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純青的玻璃工藝!藝術家許金烺投身玻璃產業數十年,在烈焰中鑽研技法、持續創作

許金烺

投身玻璃工藝五十餘年的許金烺,在他身上的故事,有如臺灣玻璃產業的近代史料。講起風風火火的曾經,許金烺神情炙熱,語氣肢體揮舞飛揚,宛若他手下燒製出的作品栩栩如生。

民國50年代,玻璃工業因政策與民生需求,陸續於產矽沙原料的新竹設廠,13歲的許金烺,在此背景下從學徒做起。他領悟力強又為養家,不久便出師,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販售通路橫亙北中南,彼時正是產業壯大的60年代,直到遇上兵役,才暫離玻璃事業。退伍後,有工廠老闆找他去當技師。白天在外上班、晚上在家接單,那是外銷發亮的時期。

近年要見到許金烺的實體作品不易,原因是他已退休數年。2020年,70歲的許金烺從正規教育體制中退休,結束每兩週一次新竹花蓮間的往返,如今,僅作私人教學,而且只在自家工作室裡。工作室位在新竹古奇峰地區,半山腰上的這條街,舊時有玻璃街的別稱,聚散工藝品商家,熱鬧一時。現在路旁幾乎不見過往痕跡,直到繞進小巷,望轉角牆上寫著「許金烺玻璃藝術工坊」的招牌,遙想當時巷弄沸騰的盛況。

許金烺年輕時就開始踏入玻璃產業,對他而言,創作就是日常,只要噴槍和少許工具,隨時都可以開始玻璃雕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許金烺年輕時就開始踏入玻璃產業,對他而言,創作就是日常,只要噴槍和少許工具,隨時都可以開始玻璃雕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裡的眾生相

許金烺的工作室與住家,在同棟透天厝,一樓進門,兩座層架上,滿載玻璃作品,橫跨不同時期的作品都在內。鳥獸、花草、人物都可見,但不見名作《關羽》不在架上,原來是收起來了。從盒子請出關公,虯髯與衣襬威風凜凜,透徹的質地展露人物的風韻。

回望玻璃工藝的早期,動物當擺飾蔚為風潮,並非獨門生意,但許金烺說,只要是他做的,在市場上總能拿到最好報酬,也能進到百貨公司銷售。原因為何?他以學生給他的評價來回答,「作品很有感覺,感覺是有生命力,不只有形。」他笑說,這些動物就厝邊隔壁都看得見。生活對創作而言,處處是啟發,但他卻又這麼說:「那時候年紀那麼小,怎麼懂創作,只知道要討生活。」

他描述年少很快出師,又勤於晚上借工廠場地練功,開發新樣式卻不受老闆賞賜,揹弟弟扛作品找販售點也被拒,還曾天亮就去市場殺雞貼補家用,他輕描苦過的往昔,造就作品裡唯妙唯肖的刻畫,必然有來去人事物的影響。

透過玻璃塑型創作的馬匹,造型生動。玻璃作品因為無法直接用雙手捏塑,也因此更需要透視、比例與造型結構的掌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透過玻璃塑型創作的馬匹,造型生動。玻璃作品因為無法直接用雙手捏塑,也因此更需要透視、比例與造型結構的掌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表現昆蟲與植物等結構複雜的主題時,許金烺仍力求寫實。(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表現昆蟲與植物等結構複雜的主題時,許金烺仍力求寫實。(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願做響亮的前鋒

許金烺的技術純熟又逢好時機,販售事務有賴信任的中盤商,價格隨對方定價不太干涉,鋪貨也常常是作品寄去或有人來取,對當時購買的客群沒有著墨。但許金烺有意識知道,是誰影響他工藝生命甚深。從過往訪談,他都曾提過的小學五、六年級導師,「他對我們講,出去做什麼都可以但要做到最好。就算要當大便,也要當大便的頭,掉在馬桶裡才會咚一聲。」帶有戲謔卻又有寓意的提醒成為許金烺心中的打火石,點燃他要做到業界的前鋒。因此,當大家仍在製作玻璃飾品時,他已在思考「型」的變化,也才有運動系列、人馬頭......等人物細膩肢體的作品。

