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偶戲館」換新裝!彡苗用空間語彙與世界藝術接軌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大家曾經造訪過「台北偶戲館」嗎?2004年8月由臺原藝術文化基⾦會董事⻑林經甫先⽣,將自己熱愛偶戲藝術的數十年收藏,委由台北市政府成立保存和對外開放的展覽之處,而有「台北偶戲館」的誕生,並以展出台灣傳統偶戲與偶戲歷史為主軸。歷經16年都沒有改變過館內設計,直到2020年,才好不容易爭取到經費,邀請彡苗空間實驗團隊(以下簡稱為彡苗)協助,讓台北偶戲館呈現截然不同的新樣貌。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一直在偶戲領域發展、甚至定居匈牙利再回台接任偶戲館的館長許嘉芬說:「偶戲是一種包含有形和無形的表演藝術,它一直在所有表演藝術的最前面,我在歐洲時,常聽到他們說:『偶戲底下沒有新鮮事』,意思是偶戲是最早被放進視覺藝術的表演,是前衛劇場的代名詞,所有東西都在偶戲裡被實驗過了。」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困惑,到底什麼是偶戲?其實,什麼都可以是偶戲,小到看不見的想像物、手指、玩偶、布袋戲、魁儡、皮影到物件等,但過去台北偶戲館,只聚焦在中國/台灣的傳統偶戲,看遍歐洲偶戲館的館長語重心長的說:「偶戲館,不能只看到台灣而沒有世界,把台灣偶戲放在世界的脈絡下,才會發現它很重要,偶戲很獨特的魅力和特殊性才會被突顯出來。」

134210692_1052101178607845_349939173012802928_o (1)
從最古老的世界偶戲開始,告訴大家世界各地偶戲的起源

負責這次空間改造的設計彡苗說:「偶戲館當時面臨的困境是,它的地點有點尷尬(編註:真的不好找),除了學生固定校外參觀的行程外,能不能增加更多自主來館的人。」當然也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對偶戲感興趣。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第一步 改變場館動線

原本場館設計,最大的問題是,館內動線不流暢,許嘉芬2017年接任館長職位,她提及未改善前的狀況:「館內昏暗的燈光,真的很難吸引人家走進來,整個空間都是飽滿的顏色、牆面密密麻麻的歷史文化的敘述文字,很多、很難閱讀。」更不用說來館參觀70%是小朋友,完全沒有為主要使用者著想。

他們開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空間打開,彡苗表示:「以前展品,因為動線問題,沒有被好好對待,我們試著從視覺、聽覺到空間,把過去和現在新的想法梳理出簡單、容易懂的脈絡。」他們用空間的尺度感、光影和色彩,把世界和傳統偶戲的不同面向整合在一起,讓來的人可以順著動線走,從淺而深的慢慢理解偶戲,自然而然覺得有趣好玩,逛完一圈離開後,真的覺得對偶戲有更深的認識。

135202926_1052101375274492_7609319387125851320_o
巧妙利用顏色、光影和空間尺度,整合不同空間的故事

第二步 來看展也能動手玩起來

過去展館,展品豐富,但所有區域都圍上紅龍,就怕大家靠太近,碰壞展品,更別說想動手摸,改裝後,第一件事就是拿開紅龍,雖然布偶是重要的文物,還是得用玻璃保護,但場館裡多了很多讓大家動手操作的互動設備

1. 世界偶戲地圖:

進館會馬上看到一幅巨大世界地圖,可以聽到30秒,對當地偶戲的簡短介紹,一開頭,它會用當地語言說出「偶戲」這個詞的發音。這真的是館方邀請世界各地朋友協助,東歐、非洲等讓人意想不到的語言發音,還與遠在西雅圖的專家合作,思考如何把困難的內容,用30秒淺顯易懂的話,說出來讓大家印象深刻。

 2. 工尺譜音樂牆

轉進館內,會看到他們把偶戲後台,會使用到的樂器,全部擺在牆上,還有偶戲裡才會出現的公詞譜: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同於五線譜),巧妙的把樂譜做成互動音樂,只要把手放上去,它就會發出特定樂器聲響,而且7隻手無論何時加入都能同步(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嗎?到現場體驗一下,這個真的很好玩)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真的能聽到偶戲後台樂器的聲音,而不是擺在那裡「被看」的展品

3. 布袋戲舞台

這裡還有一個真實的布袋戲舞台,只要一走上舞台,音樂、口白、布幕都會連動,可以在舞台上拿著布偶操作,真的演一齣布袋戲。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這請製作偶戲舞台職人特別打造,而且還是情義相挺的免費製作

