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近十年!法國國家圖書館「黎塞留四邊形」重啟大門

睽違近十年,法國國家圖書館「黎塞留四邊形」重啟大門

法國國家圖書館(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於 1368 年由查爾斯五世(1364-1380)建為國王圖書館,存放皇家的圖書和私藏品自中古時期以來它便是法國最大、也是世界上規模數一數二的圖書館:除了一千四百萬卷書籍和印刷品,更收藏各式手稿、版畫、攝影、地圖、樂譜、貨幣、徽章、服飾……等。法國國立圖書館分館遍佈國內各處:由密特朗總統增建的密特朗圖書館、黎塞留圖書館、阿斯納圖書館以及歌劇院圖書館。其中俗稱「黎塞留四邊形」(quadrilatère Richelieu),有著「法蘭西智慧基石」美譽的黎塞留圖書館,為路易十四時期遷至黎塞留街(rue Richelieu)上的原館,直到密特朗圖書館落成後才改專門收藏特殊藏品,成為國立藝術圖書館。

 

自 1993 年,「黎塞留四邊形」一直是法國國民的藝術歷史圖書館,提供非學術體系的民眾也能接近這些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古文物,使圖書官兼具博物館和藝廊的公共教育功能。「黎塞留四邊形」以顯眼的幾何圖形劃分、串連不同區塊,包括廣大的閱讀室、中庭、花園等。自十七世紀以來,經過綿延不絕的擴建、拆建和精緻化,這些看似整齊緊密的古老建築,其實已翻新和重整無數次。

 

如今,近五百年的歲月讓「黎塞留四邊形」不論在公共使用上或是文物保存技術上,都逐漸不堪時間的磨損,因而於 2007 年底決定啟動修復和現代化的工程。由法國建築師 Bruno Gaudin 和首席建築師 Lagneau Architectes 操刀,除了維護、保養古老的建築本身,更為了跟進數位時代而設計符合數位化資料庫的設備,以及與法國國家案卷保管和古文書學院(l’École Nationale des Chartes)合作的文化與科學計畫。這項龐大的工程為了在修復期間仍能繼續提供人民使用,將工程拆成兩個部份進行,預計至 2020 年全部完成。 今年,第一部份歷經十年修復後,終於重新開幕,重現於大眾眼前。

 

建築師 Bruno Gaudin 的工作團隊投入巨大的建築結構史研究,方能在注入現代新生命之時,亦能同時保存老建築的歷史風貌。他們發展出不同的織法,得以讓建築、歷史和科技之間展開不同領域的對話。「這座圖書館經歷過歷史上多位重量級建築師之手,我們承接他們在不同空間和時間裡極,複雜又豐富的建築遺產」,Bruno Gaudin 的團隊解釋,「因此,這項工程最棘手的,就是在建築物的歷史感,和它在未來要乘載的新計畫之間,找到一處平衡。」在不干擾整體性下,盡可能融合百年來各期建築師的精華,再利用玻璃長廊引光入室,巧妙結合復古輝煌的壁飾與簡約俐落的現代設計。

 

修復和翻新工程的第一步,便是重整龐大圖書館內人潮的流動;在偌大複雜的空間,讓民眾能夠輕鬆地找到空間與館藏之間的關係、邏輯;安插新的空間、樓梯和電梯於其中,同時維持內部空間的整體感。 以往,要在寂靜的走廊查詢手抄本或表演藝術部門,是一件複雜又令人頭痛的過程,但現在建築團隊打造了容易流通的新走道,讓民眾能夠更輕鬆地找到一萬本中世紀的書籍與草紙文稿。Gaudin 的團隊更替表演藝術中心打造全新的閱讀室,利用溫暖的木材和簡潔的空間設計,創造出明亮柔和的閱讀空間

 

典型因時間因素而風格歧異的例子,如中央圖書區——原建於 1868 年,1936 年至 1938 年期間,增建兩層地下室,又於 1959 年往上蓋了五層樓。Bruno Gaudin 於是剔除掉歷年來不和諧的設計——包括電梯、層板和部分天花板,讓增建於 1930 和 50 年代的金屬結構外露出來,替濃厚的古典韻味增添現代工業的色澤和骨感這次修復的亮點,包括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亨利‧拉布魯斯特(Henri Labrouste,1801—1875)設計的「拉布魯斯特閱讀室」。此區由 Lagneau Architectes 負責修復,挑高的鋼架穹頂象徵著工業時代的經典建築特色;回顧當時,拉布魯斯特在其樑柱間添入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裝飾,營造出既理性又優雅的寧靜閱讀氛圍。

 

「黎塞留四邊形」的修復工程宏浩如宮廷式革命,它的魅力不只在於雄偉的外觀和耗資,更在於五百年來累積和乘載的建築藝術及文化底蘊。

 

Text / Vivienne

All Images Courtesy of Bruno GaudinTakuji ShimmuraLagneau Architectesdesignboom.

※本文由 Polysh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設計從來不是新鮮事:三世紀的 Villeroy & Boch,如何讓經典活在當下?

