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化身新一代藝術巨匠的推手!電影、建築等各領域大師與門生的藝術傳承對談

有什麼比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更令年輕藝術家嚮往?來自建築、文學、電影、音樂、視覺藝術、戲劇和舞蹈的新銳藝術家們,須經歷嚴格的評選制度,才能獲得此資助計畫,不但能與大師貼身學習,也能將自己的藝術創作推向國際舞台!

 

「我想要導出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那般的影片⋯」、「如果可以跟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一起在台上演奏的話⋯」、「若能與大師大衛 基帕菲特(David Chipperfieldd)來一場城市建築探索⋯」

 

這樣的開場映照著每一位年輕藝術家、表演者或是設計師的內心世界,習藝於師並將其知識傳承,儘管世界快速變動,科技日新月異,藝術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未曾改變。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深知世代傳承藝術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早在15年前即推動此項計劃,透過導師與門徒的切磋互動,不斷延續藝術價值與展現個人成就。

 

勞力士公益慈善部主管麗蓓嘉.艾爾文(Rebecca Irvin)表示:「我們希望此計畫可以為藝術服務,更希望它是廣泛的,而不是單一的藝術,我們也想鼓勵不同藝術學科之間的互動。」在此資助計畫中,將藝術分為建築、文學、電影、音樂、視覺藝術、戲劇和舞蹈,並邀請各領域的大師擔任導師,經由推薦人推舉的名單中找尋適合的門生,再請導師決定最後的門生人選。此計畫為期兩年,而門徒與導師實際貼身學習的時間為一年,並將這一年時間所累積的成果於勞力士藝術週末(Rolex Art Weekend)發表。

 

自2002年首屆創立以來,目前已有50位導師參加此計畫,期間來自250位不同的專家提名了1,100多名年輕藝術家,同時也有120位藝術家和創意領袖作為該計劃的藝術顧問。其中雲門舞集的創辦人、藝術總監林懷民就曾擔任2012∼2013年的導師,指導來自巴西的青年舞蹈家Eduardo Fukushima,當年年輕門徒特地從聖保羅搬來台北習藝,不僅探索身體肢體的限度,同時浸潤在林懷民老師的舞蹈哲學之中。

 

本年度的勞力士藝術週末選擇在柏林舉辦,這座城市有著年輕不羈的藝術氣息,同時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為期兩天的勞力士藝術週末,不間斷的藝術表演、展覽與論壇接連展開,不僅展現過去一年的創造成果,更透過藝術的價值與知識延續著導師與門生深厚情誼。

 

Movie電影

Mentor ∣ 艾方索 柯朗(Alfonso Cuarón)
Protégé ∣ 查譚雅亞 塔姆哈尼(Chaitanya Tamhane)

電影人生

熱愛電影藝術的Chaitanya Tamhane來自印度,年紀輕輕的他所執導的首部電影《等待判決的日子》(Court)更代表印度角逐201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導師與門生的指導期間,他遠赴墨西哥並參與導演Alfonso Cuarón新片《Roma》拍攝,對於Alfonso來說:「經驗就是,每當分享知識,雙方也會受益。」。

 

為求故事情節保密,Alfonso Cuaróny在拍攝《Roma》時,其劇本為每天向演員和拍攝團隊發放,貼心的他也為了不熟悉西語的Chaitanya Tamhane,特意把劇本譯成英文,讓他能夠了解整個劇情,並在拍攝期間不時向他徵詢意見。Tamhane表示自己只曾參與「微預算」的作品,這次見到如《Roma》般大型的製作,強調影像和光暗運用,與寶萊塢(Bollywood)著重敘事手法形成鮮明對比。

 

拍攝現場Chaitanya也提供許多拍攝上的想法相互切磋,同時他也深刻體認到對於一個已經獲得奧斯卡導演獎肯定的資深導演來說,即便可動用很多資源,拍攝一部電影也不會變得輕易簡單,唯有做喜歡的事,抱持理想和信念,才能應付自如。

