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米蘭設計週】GUCCI《竹藝邂逅》特展登場:攜手藝術家重新演繹竹材,打造絕美創意之作

【2025米蘭設計週】GUCCI《竹藝邂逅》特展登場:攜手藝術家重新演繹竹材,打造絕美創意之作

2025米蘭設計週期間,GUCCI 攜手 2050+ 創意團隊及其創始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 共同策劃《竹藝邂逅》特展,致敬竹材在品牌設計史與美學基因中的永恆印記。

本屆米蘭設計週於4月8日至13日展開,而GUCCI《竹藝邂逅》特展在16世紀聖辛普利西亞諾修道院的絕美建築群中登場,匯聚全球當代設計師與藝術家以突破性手法重新演繹竹材的創意之作。

2025米蘭設計週期間,GUCCI 攜手 2050+ 創意團隊及其創始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 共同策劃《竹藝邂逅》特展。(圖片提供:GUCCI)
2025米蘭設計週期間,GUCCI 攜手 2050+ 創意團隊及其創始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 共同策劃《竹藝邂逅》特展。(圖片提供:GUCCI)
《竹藝邂逅》特展將於 4 月 8 日至 13 日在米蘭聖辛普利西亞諾修道院舉行。(圖片提供:GUCCI)
《竹藝邂逅》特展於 4 月 8 日至 13 日在米蘭聖辛普利西亞諾修道院舉行。(圖片提供:GUCCI)

重新演繹竹材的創意之作

《竹藝邂逅》的靈感源自 GUCCI 於1940年代中期開創的工藝革命——當時品牌首度將竹材運用於手提包握柄設計,經典的 Bamboo 1947 包款由此誕生。此後數十年間,竹元素躍升為品牌最具代表性的設計符碼,其意義遠超越單純的裝飾細節。在 GUCCI 的歷史長河中,這種材質串聯起藝術、文化與設計的多重維度,不斷衍生嶄新內涵。因此,本展即立足於此深厚傳統,探索竹材跨越時空的演進軌跡。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瑞典智利裔藝術家 Anton Alvarez 以顛覆性的家具與物件創作聞名。而這件雕塑作品《1802251226》,如同建築系統中層疊承重的結構邏輯,竹材憑藉其纖維韌性破水沖天。Alvarez將此力學美學轉化為視覺語言——在作品中, 結構即視覺表現,視覺元素亦承擔結構功能,形成崩塌與穩定的精妙平衡。有別於傳統雕塑將材料置於從屬地位,他的創作讓「材質決定形態」,如同自然力量般不可預測。本作致敬竹材與水源這兩種既穩定又狂野的生命力載體,映照人類對有機形態的永恆迷戀。

雕塑作品《1802251226》本作致敬竹材與水源這兩種既穩定又狂野的生命力載體,映照人類對有機形態的永恆迷戀。(圖片提供:GUCCI)
雕塑作品《1802251226》本作致敬竹材與水源這兩種既穩定又狂野的生命力載體,映照人類對有機形態的永恆迷戀。(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巴勒斯坦藝術家 Dima Srouji 透過玻璃、 文本與檔案等媒介,在衝突地帶探勘文化遺產的心理空間。而這件《Hybrid Exhalations》呈現竹編器皿與吹製玻璃的對話。Srouji 在全球蒐羅匿名工匠的竹籃,交由耶路撒冷與拉姆安拉之間的 Twam 家族玻璃匠人預先吹製配件。兩種時空節奏在此交會:竹編蘊含慢速冥想,玻璃吹製則需瞬間直覺。當來自巴勒斯坦的玻璃元件抵達倫敦與竹籃結合時,創造出脆弱與堅韌並存的詩意對話。

當來自巴勒斯坦的玻璃元件抵達倫敦與竹籃結合時,創 造出脆弱與堅韌並存的詩意對話。(圖片提供:GUCCI)
當來自巴勒斯坦的玻璃元件抵達倫敦與竹籃結合時,創造出脆弱與堅韌並存的詩意對話。(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荷蘭設計團體 Kite Club 由產品設計師 Bertjan Pot與靜物攝影組合 Scheltens & Abbenes 成立,專注單線風箏的當代詮釋,此次他們帶來的《Thank you, Bamboo》系列風箏,融合當代材質與竹結構。本作混用防撕裂尼龍、塑料膠帶等現代材料與傳統竹骨,既向竹材的強韌輕盈致敬,也證明風箏製作可融入日常物件。展場特別設置旋轉竹竿機械裝置,在無風環境中模擬氣流,讓風箏於修道院中庭凌空起舞。

