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住自然光影的空間詩意、在商業空間製造驚喜!解密WaitWhat Space Studio的用光心法

捉住自然光影的空間詩意、在商業空間製造驚喜!解密WaitWhat Space Studio的用光心法

藏身在台北信義區安靜老宅中,一如WaitWhat Space Studio多來的低調性格,直到推開大門才能驚喜發現冬陽灑落的工作室。光,是主理人Lolo Chen最重視的設計語言。沐浴在午間的陽光之中,他首度分享自己的用光心法。

早在6、7年前租下這間60年老宅時,Lolo便在腦中擘畫出一整間充滿自然光線的工作室。這裡現在是WaitWhat Space Studio與台灣科技大學好友們共享的基地。最初,如同多數台灣住宅為爭取更多室內空間,前院曾被覆上一整片鐵皮,將自然光線阻擋在門外。如今撤下鐵皮後,一半的空間留作戶外庭院種植植物,另一半則改建為開有天窗的寬敞會議室,在冬季接近中午以後,天光便會灑進 整個工作室。

他笑著說:「我曾被客戶說空間設計很有平面設計感。」擁有平面設計背景的他注重畫面感,經常透過CI(Corporate Identity,企業識別)設計邏輯去詮釋空間造型,正是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過程。在其中,相較於材質與空間格局的錯置,光線才是他最重要的設計畫筆。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夏季較高的陽光會將樹影打在門口牆壁之上。(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捕捉工作室的光影變幻

這些年來,Lolo在工作室拍了不下數百張照片,即便只間隔幾秒,光影也都不會有一刻相同。自然光的變幻不定,賦予室內一種瞬間的詩意。「比如說像剛剛太陽出來的那一刻,透過天窗的光照下來在會議室的角落,這滿足我對空間中畫面感的追求。」室內要有這樣的精神性空間可以放空、凝望,對他而言非常重要。

前院種植了不同的常綠植物,還有一顆黃連木隨四季更迭繁茂與枯落。樹葉隨風婆娑搖曳,陽光灑在落葉隙間的光點斑駁,直到了門扉外牆與室內,更現自然意象的生機活力。工作室的開口面向南方,他觀察到,晚冬乍春的現在陽光角度較斜,要直到鄰近正午才照進室內;夏季陽光則會更無節制地灑進工作室,因此在會議室與內側工作空間之間,他增設了捲簾適時阻隔熱與曬。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將原有隔牆打通後的工作室,在天氣好時整間甚至不用開燈,因此日常人造光僅有限度地打亮室內擺置。(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蔡耀徵)
午後隨著時間漸晚,陽光會逐漸斜射進室內。(攝影:蔡耀徵)

Lolo形容,四季與同一天的不同時間,天光照射角度、色溫感受也都不會一樣,光影永遠以不同的姿態匍匐、攀爬進工作室中。他也將原有隔牆打通,曾經的5房格局只保留內側2間小廚房與倉儲空間,讓自然光可以充分曬入所有角落,白天上班甚至都不用開燈。「我們在販售的就是一種生活情趣,這非常體感,因此,我大可將工作室擺滿,成為一個機能性很高的辦公空間,但我還是選擇留空,這樣生活才能進來。」而到了晚上,工作室「為之色變」,打開智慧型色溫燈更多了魔幻感,當客戶來訪時也便於營造氛圍,訴說他們想講的空間故事。至於偏愛哪種光環境,他笑說並沒有標準答案,晚上開著迷幻紅紫燈光也可以認真趕工,全天光之下也可以與三五好友開趴。「光可以很彈性,要的就是讓我們去體驗、去享受空間。」

(攝影:蔡耀徵)
WaitWhat Space Studio成員阿海、主理人Lolo Chen與設計師何昀芳(由左至右)在會議空間討論公事。(攝影:蔡耀徵)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當天色漸暗,工作室的智慧型色溫燈開啟後,能賦予空間不同自然光的魔幻氛圍。(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迷濛光線中剪裁家居記憶

Lolo認為,光線的安排並無絕對標準,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在家居設計方面,如同WaitWhat工作室空間拆除鐵皮的「退」概念,他在與客戶溝通時,首要任務就是說服他們留白,不執著於過度的機能性,重新擁抱光線。

