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專屬自己的浮世繪!日本《The UKIYO-E 2020》集結三大浮世繪美術館455幅作品

製作專屬自己的浮世繪!日本《The UKIYO-E 2020》集結三大浮世繪美術館455幅作品

你也能當浮世繪大師!長久以來浮世繪常用於商業、藝術品以及生活用品設計,鮮明畫風繪出了日本江戶時期的日常風景,道盡人生百態,因此不僅是重要的藝術遺產,更是珍貴的歷史紀錄。今年日本東京都美術館為了讓民眾參與創作浮世繪的樂趣,在舉辦浮世繪收藏大展《The UKIYO-E 2020 ― 日本三大浮世絵コレクション 》同時,也推出線上互動遊戲「浮世繪產生器」(浮世絵ジェネレーターUKIYO-Enerator),讓你我只要動動手指發揮創意,就能成為當代浮世繪大師!

世界最高水準的浮世繪特展

為期兩個月展期的《The UKIYO-E 2020 ― 日本三大浮世絵コレクション》 ,展覽集結了日本三大浮世繪蒐藏機構—太田記念美術館、日本浮世繪博物館、平木浮世繪財團旗下約450件藏品,其中包含了3件日本重要文化財、115件重要美術品,作品出自浮世繪始祖菱川師宣、喜多川哥麿、東洲齋写楽、葛飾北斎、歌川豊国、歌川広重、歌川国芳等60位知名繪師,歷史橫亙17至19世紀之久,也讓本次展覽被譽為是世界最高水準的浮世繪特展。

The UKIYO-E 2020活動主視覺

從初期浮世繪、錦繪的誕生、美人畫、 浮世繪多樣畫表現到自然界描繪等主題著手,看一次展覽就儼如閱覽完整浮世繪史。起源於延寶年間(1673~81)的浮世繪,早期多是以美人為中心的風俗畫與風景畫,並逐漸開始擁有墨色、丹繪、紅繪、紅摺繪等色彩表現技法; 像是繪師石川豊信以紅繪技法的經典作品《花下美人》便是融合了上述技法的漆繪來創作。

photo-1585159812874-5b84415c0091

ex02_02

(左起)石川豊信《花下美人》、鈴木春信 《風流うたひ八景 紅葉狩夕照》

隨後進入18世紀,浮世繪主題開始變得多元,蔚為風潮的錦繪(彩色印刷的木版畫)也在此時期誕生。人物繪畫風格也發生變化,由原本虛幻人偶風格轉趨寫實。緊接著的美人畫改良風潮吹起,鳥居派代表鳥居清長與當時專畫楚楚可憐少女風格的鈴木春信不同,他吸取北尾重政的特色,將美女改為修長玉立、寫實健康的女性形象,具備開朗華美神韻。同時期的喜多川歌麿也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製了許多以面部為主的美人畫。

Ferryboat_on_the_Rokugo_River_by_Torii_Kiyonaga

鳥居清長《六郷渡船》

歌川豐國所繪的《役者舞台之姿繪》歌舞伎全身圖系列也在此時期受到矚目,他與弟子更一躍形成浮世繪最大畫派「歌川派」。而後,葛飾北齋 (葛飾北斎) 《冨嶽三十六景》系列、歌川廣重《東海道五拾三次》等大作則確立了浮世繪中「名所繪」風景畫風格,更進而對近代西洋藝術史造成直接影響,引起Japonisme旋風。而本次展覽另一看點則是將同時展出三大浮世繪系列逸品,包括鈴木春重《雪月花》、東洲斎写楽《曽我五郎と御所五郎丸》以及歌川国芳《蛸の入道五拾三次》。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斎《冨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

由於機會難得,預計將會吸引不少人潮前往。為了控制人流,確保觀賞品質,主辦單位謝絕現場購票,如欲參觀一律採取網路購票。票價為800日圓至1,600日圓不等,詳情可至官網查詢。

用浮世繪產生器打造自己的浮世繪畫作

當然,浮世繪創作世界博大精深,為了讓一般人快速了解浮世繪魅力,展覽主辦也開發「浮世繪產生器」,只要動動小巧思,就能在短時間創建一幅專屬自己的浮世繪巨作!

