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處中尋找力量:藝術銀行「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

在獨處中尋找力量:藝術銀行「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

西元1348年,為了躲避席捲歐洲大陸的黑死病,十位男女遠赴佛羅倫斯郊外別墅,每人輪流講一個故事,度過難熬的日子,這是文藝復興巨擘薄伽丘小說《十日談》的故事背景;而當時間快轉到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藝術銀行則提出「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作為展覽母題,讓後疫情時期的獨處時光,也能溫暖又療癒人心。

01藝術銀行「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

談及這次展覽發想,主辦單位藝術銀行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在家工作、隔離,逐漸成為生活中的新常態。在此情況下打造理想的獨處空間,正是這次疫情迫使人們直面的重要課題。

為了深入討論這個題目,藝術銀行除了邀請長期合作的「馥閣集團:馥閣設計&拾卓設計& JOSUIa軟裝」、「初倉設計整合有限公司」、「雅群空間設計X構享聚落Compose」三組室內設計團隊共同發想「獨處關鍵字」,也請合作團隊選出與關鍵字相呼應的藝術作品。

對此,藝術銀行策展人曾巧竹表示,「有別於多數人喜歡風格明亮、甜美的藝術品,空間設計師往往能選出風格獨特的作品,我們也想要藉由空間設計師的選品眼光,帶來不一樣的策展視角。」

藝術銀行獨處關鍵字:多功能、幽默、其他生物  
首先就主辦單位而言,藝術銀行以「多功能」、「幽默」、「其他生物」為獨處關鍵字,呼應在家工作期間,住家身兼辦公室的「多功能」狀態,並強調獨處時「幽默」和「其他生物」的陪伴,正是療癒人心的關鍵力量。

藝術銀行認為,「以充滿無厘頭的幽默感,來面對生活中各種『卡卡』狀態」,便是最理想的獨處。因此,團隊特別選出紀人友的〈鼻子癢〉、林思瑩的〈日常拉不拉〉二件作品,從〈鼻子癢〉中人物以雞爪抓癢的畫面,到〈日常拉不拉〉中的雙頭拉不拉犬,雖然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都以幽默的態度,回應生活中的「卡卡」。

02紀人友《鼻子癢》水墨作品

03林思瑩《日常拉不拉》雕塑作品

▲(上圖) 紀人友《鼻子癢》水墨作品 (下圖) 林思瑩《日常拉不拉》雕塑作品

馥閣集團獨處關鍵字:包覆、觀看、畫面  
而在藝術銀行之外,「馥閣集團:馥閣設計&拾卓設計& JOSUIa軟裝ㄒ」則在黃鈴芳設計長領軍下,提出「包覆」、「觀看」、「畫面」三組關鍵字。

說起關鍵字的發想過程,黃鈴芳設計長表示,「我獨處時很喜歡在一個狹小、『包覆』的空間中看紀錄片,『觀看』、『畫面』都會讓我在看紀錄片時,進入深沉且自由的自我對話狀態,這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獨處。」

舉例而言,廖文豪的〈賞石圖〉中,畫中人如石化般獨自看著石頭,而觀看這幅作品的人,彷彿也沉醉於〈賞石圖〉直到石化的境地,便是對於這種自我對話最貼切的描摹。而楊振華〈夏日水景〉畫中人裸體、無拘無束地躺在石頭上,彷彿跟魚兒彼此觀看的模樣,也是黃鈴芳設計長心中理想的獨處畫面;彭譯毅的〈羚〉則以線條勾勒羚羊飛躍的模樣,抽象手法為觀者開啟更多元的想像畫面,更能進入自我對話的深沉狀態。

collage_50

▲(左圖)廖文豪《賞石圖》水墨作品 (右圖)楊振華夏日水景版畫作品

初倉設計整合有限公司獨處關鍵字:閱讀、音樂、光  

至於「初倉設計整合有限公司」則在劉漢君總監的發想下,提出「閱讀」、「音樂」、「光」三大獨處關鍵字。

「我覺得閱讀能豐富心靈、音樂可以使人愉悅,而在空間中有光,更會讓人對生活有盼望。這三個關鍵字都是環繞著『心』,即便肉體被限制在某個空間中,『心』卻可以讓我們有無限的想像。」劉漢君總監說道,「〈影像日誌No. 20赤峰五金行〉這件作品,一開始有流水聲、慢慢敲打五金的聲音,在這非常安靜的時候,彷彿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覺得這個作品非常切合我想要表達的獨處空間氛圍。」

▲影片張徐展《影像日誌No.20:赤峰五金行》裝置與新媒體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劉漢君總監也以野營為發想,在展覽現場實際設計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獨處空間。「在疫情時期,露營區總是人潮洶湧。但是野營直接將露營車開進自然中,是一個渾然天成的獨處空間。在夜色中,我也放了一盞營燈,表現出『黑暗中有光』的溫暖感受。」這不僅再次呼應關鍵字的「光」,更表現黑暗的疫情時期中,對於未來的昂揚希望。

