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Zane Arts最美的帳篷!帳篷天幕合一的金字塔帳新選擇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2020年疫情爆發,大家不想到人擠人的地方,又想出門玩,戶外活動變得超熱門,原本已經退燒的露營,各地好評價的營區又變得超難訂,戶外用品店的裝備販售也賣得嚇嚇叫。如果對露營有興趣(已經有很多頂帳篷的老手也沒關係),都應該來認識一下日本Zane Arts這個新品牌,它是由前Snow Peak研發負責人小杉敬原單飛後,在2019年創立新品牌,這裡將詳細分析Zane Arts的創辦人小杉的背景、產品故事、規格、價格分析等細節,再推薦2021年Zane Arts必敗的春季新品。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 2021年新款帳篷OKITOMA-2

Zane Atrs到底紅什麼?

一個2019年才創立的新品牌,只有4款帳篷、1款天幕,推出就賣翻,還立刻拿到2020年日本紅點獎的肯定,到底怎麼回事?

這當然和品牌的靈魂人物小杉敬原有關。他原本任職於Snow Peak產品研發部門的負責人,大家讚不絕口設計入微的Snow Peak產品,大概都是出自他帶領的團隊。小杉不是一個只會做產品開發研究的人,他自己也非常喜歡露營,也喜歡和朋友一起露營,真正在實際活動中,發現產品的優缺點。過去幾年Snow Peak最自豪的是,每次推出年度新品時,都會有幾款是他們真正接收到使用者反饋,而研發的新產品,這些都是出自小杉之意。

gigi_slide06

 ▲ 兩人帳篷GIGI-1,也是Zane Arts最容易入手的入門款帳篷

既然已經在最頂尖的品牌擔任要角,為什麼單飛?不知道喜歡Snow Peak的使用者是否有發現,他們的帳篷價格,逐年攀高,從5萬一路往上追到10萬,因為在品牌光環下,再貴的帳篷都有人甘願買單,但對於負責產品開發的小杉來說,卻不是他期待的方向,他希望做出價格合理、功能優異、外型又漂亮獨特的帳篷,在大品牌底下只能跟著公司策略走,因此他毅然決然離開,創立Zane Arts,一開始只推出帳篷。

小杉創立Zane Arts之後,從來不強調自己與Snow Peak的關係(這裡是為了要讓大家更了解Zane Arts才特別提及),但在戶外圈,一來是戶外圈,提到小杉沒有不知道他是誰(超資深),二來是Zane Arts產品本身夠好,只要看過的人都願意買單,他不需要再拉別人的光環為自己加持。

slide04

 ▲ GIGI-2,Zane Arts使用彈性最大的帳型

Zane Arts的必敗優點:

要知道,新品牌只賣帳篷,一點也不容易,因為這是露營裝備中,單價最高、需要考量細節最多的商品。但只要摸過、看過Zane Arts帳篷的人,很難不被吸引,因為它真的擁有別人沒有的獨特優點:

zeku_slide06

▲ ZEKU-M

 1. 特殊處理的表布材質

挑選帳篷首要考量一定是「材質」,Zane Arts最厲害的就是這塊布,它的防水層用了可以吃進布料的矽塗層,不用一層一層堆疊防水的厚重布料,就能達到更好的防水和抗撕裂強度,也因為它的一層能做得比別人三層更優異,整體重量可以比同型帳篷更輕、耐用度還可以更高。

建議實際摸一下它的表布材質,絕對能感覺到它和其他帳篷的差異。

材質薄另一個優點是,收帳的時候比較方便,即使有露水、反潮,只要太陽一起來,稍微曬一下就可以收帳,不需要拆開正反面反覆曝曬,麻煩又怕太陽太大破壞防水層。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 全部收納起來的體積和重量都比同型其他品牌的帳篷更輕更小

 2. 超美的金字塔蝶型帳

Zane Arts最迷人的就是它搭起來的外型,太美了,金字塔型帳篷又非常好搭,只要中柱立起來,就已經完成一半,再依照需求,把布幕拉開到需要的寬度。它的搭法和日本另一個知名帳篷NEUTRAL OUTDOOR類似,但它不需要向外拉20多根營繩撐起來,困難度(麻煩度)降低很多。

