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來自台灣的「光」!2018荷蘭阿姆斯特丹燈光節以《媒介即是訊息》為題點亮運河帶

阿姆斯特丹燈光節

一年一度的阿姆斯特丹燈光節,是每年12月到隔年1月的國際重大藝術展現。各國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們會用光創作,將不同的「光」有如投射般,散落於運河帶的各個角落,除了步行欣賞外,還能選擇騎乘腳踏車或搭船遊河等方式欣賞以光為主軸的藝術讓這座有「北方威尼斯」之美名的城市,在冬季的夜晚「亮」了起來。

 

作品每一年燈光節都有不同的主題,時而具象、時而抽象。今年主題以加拿大學者Marshall McLuhan(馬素·麥克魯漢)於1964年提出的傳播學概念《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即是訊息)為題,極為抽象與深奧,藝術家們以主題發揮創意,展現不同思維與藝術眼界。於是可以看見那29件作品有的化為裝置藝術坐落於橋墩上、水面上或是河岸旁;有的設計則以投影的方式「映」在建築上合為一體,彷彿共存般同時存在,更有藝術團隊將作品設計成互動式體驗,每一件都極為特別,其中更有來自台灣的「光」。

 

 

這件作品《Desire》由台灣藝術團隊「有用主張UxU Studio」設計,以嘴唇為題,使用1500盞警示燈懸吊組成紅唇的形狀,藉此表現嘴唇可以傳遞的大量訊息。更特別的是,這座作品從正面看是一個嘴唇形狀,若換個角度從側面望去,嘴唇圖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如心臟跳動的心電圖,展現一體兩面的創意。

 

2018年的阿姆斯特丹燈光節,自即日起至2019年1月20日止,將展出29件藝術品,並於每日下午5點至晚上11點間點燈照明,更多燈光節的作品亦能從阿姆斯特丹燈光節的官方網站上看到不同作品的設計故事與他們「媒介即是訊息」的含意。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即是訊息)的含義為:「人們理解一個訊息時會受到其傳播方式的影響,傳播媒介的形式本身早嵌入了該訊息當中,訊息跟其傳播媒介之間有著共生關係。」意旨傳播非訊息內容的傳遞而產生效果,而是當訊息被傳遞時,傳遞訊息的媒介以在傳遞過程中透過傳遞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動。

 

Text / Zoe Chen

Photo、Via / Amsterdam light festival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2025年1月台北開展!回顧吉卜力工作室誕生歷程,展出珍貴手稿、動畫模型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2025年1月台北開展!回顧吉卜力工作室誕生歷程,展出珍貴手稿、動畫模型

回顧吉卜力誕生歷程的展覽即將登台!自2021年開始在日本巡迴的《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將於2025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2C、D棟展出;展覽預售票將於11月中旬開賣。

本展覽以德間書店出版的雜誌《Animage》為媒介,帶領觀眾回顧「動畫」尚未普及的年代,一直到1979年《機動戰士鋼彈》風靡全日本,引爆動畫熱潮。當時《Animage》主編、現任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的鈴木敏夫,發掘了高畑勲和宮﨑駿導演,致力於動畫電影製作歷程,成為《風之谷》和《天空之城》兩部經典作品誕生的幕後關鍵推手。

台灣站作為海外巡迴首站,除了有豐富的雜誌篇幅、珍貴手稿畫與動畫模型外,將迎來從未展現過的「大型拍照場景」,讓粉絲與龍貓、小魔女琪琪一起成為雜誌封面主角。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展覽將帶你重溫這些經典動畫的電影製作歷程,並揭露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秘密。(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展覽將帶你重溫這些經典動畫的電影製作歷程,並揭露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秘密。(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亮點

⇛ 走進《Animage》動漫雜誌

《Animage》是日本第一本正式發行的商業動漫雜誌,1978年5月26日由德間書店推出。作為動漫雜誌界的先驅,它不僅深入介紹作品幕後的故事和業界動態,還分享創作者和製作團隊的訪談,並搭配精選圖片搶先看。特別的是,《風之谷》被改編成動畫電影後,成為吉卜力工作室誕生的契機。如今《Animage》雜誌走過45個年頭,依然是連結動畫作品和粉絲的重要橋樑。

