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偶戲館」換新裝!彡苗用空間語彙與世界藝術接軌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大家曾經造訪過「台北偶戲館」嗎?2004年8月由臺原藝術文化基⾦會董事⻑林經甫先⽣,將自己熱愛偶戲藝術的數十年收藏,委由台北市政府成立保存和對外開放的展覽之處,而有「台北偶戲館」的誕生,並以展出台灣傳統偶戲與偶戲歷史為主軸。歷經16年都沒有改變過館內設計,直到2020年,才好不容易爭取到經費,邀請彡苗空間實驗團隊(以下簡稱為彡苗)協助,讓台北偶戲館呈現截然不同的新樣貌。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一直在偶戲領域發展、甚至定居匈牙利再回台接任偶戲館的館長許嘉芬說:「偶戲是一種包含有形和無形的表演藝術,它一直在所有表演藝術的最前面,我在歐洲時,常聽到他們說:『偶戲底下沒有新鮮事』,意思是偶戲是最早被放進視覺藝術的表演,是前衛劇場的代名詞,所有東西都在偶戲裡被實驗過了。」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困惑,到底什麼是偶戲?其實,什麼都可以是偶戲,小到看不見的想像物、手指、玩偶、布袋戲、魁儡、皮影到物件等,但過去台北偶戲館,只聚焦在中國/台灣的傳統偶戲,看遍歐洲偶戲館的館長語重心長的說:「偶戲館,不能只看到台灣而沒有世界,把台灣偶戲放在世界的脈絡下,才會發現它很重要,偶戲很獨特的魅力和特殊性才會被突顯出來。」

134210692_1052101178607845_349939173012802928_o (1)
從最古老的世界偶戲開始,告訴大家世界各地偶戲的起源

負責這次空間改造的設計彡苗說:「偶戲館當時面臨的困境是,它的地點有點尷尬(編註:真的不好找),除了學生固定校外參觀的行程外,能不能增加更多自主來館的人。」當然也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對偶戲感興趣。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第一步 改變場館動線

原本場館設計,最大的問題是,館內動線不流暢,許嘉芬2017年接任館長職位,她提及未改善前的狀況:「館內昏暗的燈光,真的很難吸引人家走進來,整個空間都是飽滿的顏色、牆面密密麻麻的歷史文化的敘述文字,很多、很難閱讀。」更不用說來館參觀70%是小朋友,完全沒有為主要使用者著想。

他們開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空間打開,彡苗表示:「以前展品,因為動線問題,沒有被好好對待,我們試著從視覺、聽覺到空間,把過去和現在新的想法梳理出簡單、容易懂的脈絡。」他們用空間的尺度感、光影和色彩,把世界和傳統偶戲的不同面向整合在一起,讓來的人可以順著動線走,從淺而深的慢慢理解偶戲,自然而然覺得有趣好玩,逛完一圈離開後,真的覺得對偶戲有更深的認識。

135202926_1052101375274492_7609319387125851320_o
巧妙利用顏色、光影和空間尺度,整合不同空間的故事

第二步 來看展也能動手玩起來

過去展館,展品豐富,但所有區域都圍上紅龍,就怕大家靠太近,碰壞展品,更別說想動手摸,改裝後,第一件事就是拿開紅龍,雖然布偶是重要的文物,還是得用玻璃保護,但場館裡多了很多讓大家動手操作的互動設備

1. 世界偶戲地圖:

進館會馬上看到一幅巨大世界地圖,可以聽到30秒,對當地偶戲的簡短介紹,一開頭,它會用當地語言說出「偶戲」這個詞的發音。這真的是館方邀請世界各地朋友協助,東歐、非洲等讓人意想不到的語言發音,還與遠在西雅圖的專家合作,思考如何把困難的內容,用30秒淺顯易懂的話,說出來讓大家印象深刻。

 2. 工尺譜音樂牆

轉進館內,會看到他們把偶戲後台,會使用到的樂器,全部擺在牆上,還有偶戲裡才會出現的公詞譜: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同於五線譜),巧妙的把樂譜做成互動音樂,只要把手放上去,它就會發出特定樂器聲響,而且7隻手無論何時加入都能同步(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嗎?到現場體驗一下,這個真的很好玩)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真的能聽到偶戲後台樂器的聲音,而不是擺在那裡「被看」的展品