展場特別設置旋轉竹竿機械裝置,在無風環境中模擬氣流,讓風箏於修道院中庭凌空起舞。(圖片提供:GUCCI)
展場特別設置旋轉竹竿機械裝置,在無風環境中模擬氣流,讓風箏於修道院中庭凌空起舞。(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奧地利設計師 Laurids Gallée 擅長將民俗元素轉譯為現代材質語彙,作品遊走於功能與藝術之間。此次他以樹脂創作作品《Scaffolding》重新詮釋竹材質感。其受竹製施工架啟發,本系列以樹脂封存竹材動態瞬間。拋光細節與深藍色調強化靜謐感,負空間軟化結構線條,形成沉浸與浮現的視覺韻律。作品刻意保持功能曖昧性,邀請觀者自行詮釋。

奧地利設計師 Laurids Gallée以樹脂創作作品《Scaffolding》重新詮釋竹材質感。(圖片提供:GUCCI)
奧地利設計師 Laurids Gallée以樹脂創作作品《Scaffolding》重新詮釋竹材質感。(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法國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 受亞洲屏風啟發,運用竹板與絲綢面料打造作品《PASSAVENTO》,其設計了四組可移動竹製隔屏,部分鑲印巨幅竹影絲綢簾幕。竹材未經雕琢的原始管狀特質,與精緻緞面形成粗獷與奢華的質感對話,呼應其近期對直線構成的探索。 

法國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運用竹板與絲綢面料打造作品《PASSAVENTO》。(圖片提供:GUCCI)
法國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運用竹板與絲綢面料打造作品《PASSAVENTO》。(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首爾藝術家 Sisan Lee 擅長將自然素材融入當代設計,作品平衡原始性與現代感。本件作品《Engraved》以韓國「減法美學」為核心,Lee 透過鋁鑄技術間接表現竹韻。陽刻竹紋反射流光,磨砂底面則強調虛實對比,使金屬表面成為傳統水墨「留白」精神的當代載體。 

首爾藝術家 Sisan Lee 在作品《Engraved》中融入韓式美學。(圖片提供:GUCCI)
首爾藝術家 Sisan Lee 在作品《Engraved》中融入韓式美學。(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杜林與孟買雙人組 the back studio(Eugenio Rossi 與 Yaazd Contractor)擅長結合工業製程與傳統霓虹工藝。本裝置作品《bamboo assemblage n.1》,探索竹材與冷陰極光的共生可能。快速生長的天然竹結構與高科技硬體並置,質疑工業時代的計劃性報廢邏輯,提出永續技術的未來想像。

杜林與孟買雙人組 the back studio(Eugenio Rossi 與 Yaazd Contractor)則以光影裝置《bamboo assemblage n.1》串聯傳統與現代性。(圖片提供:GUCCI)
杜林與孟買雙人組 the back studio(Eugenio Rossi 與 Yaazd Contractor)則以光影裝置《bamboo assemblage n.1》串聯傳統與現代性。(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資料提供|GUCC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挖掘天空、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空中科技網如何影響日常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曾經,天空是人們難以企及的遼闊,發明家窮其所有只為解鎖心中對藍天的好奇和渴望,實現對自由的追求;可如今,跨國旅行不再稀奇,天空純粹的白藍布幔背後,更隱藏著一片由科技監控、網路傳輸設備交織的資訊之網,影響著地面上你我的日常。

北師美術館現正展出「亂流:半睡飛行夢」特展,內容圍繞著「天空、飛行、航空、機場」等主題和意象發展。展館化身機場航廈,邀集來自南韓、香港與台灣的9位藝術家,透過影像、聲音裝置、雕塑、繪畫、文件等媒材,探討當代飛行經驗如何體現於個人的身體、情感及記憶,同時思索航空科技如何重塑社會景觀與在地文化;並特別委託4件作品,共織一段可能遭遇「亂流」的未知旅程。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美術館化身機場,反思「飛行」的意義

