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所欲言! 75位國內外建築師一起寫信給市長 (忠泰基金會)

對於出生或居住的城市,您有什麼想法?是否想過寫信給市長?繼紐約、雅典、巴拿馬市、波哥大、馬里烏波爾等城市後,「給市長的信」即將在台北、台中巡迴展出。國內外總計75位長期影響城市樣貌的在地、國際建築人藉著寫信給市長,表達對台灣城市的熱情、擔憂、自省和理想。這些信件將在集結後於2016/01/08(五)~2016/02/21(日)期間在台北URS127展出,並於2016/03/25(五)~2016/4/24(日)巡迴至台中MOT明日聚落。

 

「Letters to the Mayor」是由紐約非營利組織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於2014年發起策劃的展覽,邀請全球建築師為自身出生地或現居城市的市長寫一封信,透過風格多元與幽默巧喻的筆觸,表達對該城市的關注與期望;以展覽作為反映意見的平台,提供建築師發表其概念、策略和想像於市政的機會,同時也呈現建築與政治兩者之間的互動,對都市發展的影響。

 

長期以來,權力輪替和城市規劃間一直存在著交互作用。市政首長四年一任,城市建設卻以十年為基業,兩者間的角力與合作帶出了「市長」和「建築師」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關鍵角色。本展邀請在建築領域扮演不同角色的專業者們寫下給縣市首長的一封信,透過不同的視角觀察台灣城市發展的各種面向,期待本展能作為城市治理策略的情報交換平台,啟動更多城市參與及社會行動。

 

「給市長的信」分為三個展區,主題分別是「信件」、「市長辦公室」及「城市好計畫」。第一個展區以「信件」為主軸,展示75個建築專業者給市長的訊息,內容由文字、繪圖及各種形式的創作所組成;參與本展的建築專業者們分處學界、業界或評論,來自台灣不同的城市甚至國外,資深或新銳……於是能勾勒出在專業建築師們眼中台灣城市的面貌。第二個展區「市長辦公室」透過遊戲機制邀請觀眾設想假如自身是建築師或市長,期望如何改變城市;而最後一個展區的「城市好計畫」,呈現了更多建築專業者們各自在城市中所見證的一些美好微小改變,帶出看似緩慢、甚或遙遠的都市規劃,實際上就是我們每一個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參展建築人

Marco Casagrande、Winy Maas、方尹萍、王俊雄、王柏仁、王喆、王耀邦、石上純也、吉村靖孝、安藤忠雄、朱弘楠、何庭峰、何黛雯、吳宜晏、吳聲明、呂欽文、李文勝、李清志、岡安泉、林宛蓁、林芳怡、林柏陽、林家如、林祺錦、林黛羚、邱文傑、邱浩修、長谷川豪、青木淳、姜樂靜、孫啟榕、徐岩奇、康旻杰、張基義、張清華、張景堯、張瑪龍、梁豫漳、梅林克、許麗玉、連振佑、郭旭原、郭英釗、陳玉霖、陳冠華、陳書毅、彭文苑、曾光宗、曾成德、曾柏庭、黃瑞茂、黃聲遠、楊秀川、楊家凱、楊詩弘、團紀彥、廖偉立、褚瑞基、趙力行、趙元鴻、劉克峰、劉柏宏、劉崇聖、潘天壹、潘冀、蔡明穎、鄭秀和、賴人碩、龍國英、戴嘉惠、謝佩霓、謝宗哲、謝英俊、鍾秉宏、簡學義、藤本壯介、蘇睿弼、龔書章(依姓名筆劃排序)

 

參觀資訊

【台北場】
展期:2016/01/08~2016/02/21,週一至週日10:00-18:00
地點:URS127玩藝工場(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7號)

 

開幕座談
主題:建築人的城市實踐
主持: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時間:2016/01/09(六)14:00-16:00
地點:URS127 玩藝工場2F 
備註:座談資訊與報名方式將於Facebook專頁及官網另行公告

 

【台中場】
展期:2016/03/25~2016/04/24,週一至週日11:00-19:30
地點:MOT明日聚落2F MOT Lab(台中市台灣大道二段573號2樓)

【說明】
●    免費參觀
●    各巡迴場參觀資訊請參考Facebook專頁公告
●    更多訊息請見忠泰基金會臉書或官網,或洽02-23811617
●    若有任何異動內容,依Facebook專頁公告為主

 

via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循環經濟 為材料、工藝與創作帶來永續生命

左:銅樂與陳伯仲合作的「桌上造型花器」。 右:淙元與劉開平合作的「不銹鋼鍛造方管椅」。(右圖:攝影師/58kg)

