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犬島全新「HANA」展亭誕生: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猶如靜靜佇立於植物園的綻放花朵

瀨戶內海犬島全新「HANA」展亭誕生: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猶如靜靜佇立於植物園的綻放花朵

坐落瀨戶內海上的犬島,在今(2025)年6月迎來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其外觀猶如綻放的花朵,以輕盈的姿態靜靜佇立於植物園中。若計劃造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夏季展期(8/1~8/31),也不妨將此地納入行程。

2008年起,福武財團便與妹島和世、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聯手,藉由藝術與建築參與犬島的社區營造。2010年啟動的「犬島 家計畫」,更將藝術作品散布於島上各處,引領人們在尋訪作品的同時,欣賞這裡擁有的日常美景、讓旅客更深入認識這座島嶼,並與在地持續對話,共創融合藝術與生活的空間,也為犬島注入新的能量。

坐落於瀨戶內海上的犬島,迎來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並於2025年6月正式開幕。(圖片來源:Prada)
坐落於瀨戶內海上的犬島,迎來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並於2025年6月正式開幕。(圖片來源:Prada)
                                        ↓ 「犬島 家計畫」S邸

不只是一般植物園

而由妹島和世與2016年移居至犬島的「明亮的房間(明るい部屋)」園藝設計團隊共同推動的「犬島 生活植物園(犬島 くらしの植物園)」,活化了長年閒置的溫室及其周邊約4,500平方公尺的土地,打造成一座紮根於犬島風土、文化的植物園。特別的是,這裡並非供人參觀的一般植物園,而是透過居民、來訪者一同開墾及參與,體驗自然循環,實踐從食物到能源的自給自足生活方式。

「明亮的房間」團隊2010年負責犬島「家計畫」的庭園設計後,深感與島民的交流帶來的力量,自2016年起移居犬島,與建築師妹島和世共同推動「犬島 生活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明亮的房間」團隊2010年負責犬島「家計畫」的庭園設計後,深感與島民的交流帶來的力量,自2016年起移居犬島,與建築師妹島和世共同推動「犬島 生活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迎來全新HANA展亭

9年多來,犬島 生活植物園透過工作坊、活動、庭園維護等方式,吸引愈來愈多人們參與,共同打造出這處積極實踐與自然共生理念的生活體驗場域。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象徵聚集大家的HANA展亭,別具意義,更體現了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事實上,妹島和世與 PRADA 長年累積的深厚關係,也促成了此次的合作。早在2023年7月,她便策劃了於東京都庭園美術館舉辦的「Prada Mode Tokyo」活動,今年6月初登場的「Prada Mode Osaka 」,則為雙方的再次合作。

「犬島 生活植物園」將一處長年未使用的溫室與約4,500平方公尺土地再生,發展為結合犬島風土與文化的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犬島 生活植物園」將一處長年未使用的溫室與約4,500平方公尺土地再生,發展為結合犬島風土與文化的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外觀猶如綻放的花朵

而犬島 生活植物園內新設的常設性HANA展亭,外型猶如盛開於園中的兩朵花,構築出一處讓人們自然聚集的空間。結構輕盈、完美融合植物園景觀設計的HANA展亭,以僅3毫米厚的不鏽鋼板彎折而成,由船運至犬島後,於現場進行焊接與拋光處理;略帶霧感的鏡面質感,將隨時間推移映照出四周的花草樹木、夕陽光影,呈現植物園不斷變化的風景。(編註:「花」在日文中讀作「はな」,羅馬拼音即為「HANA」)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為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而成,體現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為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而成,體現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圖片來源:Prada)
(圖片來源:Prada)

設置靈感源自犬島風景的兔子椅

園區內也設置了名為「暫時浮現的風景(仮に浮かべる風景)」的兩座櫃檯裝置,其使用建設過程中挖出的土壤製作,象徵著「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悄然融入周遭風景,最終將回歸自然。另外, PRADA 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靈感來自犬島風景的彩色「Rabbit Chair / FRP」兔子椅,邀請人們坐下來,靜靜感受並與場域對話。

「暫時浮現的風景」使用建設時開挖出的土壤製作而成,象徵「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暫時浮現的風景」使用建設時開挖出的土壤製作而成,象徵「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PRADA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的色彩繽紛的兔子椅。(圖片來源:Prada)
PRADA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的色彩繽紛的兔子椅。(圖片來源:Prada)

「HANA」展亭
設置場所:犬島 生活植物園内(岡山県岡山市東区犬島50)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來源|福武財團

延伸閱讀

RECOMMEND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由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ZHA)團隊打造,位於中國杭州的全新跨河大橋「大運河門戶橋」正式完工,這座專為行人與自行車設計的橋樑,連結東、西兩邊河岸外,也為面積達80 萬平方公尺的杭州江河匯「無縫城市」計畫揭開序幕!

大運河串連北京與杭州,將黃河、長江與錢塘江接合,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河道最長的人造運河,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商貿與文化命脈。如今,隨著全長390公尺,採用三拱鋼結構建造的大運河門戶橋完工,民眾將能步行上橋身,近距離欣賞令人驚嘆的自然奇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蜿蜒流動,以杭州刺繡文化為靈感的建築意象