 

 

Dance舞蹈

Mentor ∣ 歐漢 納哈林(Ohad Naharin)
Protégé ∣ 朗迪薇 柯莎(Londiwe Khoza)

沒有鏡子的練習室

來自南非的專業古典芭蕾舞者Londiwe的第一堂震撼教育就是不再對著鏡子練習舞步,過往專業舞者培訓過程中總是專注的凝視鏡中的自己,就為了調校出一個完美的肢體動作,而導師Ohad所創的「嘎嘎」(Gaga)則是一種即興舞蹈表演,沒有標準動作,讓舞者從新學習與自己的身體相處,隨著節奏直覺性的綻放軀體,Londiwe在沒有鏡子的練習室中排練舞蹈,促使她重新思索對舞蹈的理解。

 

 

Literature文學

Mentor ∣ 米雅 柯托(Mia Couto)
Protégé ∣ 胡利安 福克斯(Julián Fuks)

學習大師的失誤

導師與門生皆是葡萄牙語系的小說作家,當Mia第一次見到Julián時便覺得他是一位優秀、風格鮮明的作家。一向寫作用字非常嚴謹的Julián希望可以學習更自由、更具想像力,甚至混亂的寫作風格,但卻又害怕錯誤。Mia希望擺脫垂直的師徒學習方式,而採取水平的互動方式,將他自身面臨的寫作困惑與Julián分享,同時希望Julián提供他的想法與建議,而Julián也在這過程中學習到即便大師也會有靈感枯竭無助的時候,因此更能放手去面對錯誤。

 

 

Architecture建築

Mentor ∣ 大衛 奇普菲爵士(Sir David Chipperfield)
Protégé ∣ 西蒙 克雷茲(Simon Kretz)

 

都市的未來性

建築是一門深奧的課題。一部小說、一檔展覽或是一部戲劇的存在,是關乎創作者與觀者之間;但建築是存在於城市,關乎一座城市的面容與天際線,更聯繫著城市的發展與未來生活的想像。

 

在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中,最複雜的課題應屬於建築學門,由來自英國的建築導師David Chipperfield爵士及其瑞士門生Simon Kretz並未攜手打造一棟建築或是完成一項計畫,確實一年的師徒期間不可能讓一座建築從無到有,同時這也不是計畫的主要本質。很有趣的,他們選擇了東倫敦Shoreditch區域一塊待重新整頓的基地—主教門貨場區(Bishopsgate Goodsyard)作為研究討論的計劃,分別比較英國與瑞士的規劃過程與方式,在討論過程中,藉以發現都市規劃對於社會、社區型態與自然之間等問題,建築並非只是圍籬內的事情,而是對於環境與生活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兩位建築師在公開論壇中探討都市化(urbanization)與都市生活(urbanity),都市化是基礎建設的產物,屬於硬體的部分,而都市生活則是軟體的部分,每座城市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形式,即便選擇歐洲與亞洲一線城市相比較,在都市化的發展建設中,完善的交通、商業與住宅全能性開發,對於都市生活的定義也有極大的差別。若建築師能將理想的都市生活與都市化結合,便能產生相當好的結果。

 

Simon自小對於很多不同的事物感到興趣,畫圖、數學,還有哲學等等⋯。因此他思考著哪一種職業或學科可以同時擁有這些內容,而建築應該是其中之一!他認為建築是一種結合工藝、卻有兼具實務的面向,同時也包含很多哲學。身為建築師需要整合龐大的構想與執行面,然後把它們綜合成一個複雜的架構,這個架構往往是計畫的基礎,從這個寶貴的師徒經驗來說,他從David身上學習到在設計過程中試著以簡單卻深入的概念為開端,有助於讓整體計畫更為牢固與明確。「他非常有一致性,思考事情非常透徹,他不常改變主意,不會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思考也有持續性,所以這一年我們可以持續討論同樣的概念、同樣的主題。」此次對於Bishopsgate Goodsyard的研究結果將於2018年輯錄成書。

