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作品亮點!奇幻光廊、星座光雕等光影創作亮相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何理互動〈頻道〉,2019,LED、馬達、塑料、金屬,10x2x高3m,攝影師:森永

你看見那道光了嗎?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將戶外空間變身為光影奇幻展場,藉由《光之書寫——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與7組國內外知名光影藝術創作者,以科技藝術、燈光藝術及跨領域創作為主軸,運用「光」媒材作品重新定義國美館場域,為觀者帶來藝術與科技交織下的視覺震撼。

以光影作為媒介與材料,藝術家打破對光既有物理特性的認知,強調空間與光影變化所造成的感官體驗,如同以光動態地「書寫」場域、觀者與作品之間的變化。藝術家透過創作向觀者挑戰經驗的不確定性,打開不同觀察視角的可能,展現藝術的價值。

有別以往多數位於室內空間的展演,此次展示以戶外作為主要設置地點,將國美館現有空間、草地、空橋、小山坡等處,藉由作品的設置,重新給予新的場域意義,使來往的觀者能夠重新體驗國美館,並在觀展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光之書寫同時也比喻近年來所舉辦的城市型燈節,策展人們透過燈光節慶的舉辦,寫下每個城市的獨特性。

《光之書寫——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作品亮點

展覽序幕由台灣聲光藝術家姚仲涵所揭開,從2005年開始從事聲響創作的姚仲涵,曾獲得台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演出。他帶來兩組光電獸系列創作,以日光燈的噪音為媒材,融合日光燈閃爍的現場效果,透過光與聲音的呼應與對比,使觀者穿梭於日光燈獨有的聲音與光之中,經歷一場特殊而細緻的感官體驗。

光電獸系列作品,爲「現地製作」的創作計畫,藝術家利用聲音與光,與現場發生關係。《光電獸#15 東區》建築圖學的方法,讓觀眾可從不同角度觀看,唯有一個角度可以看到完整的圓形。

姚仲涵〈光電獸15-東區

《光電獸#19 草與樹》燈光從草地的鋪面延伸到後方的樹叢,創造兩種視覺,一種是燈光物件的訊息,另一種是光影在樹叢間流動的視覺,聲與光穿越了兩個空間型式,透過觀眾的聲音互動,招喚光電獸,重新定義光、影與空間。

姚仲涵〈光電獸19-草與樹〉 ,2020,LED、電腦、音響、電子裝置,25x25m,攝影師:劉森湧 (2)

台灣跨領域裝置創作團隊「何理互動」帶來《頻道》作品,透過數個巨大不斷變化的方框,串成長型的通道,真實與虛構不再有界限,科技媒體終將成為一個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何理互動〈頻道〉結合機械與燈光,重新詮釋空橋的整體空間,打造虛實交接的感官體驗。

日本藝術家大西康明(Yasuaki Onishi)其作品總是圍繞著缺席與軌跡的主題,作品的呈現則都是使用簡單輕薄的材料,並與自然現象玩遊戲(如重力、結晶等)。他一邊使用日常性的素材加工作品,一邊捕捉看不見的現象和氣息並使之造型化,同時提倡極簡生活理念,用藝術詮釋「斷捨離」精神。拋棄大量五彩斑斕的顏料、繁複冗雜的裝飾,僅用塑料薄膜、線、膠水、樹枝等物料,完成一件件使人迷失在其中的作品。

此次《虛空邊緣》以塑膠袋在空間構成的大型圓柱,可隨著風扇的氣流而膨脹和收縮。螢光色的細線附著在袋子的內側和天花板。細線盤繞在塑膠袋中與天花板之間,隨著風扇產生有機的形狀,在黑暗中漂浮、發出微光並改變形狀。 

大西康明 〈Edge of Void〉,2020,塑膠片、紙張、螢光塗料、風扇、螢光燈,直徑280x高360cm,攝影師:劉森湧 (1)
大西康明 〈Edge of Void〉,2020,塑膠片、紙張、螢光塗料、風扇、螢光燈,直徑280x高360cm,攝影師:森永