小杉的另一個心機是,他的主打款帳篷GIGI和ZEKU,都是自帶天幕的帳型,少了搭天幕的麻煩,冬天可以拉上拉鍊躲在帳內,夏天可以只留四面通風蚊帳,重點是,帳篷搭起來的樣子美到絕對會變成營區焦點。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 帳篷型號為GIGI-2,左側是兩人內帳,右側則是寬闊約可坐6-8人的公共區域

 

3. 使用彈性超大

以帳型最大的GIGI-2來說,可以左右各掛一組睡覺的2人內帳(可睡4人),中間還有寬廣的公共區域使用,使用營柱往外拉的幅度愈大,使用面積也會跟著變寬,收納後的重量約7.5kg。

如果是2人使用,GIGI-1、ZEKU-M都是可以放進內帳、還有寬闊公共空間的選擇,而主打登山使用的隧道帳ROGA-4,雖然高度僅140cm,還是有寬闊的前庭可以活動。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 2021年新款帳篷OKITOMA-2,不掛內帳,也可以直接裸睡行軍床,中間還是有寬闊的使用空間,收納重量7.2kg

 4. 價格迷人

Zane Arts最邪惡的是價格好親民,小杉完全堅持自己的理念,提供合理價格的好設計和好材質商品。最貴的ZEKU,台幣約NT$26,000;2人使用剛好、最平價的GIGI-1,NT$13,500(不含內帳)。

以帳篷的價格來說,Snow Peak最平價的基本款080,加上天幕大約是NT15,000,已經是最好入手、品質值得信賴的入門帳篷,但Snow Peak 080的表布材質比Zane Arts更厚,所以整個收納體積和重量,都沒有Zane Arts來得好。

roga_slide06

▲ 針對登山使用的隧道帳ROGA-4

2021年Zane Arts新品,新帳篷和露營裝備

產品線裡,價格高卻大受好評的ZEKU,推出空間更大的ZEKU-L款式,可一次容納10個人,並改善擴展用營柱設計得不夠順手的缺點;還有OKITOMA 2人用的新帳型,隧道帳形式,可以側開當天幕使用,直接從帳篷延伸出寬闊的休息空間。

這次還推出一系列僅540g的「營槌」、「營釘」、「水杯」、「營燈柱」、「掛燈勾」等露營裝備。

預計4~6月,既有但缺貨的帳篷會陸續到貨;2021年新品預計6~9月(與日本同步)陸續推出。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 加大版的ZEKU-L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超輕量營槌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 營釘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 營燈柱,設計簡潔俐落的單鉤營燈柱。

最美的帳篷日本Zane Arts

▲營燈柱還可以加購新品「掛燈勾」吊掛其他物品。但從圖來看,它的設計似乎還需要另外上鎖,實用度不如現有掛燈勾,需要待實品上市後再確認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乍看是雕塑,其實是Kohler「馬桶」!輪廓如野獸派建築,亮橘色顛覆衛浴印象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屹立數百年的古老建築,對比著摩登新潮的家具與工業設計,是每年「米蘭家具展」讓人看不膩的展覽情景。

今年在米蘭元老宮(Palazzo del Senato)巴洛克風格的庭院裡,出現了一座小工廠——橘紅色工業水管與石頭相接成管線,不知向何處輸送著水;順著管線走,才發現最終目的地是一座顏色張揚、風格狂野的亮橘色雕塑。再擦亮眼睛仔細看,原來這座雕塑的真面目是「馬桶」,由衛浴品牌Kohler與英國設計師Samuel Ross一同打造。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展場。(圖片來源:Kohler)

當衛浴設備化為「功能性雕塑」

擁有平面設計背景、在時尚圈打滾多年的Samuel Ross,如今自在遊走於時裝、設計與藝術之間。他所創辦的SR_A工作室聚焦於工業設計,近年與Kohler展開合作,以藝術為思考、設計為手法,推出乍看是藝術雕塑、實為功能性衛浴設備的「Formation」系列產品,企圖顛覆人們對衛浴場景的既定印象。

