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umet「約瑟芬與拿破崙」展覽巴黎揭幕!5大珠寶見證傳奇歷史

「約瑟芬與拿破崙,一個非凡的傳奇故事」展覽1

英雄與美人的愛情故事,一向是人們樂於傳頌的浪漫美談,談起風靡世界的世紀佳偶,拿破崙與約瑟芬皇后想必是不少歷史迷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適逢拿破崙逝世200週年,與這對愛侶淵源極深的經典珠寶品牌Chaumet,以「約瑟芬與拿破崙,一個非凡的傳奇故事」(Joséphine Napoléon, an(extra)ordinary story)為題,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的Chaumet旗艦店,以珠寶、畫作、藝術品、信札與歷史文件為展品,呈現一場既能展現Chaumet品牌工藝、同時蘊含歷史意義的豐富展覽。

FotoJet (3)_20
位於巴黎凡登廣場12號的Chaumet旗艦店

FotoJet_44
「約瑟芬與拿破崙,一個非凡的傳奇故事」展覽一隅

以珠寶、藝術收藏再現拿破崙、約瑟芬的傳奇故事

初入展廳,映入眼簾的即是拿破崙和約瑟芬的肖像畫,點出展覽以兩人間纏綿關係為主線的意涵,從在法國大革命初期的邂逅、結婚、攜手加冕登基攀上高峰,再到因子嗣問題而分開的過程,都在展覽中的蕭邦展廳(Salon Chopin)一一呈現。其中可見首次公開展示的數封「義大利宣傳運動」信札,暗示拿破崙作為政治強者的本質;兩人的結婚證書副本也在展品之列,雖認為僅有拿破崙是為愛結合、約瑟芬則是戀棧財富與權利的聲浪從未間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只證書正是這段世紀婚姻的初始,也成了許多創作者的靈感來源,而Chaumet創始人尼鐸(Marie-Étienne Nitot)與兒子François-Régnault Nitot就是著名代表。

FotoJet (5)_13
約瑟芬皇后肖像畫;弗朗索瓦熱拉爾男爵(Baron Franois Gérard)作品,繪於1807年

FotoJet (1)_38
加冕盛典草圖;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作品,繪於1805年

拿破崙與約瑟芬的御用珠寶工匠:Chaumet創辦人「尼鐸」

以約瑟芬皇后為名的「Joséphine Collection」珠寶正是Chaumet的當家招牌系列之一,作品靈感則源自於皇后曾經配戴的王冠與頭飾,由此可見Chaumet與約瑟芬之間的深刻連結。回溯十九世紀初期,當時尼鐸為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製作的冠冕,在因緣際會之下被拿破崙夫婦瞧見,兩人對這件作品讚不絕口,也成了尼鐸成為約瑟芬皇后御用珠寶工匠的契機。在本次展覽中,尼鐸可說是不可或缺的第三位要角,從早期珠寶製作生涯、到成名後為約瑟芬皇后設計的多樣珠寶,以及過往從未發表過的製作手稿,都是值得一看的藝術亮點。本篇將精選5件珠寶作品做介紹,透過展品不僅能見證Chaumet的創意軌跡,更能窺見拿破崙與約瑟芬皇后的詩意浪漫。

截圖 2021-05-26 下午8.23.21
Chaumet創始人尼鐸(Marie-Étienne Nitot)之子François-Régnault Nitot畫像

一、麥穗冠冕

麥穗清新療癒的外在形象、象徵豐收富足的內在蘊意,讓它成為許多藝術創作者的愛用元素,就連拿破崙也對麥穗情有獨鍾,因此Chaumet時常以麥穗為主題為約瑟芬皇后設計珠寶。這頂麥穗冠冕約製作於1811年間,巧妙以剛硬鑽石相拼,呈現出麥穗隨風搖曳的柔和形象,約瑟芬皇后首次出席官方慶祝盛典正是配戴這件頭飾,可見其代表性與歷史意義。