未命名-2_8

進入浮世繪產生器頁面,便能看到主辦單位將多張知名浮世繪拆解成背景、人、動物、鬼怪、其他、文字等元素,讓大家可以隨心所欲選擇元素的組成和擺放位置。產生器還支援了元素放大、複製、鏡射、多種字體與自選顏色等功能,對於設計與編排版面而言相當自由。完成帶有自我風格的獨特浮世繪後,也能夠下載兩種尺寸的圖片,並分享到Twitter和Facebook,邀請更多朋友一起同樂。製作浮世繪點此進

浮世繪產生器官方示範圖-

The UKIYO-E 2020

展期:2020.07.23(四)~2020.09.22(二)

地點:東京都美術館(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8-36,上野動物園旁)

開館時間:開館日09:30~17:30

https://ukiyoe2020.exhn.jp/

文/Mei Chi

編輯/Ian Liu

資料來源/ukiyoe202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開展!一探陳進、郭雪湖、林之助等51位膠彩創作者作品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開展!一探陳進、郭雪湖、林之助等51位膠彩創作者作品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於2024年10月12日至2025年2月2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以膠彩畫在材質與繪畫追求上既東可⻄的特質為本,依循官辦美展及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概括發展處境與面對方式,呈現膠彩畫在臺灣落地化的表現樣貌。總計展出日治時期迄今共51位膠彩名家,約146件作品,呈現橫跨百年之溯源與變革。

此次展覽中,展名「喧囂的孤獨」概括了膠彩畫在臺灣發展之過程,名稱幾經流變:日治時期稱為東洋畫或日本畫,1946年後曾以國畫為名棲居於展覽體系,隨後的正統國畫之爭促使藝術家林之助以膠彩畫的中性定名,試圖調和藝術與政治現實的兩難——不同命名隱現內外時空的推移變遷,惟畫家們在動盪之中仍展現持靜創作、持守畫域與傳承畫法的專注以對。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自2024年10月12日至2025年2月2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自2024年10月12日至2025年2月2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膠彩畫清雅絢麗兼蓄,基本以紙或絹為底,透過動物膠調和礦物質顏料或其他天然材質,如水干顏料、土質顏料、金銀泥、胡粉、明礬等進行敷彩,有時畫面亦會加入金屬箔的運用。繪畫工序也較為固定,通常需經構思到寫生、下繪、轉寫、賦色等步驟,配合膠料乾燥的等待也增添其獨有的時間特質。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本次展覽選件橫跨日治時期至當代新作,共51位膠彩創作者、146件作品。展區主要依循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而劃分,共區別為:「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與「續開展|多貌」,呈現膠彩畫在臺灣落地化之後的表現樣貌,並體現畫種本質中涵藏不同表現的創作包容性。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北美館)

1927年起舉辦合計16屆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及「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鼓勵以在地風土為觀察對象。此時的東洋畫兼有以南畫為名的水墨,及注重色彩表現的日本畫,許多臺灣人更赴外學習當時新鮮時髦、具日本氣質的繪畫形式。鄉原古統曾擔任臺展東洋畫部第一至第九回審查員,也是為臺灣東洋畫教育奠基的啟蒙導師,其《麗島名華鑑》、《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等作品具有用筆細密、設色妍麗的特點;前者以優雅細膩的筆法記錄臺灣珍奇花草,後者則借用江戶時代浮世繪的表現風格,呈顯1920年代臺北今昔交會的重要地景與城市景觀。

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1920年代,膠彩、紙本, 21.7 × 18.7 cm(×9)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1920年代,膠彩、紙本, 21.7 × 18.7 cm(×9)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鄉原古統,《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1920年代,膠彩、紙本,21.7 × 18.7 cm(×1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鄉原古統,《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1920年代,膠彩、紙本,21.7 × 18.7 cm(×1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陳進與郭雪湖皆曾受教於鄉原古統,將傳統東洋畫與本土審美價值帶往另一層次。陳進赴日後曾拜近代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為師,其代表作《悠閒》以一側臥雕花眠床的女子為題,描寫對象雖為畫家的姊妹,卻也是陳進自己的心緒投射;此作於2010年經北美館修復整理,重現框裱側面及背後絹布折入的隱藏畫面,更可看出床兩側紗幔的延伸花紋、上方整排精細彩色流蘇等畫中原先未見之細節。《圓山附近》則為郭雪湖參加第二回臺展獲特選的作品,他透過寫生的方式描繪臺北圓山附近的劍潭山,並在畫面內安排種類多樣、布局繁密的植被綠蔭;圖中呈現蒼翠蓊鬱的細緻色調,是日治時期受鼓勵之地方色彩主題的代表作之一。兩位畫家承先啟後的視野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影響深厚。

