上彩與釉中彩的限定系列,在經典藍色筆觸中,延伸出當代設計的更多可能。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推出250週年限定作品

而在品牌成立250週年之際,皇家哥本哈根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重新詮釋品牌在色彩、工藝與藝術上的非凡底蘊。

▸ 全花邊24K金紫紅唐草系列

此系列源自19世紀末的皇家檔案作品,稀有的「紫紅」色調,靈感來自古羅馬帝國貴族專用的螺貝染料,象徵高貴與力量。畫師需使用1880年代延續至今的獨門顏料配方,以複雜的釉上彩技術,金裝飾。像傳奇的「丹麥之花」一樣,帶金邊的紫紅色全花邊使用釉上彩技術繪製,這需要比釉下彩瓷器花費更多的時間、額外的燒製以及更高的繪畫技巧。釉上彩的圖案具有鮮豔而生動的顏色,每一筆畫都清晰可見,並由五位最資深畫師親手製作,每件作品皆為絕無僅有的工藝珍品,充分體現皇家哥本哈根對細節與品質的極致追求。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 250週年平邊唐草紀念盤

作為品牌首款設計,「Pattern No. 1」源自18世紀對東方青花瓷的重新詮釋,簡約筆觸與歐洲美學結合,奠定皇家哥本哈根藍白瓷的經典雛形。今日,凡具此圖樣者,底部仍刻有「1」字編號,象徵其工藝源起。此款紀念盤不僅為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典藏之作,更是對品牌精神的深刻致敬。此款27公分紀念盤選於品牌創立日——2025年5月1日正式發表,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

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皇家哥本哈根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皇家哥本哈根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 台灣限定|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

2025年,皇家哥本哈根推出史上首款以台灣為主題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名為〈百岳群峰;繁花似錦〉。本系列靈感來自台灣壯麗山巒與稀有高山植物,選取玉山、阿里山、雪山、中央山脈四大名山,對應原生花卉入瓷,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與文化融合之作: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象徵堅韌與生命力;台灣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象徵短暫的美與新生;雪山三色堇(Viola tsugitakaensis),罕見高山珍寶,蘊含精緻中的力量;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以深藍色喚起智慧與寧靜。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此系列由丹麥總部主導設計,結合皇家哥本哈根創意總監Jasper Toron Nielsen與畫師團隊構思,每件作品皆手繪並特別選用「薰衣草紫」作為邊框配色,反映了台灣山嵐間的神秘景觀。台灣發表全球首款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也讓這份來自北歐的美學,在島嶼的山巒與花卉中,找到全新的文化對話。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為資深藏家與設計愛好者獻上一份跨文化、跨時代的瓷藝致敬之作。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Royal Copenhagen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展出
日期:2025/6/8-2025/6/12
地點:至美蒔光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60巷4號
電話:02-2550-1275(預約鑑賞請提前致電)

以「工藝之美」為題的台灣展覽

另外,延續「STILL MAKING WAVES」的品牌精神,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扣緊「Echoes of Pacific Waves」為策展主軸,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

皇家哥本哈根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皇家哥本哈根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展覽不僅回望工藝傳承與設計演進,更將品牌之「浪潮」形象具象化——展覽空間依據「波浪」概念設計,從入口的迎賓浪潮、延伸至品牌經典長廊、再至丹麥之花的工藝詩篇與藝術家Klara Lilja的藝術對話,最終延伸至「台灣限定展區」。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接著的展區,以「百岳群峰;繁花似錦」為靈感,將台灣山林的自然意象轉化為五感體驗——由攝影師「陳敏佳」捕捉百岳風景,以手工印像工藝將山之靜謐轉化為可凝視的時間書寫,由花藝品牌「Ku Flower Studio」以微地景方式呈現島嶼呼吸的韻律,展覽中沉浸式的空間氣味,由香氛品牌「eyecandle」共同參與,調香以高山漂流木的黃檜為底,這不只是香氣,更是一段土地的記憶,以嗅覺語言書寫山林記憶。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資料提供|Royal Copenhagen、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