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內容、SEO」金三角 — 綠藤生機營收五倍成長!

「產品、內容、SEO」金三角 — 綠藤生機營收五倍成長!

今年九月才剛獲得「B型企業」(B Corp)年度最高榮譽「Best for the World」(對世界最好企業)的「綠藤生機」(Greenvines),在台大創新育成中心的小小辦公室裡,為何這樣一家台灣企業能在全球超過1,800家B型企業中脫穎而出呢?

 

為了將更多真實的食物帶到台灣人的餐桌,讓更多簡單、安心而有效的生活系列洗沐保養品給大眾使用,三個台大財金系畢業生離開了原本在外商金融業的工作崗位,在 2010 年共同創辦了「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鄭涵睿 Harris 說,「我們一直希望能對環境更負責,就是要從生活周遭使用的產品開始。

 

培育「活芽菜」 顛覆傳統的蔬菜革命

「我們不喜歡做 me-too 的事,要讓蔬菜有最多的營養,又不使用農藥和肥料,答案就是活的芽菜。」芽菜是蔬菜最原始的風貌,為了讓芽菜可以活著直接吃,綠藤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壓力控制與省水90%的水份管理技術,並嚴格掌控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亮度,「像這連根活著的芽菜,長大之後就是花椰菜,它比一般蔬菜有更多的營養素,消費者收到之後就可以直接吃。」Harris 分享創業初衷,並解說著芽菜技術及照顧過程。

 

解決人們生活問題,清潔保養品絕不添加有害成份

除了革新蔬菜風貌的芽菜,綠藤生機開發出一系列的天然洗沐保養品,每一品項都是為了解決現代人生活困擾而存在。2013 年生活系列上市,綠藤生機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推出了全世界首見以芽菜萃取為概念的個人清潔保養品牌,希望由內而外讓大家每一天的生活更好,卻從不刻意迎合消費者。以第一瓶公平貿易的「辣木油」為例,綠藤生機行銷經理王滋鮮 Sandra 說,「辣木油在冬天會因為天氣冷而結凍,但我們不會為了維持油狀的質地,就在辣木油裡添加一些人體不需要的東西。」

 

內容行銷首重 SEO、文章必須符合搜尋原則

也因為「不添加」的堅持,綠藤生機比一般電商還更需要用「內容」來教育客戶,客戶在使用產品也常出現很多問號。因此,綠藤生機在官網發布文章,一篇又一篇的和消費者溝通產品使用及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比如頭皮或皮膚的狀況等。但一開始效果實在有限,直到綠藤生機接觸了 SEO,官網流量和電商營收開始有了跳躍性的成長。

 

「從關鍵字搜尋到調整網站體質,SEO 讓官網的每篇文章都能有利於搜尋,讓消費者搜尋關鍵字時會來到我們的網站,找到答案並對品牌留下印象,同時也完成我們想幫助社會大眾的初衷。」Harris 說著 SEO 對內容的重要性。

 

綠藤生機的電子報目前已有三萬多人訂閱,部落格有三百多篇實用文章。說起當初面臨的競爭,Harris 心有所感:「生活系列面臨的是最競爭的美妝保養市場,消費者對產品往往有許多錯誤認知,綠藤用內容來持續努力推廣正確的知識,希望能讓精心研發的產品,用內容在網路上決勝負。」

 

優質內容 + 善用 SEO +即時客服 = 營收成長五倍!

SEO 除了達成更好的搜尋體驗,也幫助綠藤更了解消費者需求及業界動態。Sandra 舉例,「就像綠藤目前持續追蹤的關鍵字,已運用了72個詞,其中22個詞目前是搜尋第一名,每週帶來6000免費流量與營收。」Harris 則分享使用 SEO 工具這兩年來,官網的自然搜尋流量成長 10 倍,今年電商的營收,更比去年成長了 5 倍!

 

消費者搜尋到綠藤官網之後,還有一個厲害武器「線上即時客服」在等著。Harris 說明,「我們把每一個消費者的疑問都化為機會,只要能即時解答他們的問題,我們就更能達成教育和傳遞知識的目的。

 

公司創立至今邁入第六年,Harris 直言綠藤目標是希望成為一家能代表台灣,追求社會影響力並兼顧獲利的跨國企業,也因此人才發展也是公司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們很注重人才培育,我們想要讓每個員工都變得更好,綠藤也能是個良好的學習型組織。」目前綠藤已於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嶄露頭角,也陸續有來自歐美的合作機會邀約,「綠藤就是要為自己和環境做出更真實健康的選擇,成為天然有機、永續生活的品牌首選。」Harris 為品牌期許下了堅定的註解。

 

Text、Photo / DGcovery

 

「在夢中清醒」如何讓意識覺醒?揭開清醒夢的神祕與力量

Photo by Jordan Bauer on Unsplash

當我們在夢裡意識到「我正在做夢」的那一刻,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悄然模糊。清醒夢讓人得以探索潛意識的深處,修補恐懼、釋放創造力,並與內在的自己重新連結。這不僅是一場夜裡的冒險,更是一場通往自我覺醒的旅程。