3. 布袋戲舞台

這裡還有一個真實的布袋戲舞台,只要一走上舞台,音樂、口白、布幕都會連動,可以在舞台上拿著布偶操作,真的演一齣布袋戲。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這請製作偶戲舞台職人特別打造,而且還是情義相挺的免費製作

第三步 保留常設展的換展彈性

偶戲館裡除了常設展,每9個月都會有不一樣的特展推出,但對他們來說,這樣還不夠,依據前一次的經驗,這個換新裝的偶戲館,大概還會再繼續服務至少15年以上,常設展裡也必須有置換的彈性,才能讓偶戲文化「活」起來。

彡苗團隊在設計展館的時候,特別在很多區塊都保留換展的彈性:「世界偶戲櫥窗,現在雖然是匈牙利的打鬼故事,但未來一兩年後,還可以置換不同國家的傳統故事,其他展區也有加入同樣的思考,我們都認為常設展需要不斷換血,才能讓民眾有回流的機會,也才有辦法讓偶戲館更長久經營。」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偶戲館的鎮館之寶,貼金箔的戲台,偶而也會在館內在戲台上有表演活動

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應援團

新的偶戲館裡,一走入場館裡看到一匹「非洲大木偶」,那是真的從非洲運來,實際曾在當地被操作過的故事木偶,走進館內,從傳統布偶彎進世界偶戲區,這個以前偶戲館沒有的部分,都是館長拿出個人收藏、拜託朋友割愛、從世界各地借調來支援的超強應援團。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台北偶戲館」換裝新開張

台北偶戲館

地址:台北市市民大道五段99號2樓

開館時間:AM 10:00-PM 5:00 (周一休館)

票價:全票:每人50元

館內自費項目:

1. DIY教學課程:每份酌收材料費100元

2. 劇團演出:滿50人團體可預約,每人150 元 

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展覽顧問:江武昌 褚瑞基 曾俊豪 Dmitri Carter
展覽工程統籌:渥得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展覽設計統籌:彡苗空間實驗
展覽主視覺插畫:Zozo Jhen
展覽文案彙整、版面設計:三明治工 董宇文
展覽互動機構設計:林書瑜
展覽音樂設計:一公聲藝術


聆聽世界的聲音 配音及錄製:汪世瑋 聲境有限公司
咚隆咚隆音樂牆樂手:鍾繼儀、林宸弘、任重
金光戲台 佈景繪製:李京曄
金光戲台 口白及音效製作:周祐名 王凱生
金光戲台 走景機構設計:吳泳興
偶戲技巧桌 設計及製作:三明治工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執行單位:台北偶戲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退休生活準備理想衛浴!簡任欣建築師以優雅細緻風格 X 無障礙機能入主改造老屋浴廁

隨著都市發展,房價日益高漲,在換新屋的難度增高時,老屋改造的話題更為熱議,從居家到風格店舖皆可見老屋改造的空間設計案例,也受到廣泛的歡迎。在台灣,老屋改造的屋齡大致落在 20 至 50 年,撇除屋齡,老屋所處區位開發密度低,也較鄰近於市中心,機能發展完善成熟,地理優勢強,相較新成屋的坪數也有著較舒適的空間尺度,透過空間設計師將機能重新調整,更溢注生活美學於其中。

翻玩材料解決空間問題

位於台北的源務工事室內設計,由新生代建築師簡任欣創辦,試圖以材料作為設計核心,建構出一幢幢舒適簡潔的居家生活空間。對簡任欣而言,每種材料皆散發出不同的質感氛圍,「像是常見材料,我們會認為木材質溫潤,石材表現出堅硬,金屬擁有細緻、堅固的質感。」,簡任欣接著解析每種材質的特性如何影響其實用性機能,他指出每種材料的力學表現不同,因此認識材料是設計師非常重要的基礎,如:木質帶點軟、石材在堅硬中帶脆,若使用在錯誤的地方,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金屬同時兼具堅硬與韌性,各材質的使用量或厚度也帶來迥異的表現形式。