陳進,《悠閒》,1935,膠彩、絹本,152 × 169.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陳進,《悠閒》,1935,膠彩、絹本,152 × 169.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膠彩、絹本,94.5 × 188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膠彩、絹本,94.5 × 188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戰後統治權更替帶來新的文化情境,較常裝裱於木框上作畫的膠彩畫和直式掛軸的傳統水墨畫並列於國畫部,在取材、色彩及筆線上的表現,都呈現差異的視覺樣貌,其後於1950年代引發正統國畫之爭,1963年的省展進而將國畫部拆分為一部與二部。其實當時因時局與重新接觸水墨之故,發展出不少親傳統山水筆意的膠彩作品,亦重新嘗試墨與線表現的可能性。陳敬輝《東海邊色》雖有局部設色,但主要運用墨色與暈染,繪就出山巒疊嶂與水色朦朧的景致,加以淡雅敷彩綴於海景之上,頗具詩意的筆墨趣味。此外,現代主義抽象畫風的興起也刺激藝術家嘗試不同於過往的畫面布局,如在溫長順《形象風景》之中可見滲入立體派的分割技法,將風景稜角轉為多彩強明的幾何色塊,搭配阡陌橫斜的取景方式與線條運用,流露出涵攝西畫風格的傾向。

陳敬輝,《東海邊色》,1957,膠彩、絹本,51.5 × 73公分,長流美術館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陳敬輝,《東海邊色》,1957,膠彩、絹本,51.5 × 73公分,長流美術館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溫長順,《形象風景》,1960,膠彩、紙本,48 × 69公分,藝術家家屬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溫長順,《形象風景》,1960,膠彩、紙本,48 × 69公分,藝術家家屬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1972年的中日斷交與隔年國畫二部無預警取消等事件,使膠彩畫逐漸面臨傳承上的艱難。為爭取官方展覽會的發表空間與大眾的理解,林之助在1977年提出「膠彩畫」這個定名,期盼重新定錨於媒材範圍內的表現可能。本次展覽共計展出林之助的6件作品,反映他在突破畫種傳統的企圖下所做出的嘗試:《小閒》筆線工整、構圖簡潔,《冬日》進一步以理性的幾何形狀構成畫面空間,再到形象漸趨簡化、具現代性實驗特質的《暮紅》,1976年的《曇花》卻又捨棄了單純化、抽象化的造型,重回畫家一貫堅持的寫生精神。在此轉折之中,可見他曾廣納東、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及技法,為作品另闢新貌,之後則逐漸復歸到寫實的風格表現。

林之助,《小閒》,1939,膠彩、紙本,195.5 × 15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林之助,《小閒》,1939,膠彩、紙本,195.5 × 15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林之助,《冬日》,1941,膠彩、紙本,141 × 147.5 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林之助,《冬日》,1941,膠彩、紙本,141 × 147.5 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林之助,《暮紅》,1963,膠彩、紙本,44.7 × 49.4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林之助,《暮紅》,1963,膠彩、紙本,44.7 × 49.4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林之助自1985年起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教導膠彩畫課程,是臺灣高等教育建立膠彩畫教學制度的開始;詹前裕承續林之助離校後的膠彩教學體系,並逐步擴及課程於各個學制、舉辦夏令營等形式推廣相關創作與觀念。《金色大峽谷》一作表現詹前裕遊歷美國大峽谷時的感動,畫中天空與山水部分以金箔捕捉絢爛的光彩,山谷部分則以皴法營造肌理,創造出具當代精神的金碧山水。另一方面,探求更多知識的企圖更引動新一波的赴日留學,補上對戰後日本畫發展過程與多樣技法的學習,並將之帶回臺灣,如李貞慧受林之助啟蒙而對膠彩興趣濃厚,畢業後到日本筑波大學深造,鑽研礦物顏料特性及金銀箔的特殊運用。其作品《紅藤》將箔材融入畫面,再加以擦洗形成木樹的肌理變化,配合紅、黑色調對比與雲母礦的組合,使得畫面細膩地突顯礦物顏料的晶體折映。