他描述在新竹玻璃界曾有一說,最強二人就是大許與小許。響亮的名號在沒有社群媒體的年代,就是最好的宣傳。而如今,小許會變成大家口中的許老師,也有領在前頭的一段故事。

許金烺經常在熊熊火焰中,示範鑽研多年的「火熔細工雕塑法」,這技法,融會自新竹地方傳統的熱塑玻璃工藝。技藝多年傳承,多是師徒手把手相傳,少有開班授課。時至1997年,第二屆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前身),當時許金烺看著活動什麼都有,卻獨缺教學。他自告奮勇與時任的文化局主任提議,「場地我找,老師就是我。」霸氣說要開課後,隨之而來的擔憂是看到來報名的學員二十餘人,其中不乏許多師字輩,「我就只是個小學畢業的,然後玩玻璃。叫我用專業名詞我辦不到,我只能講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話。但我一定追究問題的源頭,從技術層面回推至理論。」他為教課也自創許多名詞,輔以精湛實體示範,也讓曾在課堂上想提出質疑的人,個個都被他的收服,很多學生也至今是好友。

玻璃動物是許金烺玻璃創作的起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動物是許金烺玻璃創作的起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澆不熄愛創作的火焰

為教學找出脈絡,他自剖工藝經驗將手法定義出「火熔細工雕塑法」,同時也理出其中技法要點。許金烺使用的工具,外面看不到,多半是請人訂製成順手的才好。他熟練開火,直衝而上的火焰溫度落在800度至2000度之間,原料玻璃棒經高溫熔軟,此時狀態易塑形,手流暢在火與玻璃之間飛舞,要做成什麼樣子,許金烺從來都不畫圖,設計都在腦袋裡,雙手早已熟記工藝的舞步,旋轉玻璃棒,與火的角度差異產生不同形體,擠、拉、轉的動作相互組合,塑造成變化多樣的造型。指導學生時,他經常是看著對方的細小動作,就能辨知玻璃可否成形。

許金烺陸續受邀至國外教學,他往來國際間交流,仍不忘對創作的熱情,同時也有轉型念頭在腦中思索。當時,他有個學生主業是做貿易,遂與對方分享做琉璃珠的想法並探商機。對方回應不如預期得好,癥結在於千年來多少人都在珠子上做研究,還有空間做更多嗎?聽後不服氣,許金烺個性中如火般直率的一面竄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包含我在內。況且珠子是我最早會的東西。」當臺灣已經少有人談論琉璃珠時,他返璞歸真,且全心投入,從傳統技法融合新嘗試、也從書上鑽研,探索一顆珠子還有的可能性。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燒破琉璃珠是圓的框架

有展覽邀約出現,許金烺才意識到的,把琉璃珠做出成績了。那時,他才投入研究一年,「日本人問我最近在玩什麼,我就拿出好幾個牛奶罐,噗隆噗隆倒出一桌的珠子來,我看他們眼睛瞪大,下一句是找我去日本展覽。」海外第一次個展,展覽主題就是琉璃珠,並且展前就深受好評,售出大半。他也詫異短時間內,新創作就有懂欣賞的人做後盾。

許金烺破除人們對琉璃珠的印象,展現球體以外的樣式。最富盛名的 《鬼王面具》系列和《國劇臉譜》作品裡,善用琉璃珠經典技法,再複合火熔細工中的點、拉、熔、切、壓的手法,讓玻璃有了立體臉孔,長出富有個性的模樣,配上高彩度的絢麗,紋路偶有童趣、偶有民俗色彩。常被譽為創作源頭貼近本土風情的工藝代表。之後的好幾年,許金烺與他的琉璃珠四處旅行,帶給愛好玻璃工藝的人,一抹新視野。這趟琉璃珠的旅行也回到臺灣。200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名為《珠光琉影-許金烺琉璃珠創作展》的展覽,集結十餘年的創作能量,在國家級的場地亮相。似乎也一吐被稱呼為「做玻璃的」、「玻璃動物仔」的匠人,也能在藝術殿堂佔有一席之地。

許金烺分享退休後,有意識把教學、展覽、甚至是訪談全部喊停。他說,要放下就要全放下,不再求名求利。但有學生上門,他仍傾力相授,傳承玻璃工藝的美好是本能。不過,他笑說現在的重心是當宅男,看小說、玩電動才是正經事。他打開了遊戲介面,分析電玩箇中美學,從服裝到場景美術的講究,叫大家可別小看遊戲。並說他勤練功不課金,還擔任公會會長,網路上的年輕人都不相信他已經70歲。許金烺看似在玩,卻能感受他依然觀察著萬物變化。或許是正在蓄力創作能量,等著哪天心癢癢的,再放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工藝大招。

傳統的琉璃珠常帶有原住民的圖騰與設計,許金烺則轉變了琉璃珠的色彩紋理,並加入臉譜與細雕的嶄新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傳統的琉璃珠常帶有原住民的圖騰與設計,許金烺則轉變了琉璃珠的色彩紋理,並加入臉譜與細雕的嶄新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色彩繽紛的玻璃色料,經過許金烺的巧手將變身為不同形式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色彩繽紛的玻璃色料,經過許金烺的巧手將變身為不同形式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不到3公分大的琉璃珠中,仍可加入非常細節的雕塑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不到3公分大的琉璃珠中,仍可加入非常細節的雕塑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 / 王涵葳

攝影 / 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刻啟動,廣邀設計人為花蓮玉石帶來最美的「共變之奏」!