TT

玩轉材料的他,對於各材質的解讀並非一成不變,簡任欣建築師也以老屋獨有的內部材料舉例,「老屋有時可能會有一些窗花、木構造,甚至較為質樸的磨石子地坪, 這些材料都散發著現代材料難以取代與複製的美感,是我們在老屋翻新的過程中,會想要保留加以再利用的材質元素。」更進一步提出,「建築師或設計師的任務與趣味所在,便是如何整合運用、搭配材料於建築外觀、室內空間內部,使材料各司其職、發揮優點,建構出建築物的外觀與內部,達到美感比例和諧,且機能完善的狀態。」言談中,可看出建築師對於以設計解決空間挑戰的熱愛與成就感。

TT

老屋翻修首重衛浴空間

當前以住宅作品為多的簡任欣建築師坦言,老屋翻修的需求於台灣不在少數,理性的他優先處理實務層面,「過往的管線材質大多選用易於生鏽的鐵、鍍鋅,使水滲入牆壁間,而數十年前施作的防水層可能已失去效果,進而造成老屋漏水或壁癌;另一方面,老屋以往的電力需求不比如今各式電器的用電量,在翻新老屋的過程中,我們就會需要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例如電線可能會需要用到較高負荷的規格。」

TT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止於兼顧空間的實用機能,當代人的生活習慣、使用偏好與情感需求也應在老屋翻修時被照顧,「現代人看待衛浴空間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如廁淋浴的場域,更是淨化自己心靈、獨處面對自己的療癒所在,所以衛浴空間改造對老屋翻修來說,是我們非常重視的設計。」簡任欣建築師道出時代趨勢的變化,並揉合裝修設計的經驗,帶來具體建議,「因為衛浴空間牽扯水、電、公共管線的因素較客廳、主臥室複雜得多,一但施作後不易更動,因此衛浴空間的改造是老屋翻新的首要重點,才能在後續得以達到實用性與美觀兼具的效果。」

退休宅的理想衛浴

在陳公館住宅設計案裡,簡任欣便針對浴廁空間做了大幅度的改造,「屋主是一對即將從醫院退休的夫婦,孩子皆成年離家,內部空間有了餘裕,希望能夠藉由這次裝修的過程調整格局,讓房屋內部空間達成健康、安全、舒適的目標,亦期望為未來老後準備無障礙浴廁。」為此,簡任欣建築師拓大了衛浴基地空間、以磁磚型排水孔取代門檻設計,避免絆倒風險,也加大門寬至 90 公分,使得未來屋主即使需要使用助行器或輪椅進出廁所也無虞,並改良為拉門的設計方便進出。在空間的設計上,淋浴區與馬桶之間設有半牆體,一方面在淋浴時可以阻擋水氣噴濺至乾區,也提供了一個穩固的結構,讓未來安裝扶手時有立面基礎,沐浴、如廁都能夠安全的使用。

TT
TT

「這次格局的更動同時也會移動馬桶位置,影響原有管線走向,為配合新馬桶管線,通常需要墊高地板,我們這次選用的是 TOTO 壁排式的馬桶,特色在於其排水走在牆壁內,因此就可以達到不用墊高地平的做法,讓淋浴間、馬桶到主臥室的地坪沒有高低落差。」壁排式馬桶尤其考驗設計師對於工程施作的掌握度與設計精度,相較於一般馬桶會複雜許多;除此之外,本案在陳公館其實改造了兩間衛浴,由空間平面圖可知兩間廁所彼此比鄰交錯,建築師發揮巧思,將兩座壁排馬桶設計為共用管線與牆體,因而大大地節省了空間佔用比例,甚至得以在馬桶上方規劃壁龕收納空間,藉此也可看出簡任欣建築師的功力所在。

TT
TT

機能到位,美學不可或缺

陳公館住宅設計案視覺則以素雅為基調,在牆體與地坪選用近似的大地色調防滑磁磚,透過分割磁磚為不同尺寸後排列,展現磁磚材料的獨有特色,而非轉換磁磚或跳色增加視覺效果,期望帶來內斂優雅的變化性,也產生延伸、放大空間感。TOTO 馬桶的選用也不只實用性考量而已,「這款馬桶外觀造型圓潤,呼應整體空間的溫和舒服調性;也因壁掛式馬桶不會與地接觸的優勢,使得它就如同即將降落在地,但又還沒降落的懸浮感,塑造出輕盈的視覺。」

以退休宅為出發點的老屋翻修,更以匠心獨運的創新做法在機能與美學間取得平衡,簡任欣建築師以新時代的設計觀點回應生活需求,成為樂齡族群的理想衛浴新佳作!