第三步 保留常設展的換展彈性

偶戲館裡除了常設展,每9個月都會有不一樣的特展推出,但對他們來說,這樣還不夠,依據前一次的經驗,這個換新裝的偶戲館,大概還會再繼續服務至少15年以上,常設展裡也必須有置換的彈性,才能讓偶戲文化「活」起來。

彡苗團隊在設計展館的時候,特別在很多區塊都保留換展的彈性:「世界偶戲櫥窗,現在雖然是匈牙利的打鬼故事,但未來一兩年後,還可以置換不同國家的傳統故事,其他展區也有加入同樣的思考,我們都認為常設展需要不斷換血,才能讓民眾有回流的機會,也才有辦法讓偶戲館更長久經營。」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偶戲館的鎮館之寶,貼金箔的戲台,偶而也會在館內在戲台上有表演活動

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應援團

新的偶戲館裡,一走入場館裡看到一匹「非洲大木偶」,那是真的從非洲運來,實際曾在當地被操作過的故事木偶,走進館內,從傳統布偶彎進世界偶戲區,這個以前偶戲館沒有的部分,都是館長拿出個人收藏、拜託朋友割愛、從世界各地借調來支援的超強應援團。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台北偶戲館

地址:台北市市民大道五段99號2樓

開館時間:AM 10:00-PM 5:00 (周一休館)

票價:全票:每人50元

館內自費項目:

1. DIY教學課程:每份酌收材料費100元

2. 劇團演出:滿50人團體可預約,每人150 元 

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展覽顧問:江武昌 褚瑞基 曾俊豪 Dmitri Carter
展覽工程統籌:渥得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展覽設計統籌:彡苗空間實驗
展覽主視覺插畫:Zozo Jhen
展覽文案彙整、版面設計:三明治工 董宇文
展覽互動機構設計:林書瑜
展覽音樂設計:一公聲藝術


聆聽世界的聲音 配音及錄製:汪世瑋 聲境有限公司
咚隆咚隆音樂牆樂手:鍾繼儀、林宸弘、任重
金光戲台 佈景繪製:李京曄
金光戲台 口白及音效製作:周祐名 王凱生
金光戲台 走景機構設計:吳泳興
偶戲技巧桌 設計及製作:三明治工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執行單位:台北偶戲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esop用「花磚」重現老台北城市記憶!攜手台灣在地團隊「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花磚」常見於台灣老屋,這些瓷磚不只是裝飾,更裝載著職人手藝和城市記憶。儘管傳統工藝逐漸凋零,仍有職人傾心守護這些屬於台灣的故事。

最近,Aesop與瓷磚工作室「爿爿花」攜手,以上千片手工花磚打造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將老台北的記憶嵌入當代日常,讓傳統工藝在青瓷綠的溫柔光澤中,折射出嶄新的生命力。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延續花磚工藝,守護城市記憶

漫步台北舊街區,多處可見老屋外牆上傳統花磚的身影,這些瓷磚或重現動物花紋意象、或描繪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每一塊都是時光與記憶的切片。數十年來,儘管台北歷經多次都更,城市樣貌劇烈變動,仍有職人細心保存花磚,及其所乘載關於家與回憶的故事——台灣在地瓷磚工作室「爿爿花」就是這樣的「記憶守護者」。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北復興SOGO店,以手工花磚濃縮老台北光景

1950年代老磚廠陸續歇業,傳統製磚工藝幾近失傳。為了將珍貴的老花磚帶入當代生活,爿爿花走進台北街頭巷弄,拍攝記錄各式老瓷磚圖騰,嘗試拼湊其歷史脈絡;同時延續傳統工藝,採手工製作花磚,以延續在地美學。此次爿爿花與Aesop合作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設計,正是對花磚所乘載的文化記憶,所提出的溫柔回應。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整間店鋪被青瓷綠籠罩,色彩靈感源自亞洲陶藝的經典色系,溫潤、沈穩且耐人尋味。爿爿花為Aesop手工打造約1,700片花磚,覆蓋店鋪的天花板、牆壁及地面,瓷磚紋樣發想自台北老宅騎樓柱子常見的花紋,將城市記憶濃縮於店內。空間中也融入錘紋與霧面玻璃材質,平衡瓷磚的堅實質感,為店內注入些許輕透感;邊角則採圓角設計,讓空間輪廓更加柔和。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以全新工法呈現經典花磚

值得一提的是,爿爿花打造瓷磚時,有別於早期乾式機械化的量產方式,改採濕式成形製法——真空加壓原土,壓入3D列印模具,再由手工切割、800°C素燒、上釉,並以1230°C高溫完成釉燒。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同時,亦融入當代技術帶來有別以往的詮釋。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作品妝點空間