談到光質,他指出常見的冷白人造燈光往往過於銳利,相較之下,他在住宅設計中更偏愛柔和的自然光,因為這更能詮釋人最私密的生活經驗。「我們要挖掘出他整個生命中存在的記憶,堆砌、然後濃縮到一個空間裡面。」他觀察到,許多人嚮往的日本、北歐溫潤簡約風格其實與光線特性密不可分。這些溫帶國家的陽光角度較為偏斜,多半經由反射後才進入室內,因此呈現溫黃、輕柔的質地。相比之下,位處副熱帶的台灣,4,000~5,000K的正白光則顯得更為強烈刺眼。「所以『退』進來留一些呼吸的空間以後漸層地引入光,整體感受會更美好。」

(攝影:蔡耀徵)
照進室內不斷變幻的樹影為WaitWhat工作室賦予了詩意。(攝影:蔡耀徵)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在會議空間之上開了天窗,天氣好時,陽光會穿過屋外種植的黃連木打在室內牆面之上。(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認為無須讓整個空間都充滿恍眼的日光,他更著重於剪裁光線進場的形狀、角度。他喜歡在牆面上鑿洞取光,比如在衛浴間等暗室的隔牆上,搭配半透光的長虹、小冰柱玻璃等,重新柔化自然光,將其巧妙地引進室內並賦予不同變化。如同為好友設計的新家「長安宅」,整個空間透過牆面曲線,讓光線隨著室內的深度漸漸優美地柔化、淡褪。他為一對退休夫婦設計的「大安宅」中,則運用百葉簾篩濾進入光線的強度。「我非常喜愛百葉簾照進來的格柵光影,光線經過軟化後,呈現出更舒適溫柔的氛圍。」當明與暗共存,才能譜寫出光的詩意。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Changan House是一戶位於長安東路上華廈的小宅,隔間牆搭配超大的弧角,光線就像溜滑梯一樣的直至最深處的角落。(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打造商空的魔幻時刻

居家空間需喚起人們內心的熟悉感,但在商業空間中,Lolo則致力於為訪客帶來驚喜。為此,他必須創造不存在於人們記憶中的體驗。「我很喜歡問客戶:如果只有10秒鐘、1個物件,你希望訪客看到什麼?」確認關鍵重點後,他便讓整個場域的光線來詮釋這個核心。

他曾多次與Local Remote合作,例如為時裝品牌CHOIR打造松菸門市時,便運用大量鐵質軟裝來呼應品牌的歐美街頭剛性氣質;不同於一般店鋪將logo燈箱懸掛於店外,他選擇將其置於店內,讓視覺焦點自然匯聚於空間中心。而他自己很喜歡2023年參與創作的Talter Cocktail Festival「超現實圖書館」。「這讓我聯想到《銀翼殺手》中充滿未來感與陰暗美學的衝突。有別於傳統名流晚宴的華麗裝飾風格,我們採用極簡的幾何設計營造出夜晚的酒吧氛圍。」在這個空間中,觀眾難以覓得光源的來處,彷彿漫遊在一個虛實交錯的奇幻酒吧之中。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而在今年,WaitWhat即將完成嬰幼用品品牌Baby City娃娃城的桃園旗艦店,這是他們至今在空間尺度上最大的嘗試,WaitWhat與建築師從零開始討論,直到整座建築從平地慢慢昇起,從外觀造型到採光計畫都能全權掌握。其中他大膽開了直徑5公尺的通透圓形天窗,與方形樓板情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希望太陽光像探照燈一樣,在地上打出一個俐落的圓形,直接照在代表品牌精神的裝置上面。」他與Local Remote多次參與Baby City的rebranding與店面設計,一反大眾對於嬰兒用品店氛圍粉嫩柔和的印象,注入一種嶄新簡練的設計感,讓年輕爸媽走進來就像在逛潮店,對自己的生活不妥協。

「客戶一開始也是非常驚喜,這也是工作室要叫作『WaitWhat』的原因。」Lolo笑說這可能不是多正經的名字,甚至有點網路迷因感。「提案時確實也會接受到業主的疑問:你確定是要這樣子?」他要的就是發出「蛤?」的表情,他要說服大家一起去玩這些事情。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對於Lolo來說,光的元素給予空間生活的情趣。(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的3種光語言

