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大利建於16世紀的戴安娜石窟(Grotto of Diana),從1980年代至今已塵封半世紀,如今經修復後終於重新對外開放!踏上戴安娜石窟的露台,能眺望科莫湖(Lake Como)及羅馬城全景,景色絕美。石窟內的古老裝飾同樣精彩,繽紛的馬賽克、礦物、釉面地磚等歷經數百年仍然奪目,與坐鎮的多尊女戰士及女神雕塑,一同構築富海洋流動意象的史詩場景。


16世紀樞機夏日別墅的多舛身世
戴安娜石窟隱身於羅馬近郊蒂沃利(Tivoli)的埃斯特別墅(Villa d’Este)內,蒂沃利是座丘陵上的古老城鎮,因氣候溫和、森林風景旖旎,遠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是上流階級的保養地。而別名為「千泉宮」的埃斯特別墅,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最早是科莫樞機主教的夏日居所,後來輾轉由侯爵、將軍夫人、俄羅斯沙皇后、米蘭商人入主,多了堡壘、SPA等各種設施,也曾閒置荒廢,直到20世紀初期才得到修復,並於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如今埃斯特別墅轉型為奢華度假村,無論是絕美的科莫湖景、巴洛克風格花園、效仿古羅馬及古希臘時期雕塑的噴泉,或莊園本身富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都讓這裡成為無數旅人夢寐以求的旅遊目的地。而坐落於此的戴安娜石窟,據傳自1980年代起就不對外開放,2023年在埃斯特別墅、哈德良娜別墅(Villa Adriana)自治機構及時尚品牌FENDI推動下展開兩年修復工程,才得以重新面世。


受《變形記》啟發的壯麗戴安娜石窟
將時間倒轉回1570年代,一批羅馬工匠攜手打造戴安娜石窟,其整體佈局呈現十字形,內部裝飾受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作品《變形記》啟發——牆面與天花板滿佈色彩繽紛、材質多樣的馬賽克,貝殼、玻璃釉、寶石、石頭碎片、礦物結晶等都是材料,一同描繪壯麗海洋及史詩場景。地面的視覺效果也豐富,六角形釉面陶土地磚交織老鷹、蘋果及百合花圖案;米棕色方形陶磚則佈滿涼廊,引領訪客沿著雙馬蹄刑樓梯向上,越過風之廊,到觀景平台眺望四周山巒及遠處羅馬城的壯麗景觀。

石窟內的雕像也是亮點所在,頭頂著盛滿金色果實的籃子的女像、寧芙神廟內的亞馬遜女戰士、佇立噴泉旁的智慧女神米娜瓦(Minerva)及狩獵女神黛安娜(Diana)等,一同守護戴安娜石窟數百年。只不過經時間流逝及自然與人為侵蝕,雕像出現多處殘缺,材料嚴重損壞、底部的灰泥層裸露,作為支撐的金屬構件也被氧化;石窟內的馬賽克與玻璃鑲嵌裝飾狀態亦劣化,陶瓷地板也因過去長時間開放參觀而明顯磨損。


所幸一切在2023年的修復工程後有了變化,修復團隊著手恢復戴安娜石窟原貌,不僅致力還原內部裝飾,修復寧芙神廟的損壞部分,包含建築結構、立面與雕像等,也為涼廊處安裝玻璃護牆,保護石窟免受強風吹襲,避免未來可能的劣化。如今戴安娜石窟再度面世 ,為訪客提供一處奇觀與沉思之所,在當代與歷史展開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