2023年邁阿密設計展(Design Miami)上發布的「Formation 01」水龍頭後,就是這次在2024米蘭家具展公開的「Formation 02」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1” 水龍頭。(圖片來源:Kohler)

不對稱線條 X 崎嶇紋理,外觀如迷你野獸派建築

第一次設計馬桶的Samuel Ross,不想再重複白色座椅、配上一些金屬和塑膠零件的套路,他想做出前所未見的形式,於是以左右不對稱的線條、邊緣鮮明的輪廓,為「Formation 02」創造如野獸派建築般的個性外觀。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2” 馬桶。(圖片來源:Kohler)

陶瓷座椅上覆蓋了Kohler利用合成樹脂製造的外殼,上面帶有橢圓形切口、觸感粗糙的崎嶇紋理……各種細節,給人天然岩石的既視感。看似有機、隨意的紋理其實經過悉心安排,從紋路的走向、樹脂加工時的凹凸數量都經過考量,甚至還被申請為專利。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馬桶外殼以合成樹脂打造,上頭帶有崎嶇紋理。(圖片來源:Kohler)

傳承自1960年代的Kohler亮橘色

抓眼的亮橘色則延續了「Formation 01」水龍頭的用色,這抹名為「Haptic Orange」的橘,靈感來自Kohler曾在1967年推出的「Tiger Lily」橙色浴室系列,蘊含著突破衛浴設備材料、形式與顏色的精神。「Haptic Orange」取代了傳統馬桶慣用的白,讓衛浴場景變得更活潑、外向,不再只是印象中的單調、冷靜,為人們打開多一種生活想像。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在展場重現輸水管線的工作情景,將被埋於地下的景象挪到地上,讓人們看見日常用水的幕後功臣。(圖片來源:Kohler)

創作藝術 VS 設計產品,Samuel Ross選擇前者

第一眼看見「Formation 02」,很少有人會直覺聯想到馬桶,這正好順了Samuel Ross的意。他期待人們初見「Formation 02」,會先認為這是一件藝術雕塑,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才恍然大悟它具備馬桶的功能,而且還非常齊全,包含加熱座椅、夜燈和用來沖水、清潔馬桶的觸控螢幕等等。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圖片來源:Kohler)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Samuel Ross將「Formation 02」視為一件「功能性雕塑」。出於這份理念,他用創作藝術、而非設計產品的思考策劃了這座馬桶,前期拋開各種KPI的限制,拿起筆在紙上繪製草圖,而不是靠電腦繪圖和CAD,回歸最純粹、最直覺的創作形式,勾勒出作品的未來走向。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於2024米蘭家具展與觀眾們互動。(圖片來源:Kohler)

「設計師提出的新想法,要遊走於危險邊緣。」

一款賣25,000美元的亮橘色雕塑馬桶,到底會不會有人買單?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答案,但回歸Samuel Ross的創作理念,他相信,「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提出新想法時要遊走於風險的邊緣,」要懷抱上世紀6070年代的大膽與突破精神,提出各種有趣的可能。

在2024米蘭家具展快閃亮相後,「Formation 02」的第一個定居地是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未來Samuel Ross希望有更多畫廊、博物館或注重藝術美學的公司,能將這件作品帶入自家空間,讓更多人接觸到不同於日常的衛浴場景。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第一座售出的 “Formation 02” 馬桶將設於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圖片來源:Kohler)

資料來源|Kohler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實驗金屬、蠟、砂石等「材質」,思考物的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台灣藝術、設計與工藝作品現蹤「2024米蘭家具展」!位於Isola設計展區的《弦外之音》特展集結同樣擁有工業設計背景的4位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各自以擅長的媒材如金屬、織品、砂石、蠟等,展出共14件實驗性家具、家飾物件,企圖突破過往「功能性設計」的公式,反思「物」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由4位台灣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共同策劃。

「物」是什麼?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一切皆物。」不過物(Obejct)究竟是什麼?往往我們只由兩個角度端看,一是「它是由什麼東西構成」(What it is made of?),以及「它用來做什麼」(What it does?)。《弦外之音》受「物導向」的哲學觀念啟發,撥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從材料、製程、空間關係等角度切入,探索「造物」於生活的狀態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張家翎・金屬|觀看「人與物」、「物理與物性」關係的新視角

