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受安藤忠雄清水模建築啟發!台灣品牌22STUDIO顛覆工藝 用水泥打造個性都會精品

專訪/22STUDIO熱血灌注顛覆工藝 用水泥打造充滿個性的都會精品

說起水泥,腦中總是浮現灰色、冰冷、堅硬等字眼。其實現代社會中的我們,每天不是生活在水泥大樓,就是在前往水泥大樓的路上,它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建築物,可以說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建材,但卻鮮少人注意到,水泥還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來自於22歲的創意與熱情

22STUDIO是台灣少數以水泥材料製作精品的品牌,由游聲堯、鄭伊婷、曾裕恆所創立。就讀成大工業設計系、現在主要負責產品開發的聲堯說,第一次注意這項材質,是在課堂上聽到老師介紹不經塗料與磚瓦修飾的清水模建築,覺得非常吸引人,因著對清水模建築的好奇,畢業後便實際到東京,走訪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他說,那是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因為清水模穩重、細緻的樣貌,跟以往在台灣看見的水泥大不相同,想以水泥做些什麼的想法,便在心中開始發酵。 

 

▲ 游聲堯受到安藤忠雄的清水模建築啟發,將水泥打造為各式精品,並以22歲的創意與熱情,作為品牌命名。

 

恰好當時正想買只簡約、材質特殊的戒指,但遍尋不著,於是聲堯便決定自己用水泥製作。一開始原本覺得製作起來應該不難,就是把水泥倒進矽膠做的模具裡,等它乾就可以了,但實際製作,以及到市集擺攤販賣之後,才發現水泥的脆度、製作時乾燥的時間,甚至是碰到汗水所產生的風化剝落等,都是製作時需納入考量的元素。 

 

他拜訪有土木技能的朋友、五金行老闆、建築師毛森江等,一一詢問意見,並從中找尋線索、實驗,最後才發現在戒指中加入金屬圈、水泥裡加入減水劑與砂,讓材質可以變強,製作時流動性又好。聲堯將學校學到、打聽到的理論再加上實際製作,像是做實驗般地慢慢推敲,才做出滿意的產品。

 

▲早期22STUDIO以銷售水泥戒指為主,如今已開發出書寫文具、筆筒、膠帶台、掛鐘、腕錶、耳環等多項產品。

 

重新出發 找尋品牌定位

從研發、調整,花了將近1年半的時間後,水泥戒指終於達到比例完美、品質穩定的狀態,但成果卻沒有反映在銷售數字上。他們到市集擺攤、參加展覽、嘗試研發新產品,直到2007年底到日本參加100% Design Tokyo設計展裡頭的創意市集區,遇到了許多有興趣的國外買家,才逐漸開始有國外的媒體報導、訂單,「其實現在看來,就是客群對了,因為那邊都是專門對設計有興趣的人。」

 

當時並沒有訂定目標客群的概念,所以即便外國客戶增加了,後續開發的產品在國內仍然乏人問津。聲堯說,創業第4年時,覺得好像都在原地踏步,便決定將品牌暫停,到英國念語言學校,看看國外的設計環境,也讓自己休息一下。 

 

▲ 游聲堯請教各界專業人士,也花了很多時間研發、調整水泥比例,最後才製作出近趨完美的作品。

 

在英國的這段時間,也許是跳脫出原有的框架、看見更多不同的設計品牌,他忽然想通自己在做的只是設計師的工作,但是除了設計研發、製造、販賣之外,最關鍵的還是品牌經營,在仔細思量之後,他決定將以自己最感興趣的都會精品,作為22STUDIO的品牌定位。

 

回到台灣,聲堯開始為品牌做長遠規劃,像是申請政府的創業圓夢計畫補助、為自己與夥伴設定固定薪資以及投資停損點、在工作室建立了共享空間,邀請藝術家和插畫家一同進駐、分擔房租,並舉辦講座、活動,藉由空間將設計師們聚集在一起,分享經驗、交換想法。在有了明確的品牌定位與規劃後,22STUDIO逐漸步上軌道,而後製作的產品也成功地吸引到目標客群。

