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月球創意燈具!英國設計品牌Gingko以3D列印還原月球外觀特色

漂浮月球創意燈具!英國設計組合Gingko以3D列印還原月球外觀特色1

想為居家空間注入個人品味,大動作改裝並非每個人都能負擔,這也讓許多有創意的家居小物、特色擺設,成了生活職人們的寵兒。其中,許多人會從有意思的燈具下手,從細節處讓空間表情更為豐富有趣,接下來要介紹的「Smart Moon Lamp」智慧月球燈具,就相當適合想為家中增添溫暖、詩意氣息的人們選用。

Gingko「Smart Moon Lamp」
由英國設計單位Gingko打造的「Smart Moon Lamp」

英國設計雙人組「Gingko」作品

「Smart Moon Lamp」有著簡約、溫潤且耐看的氣質,這樣的設計風格,其實可見於英國設計品牌「Gingko」所有作品中,Gingko意為銀杏,創辦人夫婦Paul和Natalie Sun希望能將這古樹所象徵的意象——長壽、美觀、實用,融入自家產品中,讓消費者擁有能長久陪伴自己的生活良品、不捨淘汰的LONG LIFE設計。

▶台灣設計館《LONG LIFE DESIGN展》!從長存於日常的物件洞悉未來設計的可能

Gingko「Smart Moon Lamp」

Gingko「Smart Moon Lamp」
Gingko燈具、音響產品

以3D列印技術製成的月球燈具

Gingko在打造Smart Moon Lamp時,運用3D列印技術盡可能還原月球本質,像是充滿坑洞的凹凸表面、以恆定速率平和轉動的特性,都在這款燈具中被巧妙還原。看到這也許你會好奇,月球燈體是如何漂浮於胡桃木、白蠟木底座上?Gingko在燈體內置入磁鐵,讓球體能仰賴磁力懸浮旋轉。

▶橘子皮變身簡約優雅3D列印檯燈!廢棄果皮製成的「Ohmie」環保燈具

Gingko「Smart Moon Lamp」
Smart Moon Lamp共有胡桃木、白蠟木底座兩款可選

多種燈光模式讓視覺效果更豐富

為讓球體上紋理呈現出更豐富的視覺效果,也讓燈光能順應空間情境彈性改變,Gingko為Samrt Moon Lamp建置了3種不同的燈光模式,只需輕觸底座上的圖示即可調整,暖光、冷光的照映讓燈具各具姿態,也為空間捎來不同氛圍。

Gingko「Smart Moon Lamp」

Gingko「Smart Moon Lamp」
在不同燈光模式下,Smart Moon Lamp呈現出不同感覺

目前Smart Moon Lamp已可在Gingko官方網站上選購,定價為135英鎊,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親訪網站,探索詳細資訊與更多有趣的燈具設計。

info & photos Gingk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民生社區重現「丹麥客廳」!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集結經典老件,聚焦有機性與實木貼皮工藝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溫潤、質樸、有機⋯⋯,來自北歐的設計家具不花俏奪目,而是美感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第二眼美女」,它們不只有討人喜歡的顏值,更兼具了實用、也耐用的機能,一系列誕生於1950至1970年代的經典至今在市場上熱度仍舊不減。

近賞看似寫意、實則講究的流線輪廓,以及精湛的實木貼皮工藝等細節,更能明白20世紀中北歐家具的迷人之處!台灣專精於北歐家具的「VG Living 臣爵傢俱」,在民生社區showroomt策劃了《Vintage Who Say?》特展,在緊鄰綠地公園、帶前庭後院的愜意宅子裡打造一座「丹麥客廳」,以貼近丹麥日常的生活情景,展示出自Finn JuhlHans OlsenHans J. Wegner等丹麥設計巨匠之手的老件。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G Living推出北歐經典設計家具展《Vintage Who Say?》。(圖片提供:izzie pang)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G Living推出北歐經典設計家具展《Vintage Who Say?》。(圖片提供:izzie pang)

