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心到線頭,堅定連接的香蕉絲:專訪噶瑪蘭族新社香蕉絲工坊

臺11線公路沿著太平洋蜿蜒,來到花蓮豐濱鄉的新社,路的東方是全臺最大的一片臨海梯田,一層又一層稻田沿地勢而下,盡頭是一望無際的海。對面山坡上,有座兩層樓高的醒目房舍,就是由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創立的「新社香蕉絲工坊」。倚著海岸山脈的工坊,像一座望海的看台,看照著噶瑪蘭族傳統工藝的復振與傳承。

在協會總幹事偕淑琴的帶領下進入工坊一樓,約五、六坪大小的空間裡擺著不同型態的織布機具,藝師與藝生們正各自坐在崗位上,專心織著布料與織帶。織布機發出「卡答、嘟路」的聲響,像一曲安穩持續的節奏,在這節奏中,偕淑琴以悠緩溫柔的語調,細細介紹著藝師們手裡那看似與一般絲線無異、卻獨一無二的傳統智慧──香蕉絲。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香蕉怎麼可以變成布?

香蕉絲的原料是香蕉植株的莖幹,所謂的「莖幹」其實是由一片片的葉鞘層層緊密包覆而成。當香蕉植株生長至200公分左右的高度時,就可以砍下來,剝開葉鞘來製作香蕉絲。偕淑琴說:「以工坊的使用量,一年平均要收割8001000棵香蕉樹。」工坊旁山坡上的園地裡,種著農業專家勘查評估後、最適合新社風土的「北蕉」,也是人們平常會食用的品種。要砍香蕉製作香蕉絲,一定要在開花之前,「開花之後纖維韌度就不夠,很容易斷。」偕淑琴說。

剝下的香蕉葉鞘先「分片」──縱向分成四等分,然後再「刮絲」,把葉鞘瓣膜上的澱粉、肉質、水分和果膠等雜質都刮乾淨,否則製成的線材容易發霉。這道工序總是讓生手刮得氣喘吁吁,除了勞力更需要巧勁,才不會把纖維刮斷。偕淑琴回憶她剛開始學習的日子,每當聽到長輩說「這三棵香蕉給你處理刮絲!」心裡就覺得好苦。

每片瓣膜都刮乾淨之後,得經過數日曝曬、浸泡水洗、再曬乾,才開始「分線」──以針頭把纖維一一挑起、分開,變成一條一條的線。接著,工藝師把每一條線以打平結的方式陸續接在一起,線愈接愈長,再整理成一束束,後續可染色、準備織作。此刻,土地上的植物,終於真正成為藝師手中的綿延的織材。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顛沛流離的噶瑪蘭

香蕉絲工藝在新社生根的脈絡,與噶瑪蘭族的復名運動緊緊編織在一起。時間軸倒轉至18世紀,噶瑪蘭族原本世居於蘭陽平原,當時,越來越多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移民渡海來台灣、越過雪山到蘭陽平原開墾,噶瑪蘭族因而面臨土地與生活資源的重大難題,開始陸續往南遷徙。一支本來在蘭陽平原加禮宛社的族人,1840年左右被迫遷徙到花蓮新城;而後,因漢人欺壓原住民、誘騙原住民土地,原住民與清廷之間的「加禮宛戰役」在1878年爆發了。族人戰敗後,向南一路逃,最後抵達現在的花蓮豐濱鄉新社定居。新社,於是成為台灣噶瑪蘭族人群居最密集的地方。

這段流離遷徙的歷史,讓族人從此散居在花東海岸的海階上,混居於阿美族部落內、或是各自建立小型獨立村落,「噶瑪蘭」這個名字漸被隱匿。直到1987年,在新社部落耆老偕萬來(偕淑琴的父親)推動下,族人展開15年的復名之路。一路上,為了向外界訴說噶瑪蘭族的特色文化,族人一直思考:「噶瑪蘭到底有什麼?」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拼組長輩記憶中的織紋