 

保留材質原有特性 製作細膩的精品配件

2011年,22STUDIO推出一系列的等高線書寫工具,像是鋼珠筆、自動鉛筆、原子筆等,以地形圖上等高線的閉合曲線作為造型概念,雖然一開始使用的觸感強烈,但水泥會隨著使用者的習慣逐漸風化、變得圓潤,呈現出每支筆獨一無二的樣貌。 

 

▲ 22STUDIO將空間概念加入時間,以12階水泥旋轉樓梯,製作出腕錶與掛鐘。

 

另一個特別受歡迎的品項是鐘錶系列,聲堯將「空間」的概念加入時間,運用30度角、12階的水泥旋轉樓梯代表12小時,在推出了掛鐘之後,2015年又以「四度空間腕錶」做群眾募資,短短1個半月的時間,就達到了600萬的募資金額,在國內募資界掀起了一陣討論。前年也將第一代腕錶改版,變成使用瑞士機芯製作機械錶,錶殼除了一代就有的白鋼,又多了黃銅的選擇,同時也改良了錶鏡、指針、錶帶等細節部分。

 

「水泥是一個很誠實的材料,做失敗就是沒辦法補救,就像一種態度,也是我們的精神。」材料狀況要好、製作時要謹慎,才能把它原始的樣貌呈現出來。秉持著這樣的態度,22STUDIO也考慮運用同樣與建築相關、鮮明個性的材料,像是黃銅、不鏽鋼、皮革等,開發一系列的產品。

 

下半年22STUDIO預計推出一款鋁製、以建築線條作為設計概念的鋼筆,聲堯說,這也都是在嘗試,「搞不好這會是一個我自己很喜歡,銷售卻不一定會成功的產品,但那又如何呢?」話語之中,彷彿又能看見22STUDIO剛創立時的他,熱情無畏。

 

Q:如何找到產品適合的客群?

是不斷實驗出來的,我從小和大部分的台灣人一樣喜歡精品,所以有時滿靠累積的判斷跟直覺。目前品牌都在社群網路的同溫層經營,所以只要跟同溫層有一定程度的連結,就能做出他們喜愛的東西。

 

Q:22STUDIO目前已行銷至全球近30個國家,是如何拓展通路?

從2007年到日本參加設計展後,陸續都有國外的選物品牌聯絡,但大多是挑選獨立商品,很難完整呈現品牌樣貌,要如何拓展海外通路也還在摸索中。

 

Q:認為品牌經營最困難的地方為何?

品牌經營、人員控制、財務規劃、庫存管理都是需要學習的,但就是要努力活下去,只要沒有倒掉,一定會越做越好。

文|吳亭諺 

攝影|林辰鍵

  

Via 點讀華山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創作者作品亮相DESIGNTIDE TOKYO 2024!messagingleaving ✕ ZAP《迴路》共創計畫,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台灣創作者作品DESIGNTIDE TOKYO 2024登場!messagingleaving ✕ ZAP《迴路》共創計畫,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國際型設計藝術展覽會 DESIGNTIDE TOKYO 創辦於2005年,經歷12年中斷,於2024年11月重啟,探索當代社會中設計角色的演變。其中,台灣的兩組創作者——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穎而出。

DESIGNTIDE TOKYO睽違12年再度舉行

自2005年至2012年,每年秋天在東京舉行的「DESIGNTIDE TOKYO」,睽違12年再次舉辦。DESIGNTIDE TOKYO 2024 鼓勵跨界合作和創新的表現形式,從科技、商業、藝術等多元角度,探討設計的可能性,並透過匯聚多樣作品及共享氛圍,提供一個超越「設計」這個詞彙既定意涵的思考機會與場域。

台灣兩組創作者脫穎而出

其中,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由設計師/藝術家張家翎發起的「messagingleaving」以及跨領域藝術創作團隊「ZAP」發展的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穎而出,將展出燈具雕塑系列〈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及現地製作之燈光展演裝置〈迴路軌跡〉(Circuit—Orbit)。此創作計畫投入光電應用、視覺藝術及心理感知之探索,不設限成果為物件設計、新媒體藝術、裝置等任何形式,而更加藝術及設計的對照取徑,並以日本東京作為首個跨界合作展出之實驗基地。