「亂流:半睡飛行夢」由新生代策展團隊Nn̄g Project(張文豪、黃羿瑄、黃銘樂)策劃,策展緣起於一句英文諺語:“The Sky’s the Limit.”(無可限量、一切皆有可能),象徵人類對天空無盡的想像與追求自由、進步的渴望。然而策展團隊反轉這句樂觀口號為:“The Limit’s the Skies.”(極限就是天空),並提出疑問:「在全球流動成為日常的此刻,我們是否仍能以不同視角凝望同一片天空?」當下的天空除了天氣變化,更佈滿各國科技監控與網路傳輸設備——那張蔓延於空中資訊之網,如何影響著地面上的我們?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展覽除了天空本身,也延伸到帶領人們踏上飛天之旅的場域——「機場」。機場是我們熟悉卻鮮少凝視的移動空間,既是不同區域交匯的運輸節點,乘載著無數旅客情感記憶的往返、貨物的流通,也是許多法律與管理程序的執行地。本展4件委託製作都圍繞著「流動」主軸,展出不同敘事。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飛行」與情感狀態和消費文化間的關係

展覽以台灣藝術家張庭甄的《祝福是不幸的尾巴》系列作品作為開端,其中作品〈出發——抵達〉如機場的航班顯示器,可上頭部不停滾動的不是航班資訊,而是虛構的太空垃圾起降時間;另結合聲音裝置和虛擬報刊〈月界日報〉,創造一個類機場的平行時空。本作靈感源自於藝術家生日收到的一段非洲黑人歌唱影片,這促使他反思情感狀態與消費文化之間交互牽引所衍生出的複雜關係。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香港藝術家李鈺淇的動畫裝置《把我的眼睛沉入你的眼睛》結合飛機窗景與多頻道動畫,從第一人稱視角重現飛機窗外的流動景象,並將飛行過程中個人的情感流動加以視覺化,動畫中時而速寫場景、時而色彩斑斕的抽象畫面,模糊了外在現實與內在情緒的界線。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香港藝術家徐皓霖的錄像《親愛的微風》記錄城市女子味如嚼蠟的夏日生活,結合底片攝影、數位影像拼貼等創作手法,檢視資本主義如何透過航空廣告與旅遊影像激發慾望、操縱消費。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走到二樓展場底端,一座既像是許願池又像塔台風向儀的雕塑,是藝術家曾彥翔打造的空間裝置《Wet Edge of A Circle》,錯落的圓形與多邊形的立體結構,隱然呼應著機場內的人造物造型,延續藝術家對自然與人造空間的探索,於靜態中持續延展「流動」,創造觀者與空間的相遇。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林彥翔的新作《來自塔的預言》取材自東京駐村經驗,從機場附近的老舊塔基座為開端,牽涉到過往成田機場的抗爭歷史,在虛實交錯的影像中進行時間、飛行、權力與抵抗的複雜辯證,並參雜著與內在情感的絮語。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從飛行到落地,在地社群與數位網絡的成形與抵抗

南韓藝術家洪辰煊以影像裝置《午安,晚上好,晚安v2.0》重現其自行架設的網站destroy.com,在現今被社群平台演算法所主宰的社群網絡中另闢蹊徑,讓網站使用者可匿名上傳、訂閱與觀看被過濾刪選的影片。裝置結構參考蘇聯建築師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塔」的螺旋結構,並搭配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影像,將冷戰時期開始的科技競賽歷史,與當代網路資訊爆炸的情境並置。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在香港過著「半農半x」生活的藝術家勞麗麗,在錄像作品《飛行備忘》中以候鳥與田野影像,描繪飛行與落地間的反覆協商,尋找生活與情感的棲所。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李秉璈的繪畫《滯緩與神遊:空船》則彷彿旅程中的隨筆紀錄,取材於手機截圖、拾得紙張與廣告片段,在畫面上呈現出既具象又抽離的漫遊時空。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台灣藝術家羅懿君的作品融合經濟作物甘蔗、農業工具與當代健身設備,《蔗渣飛彈》與《滑輪下拉機——紫電號》涉及經濟作物背後資源爭奪的國際角力,因應時代需求成為對空作戰的重要原料之一,展現物質與飛行之間的能量交換,以及國際局勢的恐怖平衡。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亂流:半睡飛行夢」邀請觀眾仰望天空,在半夢半醒之際,啟程進入亂流的灰色地帶、重新丈量身體與情感的邊界,發掘感知的未竟之地。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探索天空和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航空科技的影響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亂流:半睡飛行夢》

The Limit is the Turbulent Skies

展期|2025.08.29-11.02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倫敦V&A博物館《瑪麗.安東妮風格》展覽亮點:從250件展品,看見18世紀皇后到時尚傳奇的美學探索

