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薄紗縹緲的鐵絲網側臉雕塑!英國紗網藝術家Benjamin Shine高超工藝挑戰漂浮雕塑藝品

虛無縹緲的薄紗側臉?英國紗網藝術家 Benjamin Shine 高超工藝挑戰漂浮雕塑藝品

英國藝術家Benjamin Shine在2017 年與設計師John Galliano 合作,用黑色薄紗在白色大衣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畫,在巴黎高級訂製服系列秀場上,贏得眾人的掌聲。Shine 出身於時尚設計,使用織物作為創作素材,透過熨燙與手工技術,勾勒出一張張人物肖像畫,對他來說,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最近他在專門推動健康生活方式的媒體品牌 Mindbodygreen 的邀請下,為其所舉辦的年度 Revitalise 健康峰會,創作了一件充滿空靈、飄動感的雕像Quietude,不僅僅是挑戰自我,還更進一步挑戰大自然的定律──地心引力。

 

首先,網狀物本身需要足夠強韌,在摺疊、勾勒臉部細節時,還需要擁有與薄紗相同的質感,更重要是,要完成一張臉,需要 80 呎 x 20 呎(約 24.38 公尺 x 6.1 公尺)左右的網狀物,所以網狀物還需要面積夠大。經過多番測試,由於市面上都沒有找到適合的材料,因此Shine 最後找來了一間網格製造商,以回收的高密度聚乙烯,為他量身打造出堅固、堅韌,同時又能模擬出薄紗般精緻又虛無縹緲的塑膠材料,搭配隱形鋼架,以及手工摺疊、塑形,經過數個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座 15 呎(約 4.57 公尺)高的雕塑作品。

 

 
 
 
 
 
 
 
 
 
 
 
 
 
 
 

Benjamin Shine(@benjaminshinestudio)分享的貼文 張貼

 

Shine 以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索諾拉沙漠( Sonoran Desert )的清澈天空為背景,用紅色薄紗描繪出一張閉眼沉思的祥和臉孔,聽起來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在伸展台上,Shine還可以透過加強熨燙和縫補,將薄紗固定在布料上,好讓人物肖像在模特兒行進時,維持原本的樣貌不變形,但要戰勝地心引力,這個方法可行不通!最後 Shine 憑著多年鑽研織物雕塑的技巧與經驗,決定使用能夠自我支撐的網狀物作為創作材質,只是要找到符合 Benjamin 的各項要求的網狀物,也不是件簡單任務。

 

 
 
 
 
 
 
 
 
 
 
 
 
 
 
 

Benjamin Shine(@benjaminshinestudio)分享的貼文 張貼

 

乍看之下,是不是真的很像憑空出現的虛幻臉孔,隨時就要被風吹散,消失得無影無蹤呢?

 

喜歡 Benjamin Shine 作品的朋友,小編也在此放送幾項他經典的創作喔!

2017 春夏巴黎高級訂製服秀場上,Benjamin Shine 與 法國時尚品牌 Maison Margiela 合作高訂服。 

 

 

Benjamin Shine 於 2017 年在紐約 Bergdorf Goodman 百貨公司的櫥窗的展覽

 

 

All Images by/benjaminshinestudio

本文由 大人物 授權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引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臺灣光影節:目光之外」台中國美館登場!未來巴士、魔幻礁石擾動數位時代的觀看意識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2024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即日起至4月28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展區、U-108 SPACE展出。本屆由擷果創意策展,以「目光之外」為題,邀請臺灣及國際共9組藝術家,剖析近年來科技、數位藝術的蓬勃發展,如何對人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帶來影響,並提出對社會意識流變的反思;同時激發觀者思考「視線所及」與「目光之外」所蘊含的感知和訊息。以下盤點9件作品: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Jun ONG,〈珊瑚〉,2024,線性材料、壓接管、炫彩貼膜塑膠、彩色薄膜、LED配件。(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乘著大巴通往未知|李承亮〈漫遊巴士〉/臺灣

對李承亮來說,旅行是將幻想實踐和重新啓動觀察力的行動,他有過各種搭著巴士旅行的經驗,和看著科幻電影一同漫遊的幻想旅程。兩個場景互相碰撞,鏡面不鏽鋼、螢光壓克力⋯⋯各種媒材混融,形成一台奇異的〈漫遊巴士〉,它繼往開來,短暫地停在展場發著光 ,就像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主角緩慢地走過光潔科技感的過道,通過似夢的炫目虹光,前往人類終極的旅程。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李承亮,〈漫遊巴士〉,2020,巴士、鏡面不鏽鋼、金屬構件、螢光壓克力、顏料。(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李承亮,〈漫遊巴士〉,2020,巴士、鏡面不鏽鋼、金屬構件、螢光壓克力、顏料。(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當「描邊工具」躍進現實|謝佑承〈限時動態:選取〉/臺灣