擅長以「材質物性」發展創作脈絡的張家翎,以金屬的色彩質變為核心,創作《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透過金屬薄膜反射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顏色,讓鏡像的「虛部」疊合周圍環境的「現實」,創造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曖昧狀態。本系列最初在2022年東京設計藝術展(Designart Tokyo)亮相時,僅以小型物件、材料形式呈現;這次進一步拓展為家具家飾,應用工業規格管材發展出立鏡與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

另一件與「雜波ZAP」團隊共同開發的燈具雕塑《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則以鋼索構築張力的懸吊結構,並利用鋼索的導電性作為正負電路,讓中央懸掛的燈管亮起。

透過這兩件作品,張家翎在人與物(視覺感知和鏡像物理)、物理與物性(張力與電力)的相互關係之間,提供另一種觀看、認知物的維度。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

李佳玲・織品|穿梭時空,用當代手法凝鍊歷史

以織品為創作媒材的李佳玲,在藝術與設計邁向全球化、流行化的過程中,從地方的物質文化、自然與人文歷史中得到啟發,萃取並融合東西方文化、新舊樣態,述說人與物之間的故事。

這件以台灣靈感的軟雕塑《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講述了蘭嶼和白花蝴蝶蘭凋亡的故事,李佳玲以傳統絎縫(Quilt)工藝柔軟地刻痕出紋理,模擬原始人類社會的石雕記事行為。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

《軟花瓶》(Soft Vase)靈感則來自1998年的打撈沈船事件「黑石號」,當時漁民在印尼沿海發現一艘從唐代中國航向阿拉伯世界的貿易船隻,上頭載滿了千年前的陶器、金屬工藝品、碗碟等,這些文物被稱為「唐代寶藏」,甚至被認為是當代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文物窖藏。李佳玲打造一只瓷器,外觀帶有千年前沉於汪洋、被珊瑚包圍的古老意象,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觸覺體驗。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軟花瓶》(Soft Vase)。

賴亭安・砂石|實驗數位製造、傳統技藝結合的可能

專注於材料實驗、未來工藝的賴亭安,延續自身3D砂材列印系列作品,繼續探索人造物、自然物之間的界線。《積石》(Fieldstone)從傳統石牆堆砌中汲取靈感,聚焦數位製造與傳統石匠技藝融合的可能,思考如何從數位精準控制的3D砂材列印中,製造出具有自然幾何且有功能的「石頭」;透過數位製造與參數設計,呈現出模擬「自然」而能精準堆疊積層印製的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3D砂材列印作品。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積石》(Fieldstone)。

張庭瑄・蠟|流動美感中藏有對生命、時間的感知

張庭瑄以蠟材為主角,善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創造流動、有機、轉瞬即逝的美感,探問著人對於時間和生命的認知。這次他帶來3個作品系列,其中《重塑》(Dipping)以最為古老的蠟燭浸泡製法(Dipping Candle)出發,層層堆疊出現代物件樣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重塑》(Dipping)。

《流動之形》(Water Mold)以水作為形塑流動物質的模具,找尋與變動共存的方式;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流動之形》(Water Mold)。

《物生》(Living Form)則以抽象型態模擬生命的脈動,以泛靈角度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生的景象。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物生》(Living Form)。

匯聚「噪音」,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弦外之音》不僅暗示設計的另一種可能,「音」字也意有所指。日本平面設計杉浦康平提出的「造型思考理論」表示,無論是騒音、嘈雜、喧囂,或風聲、馬嘶、器物的擊打音都是「噪音」;然而這些聲響皆構成「音」的元素,只要透過剪裁、銜接、組合的巧思,或許能碰撞出新的旋律,譜成篇章。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the New Antique》。

而《弦外之音》正代表了來自不同視點的細碎聲音,4位創作者藉由非傳統材質的創新研究、當代加工製造的表現手法,將物由傳統功能性意義釋放,並脫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思考物的本質、相互作用和存在方式,帶回人與物之間先驗(獨立於經驗)的存在關係,共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解讀。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弦外之音》

展覽日期|米蘭家具展期間 2024.04.16-04.21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Isola Design District(Viia Carlo Farini, 29, 20159 Milano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