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西北是最基本的方位詞,但是它們之間就有很大的差別。為什麼會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為什麼是大江南北不是大江東西?
請大家說出一些帶有東南西北的成語是十分容易的,像是南轅北轍、天南地北,東拼西湊、東倒西歪,東張西望等等。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成語中的「南北」和「東西」不能調換,背後有著怎樣的道理呢?
漢語中,東西和南北是常見的方位詞,但除了表達方位它們隱含的寓意也有點不同。南北表示的往往是遙遠、隔絕之意。像是唐杜牧《漢江》詩:「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唐柳宗元《封建論》:「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但東西則通常有表示周遭的意味,像是劉向《九歎·遠逝》:「水波遠以冥冥兮,眇不睹其東西。」,就是看不清楚周圍的意思。為什麼東西、南北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既然大地是正方形的,東西南北的距離應該是一樣的。《淮南子·墬形訓》:「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可見東西和南北各自的距離是相同的。
但古代的一些哲學家在舉例時,偏好用南與北做例子。《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那關於東帝和西帝呢?莊子卻沒有提到。
同樣是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南冥者,天池也」;「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這種傳說級別的生物也是出現在南海、北海。《荀子·王制》也說:「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為什麼他們總喜歡南海、北海作比喻呢?
唐代學者楊倞曾解釋過這個問題,「海謂荒晦絕遠之地,不必至海水也。」「海」在此只是一個虛指,表示極遠的距離。當時人們都有這樣的共識,用南北來表達極遠的距離。例如《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可見南北之間的距離相當遠,甚至有兩個極端的概念。地處南北的國家也經常比喻作遙遠的地方。像是地處北方的胡國以及地處南方的越國,也常被喻作遙遠之意,《淮南子·俶真》:「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高誘注:「肝膽喻近,胡越喻遠」。
回過頭來觀察「東西」,就會發現「東西」的寓意表示鄰近。同樣是莊子,《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東西跳梁,不避高下」,東西跳梁,足見其距離之近。
常見成語中「東西」也常表示周遭的事物,或者附近之意。像是東奔西跑、東張西望等等。「東西」也引申出周圍的意思,像是《史記·梁孝王世家》:「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就是在宮苑中周圍狩獵。宋歐陽修有詩曰:「念花意厚何以報?唯有醉倒花東西」,也是代表花旁邊的意思。
從不少的語例看來,南北與東西之間所代表的距離感很不一樣。南北多是用以表示天地間遙遠的距離,像是天南地北。而東西所表示的距離較近,再遠也是人力能所及的範圍。像是各奔東西,也是描述人能所及的範圍。南北、東西這種距離感是怎樣形成的呢?
這種對東西和南北的認識差異,歷史已久。自古以來北方一直被認為是幽冥之地,是因為中國地處北緯,日光多由南方照射而來。一年中北方所受到的日照遠比南方少,所以就被認為是幽冥之地。《禮記·禮運》:「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古者認為死者都是前往北方,而生者的坐向就是要面對南方的。南主生,北主死,兩者之間的距離自然是極為遙遠。
但是東西就不一樣,東西向一直以來和我們的生活關係較為密切。除了太陽東昇西落,古代的人都會東西為鄰。因為日照從南而來,採光的窗戶亦多是朝南,所以房屋多是東西排列。戴叔倫《女耕田行》:「東鄰西舍花發盡,共惜餘芳淚滿衣。」其中的東鄰西舍正是此意。同時自古以來都以面朝南坐為尊,東西兩個方向就自然是在左右手位置。東西與左右之間的聯繫,也讓東西的距離感更近,像是人手所及的近處。
因為「東西」和「南北」兩者所表示的距離感有所不同,所以不少詞語當中的「東西」和「南北」無法置換,所以為什麼只能說大江南北,是為了表示地理上的遙遠;為什麼只能說東張西望,是表示目力能及之處。這種理解代代相傳,於是在今天我們常用的語詞中,也保留了這種「東西」和「南北」的差異。
更多穿越古今的歷史小故事都在La Vie出版書籍《知史的古代小劇場:了解古代雜學與歷史八卦,原來當古人是這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