曾在去年於台北帶來光之饗宴的義大利籍設計師丹尼爾蒙特韋德(Daniel Monteverde),於1999年開始使用名為luminarie(義大利傳統輕雕塑)的藝術形式表現光影創作。luminarie是義大利南方傳統藝術,藝術家首先透過設計開始創作大型作品所需的單件作品,或透過草圖方式勾勒出大型作品的總體構想,然而設計每一個大型作品所需的單件作品, 再進行創作。這是一個相當花時間的過程,實際上所有環節都是手工完成的。

《星座》(Costellazione)這項沒有直線的作品象徵著銀河系中的一個星座,該星座由三個具有不同中心的天體組成。縱橫延伸的蛇形線象徵著星際雲。沒有直線的作品象徵著銀河系中的星座, 由三個不同天體中心所組成的星宿. 垂直跟水平延伸的蛇形線象徵著星際雲朵。《星星的使者》(Messaggeri delle stelle)這六件單獨作品象徵著星際中的旅行者,如冰冷的岩石或高智能的宇宙飛船,使我們想起了許多尚未發現的宇宙之謎。

Daniele MONTEVERDE〈Costellazione, Messaggeri delle stelle〉,2019,LED、金屬,1480x高860cm,攝影師:黃繼賢 (1)

丁建中《浮游》試圖透過光表現呼吸,凸顯人與自然環境的內在連結。裝置透過穿梭於樹林間的光體,藉由民眾接近與遠離,裝置間歇的明與暗宛如在呼吸的光般,透過「光」來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場域與記憶,將當中片段、曖昧不清的心理狀態串聯成了體驗生命與藝術之間的意義歷程。

丁建中〈浮游〉,2020,鐵件、塑料、LED線燈、程式控制,直徑100cm,攝影師:森永

莊志維《森林裡的洋流》以光線反射、擴散使空間展現漂浮感。光是一種可被看見,卻又無法用被身體觸摸到的能量,這股能量具有「指引」的特性,不管是在黑夜中,或是心理與精神上。作品靈感來自和換環境相應的流動。在日間,作品輕盈如落於空間中的白色漣漪。當在黑夜中,流動的光照射在地面,像水波又像氣流般,一陣一陣刮起,引導路過的人在黑夜中進到安靜的園裡,黑夜冷冬中,一抹溫和的暖流,捲進人心裡。

莊志維〈森林裡的洋流〉,2017,烤漆黑鐵、LED,數位控制器直徑350、400、500cm各一,環形面寬15cmx高15cm,攝影師:森永

以及位於室內201展覽廳的沉浸式藝術空間,將呈現由電波接受器(Sondes A/V Duo)藝術團隊所製作的作品《迴聲》(Échos),透過數位轉譯的方式讓更多民眾得以從不同視角理解臺灣藝術史的部分發展。

除了戶外展區的各式裝置作品外,電波接受器(sondes A/V Duo)為台法雙人音像表演團體,由台灣聲音藝術家與法國視覺藝術家林思柏(Sébastien Labrunie)組成,其創作《迴聲》(Échos)將於1月26日在室內沉浸式展廳展示,透過數位轉譯的方式,帶領民眾以不同的視角理解台灣藝術發展。


國美館林志明館長表示,期待透過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將嶄新的藝術想像帶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藉由藝術家獨特的美學,提升地方城市特色,也期望本次展演及論壇活動,能讓台灣光影藝術的能量得於國際舞臺上綻放。

光之書寫—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展覽日期|2020 / 01/ 18 (六) −2020/ 02 / 23 (日)

展覽時間|17:00-22:00 除夕及初一照常開燈 (2020/01/24-25)

沉浸式空間201展廳|2020 / 01/ 26 (日) −2020/ 03 / 01 (日) 

展演場地|國立臺灣美術館(正面外牆玻璃屏、迎賓廣場、E亭、星光草坪、空橋等戶外空間,與室內201展廳等)

展演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交通部觀光局、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

展覽總統籌|林志明館長

策展人|賴駿杰、林長叡

策劃執行單位|擷果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via 國立臺灣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