夢與清醒的界線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留下一句經典語錄:「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是在夢境中清醒的時候。」他的觀察說不定反映了為什麼幾千年來,大家一直對清醒夢著迷不已。清醒夢的定義是:當做夢者還在夢中時,就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一旦完全清醒,做夢者就可以有意識地影響夢境中發生的事情。

面臨危險中的清醒夢者,可以顯現一條逃生路線,或將有敵意的人物變成更友善的人。清醒夢者也可能尋找資訊,或是到一個他們從未到過的地方旅行。我們在清醒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力量和壯舉(例如飛翔),在清醒夢中卻可以輕鬆實現,存在於清醒夢中的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

一般八成都會認為,清醒夢是一種大多數人體會不到的神祕體驗,幸運的是,這種假設並不正確,據夢境研究者史瑞德爾(Schredl)和埃拉赫(Erlacher)估計,大約有一半的人在一生中至少做過一次清醒夢,而兩成的人至少每個月都會做一次。對於為什麼會做清醒夢,目前尚無確切答案,不過按照蘿柯的說法,研究指出,清醒夢可能是「⋯⋯大腦的生理變化與做夢者形成的意志和意圖相結合的結果,在睡眠期間導入了自我意識的元素。」換句話說,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夢境,是因為有這樣做的渴望,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腦變化。

Photo by Richard Stachmann on Unsplash
Photo by Richard Stachmann on Unsplash

清醒夢的力量

因此,清醒夢是可以實現的,但需要大量的實驗、練習和耐心,它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它所帶來的挑戰,而且可以提升我們的能力、遠離疾病,並且增進幸福感,這些不僅得到了奇聞軼事證據的證實,也透過科學研究而得到證實。但是,請記住,有些人應該避免嘗試做清醒夢,特別是那些難以區分醒著的現實、和發生在想像中和夢境中的事情的人,嘗試做清醒夢實際上可能會對這些人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

清醒夢已被有效地應用於許多方面,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運動技能發展
.減少或消除夢魘
.治療慢性疼痛和其他身體狀況
.改善心理健康
.用有創意的方法解決問題與學習
清醒夢的治療用途已被證實能大幅降低恐懼和懼怕,其他的好處還包括激發靈感、增強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和探險。

Photo by Julia on Unsplash
Photo by Julia on Unsplash

研究顯示,有些特質其實有助於進行這種類型的夢工作,研究人員珍・蓋肯巴赫(Jayne Gackenbach)發現,女性、經常冥想一族以及平衡感高度發達的人,似乎更容易做清醒夢。拉伯格發現,對於能夠在夢境中進入意識清醒的狀態,我們需要滿足三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才可以擁有這種能力:正確應用和持續練習成功的清醒夢技術、強烈的動機與非凡的夢境回憶能力。有些睡眠階段讓人容易做清醒夢,清醒夢最常發生在清晨時分,此時人仍處於快速動眼睡眠階段。

顯然,持續數小時的睡眠狀態有助於達到並成功維持意識清醒的夢境,基於這些原因,拉伯格建議將鬧鐘設定為比我們平常起床時間再早一小時,一旦醒來,試著保持清醒三十到六十分鐘,然後再重新入睡,以做清醒夢為目標。比方說各位通常在早上六點醒來,試著把自己的鬧鐘設定在早上五點發出鈴聲,並且在鬧鐘響後保持清醒到早上五點三十分或六點,然後再試著繼續入睡。這個方法最好是在各位可以睡得比平常更久的那一天嘗試,尤其是它也可以增加夢境的持續時間。

Photo by Vladislav Muslakov on Unsplash
Photo by Vladislav Muslakov on Unsplash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夢境魔法實作全書:解鎖潛意識,轉化現實改寫你的人生》

出版日期|2025/11/01

作者|羅蘋.科拉克(Robin Corak)

本書結合科學研究、歷史智慧與神祕學,提供超過30種實作技法。無論你是想探索自我、改善生活困境,還是尋求內心平靜的力量,這本書都將是你的夜間指南與清醒策略。從今晚開始,不再被夢境支配,而是讓它成為你人生的魔法師。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模擬對話」到「真實對話」:從《人類如何學習語言?》看嬰兒語言與情感連結的起點

Photo by Picsea on Unsplash

在嬰兒還不會說話的階段,照顧者與嬰兒之間的互動看似單純,卻蘊含著語言與情感發展的關鍵。這些「對話」不僅僅是可愛的逗弄,而是一場節奏、聲音與情感的交織,是人類溝通能力的最初萌芽。從模擬對話到實際的互動,成人與嬰兒共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交流節奏,也為語言與關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嬰兒的回應與參與

