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藝術家的24小時!窺探貝多芬、莫札特、巴爾札克如何度過一天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1

創作者─作曲家、畫家、作家、科學家、哲學家,他們是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來創作? Mason Currey 研究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有些人恪守紀律,用規律而嚴謹的生活來確保創作靈感,另一些人反之,只有在創作時才會有固定「儀式」。 2014年數據設計師 RJ Andrews 將這份研究圖表化,讓我們得以一窺創作者如何安排他們的「24小時」,MUZIK獲得 RJ Andrews 的授權將圖表翻譯成中文,現在就來看看這些偉大的創作者是怎麼度過一天的吧!


這份圖表標題 Creative Routines 直譯應為「創作者的一天」,但因圖表中的人物皆為該領域的佼佼者並非一般創作者,為顯出對人物的尊敬,文內皆以「藝術家」稱呼。


圖表將圓形分成24等份,一格代表一小時,正上方是凌晨,正下方則是正午。可以觀察每位藝術家的睡眠時間差異。另外利用顏色區別不同類型的活動,白色為睡眠時間;橘色為社交與用餐時間;藍色是運動時間;灰色是用於維持生計;深綠與淺綠則分別代表主要與次要工作。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1. 柴可夫斯基

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三餐正常,睡眠充足,柴可夫斯基的創作生活很健康呢!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2. 查爾斯·達爾文

英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將生活切成很多碎片,卻還是可以兼顧休閒與工作,應該算是很會利用時間的人呢!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3. 歐諾黑·德·巴爾札克

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他創作的《人間喜劇》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作者還給了他工作狂熱者的標籤,一天除了睡眠幾乎都在寫作。

歐諾黑·德·巴爾札克,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他創作的《人間喜劇》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作者還給了他工作狂熱者的標籤,一天除了睡眠幾乎都在寫作。


4. 維克多·雨果

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等。相較上一位歐諾黑·德·巴爾札克,雨果的寫作時間顯得很短呀!

維克多·雨果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等。相較上一位歐諾黑·德·巴爾札克,雨果的寫作時間顯得很短呀!


5. 威斯坦·休·奧登

英國-美國詩人,20世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與其同伴克里斯多福·依修伍德合著了《戰地行》一書。每天需要靠大量的藥物維持生活。

威斯坦·休·奧登,英國-美國詩人,20世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與其同伴克里斯多福·依修伍德合著了《戰地行》一書。每天需要靠大量的藥物維持生活。


6. 班傑明·富蘭克林

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身兼多職的他大概是上列所有名人中最嚴謹規劃每一天的人了。

班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身兼多職的他大概是上列所有名人中最嚴謹規劃每一天的人了。


7. 伊曼努爾·康德

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8. 佛洛伊德

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的佛洛伊德,每天花上大量的時間在會診與研究。

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的佛洛伊德,每天花上大量的時間在會診與研究。


9. 古斯塔夫·福樓拜

法國文學家,是世界文學名著《包法利夫人》的作者。

古斯塔夫·福樓拜是法國文學家,是世界文學名著《包法利夫人》的作者。


10. 勒・科比意

法國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畫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的創始成員。

勒・科比意,法國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畫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的創始成員。


11. 湯瑪斯·曼

德國作家,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著名作品有 《魔山》、《威尼斯之死》、《布登勃洛克家族》等。

湯瑪斯·曼是一位德國作家,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著名作品有 《魔山》、《威尼斯之死》、《布登勃洛克家族》等。


12. 查爾斯·狄更斯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百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13. 貝多芬

被後世尊稱為「樂聖」的貝多芬的一天,每天早上喝的咖啡也要精準的計算劑量。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14. 莫札特

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札特,除了作曲以外還相當注重社交生活,睡眠時間有點短呢!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15. 馬婭·安傑盧

美國作家和詩人,寫作生涯超過50年。獲獎無數和超過30個榮譽博士學位。

藝術家的一天,原來他們是這樣度過24小時


16. 約翰·密爾頓

英國詩人,因其史詩《失樂園》和反對書報審查制的《論出版自由》而聞名於後世。四十幾歲眼盲後也不影響他的創作能量。

約翰·密爾頓,英國詩人,因其史詩《失樂園》和反對書報審查制的《論出版自由》而聞名於後世。四十幾歲眼盲後也不影響他的創作能量。


以上分享的 16 位藝術家的 24 小時,有些是針對創作某一部作品時的狀態,有些則是維持了好幾年的生活作息。這樣的分享並不是希望大家模仿,畢竟有些人一天花 2 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事,另一些人可能要花上 10 小時處理。找到自己最舒適的創作習慣,並規律執行或許才是作者最想傳達的理念吧!

 

圖片是由 RJ Andrews 於2014年繪製,他是受到 Mason Currey 的著作《Daily Rituals》啟發而創作的,英文版的原圖可以致 RJ Andrews 架設的官網 infowetrust查看。如果對 Mason Currey 的《Daily Rituals》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點連結購買。

 

Text / MUZIK AIR

Photo / infowetrust

※本文由Qbo藝文頻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