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呆呆獸縣」香川旅遊9選:探索四國與瀨戶內海跳島的起點
始於2010年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迎來第六屆,已然成為日本代表性的文化IP。這些點綴在瀨戶內海上的群島,曾背負著工業污染、人口外移、社區凋零等沉重標籤,如今卻因藝術的力量迎來蛻變。今年,86個全新加入的藝術家與團體更為這片海域注入嶄新的創造能量。儘管每屆藝術祭僅在春、夏、秋三季展開,總計107天的盛會,卻為整個海域帶來持久的活力。多數藝術作品早已與這片土地永久共存,無論何時到訪,都能感受到藝術與島嶼生命共同呼吸的獨特魅力。
藝術祭也不僅限於島嶼之間,香川與岡山的宇野港等地,同樣座落著不少精彩作品與景點,而雲門舞集更將在8月23日「四國村」演出《定光》特別版。這篇我們就把焦點放在從高松港出發,很方便就能抵達的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與小豆島,為你精選藝術祭不可錯過的建築、藝術作品亮點,以及那些同樣如藝術般的饋贈——在此的人文與社區、棲息於此的大自然。
註:★ 代表這屆全新作品
起點:高松港
★ 《SONG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f Refugees》|Takashi Homma
tk28/高松港
資深攝影迷不可錯過!日本當代攝影大師 Takashi Homma 攜手 UNHCR 聯合國難民署,以《SONG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f Refugees》紀錄世界各地難民的肖像與他們承載著家鄉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寶貴之物。這可能有點沉重,但它提醒著我們:在全球有超過一億兩千萬人流離失所之際,尤其日本收留的難民遠低於聯合國的建議數量,對於日本民眾與東亞遊客,這可能是遙遠、不熟悉的議題。在這片島嶼間跳躍、探索這片「希望之海」之前,不妨藉機透過 Homma 的鏡頭,認識這些尋求安身之所的人們,與他們一同感受生命的韌性。
★ 《編織天空》計畫|五十嵐靖晃
tk27/高松港
於高松港邊,抬頭便見一幅橫跨空中的巨大漁網裝置,這是藝術家五十嵐靖晃最新《編織天空》計畫的成果。今年,他再次攜手四座島嶼(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的漁民與居民,集結252位參與者共同編織出一張長32公尺、寬4公尺的藍色天網。漁網是漁民們親手編織的,雖然使用相同的模板,但每個人手的力道不同,使網目大小各異,這正如同島民生活與記憶的獨特性。它甚至纏繞著大巻伸嗣的兩根8公尺高柱狀裝置〈Liminal Air-core-〉,當微風拂過,整體作品隨風搖曳,成為旅人出航的祝福,也是返航時的溫柔路標。這般海與天的連結,正如同藝術祭連結著島嶼與人心。
❶ 直島
紅南瓜|草間彌生
na01/宮浦港
從宮浦港踏上直島,映入眼簾的紅色雕塑彷彿正在歡迎初訪者——這便是草間彌生的〈紅南瓜〉,直島最具標誌性的藝術地標。這座鮮豔的南瓜雕塑靜立於碼頭,全身布滿藝術家招牌圓點,猶如一位守護島嶼的精靈。當陽光穿透那些圓形孔洞,南瓜內部便會投射出變幻莫測的光影圖案,創造出迷人的視覺體驗。不僅能走入其中感受這特殊的光影遊戲,還能透過圓洞欣賞外面的港口海景,或將手臂伸出洞外擺出各種姿勢,拍攝創意照片。草間彌生曾在詩中描述這顆南瓜是「一束紅色陽光搜尋到宇宙邊緣,最終在直島海域化為紅色南瓜」。
直島展覽館|藤本壯介
na04/宮浦港
在直島宮浦港一隅,一座金屬網格構成的神祕物體靜靜佇立,這便是日本中清代建築大家藤本壯介的〈直島展覽館〉。延續他一貫輕盈通透的美學,這座外型猶如不規則鑽石的建築,被虛擬為由27座島嶼構成的直島之外,第28座浮現於海面的神秘小島。這件作品的靈感源自海市蜃樓中的「浮島現象」,白色網眼結構使其整體充滿浮游感,即便從港口遠方望去都分外迷人。涼亭的設計既與周遭景觀融為一體,卻又保持著獨立個體的存在感,讓遊客可以穿梭其中休憩。
★ 直島新美術館|安藤忠雄
na27-B/本村