❶ NAXS Studio
NAXS Studio也是大學就玩在一起的同學,前年底搬到台北內湖,由兩棟背靠背的老房子打通而成,形成超級狹長的空間。先天難以採光的缺點反而適合分區運用。平常自然光進到空間時異常寂靜,當開啟室內大量LED變色燈具時,就能創造出抽離而虛幻的實驗場域,再結合燈光計畫、中空板與一窗遮光簾,就是一個在虛實間橫跳的新潮空間。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❷ 2023 Talter Cocktail Festival
我們與Local Remote合作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演廳的無窗空間,以俐落收斂的幾何造型詮釋活動「超現實圖書館」的主題。最讓我滿意的是前方吧台,光源可隨活動調整色彩,但我偏愛橘紅色。訪客找不到光源所在,只能感受光被我們捏成極簡的形狀,或灑或流或染地充滿整個空間。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❸ 長安宅
在16坪的單面採光套房中,屋主希望有完整的起居機能及4件式衛浴。因此我特別研究日光角度,新設隔間牆採用斜切設計,配合超大弧角,讓光線能像搭溜滑梯般直達最深處;上面也開洞裝上長虹玻璃,自然光也能透進衛浴間。整個空間既無過曝光點,也無銳利影線,呈現出奶油般柔軟溫潤的光感。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 Chen

WaitWhat Space Studio主理人,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平面設計組。經常與 Local Remote等團隊合作,善於將 CI 設計邏輯轉化至立體空間,巧妙運用自然光線、空間留白與驚喜的人造光帶來嶄新體驗。作品遍及家宅與商業空間,近期作品包括NAXS Studio工作室空間、2023 Talter Cocktail Festival「超現實圖書館」、Baby City 娃娃城店面、CHOIR 新光和松菸門市等。

文|吳哲夫 攝影|蔡耀徵、林科呈、羅柏麟、hoouse_827 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esop用「花磚」重現老台北城市記憶!攜手台灣在地團隊「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花磚」常見於台灣老屋,這些瓷磚不只是裝飾,更裝載著職人手藝和城市記憶。儘管傳統工藝逐漸凋零,仍有職人傾心守護這些屬於台灣的故事。

最近,Aesop與瓷磚工作室「爿爿花」攜手,以上千片手工花磚打造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將老台北的記憶嵌入當代日常,讓傳統工藝在青瓷綠的溫柔光澤中,折射出嶄新的生命力。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延續花磚工藝,守護城市記憶

漫步台北舊街區,多處可見老屋外牆上傳統花磚的身影,這些瓷磚或重現動物花紋意象、或描繪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每一塊都是時光與記憶的切片。數十年來,儘管台北歷經多次都更,城市樣貌劇烈變動,仍有職人細心保存花磚,及其所乘載關於家與回憶的故事——台灣在地瓷磚工作室「爿爿花」就是這樣的「記憶守護者」。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北復興SOGO店,以手工花磚濃縮老台北光景

1950年代老磚廠陸續歇業,傳統製磚工藝幾近失傳。為了將珍貴的老花磚帶入當代生活,爿爿花走進台北街頭巷弄,拍攝記錄各式老瓷磚圖騰,嘗試拼湊其歷史脈絡;同時延續傳統工藝,採手工製作花磚,以延續在地美學。此次爿爿花與Aesop合作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設計,正是對花磚所乘載的文化記憶,所提出的溫柔回應。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整間店鋪被青瓷綠籠罩,色彩靈感源自亞洲陶藝的經典色系,溫潤、沈穩且耐人尋味。爿爿花為Aesop手工打造約1,700片花磚,覆蓋店鋪的天花板、牆壁及地面,瓷磚紋樣發想自台北老宅騎樓柱子常見的花紋,將城市記憶濃縮於店內。空間中也融入錘紋與霧面玻璃材質,平衡瓷磚的堅實質感,為店內注入些許輕透感;邊角則採圓角設計,讓空間輪廓更加柔和。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以全新工法呈現經典花磚

值得一提的是,爿爿花打造瓷磚時,有別於早期乾式機械化的量產方式,改採濕式成形製法——真空加壓原土,壓入3D列印模具,再由手工切割、800°C素燒、上釉,並以1230°C高溫完成釉燒。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同時,亦融入當代技術帶來有別以往的詮釋。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作品妝點空間