詹前裕,《金色大峽谷》,1995,礦物質顏料、金箔、銀箔、砂子金、紙本,99 × 189公分,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詹前裕,《金色大峽谷》,1995,礦物質顏料、金箔、銀箔、砂子金、紙本,99 × 189公分,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李貞慧,《紅藤》,1991,動物膠、彩料、銀箔、紙本,146 × 91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李貞慧,《紅藤》,1991,動物膠、彩料、銀箔、紙本,146 × 91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而今,膠彩創作者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技法風格,反而分從水墨或西畫的材質特性中覓尋靈感。潘信華就讀臺北藝術大學時主修水墨,其後跳脫傳統框架限制,加入膠彩的繪畫語言,在《鋼筋花卉-咸豐草》中他將建築工地看到長在鋼筋水泥中的小花,與古代文人畫中常作為道德標榜與心靈寄託的太湖石轉化對應。曾建穎的創作從佛教造像風格研究開始,其2010年的作品《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融合白描線法與膠彩傳統的「盛上」技法,將顏料厚疊堆高,塑造浮雕般的立體感,100幅情境各異的手勢隱喻人類各種慾望。循著時空環境的發展可見膠彩畫於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來回辯證,同時也是創作者探索自身情感與存在環境的當下回應——透過本展,期待膠彩畫的未來可以寬廣開放、隨遇而安。

潘信華,《鋼筋花卉-咸豐草》,2021,礦物彩、紙本,150 × 46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潘信華,《鋼筋花卉-咸豐草》,2021,礦物彩、紙本,150 × 46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曾建穎,《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局部),2010,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箔、銅箔、銀箔,23.5 × 15.5 cm(×100)公分,德瑞森莊園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曾建穎,《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局部),2010,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箔、銅箔、銀箔,23.5 × 15.5 cm(×100)公分,德瑞森莊園收藏。(圖片提供: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展期:2024.10.12-2025.2.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展覽室

資料提供|北美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位於桃園市龜山區的「龜山植藝實驗所」改建自一棟廢棄美式老洋房,前身曾作為一代名人故居、餐廳、幼兒所等,見證地方自然景觀變遷與人文歷史推移。在經過數月整修後,「龜山植藝實驗所」結合森林意象、主題展覽、市集與體驗活動,邀請大家走入老屋、聆聽故事,重新以從容的腳步與目光丈量生活。

廢棄美式洋房優雅重生,探討理想生活樣貌

成立於台中的「留白計畫」團隊,2024年發起「城市計畫」投入社區營造,並透過土地活化、空間再造與社區設計,打造理想的生活體驗與社區服務。而深耕林口、龜山的建設品牌「立陽開發」率先響應參與「城市計畫」,攜手探討城市設計、租售屋體驗與永續實踐的平衡,將部分都市開發成本投入至城市與社區有益的設計中。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立陽開發、聯鑫不動產與留白計畫團隊共同梳理現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打造充滿地方歷史記憶的森林老屋。(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首個「城市計畫」以[X-iSLAND]為題,X象徵未知與無限的指標、iSLAND作為乘載實踐的載體,[]則以空間收納對地方實踐的實驗與創意企劃。「龜山植藝實驗所」作為本計畫的第一個項目,由「城市計畫」與在地團隊共同投入,重整並重啟廢棄老屋,將自然地景與人文歷史融入這座始建於1991年的美式洋房,以新舊共榮的姿態敞開大門,迎接舊時鄰里與新住居民。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龜山植藝實驗所」重整並重啟廢棄老屋,以新舊共榮的姿態敞開大門,迎接舊時鄰里與新住居民。(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龜山植藝實驗所」開幕亮點介紹

01 圍繞植物而生的森林老屋

龜山植藝實驗所由「合風蒼飛設計」打造,專注於「始終根植於土地的事」,保留場地內根植逾三十年的老松,以原生松柏為主要樹種創造森林意象,並藉低矮植栽設計展現臺灣蕨類王國風貌。

建築外鋪設蜿蜒小路、森林步道休憩檐廊,彰顯老木屋之美、強調生活與土地的連結,打造藝術與生活體驗兼具的空間;打開老屋大門,也邀請所有對彼時彼地有獨特記憶的居民重返,編織老屋新舊故事。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林蔭庇護,漫步於蜿蜒小徑,享受城市裡的森林慢活時光。(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02 三檔植物主題展覽同步登場