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 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選而出。(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
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 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選而出。(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電學與力學的實驗探索

「光象徵著能量的傳遞;鋼索則展現了力學的姿態。」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自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開始合作,由當時共創的紅銅電纜裝置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為起點,持續展開對於電學與力學的實驗探索。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共創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作品由927公尺的電纜線圈,勾勒出111道紅銅截面,輕盈而精確地縱穿15公尺的跨度,鋪作光的曲面(攝影:Studio Millspace)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共創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作品由927公尺的電纜線圈,勾勒出111道紅銅截面,輕盈而精確地縱穿15公尺的跨度,鋪作光的曲面(攝影:Studio Millspace)

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此次《迴路》(Circuit––)展出聚焦於工業用鋼索的材質特性,帶有「正極」以及「負極」的不鏽鋼鋼索貫穿整個計畫。messagingleaving ✕ ZAP 試圖打造出觀眾得以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circuit),將人們無法用肉眼識別的物理特性,具象地建構於設計物件與藝術裝置之形式。

鋼索不僅是具有「荷重力」及「張力表現」結.構材料,亦是帶「導電性」的運作電路。(攝影:Leo Lee)
鋼索不僅是具有「荷重力」及「張力表現」結.構材料,亦是帶「導電性」的運作電路。(攝影:Leo Lee)

闡述能量和力學的交錯隱喻

展出作品之一〈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燈具雕塑的形式,探索功能性以及藝術收藏性的中介。messagingleaving ✕ ZAP 團隊獨立研發燈管五金以及導電系統,透過鋼索的張力和導電性,為懸浮的燈管供電,實現獨特的視覺效果。系列包含大型的弓狀結構、小型的環狀結構,於不同的靜力平衡狀態下,闡述能量和力學的交錯隱喻。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Leo Lee)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Leo Lee)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AUR)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AUR)

呈現表演性的燈光型態

燈光裝置〈迴路軌跡〉(Circuit—Orbit)則透過動態展演的形式,試圖為電路及力學的主題創造更自由的感知經驗。作品將 LED 燈點置於鋼索線段中央,並透過鋼索導電、點燃燈光。當馬達啟動,鋼索因高速轉動的張力形成不同波形,而光點因視覺暫留的原理,產生持續性的「點、線、環」動態效果。隨著轉速及電流的調控,漂浮的光環在轉瞬中變換半徑、亮度及光點排列,於展覽現場呈現表演性的燈光型態。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期 |
2024年11月27日(週三)至12月1日(週日)
時間 | 11月27日(週三)至11月30日(週六)11:00 - 20:00;12月1日(週日)11:00 - 17:00

場地 | 日本橋三井大廳
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室町2-2-1 COREDO室町1 4、5樓

資料提供|messagingleaving、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廢棄物為主角的展覽!一探META如何為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建構新生之路

META以「無用之用」為題,分享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台灣設計及工藝團隊META Design創作常以廢棄物為材,為看似無用之物賦予新價值,企圖翻轉人們看待廢棄物的觀念。即日起至128日於松菸舉辦的《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_》特展,濃縮META Design與台電文創、遠雄建設、國家住都中心等的合作企劃,展現團隊多年來探索廢棄資源新價值的成果,並呈現不同產業看待廢棄資源的新視角。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既然已經從地球上擷取這麼多的資源,就應該將資源做最有效運用。」

以廢棄物為創作媒材對META Design來說不只是手法,更是想法傳遞的渠道。團隊認為,人類普遍忽視地球資源是定量的,且高估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成效,因而過度的消耗,甚至降低對環境保護的戒心。因此在全球探討環境永續、尋求資源短缺解決之道的當下,META Design企圖透過廢棄物再創,激發大眾思考地球所面臨的困境與轉機,並不只是單純尋找廢棄物再利用的途徑。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聚焦展覽3大亮點:工地、街頭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近年各產業積極倡導循環經濟,META Design受邀與文創、營造建設等領域的指標企業合作,共同在各類型的廢棄資源中,探索其超越物質限制的價值。集結多件案例的《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_》展出的不僅是具體的物件和設計,還有隱含於其後的資訊與故事——透過敏銳的觀察、細膩的設計轉譯、對材料工法的研究與實驗,資源便得以跳脫既有的使用框架,乘載更多想像。透過展覽,META Design期待拉近相關議題與民眾的距離,邀請更多人共同實踐無價的「無用之用」。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工地計畫