⇛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秘密大公開

《Animage》雜誌與吉卜力工作室的成立有著深厚淵源。在這次展覽中,觀眾將能一窺《Animage》如何促成兩位動畫大師——高畑勲和宮﨑駿的相遇,以及鈴木敏夫如何在幕後扮演關鍵推手,讓《風之谷》動畫大獲成功、票房長紅的精彩故事。

⇛《風之谷》的誕生

在這個展區,觀眾將能發掘《風之谷》的誕生故事,了解《Animage》雜誌如何從漫畫的連載開始,將這部作品一步步被搬上大銀幕的過程。從創作手稿到電影製作,帶你走進這段傳奇誕生的幕後世界。

⇛ 受歡迎的娜烏西卡

這個展區還將帶你近距離欣賞至今仍備受喜愛的《風之谷》主角——娜烏西卡。我們特別展出她在腐海中的經典裝束,還有故事中等比例還原的巨神兵,讓你彷彿置身於這個充滿幻想與冒險的世界中。

⇛ 《天空之城》的誕生

這個展區將帶你回到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的誕生時刻。在《風之谷》上映後,工作室推出了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當時,鈴木敏夫同時擔任著雜誌主編和吉卜力工作室的成員,雙重角色讓他在動畫界扮演了關鍵的推手。

在這裡,除了將看到以特輯報導為主的展出內容,還會首度展出宮崎駿在《天空之城》上映前所設計的飛行船立體模型。這艘飛行船長達2公尺,曾在Maxell公司的廣告中亮相,34年後依然完好無損地保存著。

⇛ 全球首次展出!大型立體造景

以龍貓巴士穿過《Animage》雜誌的封面做為此區的起點,象徵粉絲們可以親自走進動畫場景拍照,彷彿置身於吉卜力的動畫世界中,留下珍貴的回憶。為了完美呈現吉卜力熱門動畫的獨特氛圍,吉卜力工作室更特別派出專業職人團隊來台灣,打造全球首次展出的獨家拍照場景,包括《龍貓》、《風之谷》、《天空之城》和《魔女宅急便》的經典畫面,也能成為雜誌封面人物。

⇛ 展出大量手稿、插圖原畫

在1970年代後半,動畫熱潮正盛,《Animage》全力支持像《機動戰士鋼彈》和《魔法小天使》這些熱門電視動畫,特別推出了許多篇幅的專題。在這次展覽中,也展出了大量的手稿、珍貴的插圖原畫和當年的海報,還能看到鋼彈模型的微縮擬真場景,讓大家一起回顧這些作品的歷史,感受那股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動畫熱潮。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
展出期間:2025年1月8日至4月6日
展出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C、D棟
展覽官網請點此  

展覽預售票即將於11月中旬開賣,更多展覽資訊可關注官方社群

資料來源|展覽官網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編輯帶逛】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20世紀至今,無論在影劇與現實生活裡,人們總設想:「與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如今進入人工智慧已成顯學的時代,機器人不僅融入日常,更深刻影響我們的思維、生活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掀起人類與機器人究竟是互相依存、或相互對抗的論戰。

對遊走於藝術、建築及設計之間,致力發展人機協作建造的「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來說,他們並不擔心被機器人取代,而期待透過與機器人互動和對話,實驗也實踐多元材料及數位建造的更多可能性。想要探索其中奧妙,就親訪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流 動 意 識 DANCING WITHROBOTS 》特展,看ROSO如何與機器人一同共創藝術畫作、竹構等各種尺度的作品,沈浸於創新技術與媒材堆疊的嶄新體驗之中,想像人類未來生活有可能產生的改變。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橫跨建築與藝術、結構與材料的精彩實踐