在數位軟體中,「描邊工具」不僅將影像切割為不同圖層,也能去除不必要的部分,或創造出全新的影像,也就是說,這個邊界裡包含任何可能性,也可能不存在任何東西。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謝佑承,〈限時動態:選取〉,2024,線形燈、流星燈、金屬結構、微電腦控制系統。(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限時動態:選取〉採用數位影像的「擷取」概念,捕捉現實世界中的光,將其呈現在影像介面中。相對於城市夜晚明亮的燈光,螢幕中的光點微小而一瞬,它將現實轉化為一種影像物件,容納所有未知的想像,同時也允許它們自由離開。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謝佑承,〈限時動態:選取〉,2024,線形燈、流星燈、金屬結構、微電腦控制系統。(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物理造就的視覺戲法│hellobastworkshop〈聚合十〉/法國 & 臺灣

這是一個三軸交會的十字裝置,光源輕盈地懸浮在中央,以呼吸的頻率變化強弱,與整體硬派的結構形成對比,帶給觀者療癒的體驗。內部的鏡面創造了一幅不斷變化的畫布,不僅反映了觀者的面貌,也捕捉了環境的即時狀況。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hellobastworkshop,〈聚合十〉,2023,木、太空毯、鏡子、鐵結構、LED,高雄市立美術館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親臨現場,不妨環繞作品360度觀看;或靠近3個開口處由下往上觀望,透過鏡面反射,將會欣賞到平時看不到的視角。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hellobastworkshop,〈聚合十〉,2023,木、太空毯、鏡子、鐵結構、LED,高雄市立美術館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虛無的人,因環境和目光改變面貌│盧淳天〈虛無之人〉/韓國

盧淳天創作的人物沒有原型,他們既不試圖展現自我,也不表達內心,是一張張面無表情的臉、沒有動作、沒有性別、沒有年齡。當一個虛無的人被放置在某處,周圍的環境因素,如牆壁顏色、地板紋理、光影等,皆會為它創造出表情;在接受觀看時,觀者當下的情緒、感知變化,也會為它賦予各種面貌。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盧淳天,〈虛無之人〉,2019-2023,鐵、不鏽鋼、木。(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盧淳天,〈虛無之人〉,2019-2023,鐵、不鏽鋼、木。(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自然或人造?曖昧的夢幻礁石│Jun ONG〈珊瑚〉/馬來西亞

如同珊瑚包覆著人造結構,Jun ONG用網狀線絲模組打造出一座沉浸式幾何礁石,在手工彎折的二十面體上,裝飾著珊瑚紋理般的鮮豔褶皺。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Jun ONG,〈珊瑚〉,2024,線性材料、壓接管、炫彩貼膜塑膠、彩色薄膜、LED配件。(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白天,〈珊瑚〉藉由太陽光投射出不斷變換的色澤光影;入夜後,則發出如海洋世界的瀅透光彩。藝術家巧妙融合自然之美與複雜的幾何概念,引人深省並讚嘆地球生態系統的奧妙。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Jun ONG,〈珊瑚〉,2024,線性材料、壓接管、炫彩貼膜塑膠、彩色薄膜、LED配件。(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路過的你,請來一同拓荒│莊志維〈王老先生有塊地〉/臺灣

初看〈王老先生有塊地〉會一頭霧水,怎麼是一座完全空白的燈箱?原來莊志維期待觀眾共同參與,無論是大人、小孩,都可以拿起貼紙,在燈箱上留下自己對居住、家、臨時居所的想法;最終,這塊「地」將會匯聚眾人之心,表現出當代人對於棲居之所的思考。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莊志維,〈王老先生有塊地〉,2024,燈箱、卡點西德、現場行為參與。(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莊志維,〈王老先生有塊地〉,2024,燈箱、卡點西德、現場行為參與。(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深入有機洞穴,探尋自我│李宸安〈穴居〉/臺灣

每個人都在自我了解的旅途中,其過程如同探索未知的洞穴一般,我們逐步向前,趨近未知的深處。〈穴居〉透過宛如有機物一般的擴張與收縮、緩慢的形變,以及內部間歇的明暗變化,在如同洞穴的場域中,持續發散出呼吸般的光與影。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李宸安,〈穴居〉,2024,馬達、LED、塑料、金屬。(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當科技奇點在近未來│劉耀中〈AI消費者〉/臺灣

〈AI消費者〉試圖指出在當代身為人的情境:高度異化的社會中,以資本、消費力、消費行為來定義人的價值。若人工智慧能貸款、負債,從自身慾望出發進行消費,是否已經足夠當一個現代人?作品以標語呈現,透過廣告招牌形式回應都市空間中的消費場域,我們在注意力被捕獲的同時,是否真能一併啟動觀看意識?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劉耀中,〈AI消費者〉,2024,壓克力、LED 烤漆鐵殼字、金屬結構。(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將肉身覆蓋數位與機械│田子平〈失重計畫III:摺疊震盪〉/臺灣