 

 

Text /  林佳育

圖片提供 / Rolex 勞力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8《La Vie》雜誌 4 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2021年2月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王俊傑,即將於1月31日卸任,歸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回任教職;2月起館長一職,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

王俊傑館長於甫上任後,即著手迎接北美館40週年,回溯1983年以來,身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見證了臺灣藝術進程的發展,也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懷抱前瞻未來與研究自身定位的軌跡,於2023年底正式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藉此回溯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以展覽出發,將研究網絡延展至曾經參與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出版品與文宣等數位檔案,期能補充臺灣現當代藝術有關機構史的研究基礎,亦可見活化館史與展望未來的企圖與視野。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任內兩項重大工程,其中新建典藏庫房已於2024年10月驗收,待今(2025)年下半年靜置期結束後,預計施行室內裝修等後續工程;歷經40餘年的收藏,涵蓋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美術史上重要之作、國內外具代表性藝術家的經典創作,以及反映當代議題的珍貴蒐藏等,透過設立新庫房,周延地保存維護藏品,並利於未來的研究運用持續推動。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方面,藝術園區擴建案於2022年9月開工,王俊傑除持續爭取工程預算到位,亦積極推動設計規劃,目前正辦理細部設計作業中;並於本館三樓設置眺望專區與線上即時影像,至新館落成前的各執行階段,開放與公眾進行溝通。在積累歷史的同時,北美館亦力求藝術專業與硬體設備的同步邁進,兩項工程標誌著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下一階段也將因應未來新類型藝術之需求,提升首都美術館的動能。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思考40餘年的館舍空間如何與時俱進,提供民眾更多休憩服務空間,2021年「現代驅魔師」展覽邀請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耿寧打造中庭空間《迷霧花園》,以臺灣原生種植物為主體帶來不同色系的綠意氛圍,並於展後繼續保留下來,先後獲得民間資源挹注創作與庭園養護經費,成為臺灣公立美術館藝企合作的重要案例,共同獲得由文化部所頒發「文馨獎」之年度創意獎項。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因配合防疫措施與後續進行空調節能之改善工程,南進門入口自2020年起暫停對外開放,近期透過兩組全新創作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創造出輕盈與虛實交會的沉浸空間,作為走進北美館的門戶,甫於今年1月18日重新開放。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對於典藏作品的研究、機構策展人的培育,以及立基於充足時間的展覽策畫為王館長不遺餘力推動之核心。「掘光而行:洪瑞麟」延續藝術家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動,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除典藏品的研究之外,亦盤點館內與家屬悉心保存的檔案文獻,並建置主題網站延續成果。此外,由於倪蔣懷家族成員肯定北美館對於前輩藝術家的研究、展覽與推廣成果,也慷慨捐贈散佚各處的大批作品,為北美館開館40年以來受贈數量之冠,北美館亦將於今年6月推出紀念展。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疫情衝擊我們對於全球化的概念想像,也讓北美館的定位進入重要的轉型時刻,探究臺灣自身的當代性如何形構,重新確立臺灣藝術身分對外發聲的機會等議題,於此時獲得新的契機。王館長強調展覽策畫的另一重要軸線,即是深入與跨域的自我藝術文化史觀,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中,透過當代觀點檢視發生跨領域連結與實驗的1980年代狂潮;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策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以當代藝術展呈形式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一同尋思其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聚焦探討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多元且具現代性的建築特色,成為認知臺灣戰後文化變遷的視窗。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而為打開未來美術館的新篇章,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應用,探索藝術內容與形式的多種可能,王俊傑任內提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挑戰虛擬載體的可能性,同時也舉辦虛實整合的活動,創造線上與現場共時的互動與討論,試圖催生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與系統等面向的創新。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王俊傑的承續與推動下,「台北雙年展」於國際能見度層面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斬獲。「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呼應當代社會與環境情勢的議題,成功在國際藝術圈引起共鳴,於2021年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登場,以符合其館所空間的規模重現,成為北美館首獲國外美術館所邀請之大型自製展覽。其後,北美館再度促成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合作,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於展期間,展覽中的「放映單元」及精選錄像作品,以「小世界影院」之主題受邀至紐約雕塑中心展出。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王館長任內,北美館自行策畫或執行的優質展演與跨域嘗試,多次獲得獎項或公辦好展的肯定,更於2021年獲《La Vie》雜誌選為「最佳創意場域」及「影響力人物」。王俊傑館長四年任期卸任後,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代理館長,其長期深耕於臺北市文化局,歷任科長、專門委員與主任秘書,亦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經驗跨足文化規劃、建築工程、音樂、美學等面向,累積豐富館所營運之歷練,深知藝術文化之跨域結合,與兼容並蓄之重要性,也將持續推廣美學教育,積極搭建與多元群體對話和互動之橋樑。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現正於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的「田中達也特展」,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帶領人們發現微型藝術的魅力。而我們也特別專訪這位日本微型藝術大師,一探他的創作故事。