TT

文字 / Diane Tang

攝影 / 李明宜

圖片提供 / 源務工事室內設計

在人造丘陵上「實測」露營用具?日本KiKi建築事務所操刀Snow Peak新店:木構支撐混凝土坡面,藏回歸自然3大寓意

在人造丘陵上「實測」露營用具?日本KiKi建築事務所操刀Snow Peak新店:木構支撐混凝土坡面,藏回歸自然3大寓意

由日本KiKi建築事務所操刀的Snow Peak蘇州新店,以高低木構結合混凝土坡面,在逾180坪寬闊空間中「掀起」一角、向上構築丘陵地景,賦予室內購物行程「回歸大地,置身林野」之感。本篇帶你認識KiKi雙人團隊及其創作理念,同步揭開3個埋藏設計圖裡的人地共生寓意。

日本高端露營用具品牌Snow Peak近期於蘇州開設全新多功能實體門市,從有如大型斜坡的獨特外觀到多樣商品的展示方式皆引人注目。店鋪選址當地古城區核心商圈美羅百貨新區店,攜手同樣來自日本的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KiKi ARCHi)進行空間設計。團隊主力關佳彥以品牌核心理念「野遊人生」為題,透過極簡、抽象的設計語言勾勒山林地形。並在販售露營裝備、戶外服飾和野遊工具的同時,融入Snow Peak Cafe專屬咖啡角落,打造集體驗、休憩與購物機能於一體的複合空間。

Snow Peak蘇州美羅百貨新區店門市。(圖片提供:KiKi ARCHi)
Snow Peak蘇州美羅百貨新區店門市。(圖片提供:KiKi ARCHi)
集多種機能於一體的複合空間不僅提供購物與場景體驗,更設有Snow Peak Cafe專屬咖啡角落。(圖片提供:KiKi ARCHi)
集多種機能於一體的複合空間不僅提供購物與場景體驗,更設有Snow Peak Cafe專屬咖啡角落。(圖片提供:KiKi ARCHi)

兼備理性和感性,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何以得名?

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由建築師關佳彥(Yoshihiko Seki)與穐吉彩加(Saika Akiyoshi)在2013年創立。其名「KiKi」日文發音釋義為一種判斷美感與價值的敏銳直覺,指向對各領域事物的精通、造詣與獨到見解,且啟發了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邏輯思考與抒情韻味兼備的創作——將外界感性經驗與自身知識體系結合,內化為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繼而滲透至空間的精神、形態、結構、肌理等亦虛亦實的維度之中。辦公室設於東京、北京和上海,作品足跡遍及日本、中國、美國等國諸多城市,從建築、造園、室內設計、裝置到新媒體藝術等項目類型均有涉獵,亦曾獲日本JCD商業空間設計獎、iF設計獎等大獎肯定。

關佳彥(左)與穐吉彩加(右)共同創立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提供:KiKi ARCHi)
關佳彥(左)與穐吉彩加(右)共同創立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提供:KiKi ARCHi)

拆解「人造丘陵」3大寓意

#01 回歸大地,感受腳下世界

Snow Peak蘇州新店坐落於商場一樓,建設總面積達628平方公尺。然四周圍繞高奢品牌、中央貫穿既有通道和電梯等難以排除的因素卻為整體規劃帶來多重挑戰:如何首先保持空間完整性,進而組織流暢動線回應商業環境調性,以確保品牌定位的準確表達?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反過頭來汲取靈感自上述特殊場地條件中,從自然界不斷變化的地貌發想,援引「高低差」概念,利用混凝土鑄造人工坡度,彷彿在平地掀起丘陵般為商場注入生機,同時激發新鮮感和探索性,提醒人們適時回歸大地,感受腳下世界。