《失重計劃》系列作品闡述在資訊串流及物質世界之中,人類內心逐漸喪失意識與價值觀的衡量標準;藝術家嘗試以機械複製、數位複製的動態,參透人的心理。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田子平。〈失重計畫III:摺疊震盪〉,2024,環景式投影、環繞音場、液晶裝置。(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本系列第三件作品〈摺疊震盪〉,以「液晶」元素剖析暴力美學,結合影像及機械動態,將肉身放置在數位與機械的宰割之中。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田子平。〈失重計畫III:摺疊震盪〉,2024,環景式投影、環繞音場、液晶裝置。(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若對光影裝置、數位與科技藝術有興趣,也不妨參與國美館於展期推出的「國際論壇」、「5G 科技應用與展演創作工作坊」及「專家導覽」,聽聽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等領域的創作者與專家怎麼說,有興趣者不妨點此了解更多。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李承亮,〈漫遊巴士〉,2020,巴士、鏡面不鏽鋼、金屬構件、螢光壓克力、顏料。(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台中「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登場
田子平,〈失重計畫III:摺疊震盪〉,2024,環景式投影、環繞音場、液晶裝置。(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目光之外─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展覽地點|國美館戶外廣場、U -108 SPACE(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展覽日期|2024.03.16(六)— 2024.04.28(日)

✧ 戶外展覽・週一至週日 17:00-22:00

✧ 室內展覽・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日 09:00-18:00

 

國美館官網國美館FB光影藝術節IG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插畫家米力的原畫展《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於森³ sunsun museum登場,並將近十年圖文創作集結成冊出版同名著作,帶領讀者跟著她的畫,走山、走海、走世界。在這裡,每個瞬間都是風景,每個風景裡都有自己。展期自2024年3月15日起至3月24日止。

關於米力:歷經多重角色後,重拾創作之筆

早在「斜槓」掀起風潮前,米力便已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職涯。她身兼插畫家、藝術總監、生活雜貨品牌主理人、市集策展人等多重角色,還擁有個人著作逾10部,風靡全球的「Wooderful Life木製音樂鈴」即出自她的監製,大好青空台北場、2018年文博會「大好台灣,在山丘」、2019年文博會「山海廟集」等市集也都由她打造。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緩慢是風景的名字》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不過,插畫家仍是米力最廣為人知的身份,也是她的日常。在五十歲退休之後,她重新在生命容器中填裝對生活的熱愛,擁有更多自由專注於創作。最新出版的《緩慢是風景的名字》就是她睽違十年重新拾起寫作後,第一本圖文並融的創作。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緩慢是風景的名字》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緩慢是風景的名字》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從大山大海到一朵小花,都是她的靈感

米力受到時裝設計師皆川明、日本生活雜貨文化啟發,體悟到「即便是微小的事,只要循序漸進去實踐,就會發揮影響力」,並開始創作插畫。近年,她重拾畫筆並培養登山、植栽嗜好,紀錄旅途所見的大自然美景。從山邊、海邊、不同國境,從森林、荒野到屋子裡的一朵花,米力擅長由遠至近的細膩觀察,記下大自然給予她的靈感。

「緩慢是風景的名字,亦是從生活中偷出來的節奏。每段非日常都有句點,都是下一段旅程的待續。」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米力以畫筆紀錄旅途所見的大自然美景。(攝影:Lucinda Chen)

和米力一起爬山的山友、文化觀察家詹偉雄形容,《緩慢是風景的名字》之所以誕生,大抵就和塞尚一樣——他們行走在高地起伏的地形中,呼吸著冷冽或燥熱的空氣,脈搏加速、汗液迸流,感受到身體慢慢與地球結合為一,想著這個瞬間必定要被捕獲留存,所以拿起彩筆畫下來。在塞尚有生之年,為住所窗外的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留下超過30張畫作,這座山引發了他無數的情懷,或許米力的登山經驗也是如此。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從森林、荒野到屋子裡的一朵花,米力擅長由遠至近的細膩觀察。(圖片提供:森³)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詹偉雄將《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比作畫家塞尚的聖.維克多山系列創作。(圖片提供:森³)

這次除了全新著作《緩慢是風景的名字》、同名畫展外,也推出「米力20幅精選畫作萬用卡組」,精選20張畫作,採用國產輕塗布紙張,全彩印刷,重現原畫精美質感,讓讀者從米力優雅的作品裡獲得療癒。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米力全新著作《緩慢是風景的名字》。(圖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森³《緩慢是風景的名字》插畫展限時登場!跟著米力走山、走海,記下每個瞬間的風景
本次也同步推出「米力20幅精選畫作萬用卡組」。(圖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米力畫展/緩慢是風景的名字 Slowness : the Name of the Scenery

展期|2024/3/17至2024/3/24
時間|11:00 –19:00
地點|森³ sunsun museum(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45巷18號1樓)
入場辦法|消費飲品一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