作為安藤忠雄在直島的第10座建築,它以黑色漆喰外牆融入周遭環境,地下展間搭配頂部天窗創造光影效果。策展將聚焦亞洲藝術,5月31日正式開幕後,首展邀請村上隆、蔡國強等12組藝術家參展。館內北側咖啡廳露台可眺望瀨戶內海美景,成為連結島內外文化的新交流場域。
► 安藤忠雄在直島的第10座建築:「直島新美術館」5月開館,開幕展集結村上隆、蔡國強等亞洲藝術家
★ 《Ring of Fire》|阿比查邦+Haegue Yang
na26-2-B/直島之家-又兵衛
泰國名導阿比查邦與韓國藝術家Haegue Yang攜手,在「直島之家-又兵衛」喚醒一場感官狂想。《Ring of Fire》穿梭於鈴鐺、影像與聲響間,窺探太平洋火山帶的隱祕脈動。週五至週日夜間場的特別演出,彷彿訴說地殼深處難以言說的律動,邀請觀者徜徉於藝術與自然的流動邊界。(夜間場即便持有護照仍要預約並另外付費)
❷ 豐島
★ 線的記憶|塩田千春
te23/甲生
塩田千春在〈遙遠的記憶〉年久拆卸後製作全新的〈線的記憶〉,古宅中紅線將象徵當地製麵文化的3台素麵製作機與整個空間編織在一起,彷彿聽見她在耳邊細語著不該被遺忘的地方記憶。
無人勝出-多數籃框|Llobet & Pons
te14/唐櫃港
漫步豐島小學舊址,眼前多個高低錯落的籃框在空中交織。這是活躍於西班牙的藝術雙人組 Llobet & Pons〈無人勝出-多數籃框〉。作品巧妙顛覆傳統籃球規則,訪客不再為投進一個籃框而比賽,而是在多重目標間探索自由探索樂趣。籃球不再只關乎對抗,而成為連結彼此的媒介提醒我們競爭之外,遊戲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豐島美術館|SANAA西澤立衛+內藤禮
te13-B/唐櫃岡
沿著豐島唐櫃港的蜿蜒山路而上望海,共同主理SANAA的建築家西澤立衛與藝術家內藤禮設計的水滴狀「豐島美術館」就在一旁,讓休耕梯田煥發新生。隨著館員只是褪去鞋子,走進建築之中,能感受到腳底隱隱傳來大地的沁涼溫度。內部沒有任何柱樑,上方2大開口引入風、自然間的聲音和光,伴隨白色絲帶輕輕飄逸。低頭觀察地上180個小孔洞,它們正冒出小水珠,像是湧出梯田的「泉」慢慢匯聚為涓細水流,隨時間流變出無限生機。這裡不能拍照,必須放下相機與手機,似乎是要請我們不要那麼「觀光客」,全心沉浸於這場與大自然的靜謐對話。
❸ 女木島
★ 《The stones remember, and I listen》|Sarah Hudson
mg33/女根/ MECON附近
到了據說是桃太郎「鬼島」原型的女木島上,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毛利人紐西蘭藝術家Sarah Hudson受到島上抵禦海風石壁的啟發,聯想到矗立家鄉與Moutohorā島上受殖民侵襲前,抵禦外敵的古老石牆,因而創作《The stones remember, and I listen》,遙遙兩洲島嶼竟被石文化連繫了起來。
★ Colour reading and Contexture|Jacob Dahlgren
mg34/女根/ MECON附近
在瑞典藝術家Jacob Dahlgren的視線中,被遺忘的日常物件獲得重生的詩篇。《Colour reading and Contexture》最初在英國利物浦A-Foundation展出,這次新版同樣是座色彩迷宮,彷彿一場社區記憶的活拼圖,將被遺忘的書籍、磁磚、木箱等等日常物件重新編織成奇異的風景。居民的收集過程本身就是創作的靈魂,每一個方塊都是瀨戶內海居民一段被遺忘的低語。
海鷗停車場|木村崇人
mg01/女木島中心部
在港口邊,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布置了一座約300隻海鷗組成的風向標裝置〈海鷗停車場〉。牠們安靜地佇立,隨風同步轉向,彷彿用最自然的姿態勾勒瀨戶內海的微妙氣流。每一隻海鷗都像是這片海域的呼吸節拍,默默記錄著島嶼與海風的無聲對話。
❹ 男木島
步行方舟|山口啟介
og16/男木島南端海岸
在男木港(堅定不停、不要被街貓吸引地)走路約15分鐘,在一個堤防上望向海的方向,山口啟介〈行走方舟〉彷彿正邁向大海懷抱。這座藝術裝置靈感取自舊約聖經故事,5對人腿支撐著四座藍白相間的山形體。作品誕生於東日本大震災後,寄寓藝術家對災區的祝福與希冀。
豐玉姬神社