基地中央貫穿商場主通道是設計上的一大考驗。(圖片提供:KiKi ARCHi)
基地中央貫穿商場主通道是設計上的一大考驗。(圖片提供:KiKi ARCHi)
團隊需通過設計聯繫兩側動線,並盡可能保持空間的整體感。(圖片提供:KiKi ARCHi)
團隊需通過設計聯繫兩側動線,並盡可能保持空間的整體感。(圖片提供:KiKi ARCHi)
店鋪總面積達628平方公尺,居高俯視相當壯觀。(圖片提供:KiKi ARCHi)
店鋪總面積達628平方公尺,居高俯視相當壯觀。(圖片提供:KiKi ARCHi)
開放坡面與散置其上的木製展台、坐具引發自然劇場想像。(圖片提供:KiKi ARCHi)
開放坡面與散置其上的木製展台、坐具引發自然劇場想像。(圖片提供:KiKi ARCHi)

#02 互為表裡,在傾斜中體現平衡哲學

當起伏的坡面已然構成開放、自由而通透的基礎,陳列部分便依循「木」元素開展,寫意呈現山間林木、露營柴火意象。高低錯落的木樁既扮演展台、坐具任消費者隨機使用,坡地下方支撐亦可見其直立身影;它們自上而下穿過坡地,成為連結人、商品、空間與自然的載體,於一片靜態之中帶動無形的交流。

高低木構穿過坡地,成為連結人、商品、空間與自然的載體。(圖片提供:KiKi ARCHi)
高低木構穿過坡地,成為連結人、商品、空間與自然的載體。(圖片提供:KiKi ARCHi)

坡地與密林於是形塑出擁有許多「面」與「線」交叉的主體結構,在縱向視覺上化為「表」與「裡」兩層語境——表,為面向大眾的體驗場域,造就有別於他的選購路徑;裡,僅作景觀空間,以碎石和燈光點綴。外在形式看似不同的兩者,實際上彼此貫通,相輔相成。從特定角度望去有如地質斷層的切面,體現了時間與空間的錯雜、色彩與肌理的碰撞,以及人工介入自然並從中尋得的平衡哲學。

面向大眾的體驗場域裡側以碎石和燈光點綴,延伸為景觀空間。(圖片提供:KiKi ARCHi)
面向大眾的體驗場域裡側以碎石和燈光點綴,延伸為景觀空間。(圖片提供:KiKi ARCHi)

#03 詮釋「都會健行」野趣,還原天地萬物共生

而散置、不固定的陳列體系,則為品牌提供了日常營運方面高度靈活的使用策略,讓工作人員得以快速更換商品,隨時調整店鋪陳設。尤具巧思的是,Snow Peak產品全集中在坡面、立柱和側牆上,休閒座席順勢安排於平地,頗有「攀峰得美景,山腳停自在」的自然節奏。在露具、咖啡香與仿丘陵地景的共同演繹下,每位到店的消費者都能切身感受品牌所提倡的極致戶外美學。這一刻,既詮釋了「都會健行」的野趣與詩意,也還原了天地間,物與物的平等共生。

產品集中展示於坡面、立柱和側牆上。(圖片提供:KiKi ARCHi)
產品集中展示於坡面、立柱和側牆上。(圖片提供:KiKi ARCHi)
留出平地空間擺放休閒座席,「攀峰得美景,山腳停自在」的自然節奏應運而生。(圖片提供:KiKi ARCHi)
留出平地空間擺放休閒座席,「攀峰得美景,山腳停自在」的自然節奏應運而生。(圖片提供:KiKi ARCHi)

深入瞭解KiKi建築設計團隊

▪關佳彥 Yoshihiko Seki

日本神奈川縣出身,曾就職於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13年創立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從神奈川、東京、倫敦到北京和上海,多元文化所觸發的感悟通過其獨有敘事被轉譯輸出至不同類別的項目實踐中。他以覺知細節見長,尋求每個建築脈絡的原點,並將情感與邏輯合為原點的延長線,提煉出符合客體特徵的概念基調,令設計承載新的節奏序列與空間力量。

▪穐吉彩加 Saika Akiyoshi

日本長崎縣出身,於美國和日本成長並接受教育,曾旅居不同國家的生活經驗成就其個性中的開放與隨性;她常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事物,以適度的距離感理性處理問題,發掘微不可察之處,從而獲得面對設計時的靈光。相信可觸及的真實體會,大於單一化的視覺呈現,因此習慣藉由不同比例的手工模型來構想空間,梳理人、建築、自然之間的尺度關係。此外,她亦注重連續性的營造,透過弱化不同場景之間的邊界,表達張弛有度的起承轉合。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