部落長輩們的記憶深處,依稀都有母親或祖母坐在地上織香蕉絲的身影。偕淑琴說,部落早期也使用苧麻、藺草等材料來編織,「但因為不夠用,所以就發展出香蕉絲」,也因此成為噶瑪蘭族獨特的工藝,只是早已失傳許久。於是,老人家開始挖掘腦海裡的片段回憶,重拾織布機,從三位祭師阿嬤朱阿比(Abi)、潘烏吉(Ibay)、潘阿玉(Ayok)開始,一個教一個,香蕉絲工藝終於在部落婦女的集體努力之下,重現於生活中。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織回失傳的圖紋

提起香蕉織布上的經典圖紋,偕淑琴雙手持著一塊紅藍相間的布介紹:「這上面的圖紋就是我們參考馬偕醫生的收藏,重新織出來的。」當年,噶瑪蘭族人曾贈送一套女子禮服給在宜蘭傳教行醫的馬偕醫生,被馬偕帶回加拿大。一百多年之後,偕淑琴的姐姐偕淑月在順益原住民博物館的展覽中看見禮服的標本,下定決心要學織布,想把裙子上的圖紋復織回來;後來也透過台大人類學系胡家瑜老師提供從加拿大博物館拍回的照片,仔細研究,「我們就是自己影印圖片、把圖放大,自己重畫、摸索織法。」終於,族人又能穿上織有傳統噶瑪蘭圖紋的服飾參加祭典與重要場合了!

對於這些圖紋,長輩們依照生活經驗做出詮釋,偕淑琴指著圖紋說:「菱形長腳的,老人家就說是螃蟹;這一道一道,就說是波浪。」而今年登上奧運舞台、成為台灣選手進場服裝鞋面的香蕉織片,上面織的則是老人家眼中的海龜。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老藝師凋零,亟待年輕人傳承

這款鞋面織片,由新社部落裡人稱偕媽媽的嚴玉英所織,她是偕淑琴的母親,也是復興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的重要推手之一。2021年文化部認定「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工藝」為無形文化資產,嚴玉英同時也被登錄為本項重要傳統工藝的保存者。

今年85歲的嚴玉英,是工坊裡最年長的藝師,最年輕的成員則是50歲。偕淑琴感嘆:「老藝師其實凋零得很快,第一代藝師有好幾位都走了,也有生病沒辦法繼續做的。」這項急需有人傳承的技藝,其實一直都存在著危機。「部落年輕人外流,也很少年輕人想來學。但如果年輕人願意來,我們又擔心他是否能持續下去、未來吃不吃得飽。」偕淑琴坦言,以此為職志實在辛苦,收入就是個考量。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香蕉絲的價值能被大眾理解才是關鍵

香蕉絲織品繁複的工序,並非每個客人都能體會。來逛工坊的遊客,常看到定價就默默放下商品,偕淑琴舉例:「曾有計畫委員在臺北的通路看到香蕉絲包包,特別找到我們的工坊,但到了現場,一看標價就問『怎麼賣的跟臺北一樣貴?』就連委員都會認為在產地我們就要賣得比較便宜。」遇到這種狀況,我們也感覺很無奈「一頂量身訂做的帽子,光是編織就需要花上六天,這還沒算上前面處理材料的人力和時間。」

除非是遇到真心喜歡、很理解香蕉絲價值的消費者,否則一般來說,作品的銷售仍還有許多成長開拓的空間。偕淑琴基於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但同時又得為後輩的生涯著想,面對年輕一輩時心裡其實總有矛盾。她認為,傳統工藝的復振與傳承,需要政府資源與人力的挹注,才能吸引年輕人持續投入,不讓珍貴文化失傳。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曾經斷裂的,都用香蕉絲的線頭接起來

還好,今年有三位年輕新血加入工坊,她們是透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暨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傳習計畫」甄選而來的藝生,其中兩位是在地噶瑪蘭族、一位是苗栗來的漢人。希望在4年的學習考核之後,藝生們都能把這座小小工坊裡的堅韌強大力量,一絲一線編進未來的創作與人生中。

