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我遇到過一些商業人士,他們會擔心「對自己的品味沒信心」,也有人說「自己不懂設計」。但其實,關鍵不在於設計的品味,而在於是否能與設計師分享想要傳達的內容。如果能準確地與設計師分享這些內容,專業的設計師自然會提供顏色和形狀的方向。
「設計就是有特殊能力的人憑藉天才的靈光一現所想出來的東西」這恐怕是許多人對設計的認知。在商業領域中,設計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很難用理論解釋,從而難以形成多數人的共識。
但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設計是可以用理論來解釋的。例如,以色彩為例,「如果想表現出冷靜且聰明的印象可以使用藍色系」;「如果想表現充滿熱情的印象可以選擇紅色系」;「若想傳達正面積極的印象則可以選擇黃色系」等,有一套能將希望傳達的印象轉換成色彩的公式。再舉形狀為例:「如果想給人柔和的感覺可以使用圓形」;「若想打造穩定感可以使用正方形」;「想要營造尖銳的印象時則可以使用三角形」。
我們設計師正是利用這些公式的組合來將「想要傳達的內容」轉換為色彩和形狀。換言之,設計就是一門將「想要傳達的內容」視覺化的技術。用比較專業的詞彙來說,視覺設計有時也被稱為「視覺語言」。就像把日文翻譯成英文一樣,設計師則是將日文翻譯成視覺語言,這樣想或許會比較容易理解。意即,只要與設計師之間就「想要傳達的內容」達成共識,就不會出現太大的落差。

過去我遇到過一些商業人士,他們會擔心「對自己的品味沒信心」,也有人說「自己不懂設計」。但其實,關鍵不在於設計的品味,而在於是否能與設計師分享想要傳達的內容。如果能準確地與設計師分享這些內容,專業的設計師自然會提供顏色和形狀的方向。
那麼,該如何找出這些想要傳達的內容呢?
事實上,找出想要傳達的內容的過程這件事本身也是設計師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果只是簡單地在說明會中告知設計師「這就是我們想傳達的內容,那就拜託你做出好設計了」,往往會讓設計師感到很苦惱。這是因為若說明會內容並未建立於最終成果的想像之上,通常很難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色彩或形狀。
設計是一項視覺化的技術,因此必須和設計師一起去找出「能夠轉換為色彩和形狀、並創造出獨特性的元素」。

為了發掘這些能夠創造獨特性的元素,經手案件時,我會盡可能地從專案初期就參與其中。即使沒有正式的說明會也沒關係。反而,我認為不要「等到內容整理完畢後才諮詢設計師」,才更容易讓專案成功。為了創造更好的設計,必須獲取包括品牌所處的環境、品牌領導人的想法以及競爭對手的情況等多方面的資訊。
我常聽到一些人抱怨「我們已經向設計師提供了詳細的說明,但設計師還是沒搞懂」或者「雖然指派了優秀的設計師,成果卻不甚理想」,這些失敗大多是因為設計師參與專案的時間點不對,或者是失敗的說明會所導致的。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些說明會只是單純將參考資料提供給設計師,並要求「請做出跟這個類似的東西」,這樣最終只會成為其他產品的仿製品,無法創造品牌的獨特性。我希望閱讀本書的商業人士能盡力讓設計師從尋找想要傳達的內容這個階段開始就參與專案。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根本不需要害怕設計。只要能找到屬於品牌獨特的資產,設計師就會將其轉化成有魅力的設計。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從賣產品到創造粉絲,設計如何協助企業打造受歡迎的品牌?》
出版日期|2025/05/10
作者|八木彩
本書詳細分享品牌設計的過程與案例,希望能擔任商業活動與設計的橋梁,讓企業了解設計不僅是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有意義的投資。如果能巧妙地將設計融入商業活動中,便能將企業文化、產品魅力以及管理者的心意等看不見的價值傳達給客戶,有助於建立品牌形象及情感連結,成為消費者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