你知道嗎,花蓮的風景不只有我們熟悉的山嵐與汪洋,還有玉石經歷時間與壓力積累,沉潛於地質之中的曖曖光芒。昔日,這些礦石曾撐起島嶼東部產業的一片天地,如今則在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的「金玉良研」計畫下,成為設計人創意的起點。2025 年,第二屆「金玉良研」計畫再度展開,以當代首飾為媒介,邀請設計師走進玉石的內裡,傾聽它們的生成歷程,從地質的變質作用,重新看待生命的變動與重生。

金玉良研

漫長的地質演化,讓花蓮這片位於板塊交界的土地,孕育出各類特有玉石,像是溫潤的豐田玉、宛如山水畫般紋理交錯的玫瑰石,以及色澤唯美的紅碧玉與白玉髓等,都是此地深藏的瑰寶。過去,這些玉石曾為花東帶來一段輝煌時光;然而,進入 20 世紀下半葉後,隨著全球經濟轉變、礦產供需失衡與市場價格波動,玉石產業逐漸走向沉寂,曾經無限風光的玉市場,也逐步褪去光芒。

金玉良研

讓沉睡於地層的曖曖含光,成為設計的創意日常

為了重新切磨出花東礦石之美,花蓮縣文化局在 2024 年發起「金玉良研-2024 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邀請具寶石設計加工、金工製作三年以上經歷的創作者,在專業師資引導下,透過思考與大量討論,按部就班地學習工藝技術,並透過實作,重新探索石材蘊含的潛力。

金玉良研

首屆計畫共有 7 位創作者完訓,在 4 個月培訓中,一步步完成兼具設計感與在地精神的作品。這些創作最終也將於 2025 台灣文博會展出,讓這些源自花蓮的結晶,在更廣闊的文化舞台上被世界看見。

金玉良研
金玉良研

以「共變之奏」為題,重新詮釋變動與重生

延續首屆點燃的能量,今年花蓮縣文化局再度推出「金玉良研」計畫,期待讓更多設計師在這片土地上,找回創作的節奏。

金玉良研

由於花蓮去年遭逢0403大地震,劇烈的地殼擠壓不僅改變地貌,也引發人們對於生存與變動的思索。因此,本屆便以「共變之奏」為題,即日起至114年6月30日截止徵件,邀請設計師從地質變質作用出發,以實驗性手法重新詮釋生命的變動,如何成為重生的契機,進而成就獨特的自我;也期待透過「共變之奏」牽起「金玉良研」,不只為花東礦石產業注入勃勃生命力,也為設計師開啟與材料之間更豐富的共創可能性。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

Date/即日起至 114 年 6 月 30 日

Web/https://forms.gle/9j33tWwD7DqFb7np6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

皇家哥本哈根250週年推限定作品!以「台灣百岳」為靈感、對應原生花卉入瓷的優雅之作

皇家哥本哈根250週年推限定作品!以「台灣百岳」為靈感、對應原生花卉入瓷的優雅之作

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在今(2025)年迎來250週年,除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更發表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以優雅美學與精湛工藝呈現台灣高山之美。

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

皇家哥本哈根品牌的故事始於18世紀,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歷經時代、國界與美學演進,成為丹麥生活美學的象徵,也在全球創造出無數經典的作品。

1775年,藥劑師弗蘭茨.海因里希.穆勒(Frantz Heinrich Müller)在丹麥王太后朱麗安.瑪麗的支持下創立皇家瓷器工廠。王太后不僅提供資源,更親自監督品質與標準。同年5月1日,品牌推出首款系列——「平邊唐草」(Blue Fluted Plain),其融合青花瓷的「菊花」圖騰、北歐委陵菜與松果花,以深邃鈷藍筆彩手繪而成,至今仍是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樣式。值得一提的是,自創立以來,品牌每一件瓷器皆烙印三道象徵丹麥三大水道的波浪紋——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以及皇冠標記,寓意著室認證與歷史傳承。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代代相傳的工藝之道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細緻描繪中傳遞著時間的溫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自18世紀延續至今的「鈷鋅矽酸鹽」藍色顏料,來自挪威藍色工廠,色澤深邃、穩定耐燒。無論是筆觸、光影或紋樣轉折,皆彰顯出品牌對永恆之美與細節的執著。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皇家哥本哈根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轉化經典「藍色唐草」

