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勇士花藝師!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創造無限可能的花燦爛

勇士花藝師:專訪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

在日本文化之中,松是一種傳統的、精神上的存在。將松樹固定於金屬立方體框架中、名為「式1」(Shiki 1)的作品因其衝擊性引發了毀譽參半的討論,卻也確確實實地讓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 )的名字為全世界所知曉。


2014 年,東信依然繼續著他實驗性的嘗試,可以說,這是一位沒人能夠效仿的「勇士花藝師」。他在美國將植物送上平流層,發布《In Bloom:EXOBIOTANICA》, 淡漠地將令人感覺高尚的植物之臨終狀態展現給世人。這位勇士究竟是在與什麼抗爭呢?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在位於青山的JARDINS des FLEURS1 內,圍繞最新話題與花藝師東信進行了訪談。

 

La Vie: 請先與我們分享《In Bloom》系列的理念。

Azuma Makoto(下列簡稱AM):這是一個實驗項目,將花卉放到難以想像的空間裡,觀察它們身上所產生的現象與姿態的變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它又是一項挑戰,我們嘗試著以遊戲的心情去完成類似海盜扮演、秘密基地等小時候幻想過的事情、夢想。

 

勇士花藝師:專訪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


La Vie:這種理念源自於什麼想法?

AM:兩年前在亞馬遜拍攝作品的時候,我有一種違和感。即便是在雄偉的自然環境中進行創作,完成的作品也無法超越自然造化。當我懷著對這件作品的疑問、以花藝師身分第二次抵達那邊之後,我認識到應該從相反方向出發去開展作品。爾後我才察覺到,自己最想挑戰是在絕對不會出現花的空間裡創造出名為「花」的生物,使這個空間產生改變。並且我還想嘗試在花卉無法生長的惡劣環境中完成插花,以此提高自己的技能、讓自己邁向全新的創作平台。

 

勇士花藝師:專訪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


La Vie:《DAGAT & BULAKLAK》是一種什麼樣的實驗?

AM:平時我們都在陸地上完成插花,已習慣於陸地的創作模式,因此這個作品的目的在於,希望通過海上插花這種此行為來尋找不同以往的刺激與靈感,引出不一樣的可能性。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件比在陸地完成鮮活得多的作品。比如說,由於海面強烈的反射與因日照而枯萎的花朵,那種變化過程的鮮活程度呈現出與店鋪展示完全不同的氛圍,十分有趣。另外,在猶如暈船般的浮游感之中進行創作,讓我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輕快感。如現場圍觀人群所評論:「看上去像怪獸」、「感覺馬上就會動起來」,這件作品充分展現了那一種(活生生)的感覺。

 

勇士花藝師:專訪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


其實原本是計劃在Dumpsite(廢棄物處理場)完成作品的,但實際前往當地考察之後發現垃圾的色調並不能完美融合花朵色調。因此我們繼續尋找其他的場地,最終找到了Hinoba-an2。這是一片風平浪靜的碧藍海域,我們覺得它非常適合挑戰新作品。

 

La Vie:選用蠍尾蕉和香蕉的理由是?

AM:這是當地的代表性植物。不過最關鍵的理由在於它們與大海的對比。我們認為,只用蠍尾蕉的紅色就能表現出強烈的氣勢,與大海對比鮮明,挺好看的。

 

La Vie:冷熱兩個極端共存的花卉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觀?

AM:之前有做過冰鎮松樹的作品,當時就考慮有機會的話也試試冰鎮花卉。由於製作工藝特殊,在創作時機與場地上很有難度,不過這次的場地是一處天然的冷凍庫,於是藉著這個好機會將想法變成了現實。這件作品通過「冰塊」這一濾鏡將花卉生長過程中的鮮活度、即「活著的同時已經死去、死亡的同時卻又活著」的狀態成功表現了出來。除了植物之外,結冰的節點出現的冰的波動與扭曲、靜止不動的氣泡等實際存在的細節,也通過意識類的方式真實地將日常生活中花卉的生命感表現了出來。


勇士花藝師:專訪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


另外還能從冰塊立方體的頂角觀察到花卉不同角度的姿態,這種微妙的表現方式也很重要。根據觀察角度的不同,花朵會呈現極不相同的姿態,因此人為地通過冰塊將其提取出來,在我看來是非常有趣的表現方式。

 

La Vie:內容上有什麼特點嗎?

AM:除了拍攝手法之外,我也通過分類標題( 第一部為Whole、Flock、Coexistence、Hybrid 和Appearance)來表達想法,為自己想傳達的事物加點「標籤」。在第二部裡我希望用更簡單的方式來傳達,因此分類也只有兩種(Whole和Bristle),希望以此展現更多花卉的不同姿態。例如為了比前面一部更突顯每朵花的特徵,拍攝時每種花都有正面照,並且不僅對焦於一點,而是力求所有部分都要對上焦。在BRISTLE 部分則是從正側面拍攝,表現獨立的植物身上的生命力。第一部與第二部之間最關鍵的不同在於光線。第一部著重表現生與死的混亂無序,第二部則採用接近自然光的光線,盡量展現植物原本的姿態。

 

 

採訪  / 大久保玲子Reiko Okubo  

翻譯 / 蔡萍萱Cai Pingxuan  

via / Azuma Makoto   Photo : Shiinok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