在「貓島」漫步,從港口出發前往豐玉姬神社,拾級穿過迷宮般的民宅區,電子地圖顯示路程不遠,但實際走起來需要更多時間,陡峭的石階小路加上沿途總有街貓讓人停下拍照,時間自然翻倍不少。抵達山頂的神社。在當地被親切稱為「玉姬さん」的這座神社供奉著海神之女,據說也是安產之神。一回望,視野開闊了起來,剛才經過舊式民居屋頂層層疊疊,更遠是內海的湛藍,非常療癒。
★ 擁抱小豆島|王文志
sd60/肥土山/中山
台灣藝術家王文志也第六度集結島民與志工「小蝦隊」,用4,000根竹子打造竹編裝置〈擁抱小豆島〉。穿過連結巨蛋空間的竹編廊道——這是歷來最長的一次,置身其中似乎能感受到人與大自然的無聲連結,這裡就像宇宙與地球間緊密的生命紐帶。
開始的時刻|三宅之功
sd43/屋形崎
臨海的北浦高點屋形崎夕陽之丘,能在三宅之功〈開始的時刻〉陪伴下,靜靜欣賞夕落的金黃映照。這座超過3公尺高的巨型白蛋,表面布滿精心設計的裂紋,隱約勾勒出烏克蘭的國土輪廓。當代世界的緊張與希望融入作品,隨著日光照耀,裂縫間的嫩芽在不鏽鋼蛋殼中頑強生長,彷彿訴說著生命即使在創傷中依然持續前行。
★ There's no Place|Jakkai Siributr
sd65/瀨戶內亞洲畫廊Setouchi Art Gallery
島上原名「福武之家」、今年翻新後重新面世的「瀨戶內亞洲畫廊」則集結6位亞洲藝術家,其中來自泰國的Jakkai Siributr則與滇緬難民營和志工們合作,用從島民收集的二手衣物編織出〈There's no Place〉,引領我們深入思考家與歸屬感的意義。作品直指最嚴肅的議題,卻也給出最溫柔的表達。
橄欖公園
有時,群島的氣候讓人聯想起宜人的地中海,尤其大豆島的風土得天獨厚,除了聞名的素麵與醬油產業,更是橄欖樹的絕佳產地。漫步於島上的橄欖公園,《魔女宅急便》真人版風車拍攝場景躍然眼前,讓人陷入宮崎駿世界的奇幻氛圍之中。
寒霞溪
若想由高點俯瞰島上風光,透過纜車5分鐘直達山頂觀景台可望見號稱「日本三大絕美溪谷」,蔚藍天空、瀨戶內海與蜿蜒溪谷同時映入眼簾,這樣的景觀組合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尤其楓葉季節,整座山谷彷彿被火焰點燃,是人潮最密集的時節。
天空之玉|青木野枝
sd54/寒霞溪
寒霞溪不遠處藏匿於寂靜樹林間的〈天空之玉〉,讓日本藝術家青木野枝帶你悠緩浸淫在與大自然靜謐的連結中。這是座由交織鐵環構成的巨大球形觀景台。走近一看,直徑4公尺的金屬球體由無數鐵環精密排列,形成一個立體的框架結構,隨著時間推移,球體表面漸呈銹紅色,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登上球體中央的平台,視野立刻開闊,溪谷與瀨戶內海的壯麗景色一覽無遺,金屬線條分割也將風景重新分割構圖,創造出有趣的觀景體驗。
天使之道
每日兩度,隨潮水退去,海面就會神奇地浮現一條沙道「天使之道」。想造訪這條會消失的路,一定要查好潮汐時間表,不過即便這樣也需要點運氣——我在正確的時刻造訪,路卻始終未出現。傳說中,情侶若能共同踏過這片沙地,愛情的願望也會得到祝福,於是成為了戀人聖地。爬上入口附近的小山丘,就可以從高處俯望整條沙路與海景。
太陽的贈禮|崔正化
sd01/土庄港
土庄港邊,一座金黃閃耀的橄欖葉王冠〈太陽的贈禮〉立在那裡,在陽光下格外耀眼,成為抵達小豆島的第一道風景。韓國藝術家崔正化以橄欖葉形狀雕刻而成,完美呼應了「橄欖之島」的特色。圓環上每片金葉都刻著島上孩子們的夢想,透過它望去,還能將海景框進視野中。佇立在港口的金環,就像是太陽贈予旅人溫暖的禮物與守護。
《2025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春季展期:4/18(五)- 5/25(日)
夏季展期:8/1(五)- 8/31(日)
秋季展期:10/3(五)- 11/9(日)
*共計107 天,部分島嶼設有公休日,事前建議先查好船班尖峰時刻與末班時間
各島嶼(展區)公休日
直島: 每週一(遇國定假日則改為週二)
豐島、犬島: 每週二(遇國定假日則改為週三)
女木島、男木島、大島、小豆島: 5/14(三)、5/21(三)、8/20(三)、10/22(三)、10/29(三)
本島、高見島、粟島、伊吹島: 10/23(四)、10/30(四)
更多資訊可至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官網;購買各類門票、作品鑑賞護照與搜尋交通資訊可以下載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