2011年開始在社群平台分享作品的田中達也,將其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法,具象化為照片,並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展開這項名為「MINIATURE CALENDAR」的計畫。田中達也分享,原本他就有製作模型及收藏迷你模型的興趣,後來開始拍攝照片後,逐漸將迷你模型當作拍攝主題來使用,拍著拍著自然而然成為微型藝術家。

超過千個的靈感庫存

而看過田中達也作品的人,一定會對他擅長運用日常物品,創作出充滿創意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不過,堅持每天更新,都不會有靈感枯竭的時候嗎?他笑說,這種情況倒是沒有發生過。「點子冒出來時,我會先簡單記在手機裡。但我將這些想法變成作品的速度,完全無法追趕上靈感湧現的速度。光是現在就有超過一千個創意靈感還沒有實現。」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那麼,做為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作品的創作者,也會被「讚數」左右嗎?田中達也回答,他會稍作參考,但不會偏向只做這類型的作品,「我會再去想能不能加上其他的元素或組合,構成另一個創新的點子。」田中達也補充,作品主要由他一人拍攝,有時他也會請助手或其他創作者協助人偶或道具的加工,最後再由他做組合,他就像是「總料理長」般的角色。

以獨特視角詮釋作品

作品中,口香糖、口罩、洋芋片、訂書針、棉花棒、隱形眼鏡等看似平凡無奇的物件,在田中達也的獨特視角之下,轉化為讓人會心一笑的新樣貌。但要如何讓許多人都能有所共鳴?田中達也分享,他做好一件作品時,會先讓自己的小孩看,如果小朋友看不懂就會再重做。而在創作過程中,是否也會遇到瓶頸?他說,卡關的時候,他會先去做別的作品,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後,最初卡關的作品自然會浮現一些方案,這時他再回頭繼續完成創作。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眼中的微型組合」

而本次展覽,田中達也以「我眼中的微型組合」為主題,帶來涵蓋7大展區的160組創作。在這之中,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他說,「與其說是一個作品,不如說這次展覽重點在於『組合』,著重於我如何發想創意、拼湊出構想,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展覽的平衡感。」

➔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們也好奇,第三度來台舉辦展覽的田中達也,對於台灣有沒有什麼印象呢?他笑說,每次一到機場聞到八角的味道,就知道來到台灣了。他也提到,腦中確實有很多關於台灣的點子,比如滷肉飯、台北101等元素的組合,以前也有件作品是將珍珠奶茶打造成飛碟。

為什麼擁有無限的創作靈感?

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卻總能展現嶄新的視角。田中達也最後說道,「我經常被問到『靈感總是源源不絕嗎?』,其實這無法用一句話來回答,所以才策劃了這次的展覽。我希望大家仔細閱讀展覽中的說明文字,就能從中理解到我的想法,並發現創意不斷的原因。」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