偕淑琴說,織布基本技法其實各地大同小異,「只是我們用的是香蕉絲,線特別容易斷,斷線沒有方法解決,只能不斷打結接線。」撫摸每一件香蕉絲織品,都能摸出幾個突出的小結,那是藝師們一次又一次接線的隱微痕跡。每個線頭連結的不僅是絲線,更接起噶瑪蘭族流離遷徙的每一步、部落耆老與年輕人之間的智慧傳承、社會大眾對傳統工藝的理解──那些曾經斷裂的,期待能在香蕉絲布上被連結起來,並不斷織下去。

文字 / 羅紓筠

攝影 / 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的畫面會不會太美好!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即日起呈獻為期11天的「學展」,其中將夾帶兩件從今年首登場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中生成的多人共創畫作,本屆頒獎典禮更將放映導演二宮健於4天工作坊期間所記錄孩子們揮灑創意的珍貴影像。從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的角度出發,此項目所回應並試圖溫柔改變的社會現況發人深省。

第75屆學展(Gakuten)推出實驗性影像製作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他者を想像する四日間)》,邀來演員高橋一生,協同7名從本屆參展者中選出的國中小學生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並隨學展其他作品於2025年8月7日至17日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公開展出。而由電影導演二宮健同步拍下創作全過程的特別影像,則將於8月9日舉行的得獎者表彰典禮上限定放映,供得獎者及相關人員觀賞,循作品本身和紀錄片兩種途徑見證其中軌跡。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是什麼?

藝術教育人士西田信一(Nishida Shinichi)在1950年創立的「學展」,是日本第一個全國性學生油畫比賽;70餘年來由日本學生油畫會興辦,無參賽資格限制,亦接受來自海外的國際作品,現正於全球範圍內致力發掘年輕世代的藝術才能。評選項目涵蓋繪畫、插圖、工藝、攝影、數位創作等多元領域,且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層創作者都能報名。比賽核心自歷史案例中承襲而來,堅信「優秀的藝術不受年齡、國籍或名聲所限制」的精神,至今持續將才華橫溢的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近年不僅廣邀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大獎作品亦得機會於巴黎展出。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 每屆學展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進行公開展出

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首登場

高橋一生主導、二宮健側拍,「即興」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

作為今年學展首次實施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旨在培養孩子「想像他者的能力」(意近中文「共感能力」所指涉,可能包括從他人視角看待事物,抑或經由共創形式對他人的表達有所共鳴等)。此理念發想自當代社會中人們「想像他者」能力普遍稀缺的現況,讓參與者透過肢體表達、即興演出、交流對話和揮灑作畫等環節,反覆加深「設想眼前的人、甚至於某個不存在對象」這樣的共感經驗。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在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中,高橋一生並非以導演或演出指導的角色參與,而是單純扮演從旁陪伴、覺察和承接孩子內心轉折變化的「伴行者」角色,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最終引導他們繪出兩幅「想像的藝術」作品。而將此場景具象化的正為導演二宮健,他詳實記錄7位小朋友4日體驗的側拍影片,將打開交織現實和創意的敏銳視角,靜靜喚起觀眾的想像力。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台灣觀眾對高橋一生肯定都不陌生,其別具感染力的演技與親切形象,為此類藝術教育項目盡心力自在想像之中。而擔任共同企劃兼導演的二宮健,早被認為是風格辨識度極高的日本新生代創作者。10多歲開始影像創作,就讀於大阪藝術大學期間即獲得京都國際學生影視節(KISFVF)大獎肯定,現年僅33歲已憑《裸睡美人》、《吉娃娃羅曼死》、《午夜少女戰爭》等多部代表作為觀眾所認識,亦曾在2017年作品中與高橋一生合作。此次他充分發揮個人尤擅長的實驗性手法,大膽而細緻地捕捉了孩子們朝氣蓬勃、充滿生命力的表情和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想像他者的四天》紀錄片雖不開放一般觀眾觀賞,不過未來10天人正好在東京的讀者們,走過路過國立新美術館倒可逛進展廳,一覽高橋一生和小藝術家們帶來的兩大件畫作及第75屆學展的完整展出。

第75屆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

【作品展覽】

  • 時間:2025年8月7日至17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2D學展展示室

【影像放映】

  • 時間:2025年8月9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講堂(僅限得獎者及相關人員入場)

資料來源:學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