龜山植藝實驗所設立策展空間「美學館」,並策劃三檔展覽,邀請藝術家從土地魅力汲取靈感,創造以「植物」為主體的展覽。作品從現代居家到野外探索,以生活痕跡與生命軌跡,展現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以「人與植物」關係為題,龜山植藝實驗所美學館展覽記錄人類生活痕跡與生命軌跡。(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植人日和》紀錄李霽、連俞涵、兔女狼、黃郁媚、孫家閎與李佩懿等五組創作者的生活樣貌,進而探索關係與自我的多元延展。此外也以「Temperature溫度物所」裝置呈現有機流線之生命樣態,並使用在地常見的蘆葦與紅磚,呼應過去因自然而生的地方特色產業。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美學館「植人日和」記錄下五組創作者充滿流動性的生活模樣。(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森林——方舟計畫》展出藝術家賴怡璋之作品,其以龜山石雲步道原始森林,以及地方歷史流變為線索,將原生植物帶入老屋,打造成一艘融合文化與自然的方舟,見證本地的改變與重生。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森林——方舟計畫》拔地而起,藝術家賴怡璋於展間中創造屬於龜山的森林方舟。(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所有的週而復始都是新生混著腐朽》則展出「一隅有花」創辦人張柏韋以攝影與錄像作品捕捉植物生命的各個階段,紀錄盛開與凋謝、枯葉中蘊含著新生的力量。同時也創作手工石膏版畫,以柔軟的植物與堅硬的石膏詮釋生死的一體性。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凝視生與死的一瞬之事,以堅硬的石膏中留下柔軟植物的永恆印記。(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03 「Slow Motion慢閃祭」首個市集登場

此外,龜山植藝實驗所還策劃「Slow Motion慢閃祭」,以一系列多元體驗引領大家探索老屋重生與這座都市中的綠意森林,並藉由深度交流重新思考緩慢生活與永續價值。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在森林老屋中放慢生活步調,感受靜默植物帶來的能量。(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Slow Motion慢閃祭」首場市集「森織島」於10月12日至13日登場,由在地團隊Taoyuanother籌劃,匯聚了多個極具特色的生活品牌,包含YUORI氣味研製部、不停作飾、Winter Day、流蘇花園,以及Skono手作司康專賣等在地美食,還有「龜啤王精釀吧」帶來清爽品酒體驗,共同編織出龜山獨特的生活風貌。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森織島」市集由桃園在地團隊Taoyuanother籌劃,匯聚多個地方生活品牌。(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04 藍磚泳池化身慢活咖啡廳

而在市集旁的舊泳池區,也設置「RëBORN CAFE」泳池咖啡廳,提供多樣化的冷萃咖啡,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中,一邊欣賞昔日藍磚泳池痕跡,一邊以慢活步調品嚐美食與飲品。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RëBORN CAFE 泳池咖啡廳提供多樣特色飲品。(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碎石與植被妝點泳池景觀。(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05 以「老松」為主調的專屬香氛禮盒

除了以視覺與觸覺感知森林老屋的魅力,此次龜山植藝實驗所也邀請到香氛品牌「HANSCHIU」打造專屬香氛禮盒,將場域的自然與歷史氣息凝聚成一份嗅覺盛宴。禮盒包含鶯歌陶泥手工擴香石和複方精油擴香,特調複方香氛以「老松」為主調,呈現深邃沉穩的木質香氣,如同在鬱鬱蒼松下漫步。臺灣香杉帶來清新,蕨葉與泥土散發濕潤氣息;冷杉與喜馬拉雅雪松增添層次感;廣藿香則為整體香氛注入大地般的穩定與平靜,重現龜山植藝實驗所的自然氛圍,讓人彷若置身於龜山的悠然自然中。

桃園「龜山植藝實驗所」老屋優雅重生!植物主題展覽、泳池咖啡廳、慢活市集重新定義都市生活
香氛品牌HANSCHIU打造專屬香氛禮盒。(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 X-iSLAND ]REBORN龜山植藝實驗所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東路88號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17:00

更多關於[ X-iSLAND ]REBORN龜山植藝實驗所的活動及展覽相關訊息,請關注官方社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