當所有的資源、材料都開始變得「有限」時,不論哪一種產業、品牌大小、個人創作者都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永續經營」,傳統產業在製作過程中「廢棄物」是否能再次重生,成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呢?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透過文創輔導機制,積極媒合文創業者與設計師跨界合作,共同探索資源循環的潛力。今年參與輔導的業者中,銅樂概念與設計師陳柏仲、淙元不銹鋼與設計師劉開平的兩組合作尤為引人注目——。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遞嬗設計師陳柏仲(右)與銅樂概念創辦人劉祐齊(左)。

【銅樂 X 陳柏仲】將戰爭的遺物,熔煉為溫柔的居家物件

「這世界的溫柔,來自於你的強大。」這是遞嬗設計工作室設計師陳柏仲與銅樂概念創辦人劉祐齊面對現今的社會議題所下的詮釋。劉祐齊自小在家族的銅業中成長,目睹了廢棄子彈殼如何被轉化為銅器,這不僅是工藝,更是一種對和平的追求。他接手家族事業後創立全新品牌「銅樂概念」,希望透過藝術的轉化,讓曾經的戰爭材料成為和平的象徵將廢棄子彈重生為讚揚生命之美的花器。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桌上造型花器」以仿大理石紋的人造石作為底座,並利用銅粉營造出流動的金色水墨效果。

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陳柏仲一方面深入瞭解了回收銅的熔煉過程,認識到銅材料的可回收性和優良的物理特性,合作設計品牌的第一個產品「桌上造型花器」,將廢棄的子彈殼轉化為富有藝術感的居家裝飾品,展現了材料的再生潛力與藝術的融合:花器底座由 re:O 利用回收大理石粉製作,並利用銅粉營造出流動的金色水墨效果。設計師同時也透過設計思維協助銅樂整合中下游廠商,將生產流程 SOP 化與更有效運用銅管材料庫存,讓銅樂品牌未來不論面對要實際量產或開發新產品時都有更多的選擇,後續也會嘗試以染色的方式,為作品創造出鮮明的鑑別度與更多的價值。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桌上造型花器」將廢棄的子彈殼轉化為富有藝術感的居家裝飾品。

【淙元 X 劉開平】重新詮釋不銹鋼的當代美學與工藝性

以不銹鋼防盜門窗起家、專營各式鐵件工程的淙元不銹鋼,由於產品加工過程會產生各式管件餘料,期望透過設計能量的導入,突破傳統產業的束縛,將這些廢料轉化為具有藝術感的家具。最初的設計方向主要是「管材系列」和「容器與家飾系列」,透過不同造型的排列組合,打造出多變的桌上造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方管椅椅面的斜線設計同時滿足了結構穩定性與造型美學上的需求。攝影師/58kg

跨足產品設計、工藝、裝置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師劉開平,說自己過往多使用竹、藤、大理石、玻璃等自然媒材,對他而言不銹鋼是不那麼熟悉的創作材料,除了拋光後金屬光澤、冷冽、精緻質感的特質之外,他想為不銹鋼找到更多可能性和魅力。雙方在構思討論過程中,他發現淙元的加工技術具有強大的開發潛力,其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師傅手工鍛造(滾邊加強技術)不銹鋼管,能為管材表面留下細微的虛線凹痕紋理,這些凹痕紋理不僅增加了幾何型態的視覺層次,同時深具現代工藝與結構技術的最佳展現。以此為核心,經歷多次在造型、結構與製造工法的整合,才誕生出「不銹鋼鍛造方管椅」、「桌上型花器」,其中方管椅椅面的斜線設計與鍛造加工形成的虛線紋理,同時滿足了結構穩定性與造型美學上的需求。劉開平提到淙元擁有多種規格的材料與過人的加工技術,激發了其想像與靈感,除了椅凳和花器系列,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未來可持續執行的設計提案。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方管椅椅面的斜線設計同時滿足了結構穩定性與造型美學上的需求。攝影師/58kg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經手工的鍛造加工後的不銹鋼表面形成虛線紋理,變身為具有藝術感的家具。攝影師/58kg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經手工的鍛造加工後的不銹鋼表面形成虛線紋理,變身為具有藝術感的家具。攝影師/58kg

透過臺中市的文化創意產業輔導計畫,用設計力讓資源永續、廢料再生,達成產品開發、產業發展與環境生態和諧共融,無論是銅樂概念的藝術轉化,還是淙元的不銹鋼現代家具,都展現出文創循環經濟的未來充滿潛力!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鍛造椅凳&花器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廣告

文字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藝術銀行攜手藝術家,出版《藝術醒世要言》結緣大眾 以幽默插畫圖文詮釋人與藝術品的關係

