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 corners」進軍日本年度設計盛會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年委託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帶領文創業者赴海外參展,今年「臺北創意生活館(TAIPEI corners) 」於6/26-6/28在日本最具指標性的「2019東京設計商品展」(DESIGN TOKYO 2019) 」登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宗雄帶領15家臺北優質文創品牌參展,第一天即傳出捷報,5家獲獎品牌,「TAIPEI corners」就囊括4家,從所有今年度參展的80個設計品牌脫穎而出,繳出亮眼的成績單。

 

今(6/26)「TAIPEI corners」開展第一天,就吸引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如蔦屋書店、TOKYU HANDS、MoMA等日本知名大型通路代表皆至展區感受來自臺北的風格設計;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宗雄於開幕致詞表示,「東京是設計產業走向國際的重要基地,TAIPEI corners持續帶領臺北的設計品牌參展,希望讓臺北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政務副代表蔡明耀也讚賞本次臺北設計業者的優秀表現,「希望品牌的設計能量,加上文化局推動的海外拓展,讓大家的生活更為豐富。」大會主辦單位日本展覽集團大會代表鈴木一先生指出,「臺北設計能量令人驚艷,廣受評審委員一致好評!最佳商品優秀展5位獲獎者中就有4名來自於臺北,證明了臺北生機盎然的設計能力,期待參展商們都能透過DESIGN TOKYO的平台滿載而歸。」

 

今年的「TAIPEI corners」以「理想の生活 – 臺北生活美學提案」為主題,從人文情懷的角度出發,由近30家品牌公開嚴選出來自臺北的設計好物,透過創作結合生活,尋找日常需求以外的附加價值及美感。本次參展者包含過往曾參展的品牌「mordeco」(居家生活用品)、「紙可拍」(文創相機)、「賽先生科學工廠」(科學性主題禮品)、「西門紅樓」、「以覺學」(金工飾品)、「WEN PIIM」(玻璃器皿)等,都是透過參展找到通路及合作夥伴,為了深耕日本持續參展;今年也邀請新品牌,如「DAQICONCEPT」(無線音響燈)、「CELIA & PERAH」(藍芽音響)、「no.30」(鑄鋅工藝)、「小墨器」(書寫用具)、「BAFFIN GOODS」(美式風格生活小物)、「Studio Smoll」(自組裝植鞣皮革包袋)、「TAGather Goods」(時尚袋包)、「迢迢」(手作原木x皮革包)、「Simple Real」(咖啡手沖杯壺組 / 茶具組)等,也是初次參展就有很高的詢問度,其中「no.30」的「乾杯」開瓶器、「小墨器」的「小墨器」書法組、「Studio Smoll」的「Nerdy Mini」自由組裝植鞣皮革背包與「TAGather Goods」的「Give You A Hand」多功經典包在眾多參展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今年「DESIGN TOKYO大賞的優秀賞(DESIGN TOKYO PRODUCTS AWARD 2019)」。

 

從2013年起,在臺北市政府的支持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帶領文創業者以「TAIPEI corners」為策展主題至東京參展,除著眼獲得訂單效益,更期許業者透過參展,連結日本代理商及通路業者。過去多次跟隨參展的「印花樂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即因本展與日本代理商合作,2017年已順利於東京展店;「紙可拍」透過參展成功登上MoMA、LOFT與蔦屋書店等知名通路;「江口設計工作室」不僅藉參展找到日本相當具規模代理商,隨後成功進軍美國與歐洲玩具市場。「TAIPEI corners」期許能搭建進軍國際市場的平台,將臺北的文化與創意能量行銷全世界!

 

RMB01 競速摩托:匠心聯袂臻品,賽道卓越新章

RICHARD MILLE 與傳奇摩托車製造商 Brough Superior 聯袂呈獻 RMB01 競速摩托。這款競速摩托,專為賽道而生,早已超越普通交通工具,化身為靈動的藝術臻品。懷揣對卓越品質的共同追求,兩大傳奇品牌以此為紐帶,在創新與匠心的對話中,淬鍊出兼具先鋒精神與傳統工藝的時代標竿。

溯源競速本真的靈感覺醒

靈感源自 1910 年代美國初代 Boardtrackers 摩托車,RMB01 競速摩托由 RICHARD MILLE 與 Brough Superior 攜手打造,以純粹且熾熱的機械語彙,回應競速運動最原始的精神本質。裸露機械結構、流線型油箱與極簡鞍座構成設計語言的核心,標誌性的「俯衝式」騎乘姿態,更強化其動態張力與速度意象。

車款設計由 RICHARD MILLE 主導,並攜手 Brough Superior CEO Thierry Henriette 歷時一年半研發,歷經十二次設計稿調整,最終定稿。設計過程中,他們採用品牌經典的創意方法論——從材質選擇、結構配置到工藝細節,皆秉持創新顛覆的思維。鋁合金、鈦合金與碳纖維等先進材料貫穿整體結構,細節處更融入源自製錶技術的設計語彙,包括分體式輪輞、鏤空骨架與橋板結構,機械美感與工程邏輯渾然一體。