2020年起,META Design在遠雄建設支持下展開「工地計劃」,以「透過轉化,讓營建廢棄物不要離開工地」為概念,嘗試在營建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尋找實踐永續目標的機會,讓廢棄物轉換成未來資源,至今已完成11個專案、成功轉化18,522公斤的營建廢棄物,並持續進行中。展場中搭建的板模空間,除了讓觀者有親臨工地現場的體驗,也暗示著建築過程中的對立與互補,強調合作中的動態平衡。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台電退役材料再生計畫

台電文創長期推動循環再製計畫,與台灣在地職人品牌攜手,將台電退役設備如電桿木橫擔、變電箱、封水銅條等,再製為燈具、文具等,為廢棄材料賦予新生;至今已有16,185公斤的退役材料獲新生,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2020年起,META Design多次與台電文創合作,將變電箱化為民眾可親近、接觸的小房子;讓電線桿上的木橫擔,在退役後搖身一變為公共家具;更於瑞芳策劃「金水361. META Space」體驗空間,運用台電退役材料打造室內空間與再生家具,以獨特視角向訪客展示台電的歷史和文化。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留給嘉興街-台電印刷廠更新

當城市的拆解與更新,使社區的記憶與人文脈絡面臨消失的風險時,為過去留下一點回憶的線索,也許是平撫珍惜者不安與思念的一種方式。展覽重現台電印刷廠的大門門柱,將散落的歷史與記憶再次聚合,成為見證社區過去與迎向未來的象徵。這件作品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表達了人們在城市變遷中對文化延續的嚮望。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鄒曉葦以「靜物畫」為概念設計主視覺

展場入口一側擺設著拼貼藝術家鄒曉葦創作的展覽主視覺,其以「靜物畫」概念詮釋「無用之用」,挑選代表3個主題專案的物件:工地回收的鋼筋與混凝土圓柱、印著「有電勿近」的台電退役木橫擔、代表「家」的門把與紅磚等,以三角構圖擺設出寧靜和諧的畫面。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靜物畫」的美妙在於呈現物件的「Qualities of Motionless」,關於畫家對物件的選擇,關於描繪物件的本質、質感、光線、輪廓,關於紀錄當下的生活狀態;但在繪製之前,物件就只是物件,當畫家開始動作(Motion)、觀察、注視並將其畫下,物件才成為一件作品。鄒曉葦認為靜物畫家的行為,巧妙呼應著META Design「看見平凡物件的內含與價值,並將其轉譯」的精神,而物件本身則是探討「無用」與「有用」之間的介質。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米其林星廚等8位職人的「無用之用」內心話

META Design邀請8位不同領域的職人,分享生活中看似無用、實質上卻蘊含深刻意涵的物件,比如友洗社創林立青以無用的砂輪機,帶領身心障礙朋友培養技能與信心;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Wes分享即使無法在餐廳更用、仍每年收藏的布農豆,背後傳遞的是種植者的心意……。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走進「工地計畫」實踐地、職人講座暢談「無用之用」價值

展覽期間除了每日定時導覽,更加開4場「一起走吧!工地計劃!」特別導覽,帶領民眾走進META打造的遠雄職場空間,開箱「工地計劃」第一個實踐地。此外,「週六交陪夜」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觀察者,包含META Design總監鄭遠揚、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蕭有志、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分享對「無用之用」的思考和啟發,帶領觀眾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看似無用之物的潛在價值。

《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

展覽日期|2024.11.23-12.08

開放時間|平日 11:00-19:00/假日 10:00-19: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A6-O109 辦公廳舍創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