大運河門戶橋位於錢塘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該河道以「銀龍」聞名,當潮水自杭州灣湧入,浪高可達9公尺;ZHA 以此為背景重新詮釋橋面設計,並從杭州的絲綢刺繡工藝文化汲取靈感,將穿針引線的縫合動作,轉化為建築與結構語彙。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從遠處看,蜿蜒流動的純白橋身設計,宛如絲滑繡線般,將橋與河道巧妙「縫合」在一塊;鋼構拱形結構彼此交織,形成連續循環的動線與支撐,而高架步道與開放式廣場順應地景柔和延展,既能容納大量行人流動,也以優雅曲線呼應錢塘江奔潮的動勢,描繪出具律動感的水岸景觀。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施工期間,為了降低對航運影響,ZHA 透過預製模組化施工加速搭建,精準設定於運河與錢塘江交會的軟土地基,以避免干擾每年超過 10 萬艘經過運河的船舶;大運河門戶橋也體現永續理念,透過數位建模減少材料用量,而就地取材的表面材料則支持在地工藝。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在橋身照明上,並非依賴傳統供電,而是由白天透過再生能源充電的電池供電,進而點亮設置在橋身內的LED光照系統,以柔和光線勾勒橋樑輪廓,也點亮城市水岸的美麗夜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大運河門戶橋將作為杭州江河匯區開發計畫中,面積達14.7萬平方公尺的河中公園及濱河步道核心地標,橋樑除了連結東西岸外,也將與居住、商業辦公、休閒文化等空間結合,重新定調現代水岸生活,也將城市與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重新連接。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資料來源|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巴黎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SANAA、藤本壯介、DS+R等5組團隊角逐,規劃新入口、蒙娜麗莎展廳設計

巴黎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SANAA、藤本壯介、DS+R等5組團隊角逐,規劃新入口、蒙娜麗莎展廳設計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為造訪法國巴黎必去的藝術景點,然而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最近卻因一起珠寶竊案登上各大版面,顯現出警戒系統、監控設備不足等疑慮;事實上,為了解決博物館多年來待解的老舊問題,法國文化部早在2025年1月便宣布「羅浮宮 新文藝復興」(Louvre – Nouvelle Renaissance)翻修改建計畫,近期更從上百件國際建築競圖中,選出包含SANAA、藤本壯介、英國Amanda Levete Architectes等最終入選的5組建築團隊提案!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為什麼要啟動「羅浮宮新文藝復興」翻修計畫?

每年接待高達900萬名遊客的羅浮宮,其參觀人數早已超出現有建築的承載負荷,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法國文化部決定興起「羅浮宮 新文藝復興」計畫,希冀透過涵蓋科學、文化、建築、環境與數位轉型的整體改造,將全球人流最高的博物館,重新定位為21世紀兼具賞析、體驗與永續的文化場域。

「羅浮宮新文藝復興」是繼1980年代建築大師貝聿銘 (I. M. Pei) 打造玻璃金字塔之後,羅浮宮迎來的最大規模改造。計畫共分為兩大主軸,第一部分為「羅浮宮 — 大柱廊」(Louvre – Grande Colonnade),將著重於改善參觀者動線與入口體驗,並將鎮館之寶《蒙娜麗莎》打造專屬展廳。

巴黎羅浮宮將大規模整修!規劃新入口,為《蒙娜麗莎》打造專屬展廳

未來羅浮宮計畫,5組建築團隊角逐設計

第二部分則是名為「未來羅浮宮」(Louvre Demain)的長期總體規劃,聚焦翻修博物館基礎建設與技術系統,以確保整體建築能符合21世紀永續性與無障礙的標準。

「未來羅浮宮」工程將在歷史古蹟首席建築師 François Chatillon 監督下進行,力求在「保存原貌」與「未來化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本次擴建計畫可說是延續並深化1980至1990年代「大羅浮宮計畫」(Grand Louvre project) 的構想,當時由貝聿銘操刀,以玻璃金字塔為核心的改造,雖重塑了拿破崙庭院(Cour Napoléon)與黎塞留翼(Richelieu Wing),但東側大柱廊與宮殿東立面並未納入。

「新文藝復興」正是要將這塊拼圖補上,把古典宮殿建築、城市脈絡與當代功能融為一體。計畫競圖自2025年6月啟動後,共吸引逾百件提案,幾經技術審查後,21位評審團最終選出5組具備建築、展覽陳列、都市與景觀整合能力的團隊,包括法國Dubuisson Architecture與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SANAA藤本壯介建築事務所團隊英國Amanda Levete Architectes法國Architecture-Studio與Diller Scofidio + Renfro,以及STUDIOS architecture與紐約Selldorf architects

以下為5組入選團隊負責項目 (IG為各團隊歷年建築作品)

Amanda Levete Architectes(AL_A):NC Nathalie Crinière負責展演設計、Carole Benaiteau負責博物館展示設計,景觀設計由 VDLA 負責,都市規劃由 Atelier SOIL 負責。

Architecture Studio 與 Diller Scofidio + Renfro:展演設計由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與 Atelier Brückner 負責,博物館展示設計由 LAMAYA 負責,景觀設計由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與 TER 負責,都市規劃由 Architecture Studio 負責。

⭣Architecture Studio建築作品

⭣Diller Scofidio + Renfro建築作品

Dubuisson Architecture與 SANAA:共同負責展演、展示及都市規劃,景觀設計由 Dan Pearson Studio 負責。

⭣Dubuisson Architecture建築作品

⭣SANAA建築作品

藤本壯介建築事務所巴黎(Sou Fujimoto ateliers Paris)與藤本壯介建築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展覽與展示由Ducks Scéno負責,景觀與都市規劃由Vogt paysage負責。

⭣藤本壯介建築作品

STUDIOS architecture與Selldorf architects: BASE負責都市規劃與景觀設計。

⭣STUDIOS architecture建築作品

Selldorf architects建築作品

目前官方還尚未公開5組參與團隊鏡圖設計細節,不過能確定的是,羅浮宮本次翻修改造計畫,無疑是一場關於文化敘事、博物館體驗及城市關係的全面重塑,預計在2031年改造完工;至於工程期間羅浮宮會不會休館?答案是,不會,將維持原先博物館正常運作。

資料來源|Ministère de la Culturedesignbo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