店內的家具選品也值得一看,尤其是點綴水槽上方的銀色圓形壁燈,這盞鋁製燈具為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之作,約誕生於1960年代,採用實心鋁金屬製成,以簡潔線條構成扁平圓盤造型,打破傳統燈具印象,至今看來仍相當前衛。如果是Aesop忠實粉絲,應該對Charlotte Perriand一名不陌生——Aesop超人氣的木質玫瑰調「Rōzu 馥香水」,正是以她為繆思!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向來擅長透過店鋪空間轉譯街區故事,此次以花磚為引,將老台北城市記憶揉入店中,靜靜訴說台北建築的前世今生。下回造訪店鋪,不妨悉心感受藏於瓷磚中的職人手工與細膩故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春池玻璃新場域「春場」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揭開「透明孵育地」的工藝秘密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你可曾好奇這抹「透明」如何誕生?

春池玻璃將於12月打開擁有半世紀歷史的玻璃工廠,啟動全新場域「春場 SPRINGPOOL ORIGINAL FACTORY」,一處以60年玻璃實業經驗為基礎、置循環設計於核心,介於生產與展示、工業與工藝之間的開放平台。串連8大展區,集結材料、製造現場及上百件玻璃工藝品,春場領你走上從「透明之前」、「透明之間」一路行至「透明之後」的工藝之旅,窺見傳統製造業於當代發展出的嶄新樣態與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打開玻璃工廠,導入設計思維領民眾一探「透明孵育地」

繼以玻璃為核心,集結展演、選物、餐飲、零售等功能於一地的「春室」品牌版圖底定後,春池玻璃再推全新實體場域「春場」。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以玻璃工廠為基地,貫徹「一半開放,一半生產」概念的場域,由彡苗空間實驗及無氏製作合作空間設計。團隊打破製造現場及展示空間之間的界線,兩者之間僅以一面玻璃相隔——觀者一面看展,一面能隔著玻璃望見窯爐中燒紅的玻璃膏,觀察老師父們熟練俐落的工作姿態。在此,玻璃串連了產業與生活,實業與文創和諧共存一地,共築一個兼具技藝傳承、設計交流、循環教育等功能的空間。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延續工業符號,創造新舊混融的空間

舊與新在春場中無縫銜接,設計團隊一方面保留工廠原有的鋼構、管線與混凝土地坪,揉歲月痕跡於場域;另一方面則透過新介入的玻璃、金屬與木材結構,輕盈地回應空間本身的工業語彙。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展示道具也滿載設計巧思,玻璃製程中的耗材不再隱形,而是成為反映場域特質的展場質地,比如玻璃吹製管化為展架結構,耐火磚與平板玻璃被重新整理、堆疊,構築可調整的層架與平台。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考量到春場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活動,舉凡設計講座、品牌活動、實驗劇場等等,設計團隊在其中融入許多彈性、可變的設計,便於日後根據需求營造不同情境。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透明之前」到「透明之後」:揭開玻璃工藝秘密

春場也透過「玻璃鵝卵石」串起導覽體驗。每年,春池會回收超過15萬噸的廢棄玻璃,品牌將每100公克視為一「春池單位」,將被丟棄的材料重新塑形,轉化為一顆顆玻璃鵝卵石,成為春場訪客的參觀嚮導。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鵝卵石」以回收玻璃製成。(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導覽旅程以「透明之前」為始,聚焦於玻璃材質的潛能,接著推演至「透明之間」及「透明之後」,從樣品室的色料實驗、模具室的金屬肌理,到展示廳的光影折射,揭開玻璃從原料搖身一變為工藝品的歷程。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春池玻璃轉型,看傳統製造業的當代轉機

春池玻璃是傳統產業轉型值得參考的案例,創辦人吳春池於1981年成立公司,以廢棄玻璃回收處理為核心,執行代工、回收材料應用等業務,奠定注重「永續」的企業文化;而後於2011年邁入轉型,成立「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打開民眾認識循環玻璃產業的新窗口,同時透過「W春池計畫」與設計師、藝術家跨界合作,為產業注入更多創意動能及文化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的誕生,不只是延續玻璃產業輝煌時代的光輝,也是一次對傳統製造業的重新檢視——以「開放工廠」為本質,持開放思維迎接未來每一個合作、再造的可能,讓曾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玻璃製造業,在當代綻放新貌。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牛埔南路372號

試營運營業時間|2025.12.01起,週一至週六 09:30-17:30

導覽票價|自助語音導覽 現場購票$200/專人導覽 預約制$25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