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北當代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收藏家Vicky Chen—在都市桃花源裡,我們談論藝術!

在都市桃花源裡,我們談論藝術-專訪台北當代聯合總監 Robin Peckham、收藏家Vicky Chen

由青木淳設計的TAO ART藝術空間,就像走入一座當代園林,金屬屏風搭配枯山水。這是由收藏家陳薇捷(Vicky Chen)創立,預計在2020台北當代藝博會正式揭幕,展出藝術家余政達和黃漢明的《酷兒藝境》。這次我們特別邀請甫加入台北當代的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一同分享Vicky的收藏,以及即將到來的藝博會。


可否請Vicky介紹一下貴賓室裡頭的這幾件作品?

Vicky 這些都是我跟我家人的收藏。怎麼辦都很喜歡(笑)。像法國藝術家Laurent Grasso是我最開始接觸當代的收藏作品,喜歡他有一些中西的影子。他擅長將歷史和古神話結合創造異空間,滿有趣的。加上因為家人也有在收古董,爸爸看到就很喜歡。另外一張也是法國藝術家Bernard Frize的作品,非常好融入生活裡,尺寸跟色彩,不會覺得它特別搶戲。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喜不喜歡這件作品,有沒有關注藝術家。

Robin 這次來自英國,在香港設有空間的Simon Lee畫廊,將會在藝博會呈現Bernard Frize的個展和相關活動。


Vicky和Robin怎麼認識的呢?Robin今年加入台北當代,對台灣收藏的現況,有什麼樣子的觀察呢?

Vicky 是透過一個共同朋友。第一次聽到Robin要成為總監,真的很興奮。因為他的中文很好,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他對於亞洲文化的了解,能從我們的角度來打造藝博會。

Robin 過去做媒體的時候,一年差不多來台灣兩次,拜訪美術館和藝術家。現在,更是聚焦在藝術生活的人。台灣的收藏家,很有深度,但很難融入,不太願意透露自己的收藏。不過搬來台灣後,比較有機會見到收藏家,再加上這一兩年變化比較大,像文心藝所、TAO ART,都是新一代的收藏家,不一定都是很年輕的人,但有一些新的想法,會想把收藏家的思維展現給觀眾和身邊的人,這是非常重要,台北當代能夠存在,就是這樣的變化,藝術融入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


那Vicky又是如何開啟收藏的旅程呢?

Robin 前陣子我也和Vicky談到這件事情,就是跨時代的收藏,這也是我們特別注重的事情,老一輩的收藏家和他們的二代怎麼接觸。講了很多,非常的有趣。

Vicky 我一直對美的東西很有興趣,學畫畫,大學到紐約念設計,一直以來都喜歡。當時不認為,藝術可以成為生涯發展,純粹抱著喜歡的心情。現在回想,好險也許是這樣,帶點浪漫心態看待。家人的收藏也影響我,爸爸一直灌輸,多去逛美術館和博覽會,會找到自己喜歡的。以前覺得這好像是年紀比較長的興趣,隨著年齡增長,越懂得欣賞,看得角度也會不太一樣。現在與家人會有更多共同的話題,爸爸也開始收藏一些我看得懂的東西,彼此互動,發現越來越有趣,慢慢走向這條路。


藝博會逐漸成為探索藝術的好場所,對Vicky和Robin來說,你們怎麼看待博覽會呢?

Vicky 藝博會的第一天通常是去打招呼,第二天就會帶著口罩、帽子,專心看完。我不是以買特定的藝術品的心態,因為每個博覽會有自己想要傳達的主題,我很享受每個城市不同文化,去看每個畫廊會為這個城市和收藏家帶來什麼樣的作品和展覽。

Robin 博覽會可以是一個很重要研究的工具。不一定要搶著去買的心態,而是可以找到研究的感覺。正好台北當代的定位很適合全家(笑),偏經典的收藏家也能有所獲。關於作品訊息的交流也是很重要,因為博覽會有近百間畫廊,每個畫廊帶10 多件作品,很難一個人看完。不過可以聽聽朋友看到什麼藝術家,或是我們都很喜歡的藝術家,出現在意想不到的畫廊,雖然有一點八卦的性質,但是都是學習、接近藝術的節奏。


今年台北當代有什麼特別的部分呢?有沒有什麼小小的建議呢?