倫敦V&A博物館《瑪麗.安東妮風格》展覽亮點:從250件展品,看見18世紀皇后到時尚傳奇的美學探索

在長達20年的統治期間,儘管最終命運被斷送,但法國皇后瑪麗·安東妮(Marie-Antoinette)其獨特鮮明的個人風格,徹底革新了18世紀的時尚與設計界。華麗粉彩色禮服、高聳假髮,到璀璨珠寶和鍍金家具,奢華優雅風格為皇室氣派賦予全新定義。如今,倫敦 V&A 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將在9月20日至2026年3月22日,推出《瑪麗·安東妮風格》(Marie Antoinette Style)展覽,向這位傳奇時尚偶像致敬。

250件展品看見18世紀宮廷時尚與延伸

瑪麗·安東妮的一生雖短暫,然而其時尚精神卻渲染了好幾個世紀,時至今日依舊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與靈感,像是已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的服裝設計,到電影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執導的《凡爾賽拜金女》,無數藝術家都為她所著迷。

Portrait of Marie Antoinette, Queen of France, in a court dress. Oil painting by François Hubert Drouais, 1773 © Victoria and AlbertMuseum, London.
Portrait of Marie Antoinette, Queen of France, in a court dress. Oil painting by François Hubert Drouais, 1773 © Victoria and AlbertMuseum, London.
《凡爾賽拜金女》劇照。Photo courtesy of I WANT CANDY LLC. and Zoetrope Corp
《凡爾賽拜金女》劇照。Photo courtesy of I WANT CANDY LLC. and Zoetrope Corp

《瑪麗·安東妮風格》展覽是英國首度以這位法國皇后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將追溯其風格起源,並探討她如何成為時尚偶像,以及在 18 世紀末所塑造的美學如何影響後世超過 250 年的設計、時尚、影視與裝飾藝術。

(圖片來源:V&A)
(圖片來源:V&A)

展覽預計展出超過 250 件珍貴文物,包含瑪麗・安東妮親自擁有及穿戴的稀有物品,如絲質拖鞋、私人珠寶收藏,以及她生前最後寫下的手札,其中有些更是首次離開凡爾賽宮及法國的珍稀展品。

瑪麗・安東尼的粉色絲綢面料鞋履©CC0 Paris Musées  Musé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
瑪麗・安東尼的粉色絲綢面料鞋履©CC0 Paris Musées Musé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
Antonietta, 2005 by Manolo Blahnik.
Antonietta, 2005 by Manolo Blahnik.

四大主題,從皇后到時尚傳奇的美學探索

《瑪麗·安東妮風格》依照年份分為四大主題,第一主題「瑪麗.安東妮的風格起源」(Marie Antoinette: The Origins of a Style)將呈現瑪麗・安東妮的生平,展出傢俱、珠寶、服飾、樂器,並揭示她作為王后在啟蒙思想、母職與新科技上的影響。同時也探討「沒麵包吃,那就給他們吃蛋糕」等流傳至今的迷思;展品包括Boehmer and Bassenge鑽石項鍊複製品、皇后專屬字母刺繡扶手椅,以及她在行刑前於祈禱書空白頁上留下的最後字條。

The Sutherland Diamonds, comprising diamond necklace with two additional diamond-set sections.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The Sutherland Diamonds, comprising diamond necklace with two additional diamond-set sections.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Marie-Antoinette's Pearl jewels. Heidi Horten Collection. © Sotheby's /Bridgeman Images.
Marie-Antoinette's Pearl jewels. Heidi Horten Collection. © Sotheby's /Bridgeman Images.
Bracelet clasps, France, Gold with brilliant cut diamonds, central plaques of blue paste (glass).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Bracelet clasps, France, Gold with brilliant cut diamonds, central plaques of blue paste (glass).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Marie-Antoinette's chair set©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Marie-Antoinette's chair set©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第二部分「瑪麗.安東妮的永恆紀念:一個風格崇拜的誕生」(Marie Antoinette Memorialised: The Birth of a Style Cult)則聚焦其在19世紀掀起的時尚熱潮。19 世紀中葉,在拿破崙三世皇后歐仁妮推動下,掀起大眾對瑪麗・安東妮的浪漫化再詮釋,這一時期,人們將她視為優雅、自由與悲劇的象徵,她的生活被小說、繪畫與戲劇重新演繹,逐漸轉化為藝術與文化的靈感來源。將展出Worth設計的華麗晚禮服,以及攝影師Atget的巴黎影像,展示其形象如何被浪漫化,並衍生出「法式復興風格」在歐美流行。

Wedding gown of Duchess Hedvig Elisabeth Charlotta (later Queen of Sweden). Photo: Göran Schmidt Livrustkammaren/SHM (CC BY 4.0)
Wedding gown of Duchess Hedvig Elisabeth Charlotta (later Queen of Sweden). Photo: Göran Schmidt Livrustkammaren/SHM (CC BY 4.0)
Boué Soeurs (Sylvie and Jeanne Boué) robe de style. © Designmuseum Denmark / Photo: Pernille Klemp.
Boué Soeurs (Sylvie and Jeanne Boué) robe de style. © Designmuseum Denmark / Photo: Pernille Klemp.