「雅群空間設計X構享聚落Compose」獨處關鍵字:宇宙、平衡、超人  

最後,「雅群空間設計X構享聚落Compose」的張淑鈴創意執行總監則以「宇宙」、「平衡」、「超人」為三大關鍵字。

「獨處空間就是一個小宇宙,蘊藏無限的潛能與力量,就像林青萱的〈氣息〉中,那看似轉瞬即逝卻又永恆的活動證據;關鍵字『平衡』則代表每個人獨處時,可以好好自省,讓自己達成平衡,所以我們也以耿傑生的〈合群系列2:和聲-威利〉呼應人類身處在多元混雜的社會中,藉由獨處時的思考,試圖維持平衡的努力;最後,我們也用詼諧可愛的『超人』,表現人類在獨處時,經過思考不斷自我淬煉,最終變成超人的過程,更以李明道的作品〈鐵腳〉,表現自我突破的過程中,必須帶有如超人般勇往直前的力量。」


▲影片 (30s 預告) 林青萱《氣息》2012,動畫

06李明道作品《鐵腳》於2017年藝術銀行「FUN YOUNG遊戲」展覽展出照片

▲李明道作品《鐵腳》於2017年藝術銀行「FUN YOUNG遊戲」展覽

正如王爾德所說:「生活在陰溝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藝術銀行藉由「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中,那黑暗裡的溫暖營燈、勇往直前的鐵腳以及其它或沉靜、或幽默的藝術品,鼓勵人們在困頓的日子裡懷抱希望,也期待所有觀展的朋友,都能在獨處時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前進力量。

「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  

時間:2021.04.21~04.25

開放時間:4/21~4/22 10:00-18:00;4/23~24 10:00-20:00;4/25 10:00-17: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S4-027

詳細活動內容請參考:

藝術銀行官網 | 藝術銀行FB粉絲專頁 | 藝術銀行YOUTUBE

文字 | 郭慧  圖片提供 | 藝術銀行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臺灣印事」攜手花藝品牌「無意製所」於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推出「日用」主題展,以「印章」作為媒介,邀請觀眾透過蓋印與收藏,重新看見日常物件背後的文化溫度。

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

花藝品牌「無意製所 WE creation」擅長創造各種體感,透過體驗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喚起人們對日常的感知;而「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則以插畫與圖像保存臺灣的文化記憶。這次在國家歌劇院這個藝術與生活的舞台,他們選擇合作,以一場「日用」策展,挖掘並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帶領觀眾品味背後的故事脈絡。讓人意識到,生活小物不只是小物,而是時代與情感的延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 展覽常見問題可至無意製所IG查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臺灣文化最真實的時代印記

來自臺南的圖像設計團隊,曾製作「踩印系列展」的創作團隊,於 2023 年正式成立「臺灣印事 」,用身體去感受台灣,探索美的所在。團隊自 2019 年起便開始探索台灣獨特的造型,透過物件採集與插畫轉譯進行數位化保存,至今已累積超過 800 件圖像。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小豬撲滿、鑽石椅、藍白拖、發粿等,都是臺灣文化最真實的印記。當社會快速更迭,我們更需要一種方式將它們保存下來。透過數位化保存與現代設計轉譯,串連在地文化,展現多元、包容且充滿生命力的台灣,讓文化得以永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以印章組合出自己的台灣日常

本次在臺中首次展出的「日用」個展,以印章作為互動設計。圖像設計上特別採用等距視角,讓圖像在重組時保有視覺平衡感。觀眾能自由堆疊、蓋印,組合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日常。逛展就像走進百貨一樣輕鬆,適合親子同樂,並能帶走屬於自己的日常印記,讓文化自然融入生活。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從柑仔店到五金百貨的集體記憶

「日用」展覽分為三個子題:「好懷念媽媽十塊」、「台灣感性百貨」、「今天要拜拜」。從童年柑仔店裡花十元就能換來的快樂,到現代生活百貨的默默陪伴,再到臺灣人拜拜的習慣與心意,這些日用物件雖然平凡,卻承載了時代的痕跡與生活的溫度,深深烙印在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中。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帶走屬於你的臺灣味

除了體驗,展場也推出「限定海報」與一系列承載台灣故事的周邊商品:從熱蘭遮城城牆上的「壁鎖」書籤、到臺南市定民俗活動「賽鴿笭」徽章、再到臺南特有習俗糕餅「九豬十六羊」的凸毛繡鑰匙圈,堅持臺灣在地工藝製作,打造純正臺灣味。另外,展覽期間,於 Instagram 分享印章作品,還可獲得神秘臺味小禮。邀請大家與來自台灣各地的文化符碼相遇,透過蓋印與收藏,細細感受那些習以為常的物件。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 ——「日用」主題展

展覽日期|2025.09.23-2025.11.30

展覽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資料提供|臺灣印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田中登場!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7座產業聚落的真實節奏

Made in Changhua 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在 2025 台灣設計展《彰化行》架構下,彰南展區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深入梳理在地產業脈絡,展開一場設計對地方製造文化的再詮釋行動。

