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著名藝術家吳天章重要個人展覽《吳天章:別說再見》

La Vie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臺灣著名藝術家吳天章重要個人展覽《吳天章:別說再見》

第56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展覽 《吳天章:別說再見(Wu Tien-chang: Never Say Goodbye)》5/8於普里奇歐尼宮揭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策展,展覽探討戰後臺灣社會西化過程中的時代氛圍與特殊情懷,並回應上一世紀臺灣的政權更迭歷史。展覽展出臺灣當代藝術家吳天章的3件錄像裝置作品以及2件燈箱裝置作品,這也是北美館在過去20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以來第一次以單一藝術家個展的方式呈現。展覽將於5月9日至2015年11月22日展出。

 

回應主題「道別」,展覽中展示了三件錄像裝置《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及特别為本次展覽發表的新作《再見春秋閣》。每一件作品都呈現了在乳膠皮膜服裝下的男女形象,探究著悲傷和分離的必然性。

 

吳天章在錄像裝置中融合了戲劇效果魔術手法以手工打造的道具與機械裝置佈景,讓靜態攝影轉變成動態影像。在最新委任的《再見春秋閣》影像中人物伴隨著輕快灑脫的跳步揮手道別,隨著流逝的風景,不斷變換的服裝,角色似乎在輕鬆地向過去道別,但實際上卻不過是在原地踏步。儘管周圍環境的不斷變化,他仍然只能原地打轉。《難忘的愛人》以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帶觀眾回到過去手繪電影的年代,錄像中的男主角隨著音樂跳著舞,並同時在觀眾的眼前變換著服飾、手上的物件與布景從而成為另一個角色。吳天章以精緻的皮膜包裹《心所愛的人》影像中的女主角,演繹一種理想型態的完美情人形象,以含情脈脈的姿態,傾訴人間聚散離合的無奈和心酸。

 

為了此次威尼斯雙年展展覽,吳天章重新改製二件平面攝影代表作《永協同心》和《瞎子摸巷》,以不破壞古蹟建築牆面作為布展考量,重新以雷射反轉片製作成可自主發光的燈箱裝置。作品色彩飽滿鮮明,但所描繪的人物卻是身體比例失調或身患殘疾的社會邊緣人。 

 

在展覽看似歡愉輕快的炫目視覺背後,吳天章試圖演繹臺灣民眾在過往不斷更迭的外來政權及戰後社會西化影響下,縈繞在人們心中的記憶與往日情懷。通過描繪包裹著面具般人造乳膠皮膜和身著艷俗服裝的人物,吳天章希望揭示臺灣人身份的複雜性,同時描述臺灣社會那些深刻體會著人生悲歡離合的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北美館展覽組組長方美晶女士談到:「吳天章的攝影和影像裝置作品中鬼魅般的人物以誇張、俗豔的華麗外表作魅惑偽裝以揭露過去那些個人甚至整個社會都無法承受的創傷。作品一方面隱揭戰後臺灣錯綜複雜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植入對未來的浪漫憧憬。這兩條看似對立的平行線,將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展覽中,得到一個平衡與完美的交集點,預期將與展出場域產生饒富意味的深刻對話。

 

關於吳天章

吳天章於1956年在貿易來往頻繁的基隆港出生,是臺灣當代藝術家的第一代。他以反映社會政治層面的油畫與數位攝影作品聞名。他的作品揭露出攝影媒材的矛盾之處:看似寫實,但卻往往帶著浮誇做作與虛擬的天性。自2000年以來,吳天章的編導式攝影結合了數位後製與影像拼貼的技術,融合了手繪的背景、劇本、舞台燈光、攝影、自製的道具,以及更重要的:吳天章必須指導他的演員將作品中充滿衝突的元素整合成特殊而動人的氛圍。吳天章目前住在臺北,也同時在此發展他的創作,其作品不僅時常在臺北美術館展出,也常常受邀至國際性的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比如2010年在香港藝術中心、2009年中國美術館、2008年臺北駐紐約文化中心,以及1997年在日本福岡MOMA Contemporary舉辦個展。

 

臺灣百年來政權更迭的歷史及影響

臺灣在過去一個世紀裡政權更迭頻繁,從日治殖民時期到反共軍隊的基地,甚至在冷戰時期曾作為美軍的休憩地,不同地文化與物品從戰後外來勢力的母國移植到臺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臺灣人對外來物品的崇尚,也促使大量生產華而不實的仿製品。出生在貿易繁榮的基隆港,也同時見證了臺灣從戒嚴走向解嚴的吳天章,刻意以當地平民華麗俗艷的風格,來揭露出平時難以察覺臺灣社會底層的醜陋真相與死亡的氣息,以及如影隨形地、在臺灣漫長的移民歷史中所帶來的創傷經驗。

 

 

展覽資訊

開幕日期:2015 年5 月7 日 下午6時30分至晚上8 時

預展日期:2015年5月6 - 8日上午10時至晚上8 時

展覽日期:2015 年5 月9 日至11 月22 日 (每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展覽及開幕地點:義大利威尼斯 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圖片資料提供 / 台北市立美術館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俊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藝術節,藉聲光藝術探討記憶、訴說島嶼故事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

今年十月,台灣藝術團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登上歐洲兩大新媒體藝術舞台,分別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城市光藝術節——捷克布拉格「Signal Festival,以及專注於生成式AI和互動體驗的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RADAR Festival。這趟東歐之旅,黑川達成了台灣團隊在兩大展會的兩個「第一次」:在Signal首登展演舞台,於RADAR則是首支受邀參展的亞洲團隊,象徵著台灣媒體藝術在國際舞台的重要躍進。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來自台灣的光,點亮東歐的夜

試著想像,你正漫步在布拉格的廣場,忽然遇上一座流淌著樂音的光環,為你上演一場乘載島嶼記憶的展演;下一刻,你轉身來到布加勒斯特,相簿裡一張隨手拍的生活照瞬間被「記憶編碼器」轉化為流動光譜,黑暗空間中閃爍著專屬於你的圖像。這一切不是虛構場景,而是黑川真正實踐的光影藝術。從布拉格到布加勒斯特,黑川以光、聲、互動與文化敘事,讓歐洲觀眾看見台灣團隊的創作能量。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在布拉格訴說島嶼記憶、展開光之儀式

在布拉格舊城與新城交界的共和廣場,黑川打造大型裝置《山海之間》,透過一座直徑10公尺的透明LED環形結構,結合光影和聲響,邀請人們欣賞數位光點構築的山海,探索台灣400年來的地景變遷和土地記憶,在歐洲大陸上與東方島嶼情感共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以伏爾塔瓦河畔為背景的TZOLK’IN LIGHT,則以瑪雅曆法為靈感,結合水幕投影與雷射光束,伴隨著電子聲響,在水霧之間展開一場光之儀式,向觀眾訴說關於時間的故事。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當AI「介入」記憶,是重現或改寫?

來到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黑川帶來融合AI、生成式影像和即時互動的作品Memory Encoder。這座「記憶編碼器」邀請觀眾於現場上傳影像,交由AI即時分析並生成視覺,並透過雷射和投影將其再現於空間之中,為每個人編寫專屬場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2024年於桃園科技藝術節首展以來,《Memory Encoder》已累積近5,000筆觀眾互動紀錄,其技術表現備受業界關注。RADAR Festival每屆吸引約兩萬人進場觀展,令人期待現場觀眾與作品將碰撞出的火花。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