身為讀者的你一定也曾注意到,在人類的文化中,嬰兒的照顧者在嬰兒還很小的時候,經常模擬與嬰兒對話的樣子,用充滿愛意和愉悅的語調,和配合嬰兒簡化的語言,但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會替嬰兒做出回答,這是種模擬對話。慢慢地,到了嬰兒三個月大左右,嬰兒會漸漸具備做出回應的能力,他會用他的方式回應成人,比如發出聲音、踢腿或微笑等,這並不影響成人繼續模擬對話,但成人會開始等嬰兒回應,等待他們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來回應。

年幼的嬰兒還無法理解語言的溝通目的,甚至也遠遠不能理解語言的本質,也就是「詞語是用來表達意義的」。在這個年紀,嬰兒非常樂於參與模擬對話,甚至是簡單的真實對話,因為不論真假,兩種對話形式都是充滿情感氛圍的語言,能產生正面的情緒與幸福感。

例如,差不多到了三個月大時,嬰兒開始能夠用踢腿回應對話,這些肢體動作就不再是隨機又無意義的了。研究指出,從這個月齡起,嬰兒開心的踢腿與笑容會在面對不同刺激時有所變化,也就是說,有溝通目的的踢腿與純粹隨意的踢腿並不一樣。此外,這個月齡的嬰兒也開始學會等別人說完再說話。在與照顧者的對話中,媽媽停止說話時,他們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而媽媽開始說話時,他們會安靜下來。這樣能讓他們聽得更清楚,也能確保媽媽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多人同時講話這種事是大人才會做的事,三個月大以上的嬰兒是不會的。

Photo by Omar Lopez on Unsplash
Photo by Omar Lopez on Unsplash

嬰兒與成人的神經同步

這些初期對話,無論是模擬對話還是真實對話,都是一對一的雙向注意力,僅限於單一說話者與聽者之間,並以面對面的互動方式進行。在這些對話中,嬰兒大腦與成人大腦會有多塊大腦皮質區域進行同步活動。當成人和嬰兒分開,並開始與其他人互動時,彼此之間的同步就會消失。在進行對話互動時,嬰兒與母親的大腦活動之間有配合的時間順序。

此外,以一個半月大的嬰兒為例,對話的發言順序是以慢板的速度進行的,大約每分鐘七十拍。到了三、四個月大時,與嬰兒之間的語音遊戲節奏會加快到行板(約每分鐘九十拍),甚至是中板(約每分鐘一百二十拍)。現今之所以能夠記錄到這種同步現象,都要歸功於一種名為「雙人神經科學(2PN, Two-Person Neuroscience)」15的幫助。研究人員不再只是分析母親或嬰兒的大腦活動,而是同時觀察兩者的活動。他們記錄雙方在同一時間內神經活動同時發生的狀況,並分析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神經耦合。

關鍵在於,年幼的嬰兒與母親會共享對時間流逝的感受,構築一套在本質上具有音樂性且彼此一致的溝通系統。他們創造出一種情感連結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雙方注意彼此,同時發出具有溝通作用的聲音與動作。這種跟年幼嬰兒之間才有的獨特適應性現象,無法單靠轉錄對話來闡釋。如果要能夠闡釋,可能需要像樂譜或複雜語音符號才能做到,但最終看起來只會令人難以理解,無法一目瞭然。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成人的引導:從注意力到語言文化的學習

如果真的能聽到一位母親與一個月大的嬰兒之間對話的內容,聽到的內容應該是:「我們在一起」、「我們在對話」或是「我們正在享受彼此的陪伴」。在非常早期的對話中,是成人抓住嬰兒的注意力,並將注意力帶往成人想要的地方,在那裡只存在「你與我」。成人才是提出共享溝通方式的人,是成人引導注意力、發起互動並決定該關注什麼。

成人提出談話的內容還有要培養的共同溝通目的。在這些情況中,這些小嬰兒會跟從成人的溝通提議,同時學習語言。雖然他們還沒學會長篇大論,卻能辨認成人說出的單字,理解其意義以及成人說出單字時所用的語音。例如,嬰兒從五個月大起就能認出自己的名字。接著,他們開始模仿發音,並逐漸接近所聽語言的語音。在由成人主導的溝通情境中,嬰兒學會了語言的韻律——即語言中的旋律與節奏組織結構,還有母音發音、明顯的子音聲音,以及常用單字的聲音規律等。在學習這些東西的同時,他們也在建立自己與他人的情感連結,成功踏入這個語言的文化圈。

Photo by Michal Bar Haim on Unsplash
Photo by Michal Bar Haim on Unsplash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人類如何學習語言?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探索嬰兒到成人的語言能力躍進之謎》

出版日期|2025/11/06

作者|蘇珊娜.洛佩斯.奧爾納特(Susana López Ornat)

在本書中,鑽研語言習得議題超過五十年、與多個頂尖國際研究機構合作過的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先驅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語言習得的不同階段,並串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科學的最新研究與發現,揭示嬰兒如何從牙牙學語、與自己或玩具「對話」,直到最終發展出完整敘事能力的驚人過程。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