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 2015 夢我所夢:草間彌生巡迴展重點展品介紹

夢我所夢:草間彌生亞洲巡迴展台灣站 KUSAMA YAYOI, A Dream I Dreamed 重點展品介紹

1. 〈圓點執念〉(Dots Obsession, 2015)

紅底白色圓點圖案的巨大氣球,散落在空中、地面,同時填滿空間的氣球亦是個圓,因此數以萬計的圓就這樣滿佈在觀眾眼前。在氣球內部,白色圓點隨著鏡面反射延伸至整個空間,讓觀者有種被淹沒的錯覺,就像作者為其命名「圓點執念」,就是執意讓你無法忽視這些色彩亮麗、可愛的圓,同時也逐漸產生被密集圓點吞噬的恐懼。圓點可說是草間彌生的代名詞,雖然圓點總被人當作可愛的元素,但在其作品中,卻顯現出一種征服觀眾的強烈存在感。草間自幼為強迫症所苦,創作的圓點是不斷出現在她眼中的幻覺,而她自我治療的方法,就是執起畫筆,讓「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在其不斷衍生的幻覺之中,因此草間的圓點也顯示出生命中一切的喜悅、傷痛與快感,更成為她創作的骨幹。
 

2. 〈無限鏡屋-靈魂閃耀〉(Infinity Mirrored Room-Brilliance of the Souls, 2014)

草間彌生喜歡在作品中探索無限空間的魅力,在〈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ed Room)作品中,藉由鋪設鏡面的牆壁與天花板,草間創造出無限延伸的空間,再透過鏡面與地上的水面投射,她讓黑暗的空間,灑落無數如粒子般的光點,光點延伸放射,直到無垠的鏡面深處。觀眾在參觀的同時,周遊於架設在地面上的水道,彷若置身浩瀚宇宙,見證粒子的增生與消解。草間第一次以鏡子作為創作的媒介是 1965 年的裝置作品〈無限鏡屋-陽具的原野〉 (Infinity MirroredRoom-Phalli’s Field),從此以後這個可以折射延伸空間感的創作媒材不斷出現在她的作品中。草間試圖透過這類創作帶給觀眾一種無限的感覺 並讓人忘卻自我 隨著草間的作品一同體驗「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的過程。

 

3. 〈為摯愛的鬱金香永恆祈禱〉(With All My Love for the Tulips, I Pray Forever, 2013)

本作品是草間彌生為了亞洲巡迴展,特別製作的一件大型彩色裝置作品。透過各種色彩、大小不一的「圓點」,這個草間彌生一生慣用的符碼,從平面的牆,再延伸到立體的鬱金香裝置上,整個空間形塑出一種無限重複和變化的視覺感受。同時這些圓點也讓空間和物體合而為一,並給人一種暈頭轉向的混亂感。這些彌漫空間、看似簡單的圓點,其實隱含了藝術家關於「消融」(obliteration)的哲思。正如草間在自傳中所言:「一般而言,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的心結直接和盤托出表現在創作裡,可是我是把自己的心結和恐懼直接轉化為表現的物件…把自己融進那些表現物裡面,這就是我所謂的『消融』,…當我在自己全身畫滿圓點,然後把背景也都填上一樣的圖案,這樣我就可以消除自己的存在。」更可見圓點在其生命中的重要意義。
 

4. 〈南瓜〉(Pumpkin, 2013-2014)
90 年代中期開始,草間彌生積極創作許多戶外的立體作品,透過在公共空間的展示,讓作品與人的距離更為貼近,其中最具知名度的便是南瓜系列。草間彌生認為南瓜是十分可愛討喜的植物,帶有強烈的野性和詼諧氣息,可恣意吸引人們的目光。她曾說:「當我抱起南瓜時,便會想起遙遠孩提時代的記憶。我的心有好幾次,都因南瓜獲得救贖,在過往內心困苦的日子裡,南瓜總能撫慰我的心靈。」
正因著她對南瓜抱持著特殊的情感,草間彌生在京都學習繪畫時,就經常畫南瓜,並從畫南瓜得到強大的精神安定感。而她描繪的南瓜細緻而生動,觀眾無不在觀賞的第一刻就愛上了這圓嘟嘟、療癒人心的創作!
 