第三部分「瑪麗·安東妮的魅惑與幻象」(Marie Antoinette: Enchantment and Illusion),聚焦19世紀後期其形象進入奇幻與神話化階段,象徵逃避現實與美感。展出新藝術與裝飾藝術時期的晚禮服,以及 Erté、George Barbier、Edmund Dulac的插畫。

Marie-Antoinette as a harpy tearing up Human Rights and the Constitution. Photo: CC0 Paris Musées / Musé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
Marie-Antoinette as a harpy tearing up Human Rights and the Constitution. Photo: CC0 Paris Musées / Musé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

第四部分:「再造的瑪麗・安東妮風格」(Marie Antoinette Re-Styled) 則描述她如何影響當代時尚與流行文化,包括 Moschino、Dior、Chanel、Vivienne Westwood、Valentino 的高級訂製服作品;以及獲得奧斯卡獎肯定,由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執導的《凡爾賽拜金女》,電影裡由 Manolo Blahnik 親自操刀設計的戲服與鞋履。

Design for Tourzel Habsburg, 2005.
Design for Tourzel Habsburg, 2005.
Moschino 2020秋冬系列。Photo PIXELFORMULA,SIPA,Shutterstock
Moschino 2020秋冬系列。Photo PIXELFORMULA, SIPA, Shutterstock

此外,還包括攝影師Tim Walker 與 Robert Polidori 的奇幻攝影作品,以及 Beth Katleman、Victor Glemaud 等當代藝術家的再詮釋,體現瑪麗・安東妮如何持續啟發跨領域創作。

超模Kate Moss化身瑪麗·安東妮,服裝為Alexander McQueen前設計總監Sarah Burton 設計© Tim Walker
超模Kate Moss化身瑪麗·安東妮,服裝為Alexander McQueen前設計總監Sarah Burton 設計© Tim Walker

對於本次時尚大展,策展人Sarah Grant表示:「瑪麗.安東妮是歷史上最時尚、備受關注且充滿爭議的皇后,她的名字同時代表著極度奢靡,也象徵著無與倫比的美麗物件與室內設計。本次展覽將探索她的個人風格與核心人物,藉由一系列專屬她的精緻物品,以及受其遺產啟發而創作的華美藝術品與裝飾品。」

1783年畫家伊莉莎白.路易絲.維傑.勒布倫的畫作《玫瑰的瑪麗.安東妮》CC0 Paris Musées  Musé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Château de Versailles, Dist. Grand Palais RMN  Christophe Fouin
1783年畫家伊莉莎白.路易絲.維傑.勒布倫的畫作《玫瑰的瑪麗.安東妮》CC0 Paris Musées Musé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Château de Versailles, Dist. Grand Palais RMN Christophe Fouin

重現香水氣味,展開跨時空沉浸式體驗

展覽不僅是靜態展示,也將透過沉浸式舞台設計、多感官體驗再現宮廷氛圍。觀眾可在展廳中聞到根據皇后最愛香氣重現的香水,或近距離觀察她生活日常的小物,從而貼近她的個人世界。當然,紀念品也是不容錯過的部分,目前已可在V&A官網購買查看

水晶旅行用香水瓶,瓶身標籤題有「Eau de Cologne」© Grand Palais RMN/ Michel Urtado。
水晶旅行用香水瓶,瓶身標籤題有「Eau de Cologne」© Grand Palais RMN/ Michel Urtado。
展覽紀念品(圖片來源:V&A)
展覽紀念品(圖片來源:V&A)
展覽紀念品(圖片來源:V&A)
展覽紀念品(圖片來源:V&A)
展覽紀念品(圖片來源:V&A)
展覽紀念品(圖片來源:V&A)

《瑪麗·安東妮風格》(Marie Antoinette Style)
展期:2025 年 9 月 20 日 – 2026 年 3 月 22 日
地點:V&A 博物館南肯辛頓館,第 38、39 展廳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