走進 DANCING WITHROBOTS 》展場,見到的並非冷冰冰的科技感場景,更像多彩交織的感官幻境,其中建築、科技與藝術的想法激盪。展覽四大區塊皆以機器人與人類的對話為索引,激發觀者對展覽內容的思考,以下精選全展3大亮點: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1 自演算與材料展開的結構實驗

觀展動線以ROSO近年於各大展覽的展品及公共作品為開端,直接透過代表作介紹ROSO在做些什麼、所做之事又為何獨特,如曾於2021屏東落山風藝術季展出的《珊瑚・山瑚》利用電腦演算學習珊瑚微小細胞互相推擠、複製、生長、擴張的規則,選用透明材料重現珊瑚的美麗色澤,再層層堆疊出璀璨而複雜的有機曲面,巧妙透過電腦再現自然界的瑰麗風景;初於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亮相的《疊舞竹曲》則是一場對竹結構的實驗,ROSO利用竹纖維、玻璃纖維之復合材料的性能,結合運算設計與數位製造工具的輔助,透過曲面薄殼結構展示竹構的新樣貌,跳脫以往竹構多以桿狀材料構築的桁架式結構。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2 機器人為藝術創作注入的美學可能

接著來到如同科技藝術展眼現場的角落,這裡集結3D列印掛畫、數位互動裝置,邀觀者探索機器人所能帶來的精準效果與美感。牆上的三幅掛畫皆採相同材質列印,卻因ROSO前期運算及製作方式不同,而展現出相異的紋理、色彩及形態,或如玻璃般透明、或如壓克力顏料般重彩、或帶有機的凹凸紋理,彰顯機器人能為藝術創作帶來的美學可能性。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一旁的數位互動裝置則是另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平台上以掃地機器人為原型改造的裝置隨機移動,時刻牽動著投影作品的有機變化,也不妨移動上頭置放的水泥柱,主動為畫面帶來更多變換的可能。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3 竹、金屬、玻璃……材料表現的嶄新樣貌

腳步來到中央圓桌,此處是ROSO多年來對「材料」實驗的濃縮,團隊以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切入,結合對建築力學、藝術表現等的思考,歸納出各材料的理想歸處。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舉例來說,竹子是近年永續建築的潛力股,有別於傳統多用完整竹竿發展結構,ROSO轉而探索更具柔韌性、穩定性的竹片與竹棒,結合機器人技術等發展新時代的竹構;金屬則具備高強度、良好的延展性,ROSO善用此特質發展漸進成形金屬加工,在數位製造過程中對金屬逐漸施加變形力,以形成複雜的曲面和形狀;玻璃在ROSO的實驗之下,也有了新的加工及創作可能,傳統玻璃工藝加工過程複雜、成品優劣十分考驗師傅經驗與功力,ROSO巧妙利用類似3D列印線材的玻璃棒,結合電腦運算、特殊的高溫擠出裝置,開發出3D列印玻璃的新方法;現場更有木材、陶土、水泥、塑料等材料待你探索。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挑戰建立設計端到製造端的新流程

ROSO是台灣第一座機器人智慧營建實驗室,2019年由逢甲大學成立,並由盛郁庭、王識源老師共同主持,兩人皆具備建築專業背景,目前分別任教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現帶領橫跨機器人、機器學習、材料、建築、土木等領域的團隊成員,致力探索運算設計、機器人建造技術、材料相互碰撞後所帶來的新設計方法。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若要用一句話概括ROSO正在做的事,那便是「挑戰建立設計端到製造端的新流程」,團隊認為資訊科技有潛力挑戰傳統的建築設計、建造流程,若以「人類的創造力」加乘「機器人的計算力」,再結合不同材料的特性,將能突破傳統製造方法的限制,提供更多實現設計理念及美學體驗的機會,建築師、設計師與機器人在工作過程中的角色也得以被重新定義,營造業也或有機會從勞力密集翻轉為資訊密集產業。ROSO不只做研究,也讓教學、產學共同滾動,企圖帶動「智慧營建」的新視野,期許多方共同打造當代的數位建造文化。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 流 動 意 識 DANCING WITH ROBOTS 》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特展

展覽日期|2024.09.14-11.16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