Robin 2020台北當代不只是一個交易的平台,我們是「Art & Ideas」。除了市場外,也有藝術圈的大團結。這次的新觀點共享平台透過4個領域,如科技、生態、傳統、流行文化等演講,希望他們能在當代藝術中找到共鳴。

現在開始,忠孝東路上有一個90公尺的螢幕裝置,展示年輕韓國藝術家創作;在藝博會期間微風南山的CÉ LA VI,也會是會場外的貴賓區,播放藝術家的作品。Party會有,但作為主辦方,藝術還是核心的價值,讓大家見面可以聊藝術,定義當代藝術是可以融入生活的藝術。

Vicky 除了博覽會,多逛逛一些其他的空間,像是文心藝所,因為博覽會,特別多空間會在這個時間點,做出非常好的展覽。

Robin 來,就是來!無論什麼樣的人,都會找到喜歡的東西,就像Vicky說的多看,更熟悉這些東西,沒有什麼好怕,就是多問問題。


Profile/

陳薇捷 (Vicky Chen)

從小在美國加州學習藝術繪畫,Parsons帕森設計學院畢業,對於美學有獨特的見解。2015年因父親進入了藝術收藏的世界,善於混搭當代藝術和歷史古董收藏,將藝術融合生活與設計中。

岳鴻飛(Robin Peckham)

台北當代2020年聯合總監。在大中華地區的當代藝術界擁有豐富經驗以文化創新領域的先鋒為人知曉,曾任職專注當代中國的雙語國際藝術雜誌《LEAP》的主編。並策劃過許多展覽。


Info/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時間:2020/01/17~19(貴賓預展:01/16)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

網址:https://taipeidangdai.com/


文|翁浩原 攝影|楊雅淳

圖片提供|Taipei Dangdai


步入山城尋光做夢!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展:乘著藝術窺探未知,探索生死、靈魂、地獄等議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潛意識的體現,存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魔幻也赤裸寫實;也是許多民間信仰、身心靈療儀式中,通往過去、窺探未來的通道。

啟發於夢的無盡想像,《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帶人們在蜿蜒的山城裡,迎著光、走進夢,以10組藝術家之作為中介,一同在本我、非人與另類時空的溝通之間,探索未知、窺視未來,爬梳生死、地獄、靈魂等命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幕市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為何以「夢」為題?

經歷疫情的衝擊,站在科技奇點的臨界,人類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不安和恐懼,於是許多人寄託於科學解釋外的儀式,如宗教、占卜、身心靈療等,期待能窺探未來事件和未知世界,藉以尋得心靈慰藉。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不只新人類,早在千年以前的人類祖先,就已透過非科學方式尋求理解世界的方法,如中國殷商時代巫師占卜、南美洲馬雅文明祭司的預言等;人們懷抱著對未知的恐懼、崇拜與好奇,費盡心思想獲得訊息或啟示。這種科學難以闡述的溝通過程,正如人類在夢境中,總會獲得細微、而不易被察覺的訊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你是否曾做過預知夢?活著活著,忽然覺得眼前畫面有種既視感,想了想,才發現是在夢裡出現過。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都曾體驗、擁有的平行時空,也是人類潛意識的引路人,乘載無法估量的思緒;偶爾還是泛靈與民間信仰中窺視過去與未來的通道。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夜夢》作品帶看:探問地獄、生死、未知,講述寶藏巖故事

我們將在十字藝廊與陳瀅如的作品相遇,藉由影像,從宇宙視角感知生死,探討靈性實踐。接著遇見在半樓廣場搖曳生姿的藍蓮花〈從風中來〉,這是張乃仁闡述靈魂流動與匯集的花園。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從風中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山城53展間成為與外星人、與人類「未知」對話的空間,詹宏祿透過互動元件〈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尋訪人類心靈,探究恐懼、期待和偏見的投射。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在轉角二號,〈如樹之生,默思禪行〉黃晞竭與寶藏巖歷史聚落中古樹的合作,樹木如何看待人類短暫虛幻的生命?透過裝置與表演開展生物間的共生道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展在防空洞遺跡的〈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是姚瑞中、海闊拉帝、李可共創之作,以「地獄可能空滅嗎?」、「若能證空性何處現地獄?」等提問,藉互動裝置及影像,呈現信仰場景與反思。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夢幻、溫柔的虛擬自然場域在邊境52展間發生,吳克軍的作品〈禪〉用自然的繁榮與未來的美好希望,溫柔包覆城市中迷失的靈魂。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吳克軍〈禪〉。(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則在邊境54展間,以複合媒材搭配光影,細細述說寶藏巖的故事。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在此出現;1960年代兩岸情勢緩和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共築獨特的山城景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村內零星處,安筆行策、林政佑的合作讓現實與夢境交織。〈碎空夢廊〉透過燈光引導,開啟蜿蜒巷弄中如夢境般的奇異開端;〈捕夢與掙脫〉則以「捕夢網」概念於綠野地呈現生命的循環,象徵寶藏巖複雜空間中的受困與穿梭;〈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展現生猛、有機、具生命力的寶藏巖聚落,麻雀作為過去鄉愁、未來嚮往,甚至是白日夢的寄託,暫時停留於巷弄中。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捕夢與掙脫〉。(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最後,〈裂縫,斷面記憶〉不只是差事劇團的演出主題,同時也是一件燈光設計概念,其於歷史斷面探究散落各處的日光、在光影的縫隙中重拾返家的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裂縫,斷面記憶〉。(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依山的封閉劇場