5. 〈曼哈頓自殺慣犯之歌〉 (Song of a Manhattan Suicide Addict, 2010)

在由鏡面圍繞而成的空間裡,化著濃妝的草間彌生頭戴紅色假髮、身穿紅底白黑圓點衣服現身,配合自編的手勢,深情吟唱著自創的詩篇,而她的身後,是她創作出的一件件名作。這間暗室通過鏡面的反射,將觀眾包圍在草間彌生的世界,創造出難以言喻的感受,屬於草間般萬眾矚目的光彩世界,沒有字幕,卻讓人駐足。
 

6. 〈我的永恆靈魂系列〉(MY ETERNAL SOUL, 2009-2013)

〈我的永恆靈魂〉(MY ETERNAL SOUL)是草間彌生最新的系列繪畫作品。重複的使用她早期創作即出現的圖案如圓點和網,以及〈永恆的愛〉(LOVE FOREVER)系列作品中不斷重複的眼、側臉、以及蝴蝶、花朵、嘴唇、狗和女人等圖案,她以醒目的色彩和金屬顏料,即興地將具象和抽象的圖像混合表現在畫布上。畫作中的形體大多為直覺的表現,而非恐懼的奇思幻象。自 2009 年到 2013 年中,此系列已經有多達 310 件作品,並已成為草間彌生最大規模的系列作品。這系列作品的首度亮相是在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2011 年主辦的草間彌生回顧展,在展出之初即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與她早期的單色調作品相比,她採用了更加強烈並且鮮明的表現形式,正如草間彌生自己所說:「我想要畫 1000 幅至 2000 幅畫。我想要繼續畫畫,即使我死了,我也會繼續畫畫。」而這個系列,不僅展現這位偉大藝術天才的成熟風範,更重要的是,這也是草間用生命極力描繪自己生活的經典之作。
 

圖片版權:
Copyright of Yayoi Kusama
Courtesy of Ota Fine Arts, Tokyo / Singapore, Victoria Miro, London, David Zwirner, New York, Yayoi Kusama
Studio Inc.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駿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藝術節,藉聲光藝術探討記憶、訴說島嶼故事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

今年十月,台灣藝術團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登上歐洲兩大新媒體藝術舞台,分別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城市光藝術節——捷克布拉格「Signal Festival,以及專注於生成式AI和互動體驗的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RADAR Festival。這趟東歐之旅,黑川達成了台灣團隊在兩大展會的兩個「第一次」:在Signal首登展演舞台,於RADAR則是首支受邀參展的亞洲團隊,象徵著台灣媒體藝術在國際舞台的重要躍進。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來自台灣的光,點亮東歐的夜

試著想像,你正漫步在布拉格的廣場,忽然遇上一座流淌著樂音的光環,為你上演一場乘載島嶼記憶的展演;下一刻,你轉身來到布加勒斯特,相簿裡一張隨手拍的生活照瞬間被「記憶編碼器」轉化為流動光譜,黑暗空間中閃爍著專屬於你的圖像。這一切不是虛構場景,而是黑川真正實踐的光影藝術。從布拉格到布加勒斯特,黑川以光、聲、互動與文化敘事,讓歐洲觀眾看見台灣團隊的創作能量。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在布拉格訴說島嶼記憶、展開光之儀式

在布拉格舊城與新城交界的共和廣場,黑川打造大型裝置《山海之間》,透過一座直徑10公尺的透明LED環形結構,結合光影和聲響,邀請人們欣賞數位光點構築的山海,探索台灣400年來的地景變遷和土地記憶,在歐洲大陸上與東方島嶼情感共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以伏爾塔瓦河畔為背景的TZOLK’IN LIGHT,則以瑪雅曆法為靈感,結合水幕投影與雷射光束,伴隨著電子聲響,在水霧之間展開一場光之儀式,向觀眾訴說關於時間的故事。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當AI「介入」記憶,是重現或改寫?

來到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黑川帶來融合AI、生成式影像和即時互動的作品Memory Encoder。這座「記憶編碼器」邀請觀眾於現場上傳影像,交由AI即時分析並生成視覺,並透過雷射和投影將其再現於空間之中,為每個人編寫專屬場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2024年於桃園科技藝術節首展以來,《Memory Encoder》已累積近5,000筆觀眾互動紀錄,其技術表現備受業界關注。RADAR Festival每屆吸引約兩萬人進場觀展,令人期待現場觀眾與作品將碰撞出的火花。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