由臺灣美術基金會推動執行的藝術銀行,其核心精神即是讓藝術走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日常陪伴」,今年更進一步出版,讓人一看可懂的藝術維護手札《藝術醒世要言》,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介紹藝術品正確的親近與保存維護基本觀念,執行長林平說道:「我們想做一本像是廟宇裡隨處可見的『結緣』書冊,能流傳、易讀好懂,選擇與黃海欣藝術家合作,正是因為其插畫自帶幽默感、不用繁雜的文本即可理解。」

《藝術醒世要言》
《藝術醒世要言》書籍封面。

視藝術品如同陪伴自己的重要存在

由於藝術銀行面對的展示空間和美術館的典藏系統完全不同,為了提供最完善的藝術租賃服務,讓人們可以在日常中「合理」地近距離接觸藝術作品,不僅有專業的藝術租賃規劃/策展師、空間評估師、作品修護師,以及作品登錄員、藝術推廣員,還有委外合作的藝術包裝、運輸、保險等專業者。這次手札的出版計畫,不僅是將藝術銀行的專業服務與核心理念全面性地介紹給大眾,其中還蘊含了很重要的「惜物」觀念,執行長解釋「我們想要倡議人跟物之間的關係應是平等的,如果將藝術品當作是家人或是心愛的寵物,自然會好好愛惜它,不會只用『價格』去評斷它。」

《藝術醒世要言》
本書共分為三個章節循序漸進地介紹與藝術的相處之道。

你不喜歡的環境,藝術品也不喜歡

手札開章即是「藝術品是什麼?」為大眾破題,再深入淺出地介紹藝術收藏與後續的展示、維護等專業知識。書中將藝術作品擬人化,呈現藝術品和人的日常相處,不用最至高的標準安排,只要用一個同理心去看待。修護師說明:「作品就像人一樣,如果連人都覺得不舒適的環境,就會對作品造成傷害,例如光線照明的安排,強光與日曬都會傷害作品,人曬黑了還能白回來,但藝術作品都有其『光照累積值』,超過這個數值之後就會產生褪色,是不可逆的。」其他還有避免擺放在有水氣及溫差過大的環境、以乾式清潔為最高原則等等方式,都是在居家環境中就能做到的。

《藝術醒世要言》
副本內頁的「修護師」與「藝術企劃人員」的訪談內容以訪談加上「金句」的排版形式呈現,讓讀者更容易抓到重點!

後現代幽默結合中式善本裝幀, 化身為新世代美好的「勸善書」

這本手札目標讀者是一般大眾、和喜愛藝術、想要擁有藝術作品的人,希望以最親民的方式呈現,「我們想到廟宇出入口旁都會擺放的古早善本、勸善書,人人都可以看到、接觸到,所以選用善本裡的中式頁面設計;而同時也希望它帶有新世代的特質——一種因不確定能否生存,而產生的更輕盈、幽默的後現代生活方式(和上一代的沈重的價值觀相比)。」

「勸善書」的善惡/吉兇的對丈關係,轉化至這本手札,變成同一跨頁裡的左右對照圖,藝術家黃海欣以簡潔活潑的黑白線條畫出一張張詼諧有趣的插圖、對應著兩旁的文字一目瞭然,談起合作過程黃海欣說:「藝術銀行給我很大的創作空間,和編輯討論後,決定以大眾閱讀的角度出發,運用直白的語彙,希望能引起更多共鳴。」因此她選用了許多人們熟知的藝術名品,例如以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前萬人空巷一景,讓人反思欣賞藝術真的只能這樣跋山涉水嗎,或是用瑜伽教室裡掛日本春畫的違和畫面,解釋了選擇藝術品前,要先想想它和空間中的人事時地物的關係。還有在朱銘的《太極》前打太極、用溼答答的方式清潔畫作會讓作品變身孟克的《吶喊》等場景都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手札從無到有,超過一年的製作期,黃海欣大讚,「看到手札最終完整版的樣子非常驚艷!幕後的編輯、裝幀設計師功不可沒,很幸運可以參與這次的計畫。」

《藝術醒世要言》
照顧藝術品就跟照顧自己一樣!
《藝術醒世要言》
擁有一顆享受藝術的心就能隨時與藝術產生連結。

《藝術醒世要言》不僅兼顧了普及性與專業性,更破解了人們對於藝術收藏是「高門檻、非日常可及」的心魔,也提醒了我們重新思考人與世界萬物的關係,每個人的內心都反應著你對世界的看法,如同藝術家黃海欣分享對她而言,「只要是創作家透過自身,具體化內在的思想或回應世界、生命經驗的產物,不論形式或好壞,都是一種藝術。」就像書中的特別版文公尺——只要有愛怎麼量都是吉。

本書在誠品、博客來、五南及獨立書店等通路都可以入手,未來也會在台北藝術博覽會與大家見面,期待透過《藝術醒世要言》與愛好藝術的大家「結緣」!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臺灣美術基金會-藝術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