從歐洲皇室餐桌到現代人的衛浴日常,德國百年國寶品牌 Villeroy & Boch 早已是高品質生活美學的象徵。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不只延續近三世紀的工藝精神,也不斷嘗試與當代生活對話,讓設計的語言在時間與文化之間流動。

楠弘集團

當一個品牌走過近三百年,它所面對的挑戰不再只是市場競爭,而是如何持續回應生活的變化。對 Villeroy & Boch 而言,設計不僅承載歷史,更是連結文化與人的語言。亞太區董事總經理Sami Häikiö 長年觀察市場趨勢與文化轉譯,他認為唯有讓歐洲的設計語言能被在地文化理解與吸收,品牌才有可能真正進入當代生活的感知層面。

楠弘集團

品牌語言的歷史厚度,如何在當代被延續

創立於 1748 年的 Villeroy & Boch,不只是洛林地區的一間瓷器工坊,而是橫跨三世紀的生活美學符號;它的歷史不屬於博物館,而是一座持續運作的靈感資料庫。從梅特拉赫的修道院工坊起步,品牌從十八世紀走來,歷經歐洲美學、文化與日常實用性的交織淬鍊,逐步發展出專屬於 Villeroy & Boch 的設計語感與風格肌理,成為當代設計師創作的重要養分。對 Sami Häikiö 而言,V&B 的設計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每一項作品背後,都承載著品牌數百年來對形式、比例與文化的長期思考。

楠弘集團

近年推出的 Antao 系列,靈感取自森林清晨露珠的形態,將微觀生命轉化為當代空間的有機曲線;而 1971 年問世、2020 年重返市場的 La Boule 球形餐瓷組合,則以精準比例與模組化結構,詮釋經典如何蛻變為當代生活的美感細節。「我們的設計從不模仿歷史,而是用歷史對話當代。」Sami 認為,這種再詮釋的能力,讓 Villeroy & Boch 同時保有優雅底蘊與面向未來的語言。

楠弘集團

當生活節奏轉變,設計也必須回應新的需求

觀察亞洲市場近年的變化,Sami 注意到一項關鍵趨勢:居家空間不再只是功能集合,而是成為情緒流動與風格展現的容器。特別是在衛浴領域,他提到消費者已不滿足於「風格」與「實用」,而是期待這個空間也能承載自我生活的投射。V&B 於是從使用情境出發,蔓延出自由的獨立式浴缸、智能馬桶、情境式淋浴等多樣化選擇,搭配自然材質與柔和色彩,讓每個角落都能營造療癒與儀式感。他強調,好的設計應該是「可感知」的,而非流於形式。亞洲市場對細節的敏感、對質感的要求,也反過來促使品牌持續在工藝精度與空間氛圍上下功夫;如此體驗式設計,也讓 Villeroy & Boch 成為全球高端空間的首選之一,不只在德國擁有 70% 的衛浴市佔率,更廣泛應用於香格里拉、文華東方、半島酒店等國際頂級酒店體系。

楠弘集團

與其複製歐洲生活,不如創造在地共感

當品牌邁向不同文化語境時,能否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是成敗關鍵。對 Sami 而言,品牌與在地的關係從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透過共創,描繪出能貼近人們生活習慣的嶄新場景。他以與楠弘合作的台中旗艦門市為例,從空間設計到動線配置,皆由熟悉台灣市場的團隊主導,V&B 則輸入品牌美學視角並提供完整產品支援;這樣的分工不只是尊重文化,也讓品牌精神以在地方式自然融入生活。他形容這間門市不只是銷售據點,而是一場關於「如何在日常裡體驗設計精神」的沈浸式提案;在這裡,歐洲的歷史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透過台灣的轉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說:「我們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設計,從來不是複製,而是在對話中誕生。」

文 | 邵瀠萱  圖片提供 | 楠弘集團

Aesop把老台南裝進店中!揉謝宅日式老屋語彙、林百貨幾何輪廓,打造如家舒適的暖色調空間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每走進一間Aesop店鋪,就像讀了一則街區故事。Aesop向來擅長將在地語彙融入店鋪,與品牌俐落、講求秩序的空間設計策略相互揉合,打造出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體驗空間。隨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揭幕,Aesop新店亦同步開張,店鋪設計自兩座古色古香的城市地標「謝宅」及「林百貨」汲取靈感,再現府城獨有的懷舊氣息與生活感。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將古城記憶揉入空間設計

作為台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城市,台南建城400年來歷經無數蛻變,從大航海時代作為對外貿易的據點,逐漸演變為島嶼的政經中心,如今則是文化底蘊及當代創意激盪的古城。歷經時光淘洗,台南的歷史記憶沈澱於蜿蜒的街巷之中,烙刻在老屋的古木與磚瓦之間。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Aesop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的設計靈感,正是來自乘載府城記憶的兩座地標。設計團隊對空間想像自「台南謝宅」啟程,這座修舊如舊的歷史老屋,優雅地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材語彙,也蘊藏著家的溫度與寧靜氛圍。格局靈感則源自「林百貨」由俐落幾何線條構築的氣派佈局。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呼應「謝宅」及「林百貨」的設計細節

店鋪汲取謝宅的日式設計語彙,融合貼近台灣人日常的自然元素,如編織竹簾、木製家等,以原木色調包覆整個空間,如夕陽在此永恆不墜。貫穿全店的六角形檯面,其造型呼應林百貨的空間佈局,幾何感強烈、輪廓典雅大器。天花板與牆面則以圓弧拱形構成,為空間形塑更加親密的尺度感。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花磚、掛畫藏在地風景

產品陳列櫃則以溫潤木質打造,下方櫃體層層堆疊的木片遠看如樹木紋裡,為店鋪注入有機氣息。店鋪中央具份量感的木造櫃檯,上頭鋪滿由台灣在地職人「爿爿花」手工打造的花磚,藉此向在地傳統工藝致敬,也展現了屬於台灣人的常民美學,為零售場域注入生活氣息。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牆上畫作《鑲金招牌》出自現居柏林的台灣藝術家柴喬軒之手,他以台南作為設計構想,抽象描繪出連排的土黃色老屋在陽光照耀下浮現金邊,將府城的街市印象和暖陽引入店中。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