「約瑟芬與拿破崙,一個非凡的傳奇故事」展覽4
麥穗冠冕,約製於1811年,現典藏於巴黎Chaumet

二、藏頭詩手鍊

珠寶不僅能彰顯個人氣質、揭示權勢地位,其背後所隱含的詩意訊息也令人為之著迷。圖中這兩條藏頭詩手鍊以七種珍貴寶石製成,分別是鈣鋁榴石(Hessonite)、蛋白石(Opal)、紅寶石(Ruby)、綠松石(Turquoise)、祖母綠(Emerald)、藍白瑪瑙(Nicolo)及藍寶石(Sapphire),若取各樣寶石英文字首並仔細琢磨排列順序,會拼湊出「Hortense」一詞,而這正是約瑟芬之女、拿破崙三世之母「奧坦絲」的芳名。藏頭詩手鍊所蘊含的暖心意涵,也十足反映了Chaumet擅長將複雜情感以珠寶呈現的設計風格。

截圖 2021-05-26 下午8.26.29
藏頭詩手鍊,約製於1806年,現為丹麥女皇瑪格麗特二世(HM Queen Margrethe II)所擁有

三、孔雀石浮雕寶石全套首飾

約瑟芬皇后尤愛孔雀石呈現出的碧綠色澤,為此尼鐸父子也常以這款彩寶為媒材,為她打造一些較適合出席非正式場合的珠寶配飾。這套孔雀石浮雕寶石首飾,是目前少數完整留存的全套配飾,在被拿破崙基金會典藏之前,它屬於約瑟芬皇后的兒媳婦奧古絲特–艾梅麗(Augusta-Amelie)。

FotoJet (6) (1)
孔雀石浮雕寶石全套首飾,約製於1810年,現為拿破崙基金會藏品

四、珍珠耳環、雙排珍珠項鍊

約瑟芬皇后對美麗事物的喜愛顯而易見,從她對珠寶的熱愛、裝束的講究都可瞧見端倪,而她不僅醉心於人文藝術,也對植物為之傾心,更擁有一座專屬於她的自然天地—馬勒梅松花園(Malmaison),這是約瑟芬皇后擺脫宮廷生活、尋求心靈慰藉的庇護所。而約瑟芬皇后對自然的鍾愛也反映在珠寶選擇上,她對「天然珍珠」情有獨鍾,圖中左方這對梨型耳環便可見於多幅皇后肖像畫中;雙排珍珠項鍊則以7顆天然珍珠、搭配精美鑽石製成,每顆珍珠可依搭配需求拆卸、安裝,而這樣的「可變換式珠寶」傳統如今仍為Chaumet所用。

FotoJet (7)_13
珍珠耳環與雙排珍珠項鍊,製於19世紀早期,現分別為巴黎羅浮宮與私人藏品

FotoJet (4)_13
約瑟芬皇后肖像畫,繪於馬勒梅松公園;皮埃爾・保羅・普呂東(Pierre Paul Prud'hon)作品,繪於1814年

五、珍珠及凹紋寶石套裝

以典型法國帝國風格為基礎,運用珍珠、凹紋寶石並飾以金縷絲製成,配飾上可見古希臘奧林匹克山諸神的模樣,象徵愉悅與喜慶、頭戴勝利之翼的「豐饒女神」也藏身其中。這套珠寶製於1809年,為約瑟芬皇后所有,當時拿破崙在與奧地利的戰爭中取勝,但在政治成功背後,兩人的婚姻問題也逐漸白熱化,終在隔年正式結束夫妻關係,正是因為誕生於如此時代背景,更讓這件作品隱含深刻故事性、也極具傳奇色彩。

截圖 2021-05-26 下午8.24.02
珍珠及凹紋寶石套裝,約製於1809年,現典藏於巴黎Chaumet

「約瑟芬與拿破崙,一個非凡的傳奇故事」展覽

日期|2021年5月19日~7月18日

地點|巴黎凡登廣場12號(12 place Vendôme)

資料&圖片來源|Chaume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