1890年代,藝術總監阿諾.克羅格(Arnold Krog)開啟品牌設計革新之路,將經典圖樣「藍色唐草」(Pattern No. 1)轉化為更細緻華麗的「全花邊唐草」與「半花邊唐草」系列,並引入大膽釉上彩,為傳統藍白瓷增添現代色彩層次。他打造的調色盤與線條語彙,成為今日皇家哥本哈根的現代設計基礎。品牌也持續從這段色彩遺產中汲取靈感,推出融合釉上彩與釉中彩的限定系列,在經典藍色筆觸中,延伸出當代設計的更多可能。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推出250週年限定作品

而在品牌成立250週年之際,皇家哥本哈根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重新詮釋品牌在色彩、工藝與藝術上的非凡底蘊。

▸ 全花邊24K金紫紅唐草系列

此系列源自19世紀末的皇家檔案作品,稀有的「紫紅」色調,靈感來自古羅馬帝國貴族專用的螺貝染料,象徵高貴與力量。畫師需使用1880年代延續至今的獨門顏料配方,以複雜的釉上彩技術,金裝飾。像傳奇的「丹麥之花」一樣,帶金邊的紫紅色全花邊使用釉上彩技術繪製,這需要比釉下彩瓷器花費更多的時間、額外的燒製以及更高的繪畫技巧。釉上彩的圖案具有鮮豔而生動的顏色,每一筆畫都清晰可見,並由五位最資深畫師親手製作,每件作品皆為絕無僅有的工藝珍品,充分體現皇家哥本哈根對細節與品質的極致追求。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 250週年平邊唐草紀念盤

作為品牌首款設計,「Pattern No. 1」源自18世紀對東方青花瓷的重新詮釋,簡約筆觸與歐洲美學結合,奠定皇家哥本哈根藍白瓷的經典雛形。今日,凡具此圖樣者,底部仍刻有「1」字編號,象徵其工藝源起。此款紀念盤不僅為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典藏之作,更是對品牌精神的深刻致敬。此款27公分紀念盤選於品牌創立日——2025年5月1日正式發表,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

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皇家哥本哈根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盤面中央以年份「1775–2025」取代中央經典花朵圖案,象徵皇家哥本哈根歷久彌新的傳承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 台灣限定|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

2025年,皇家哥本哈根推出史上首款以台灣為主題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名為〈百岳群峰;繁花似錦〉。本系列靈感來自台灣壯麗山巒與稀有高山植物,選取玉山、阿里山、雪山、中央山脈四大名山,對應原生花卉入瓷,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與文化融合之作: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象徵堅韌與生命力;台灣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象徵短暫的美與新生;雪山三色堇(Viola tsugitakaensis),罕見高山珍寶,蘊含精緻中的力量;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以深藍色喚起智慧與寧靜。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此系列由丹麥總部主導設計,結合皇家哥本哈根創意總監Jasper Toron Nielsen與畫師團隊構思,每件作品皆手繪並特別選用「薰衣草紫」作為邊框配色,反映了台灣山嵐間的神秘景觀。台灣發表全球首款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也讓這份來自北歐的美學,在島嶼的山巒與花卉中,找到全新的文化對話。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為資深藏家與設計愛好者獻上一份跨文化、跨時代的瓷藝致敬之作。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Royal Copenhagen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展出
日期:2025/6/8-2025/6/12
地點:至美蒔光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60巷4號
電話:02-2550-1275(預約鑑賞請提前致電)

以「工藝之美」為題的台灣展覽

另外,延續「STILL MAKING WAVES」的品牌精神,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扣緊「Echoes of Pacific Waves」為策展主軸,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

皇家哥本哈根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皇家哥本哈根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展覽不僅回望工藝傳承與設計演進,更將品牌之「浪潮」形象具象化——展覽空間依據「波浪」概念設計,從入口的迎賓浪潮、延伸至品牌經典長廊、再至丹麥之花的工藝詩篇與藝術家Klara Lilja的藝術對話,最終延伸至「台灣限定展區」。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A 藍色唐草時光走廊(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B 丹麥之花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C 皇家哥本哈根╳ Klara Lilja 藝術計畫(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接著的展區,以「百岳群峰;繁花似錦」為靈感,將台灣山林的自然意象轉化為五感體驗——由攝影師「陳敏佳」捕捉百岳風景,以手工印像工藝將山之靜謐轉化為可凝視的時間書寫,由花藝品牌「Ku Flower Studio」以微地景方式呈現島嶼呼吸的韻律,展覽中沉浸式的空間氣味,由香氛品牌「eyecandle」共同參與,調香以高山漂流木的黃檜為底,這不只是香氣,更是一段土地的記憶,以嗅覺語言書寫山林記憶。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ZoneD 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圖片提供:Royal Copenhagen)

資料提供|Royal Copenhagen、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