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而《寶藏巖光節》正是每年都會在這座「劇場」上演的年度大戲,今年就讓我們一起做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展覽期間|2024.03.25-05.05(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參展藝術家

陳瀅如|張乃仁|詹宏祿|Salty黃晞竭|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吳克軍|suzueri鈴木英倫子|差事劇團|洪國城 & 蔡依樺 ft. 非常深藍藝術工作室 + 明立工程 + 好進燈光音響|安筆行策 ft. 2022北美獎得主林政佑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年屆80的中國藝術家王懷慶,在漫長的創作生平中經歷眾多風格轉變,不變的是其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睽違十年,王懷慶再度於台灣舉辦個展,展出油畫、雕塑及紙上作品系列,呈現其近十年來在不同媒材與創作思維的深度。

關於王懷慶

王懷慶出生於1944年北京,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其漫長的創作生平中,他經歷了文革的勞動改造、在中國解放軍擔任舞臺美術設計的歲月等。這些經歷不僅成為他作品中的養分,更塑造了他對於媒材、技法和平面繪畫的獨特理解。我們始終能辨別其不同階段的創作狀態和演化,從早年人物描繪、中國南方民居建築探究、明式傢俱的解構分離,他的創作能量源源不絕,實踐屬於自己的抽象幾何。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個人照。(攝影:王田田)

理性與感性的二元堆疊

王懷慶始終帶著對於中國,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創作。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同時看見在豐厚的感性上所建構的理性精神,以及理性畫面中的感性追求。即便如今王懷慶早已捨棄對於外在形象的追求,我們仍能從直白大度的媒材選擇、顏料與畫布所建構出的純粹和完美平衡中,窺見其厚積薄發的修養和功力。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睽違十年在台個展《游於藝》

展名《游於藝》,帶出藝術家以「游」作為藝術實踐上的指標。「游」並不是單純的放任、無序,而是更著重於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也逐漸在時間洪流中,藉由一次次的洗滌和過濾,最終回歸真我。

「如果說我的作品裡有一點點哲學的意味與影子,那只是我個人生命的感悟與藝術的隨意之想,與哲學的一種偶遇,巧遇,不期而遇,或是一種不小心的重疊。」 ——王懷慶 2022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從心所欲又不踰矩的精神境界|油畫系列

《游於藝》將展設分為一樓的油畫與雕塑系列,以及三樓的紙上作品。其中「知白+競演」系列的油畫,王懷慶以墨黑油彩在畫布上創作出敦厚而分明的矩形墨塊,看似粗獷豪放,卻又暗藏無數肌理與細節變化,表現處下不爭的處世之道。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細看空間中的光影變化|雕塑系列

本次還將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運用鋁合金的特質與個性,發揮如剪紙般的裁切,讓作品近似於浮雕的質感,趨向更純粹的抽象型態,搭配鋁合金平滑的表面與燈光投射,展現線條和平面之間的光影變幻,看見作品在空間中的運動性。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傳統水墨的不傳統呈現|紙上作品

此外,王懷慶更嘗試利用中國手工桑麻紙,運用傳統筆墨,以皴、擦、染、點等技法,建構紙上系列新作。畫面中大面的色塊,在王懷慶筆下走出了有別於當代水墨的古典韻味。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 游於藝 — 王懷慶個展 】

展期|2024/03/16–2024/05/18
地點|耿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F)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