店內的家具選品也值得一看,尤其是點綴水槽上方的銀色圓形壁燈,這盞鋁製燈具為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之作,約誕生於1960年代,採用實心鋁金屬製成,以簡潔線條構成扁平圓盤造型,打破傳統燈具印象,至今看來仍相當前衛。如果是Aesop忠實粉絲,應該對Charlotte Perriand一名不陌生——Aesop超人氣的木質玫瑰調「Rōzu 馥香水」,正是以她為繆思!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向來擅長透過店鋪空間轉譯街區故事,此次以花磚為引,將老台北城市記憶揉入店中,靜靜訴說台北建築的前世今生。下回造訪店鋪,不妨悉心感受藏於瓷磚中的職人手工與細膩故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春池玻璃新場域「春場」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揭開「透明孵育地」的工藝秘密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你可曾好奇這抹「透明」如何誕生?

春池玻璃將於12月打開擁有半世紀歷史的玻璃工廠,啟動全新場域「春場 SPRINGPOOL ORIGINAL FACTORY」,一處以60年玻璃實業經驗為基礎、置循環設計於核心,介於生產與展示、工業與工藝之間的開放平台。串連8大展區,集結材料、製造現場及上百件玻璃工藝品,春場領你走上從「透明之前」、「透明之間」一路行至「透明之後」的工藝之旅,窺見傳統製造業於當代發展出的嶄新樣態與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打開玻璃工廠,導入設計思維領民眾一探「透明孵育地」

繼以玻璃為核心,集結展演、選物、餐飲、零售等功能於一地的「春室」品牌版圖底定後,春池玻璃再推全新實體場域「春場」。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以玻璃工廠為基地,貫徹「一半開放,一半生產」概念的場域,由彡苗空間實驗及無氏製作合作空間設計。團隊打破製造現場及展示空間之間的界線,兩者之間僅以一面玻璃相隔——觀者一面看展,一面能隔著玻璃望見窯爐中燒紅的玻璃膏,觀察老師父們熟練俐落的工作姿態。在此,玻璃串連了產業與生活,實業與文創和諧共存一地,共築一個兼具技藝傳承、設計交流、循環教育等功能的空間。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延續工業符號,創造新舊混融的空間

舊與新在春場中無縫銜接,設計團隊一方面保留工廠原有的鋼構、管線與混凝土地坪,揉歲月痕跡於場域;另一方面則透過新介入的玻璃、金屬與木材結構,輕盈地回應空間本身的工業語彙。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展示道具也滿載設計巧思,玻璃製程中的耗材不再隱形,而是成為反映場域特質的展場質地,比如玻璃吹製管化為展架結構,耐火磚與平板玻璃被重新整理、堆疊,構築可調整的層架與平台。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考量到春場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活動,舉凡設計講座、品牌活動、實驗劇場等等,設計團隊在其中融入許多彈性、可變的設計,便於日後根據需求營造不同情境。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透明之前」到「透明之後」:揭開玻璃工藝秘密

春場也透過「玻璃鵝卵石」串起導覽體驗。每年,春池會回收超過15萬噸的廢棄玻璃,品牌將每100公克視為一「春池單位」,將被丟棄的材料重新塑形,轉化為一顆顆玻璃鵝卵石,成為春場訪客的參觀嚮導。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鵝卵石」以回收玻璃製成。(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導覽旅程以「透明之前」為始,聚焦於玻璃材質的潛能,接著推演至「透明之間」及「透明之後」,從樣品室的色料實驗、模具室的金屬肌理,到展示廳的光影折射,揭開玻璃從原料搖身一變為工藝品的歷程。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春池玻璃轉型,看傳統製造業的當代轉機

春池玻璃是傳統產業轉型值得參考的案例,創辦人吳春池於1981年成立公司,以廢棄玻璃回收處理為核心,執行代工、回收材料應用等業務,奠定注重「永續」的企業文化;而後於2011年邁入轉型,成立「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打開民眾認識循環玻璃產業的新窗口,同時透過「W春池計畫」與設計師、藝術家跨界合作,為產業注入更多創意動能及文化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的誕生,不只是延續玻璃產業輝煌時代的光輝,也是一次對傳統製造業的重新檢視——以「開放工廠」為本質,持開放思維迎接未來每一個合作、再造的可能,讓曾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玻璃製造業,在當代綻放新貌。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牛埔南路372號

試營運營業時間|2025.12.01起,週一至週六 09:30-17:30

導覽票價|自助語音導覽 現場購票$200/專人導覽 預約制$25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