RM

歷時一年半,成就匠心淬鍊的協作傳奇

RMB01 所搭載的 997cc 雙缸引擎為本次合作的技術核心,由整塊 5000 系列鋁合金雕塑加工而成,160kg 原料壓縮至僅 23kg 成品,所有鏤空部件經流體力學精準優化,實踐「少即是多」的工程美學。性能表現亦別具思維——並非僅追求峰值數據,而是打造廣域的動力輸出區間與靈敏的操控特性:130 馬力搭配空氣力學結構,提供穩定且靈活的賽道駕馭體驗。

整車以碳纖維自承式外骨骼結構統整機械組件,外觀線條極具雕塑張力,延續 RICHARD MILLE 鏤空機芯的視覺邏輯,機械美感裸呈無遺,展現品牌一貫對結構與美學的深度融合。

機械性能的極致敘事

RMB01 全球限量 150 台,皆由法國工坊手工打造,具獨立編號,預計於 2025 年底推出三款限量配色:

  • Nocturnal Sapphire 夜瀾藍寶石:午夜藍搭配寶藍細節

  • Selene 月神:霧面灰基底襯以橙色點綴

  • Pearl of Speed 極速珍珠:珠光白車身融合緋紅細節

RMB01 並非僅為一台競速摩托,更是一場對未來美學與工程語言的全新詮釋。

RM

RICHARD MILLE 致敬 2025 年 LE MANS CLASSIC 利曼經典賽!推出 RM 30-01 LMC 限量版腕錶

RICHARD MILLE 為迎接 2025 年第 12 屆 Le Mans Classic 利曼經典賽,推出全新 RM 30-01 Le Mans Classic 限量腕錶,全球僅發行 150 只,再次展現品牌對賽車運動與製錶藝術交匯的堅定信仰。

Le Mans Classic 利曼經典賽創辦於 2002 年,是一項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賽事,旨在致敬那些曾在全球最傳奇耐力賽中載譽而歸的經典賽車。2025 年 7 月 3 日至 6 日,第 12 屆賽事將於 13.6 公里長的傳奇賽道 —— 薩爾特賽道隆重舉行,屆時將有約 750 輛來自 1923 年至 2000 年代的賽車齊聚一堂。遵循過往賽事的傳統,這些曾在 1923 年到 1981 年間曾參與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的賽車將在 6 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分組(“grids”)中奔馳。輔助賽事也將為現場注入另一股澎湃激情。

大約 1,000 名車手將在此競逐冠軍榮譽,賽場及周邊區域將展出來自約 80 個品牌、200 多個汽車俱樂部以及私人藏家的 9,000 多輛經典賽車。自首屆吸引約 3 萬人以來,2023 年已迎來超過 23.5 萬觀眾,賽事影響力持續攀升。

RICHARD MILLE:奔馳賽道的熱情共鳴

自 2002 年起,RICHARD MILLE 便成為 Le Mans Classic 利曼經典賽的主要合作夥伴,雙方共同致敬機械之美、頌揚輝煌歷史,並展現堅定不移的承諾——甚至品牌成員親身駕駛賽車馳騁賽道。如今,品牌共同創辦人 Dominique Guenat 之子 Maxime Guenat 傳承父輩精神,征戰頂級歷史賽車賽事,印證品牌無論是在賽道內外薪火相傳的賽車靈魂。

RM

RM 30-01 Le Mans Classic:駕馭經典,詮釋競速靈魂之美

自 2008 年起,RICHARD MILLE 為每一屆 Le Mans Classic 利曼經典賽打造專屬限量時計,歷年推出的十只特別版腕錶皆融入了利曼經典賽代表性的綠色與白色配色。全新 RM 30-01 Le Mans Classic 版限量 150 只,致敬 2025 年第十二屆 Le Mans Classic 利曼經典賽,延續品牌經典的錶殼結構:以鈦合金錶圈和底蓋搭配綠色 Quartz TPT® 石英纖維中層錶殼,展現鮮明競速美學。

綠色與橙色細節貫穿其中,超大日期窗周圍點綴黑白方格旗幟元素,藍寶石水晶錶背鐫刻 Le Mans Classic 經典標誌,搭配宛如賽車通風口設計的綠色橡膠錶帶,共同構成這一致敬品牌摯愛賽事的全新時計作品。

技術細節方面,腕錶搭載的 RMAR2 機芯如同賽車精密構建,經過重新設計,新增 24 小時計時盤,其中「16」數字以綠色呈現,象徵傳奇耐力賽的發車時刻(又稱「綠旗時刻」),這一巧思為腕錶錶盤注入全新視覺語言。重新演繹的鏤空錶盤設計令人聯想到賽車賽道的蜿蜒軌跡。透過鈦合金橋板與鏤空底板,55 小時動力儲存指示器一目了然。11 點位置的離合器嚙合狀態指示器可顯示自動擺陀的當前狀態(on 為上鍊、off 為分離),而 3 點位置的錶冠功能選擇器則方便佩戴者切換錶冠模式。

RM 30-01 Le Mans Classic 腕錶,無論內外皆盡顯賽車精神,正如這一賽事本身,既是對百年利曼賽道精神的讚頌,也是 RICHARD MILLE 競速信仰的凝練表達。

RM

More information

RICHARD M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