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傳奇超模形象的重要推手!德國時尚攝影大師Peter Lindbergh 黑白鏡頭下的真實詩意之美

Peter Lindbergh被譽為塑造90年代超模形象的始祖

從公開於世集體的歷史回憶,到潛於個人意識的私密故事,時尚攝影拓展了時代美學視野,也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張照片通往一個世界,讓人眼界大開的。

 

創造力出於自我表現的慾望

身為當代時尚圈最頂尖的攝影師,德國時尚攝影大師Peter Lindbergh與世長辭,享年74歲。崛起於1970年代,黑白人像是Lindbergh是最為擅長且廣為人知攝影手法,而他風格40年來如一日,直白、純粹又真實,「現實世界是彩色而平凡的,黑白攝影給人感覺很真實,我想從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世界。」。

 

 
 
 
 
 
 
 
 
 
 
 
 
 
 
 

Peter Lindbergh(@therealpeterlindbergh)分享的貼文 張貼

 

從早期為德國生活雜誌《Stern》作品,到去年掀起話題的電影《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劇照,更不用說無數超模與好萊塢影星,皆在他鏡頭下展現出最為自然、貼近自我的一面。黑白光影配上不多作修飾,富有詩意感的畫面,Lindbergh標幟新寫實主義風格深深影響時裝界,彷彿他能夠透過鏡頭捕捉那藏在上萬張面孔後的千絲萬縷。

 

 
 
 
 
 
 
 
 
 
 
 
 
 
 
 

Peter Lindbergh(@therealpeterlindbergh)分享的貼文 張貼

 

「當代攝影師的責任,就是要從對青春與完美的恐懼中釋放女性、最終解放所有人。」

 

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取得完每平衡,Peter Lindbergh是不少國際雜誌與品牌欽點指定的攝影操盤手,有如「影像詩人」般,細數他鏡頭下的繆思,凱特摩絲(Kate Moss)、娜歐蜜坎貝兒(Naomi Campbell)、辛蒂克萊馥(Cindy Crawford)、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等人,在過度修圖美化當道的年代,當凝視其作品,那份近乎原始,有如被看透靈魂的震懾攝像,更顯得難能可貴。作為成功塑造90年代超模形象的重要推手,他曾經如此形容當前時尚圈所遭遇的問題,「我們應該向世人展示和提醒這個世界處處擁有不同的美,然而美卻被商業綁架了。大眾開始相信那些刊登在時尚雜誌上才足以象徵美麗,我不麼認為,那些多的是過度修飾的怪物,它讓每個人並太地追求完美。」。

 

 
 
 
 
 
 
 
 
 
 
 
 
 
 
 

Peter Lindbergh(@therealpeterlindbergh)分享的貼文 張貼

 

黑白鏡頭下的真實之美

因此多年來,他始終秉持捕捉真實面的宗旨,多以女性攝影為主的Lindbergh,總能捕捉下最好的時刻,讓鏡頭下的被捕捉者能夠從容面對,也許形象百變卻相當堅毅自信,讓女性從青春和完美的恐懼印記中解脫,「失去了真實就沒有美麗,那些虛假修飾使人不再是原本的人物,不能稱之為美麗,留下的不過是荒謬。」。

 

 
 
 
 
 
 
 
 
 
 
 
 
 
 
 

Peter Lindbergh(@therealpeterlindbergh)分享的貼文 張貼

 

若說近期最能體現他經典的創作風格,則非屬他受梅根王妃(Meghan Markle)之邀,為英國《VOGUE》所拍攝的2019年9月封面專題,在這個時尚界最重要月份刊物中,聚集了15位推動變革且具有正面能量的女性,包括推動罷課救地球、關注氣候變化的倡導者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 英國皇家芭蕾首席舞者Francesca Hayward、愛爾蘭作家兼社會運動者Sinead Burke和奧斯卡影后珍芳達(Jane Fonda)等人,通過鏡頭詮釋「改變的力量」(Forces for Change),一格格如明鏡般,充滿深沉強大力量的肖像照,重新寫下劃時代的新時尚語言。

 

 
 
 
 
 
 
 
 
 
 
 
 
 
 
 

Peter Lindbergh(@therealpeterlindbergh)分享的貼文 張貼

 

在Peter Lindbergh充滿人味的鏡頭底下,即便是模特兒群像,卻各自彰顯獨立性格,「他幫助許多女孩表達自己與眾不同之處,藉由鏡頭,她們發覺真實和原始的自我。」已故時尚老佛爺Karl Lagerfeld曾這樣形容Lindbergh獨樹一幟的風格。對於大師突然其來的驟逝消息,Peter Lindberg家人透過IG宣告悲傷消息,寫道「Peter Lindberg已於9月3日以74歲之齡逝世。他留下了巨大的空無。」,巨擘殞落惹人哀傷,然而其生前留下的美麗作品,終將永遠流傳,並持續影響著攝影創作者。

 

 
 
 
 
 
 
 
 
 
 
 
 
 
 
 

Peter Lindbergh(@therealpeterlindbergh)分享的貼文 張貼

 

用鏡頭記錄柏林

除了攝影外,他也是電影與紀錄片導演,更被盛讚為「影像詩人」。在他的創作歷程中,曾受電影、記錄、街拍與新聞攝影等相關領域影響,作品往往傳遞出極為溫潤的人文關懷;回望當年,他也是首位將故事脈絡放進時尚大片裡的藝術家。

 

 
 
 
 
 
 
 
 
 
 
 
 
 
 
 

Peter Lindbergh(@therealpeterlindbergh)分享的貼文 張貼

由於成長經歷,他也受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之邀,用最道地的眼光捕捉柏林景致,推出《Fashion Eye》攝影集。在他的鏡頭之下,不夜城柏林用挑逗姿態展開雙翼,而攝影集裡的每張面容、軀體、建築甚或風景,都寫下專屬於柏林的無盡生命力。

 

Peter Lindberg

1944年於波蘭出生,1970年代成名於德國時事生活雜誌《stern》,之後成為諸多品牌及《VOGUE》、《Harper's Bazaar》等時尚雜誌欽點攝影師。

 

Photo credit :Peter Lindbergh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