彰化的力量,不是硬碰硬的對抗,也不是被動的追隨,而是一種能在進退之間找到節奏的巧勁——「游刃有餘」。

這樣的力量,來自於三個支撐彰化製造的核心精神:韌性(Resilience)、協作(Collaboration)、創新(Innovation)。韌性是生存的基因,使地方產業能在市場與時代變遷中持續轉動;協作是運作的模式,串起村落工廠間緊密而高效的分工網絡;創新是前進的動能,讓傳統工藝不斷跨域升級,開展出新世代的製造想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重新理解這片土地的製造能量。(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產業考古為起點 ,解鎖彰化製造力

由財團法人嶺東科技大學、 樸實創意策劃,策展團隊實地走訪超過 60 家工廠,細緻梳理在地產業的脈絡與故事,以7個切角深入剖析 Made in Changhua 的核心產業與重要精神,展覽打造七座產業聚落,帶大家看見無所不在的「彰化力」。

以七座產業聚落為敘事節點,涵蓋「紡織」、「科技農業」、「車輛與零組件」、「水五金」、「生活」、「循環永續」與「隱形冠軍」等主題。觀眾在穿梭與探訪之間,將看見設計如何轉譯產業精神,讓「Made in Changhua」不僅是一個地理標籤,更是一種以柔制剛、游刃有餘的文化力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力》不僅是一場展覽策劃,更是一場對地方產業精神的凝視。(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鋼管加工、焊接、零件製造到組裝,車輛與零組件展示彰化完整與完美的產業鍊協作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產業的真實節奏

本次展覽位於彰化今年全新落成的「國際展覽中心」,佔地約 800 坪,如同一座開放式廠房,為策展提供寬闊而純粹的空間基底。策展團隊以「工廠地景」作為場域隱喻,運用在地製造的管材構築出象徵「工廠屋頂」的聚落結構。觀眾步入展區,如同走入彰化的製造場域,在鋼構與光線之間穿梭,體驗地方產業的日常節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象徵產業聚落的斜屋頂,就像在彰化的工廠地景中漫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農牧業結合AI灌溉、智慧感測、無人機與自動化牧場,導入科技精準力,實踐高效永續的產業效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為了重現製造現場的真實感受,策展團隊導入真人等高的沉浸式投影裝置,以平視視角拍攝工廠影像,搭配機械運作的節奏聲響,營造出一場以聲影交織的沉浸體驗。每一次金屬敲擊、每一段機械律動,都是產業文化的脈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製造的力量。讓「Made in Changhua」從靜態的名詞,轉化為動態的生命現場。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人等高的投影、機械生產的聲響,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體驗打造展區,展現彰化離岸風電完整循環系統,風起順勢的永續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透過影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每個製造的背後的故事。(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線性展開探索,打造一場來自彰化的產業劇場

展覽以「紡織」開場,象徵彰化產業的源起與精神。以來自彰化在地的織帶打造中央藝術裝置,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每一絲線、每一縷張力,同時展望著無形的柔韌力與永續張力。裝置中央可見歷史半自動織襪機與現代全自動織襪機並列運轉,透過一場跨越時空的演進,具象化了彰化紡織產業在時代變遷與技術創新中的柔韌實力。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藝術裝置的織帶來自彰化在地,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紡紗、織布、染織到成衣,彰化擁有完整的紡織聚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個別工序到整體系統,產業協作力的具象化

彰化產業的力量不在於單一品牌的壯大,而在於緊密串連的協作網絡。從鄉鎮到鄉鎮,無數中小工廠形成上下游分工的生產鏈,構築出一種高度協作的製造生態。這股「協作力」也在展場中被具象化。直觀呈現產業聚落間的細密關聯。觀眾不僅能看見零件如何被組構成形,更能理解每一環節背後的合作關係——這正是彰化製造的核心能量所在。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不僅看見產品如何被組構,更能感受一個地方如何因協作而運作。(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涵蓋鑄造、加工、組裝到出口,彰化展現剛柔並濟的水五金工藝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覽現場以設計之力,讓隱形冠軍不再隱形

展覽以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動態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觀眾能以最直覺的方式理解產業運作邏輯,並透過精煉的圖像與互動內容,將專業知識「打包帶走」: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被理解與收藏的產業記憶。策展團隊以設計之力,讓那些長久隱身於供應鏈背後的冠軍產業,真正被看見。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食品加工到保養生技,彰化製造支撐日常所需,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打包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日常

展覽以「體驗」作為收尾,邀請觀眾親身參與彰化製造的現場。由在地企業飛絡力提供的具科技互動的夾娃娃機,融合機械手臂的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觀眾不僅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更能「親手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紀念物,作為參與這場產業旅程的具體記憶。在這裡,製造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平日入場更有限量的彰化製造來賓禮 !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融合機械手臂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場內有多處體驗空間,觀眾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讓製造成為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在這場展覽中,「彰化力」被轉譯為品牌價值;Made in Changhua,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它根植土地,卻以柔韌與節奏支撐著台灣的今日與未來。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展區

展覽地點|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展覽日期|10.10 Fri. - 10.26 Sun. 週日~週四 10:00 - 18:00、週五~週六 10:00 - 20:00

資料提供|樸實創意、文字整理|Sunnie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