走進丹麥人的日常生活情景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洋溢著世紀中現代(Mid-Century Modern)風格,溫潤、節制中帶點不羈,彷彿電影場景。緊鄰大門的是典型的丹麥家庭玄關,必備的衣帽架、穿鞋凳等拼組出迎接主人出門與返家的溫馨場景;中央的聚會廳佈置了皮沙發、藤編長椅與吧檯推車,配上搖曳燭光、燈具大師Poul Henningsen經典之作「Kontrast」帶來的間接光源,營造優雅而舒適的氛圍;一旁的木桌上擺著古典麻將,象牙與竹的拼接細節非常細緻。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VG Living)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北歐家具為何迷人?「有機」的美感與功能性

為什麼《Vintage Who Say?》呈現的生活場景,及其中的北歐家具會備受推崇,它們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VG Living主理人Eric認為關鍵是設計師、工匠在製作時所貫徹的「有機」概念。這邊說的「有機」,並不是我們說到有機食品會想到的「有機」,而是在美感、功能性、時間上都「無框架」的設計理念。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VG Living)

✹ 直線與圓之間的無限可能

以造型美學來說,因北歐地理環境與豐富的木材資源,讓養成於此的設計師擅長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將木頭、籐、羊毛等自然材質融入設計,並為家具創造「無直角」的流暢線條,Eric認為這些輪廓「不是絕對的直線、也非絕對的圓弧,兩者之間擁有無限的可能。」正因如此,北歐家具雖有一致性的風格表現,我們卻能從椅腳的弧度、木作倒角的處理是圓潤或俐落等,看出細節上的差異,從而認出眼前是出自哪位設計師的作品。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左圖為Hans J. Wegner經典之作「China Chair」。(圖片提供:izzie pang)

✹「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

另外,有別於義大利家具重時尚與前衛、德國家具強調機能結構,北歐家具重視的是「功能性優先」的美感。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設計師們在功能性優秀、符合人體工學的基礎上,再疊加美感,不忘家具為人服務的本質。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為Hans Olsen設計的延伸圓桌。(圖片提供:VG Living)

✹ 紮實工藝讓家具得以傳世

為了同時滿足功能性與造型美感,設計師與工匠們用盡畢生所學,試圖在原生線條較直硬的木頭上呈現美、創造功能,製造過程中無論選材、測量、工法等都極為講究,這讓北歐家具過了好幾十年依然安穩如新,也因美感內斂而雋永,在不同風格的空間中都能搭配使用,擺脫「家具用久或搬家就要丟」的傳統思維,讓物件得以永續傳承。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實木貼皮:讓北歐家具走進每個人家中的魔法

這次VG Living聚焦於北歐家具的「實木貼皮」工藝,帶訪客領略其中的工藝與設計思考。將時間倒轉回20世紀中,丹麥四大設計巨匠之一的Børge Mogensen為了要「讓每一個丹麥人都買得起高品質家具」,致力鑽研「實木貼皮」工藝,在二戰後資源匱乏的時期,減少選花紋造成的木材浪費,同時擺脫使用整張實木,家具將過於厚重而產生運費高昂、運送困難等等問題,希望藉此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最堅固的家具,透過工藝提高家具的實用性、並降低製造成本,讓更多人可以負擔並擁有北歐家具。

那時誰也沒預見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會翻揚數倍,甚至自成美學與設計思潮,更擁有藝術品般的收藏價值。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片提供:izzie pang)

不只是加工,而是忠於木頭原生質感的工藝

極為要求美感的北歐設計師,在貼皮的花紋選用上也有一番追求,除了邊角需要溫潤整齊,不能有任何一絲凸起不平整,花紋也需要設計對稱,符合木頭原生的線條和質感,不會因為實木貼皮失去材質、美感上的一致性。比如下圖的玫瑰木酒櫃,透過精巧的安排,讓花紋呈現出類似「魔鬼」的對稱圖騰,賦予家具更生動的模樣,也為空間增加獨特的生氣。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玫瑰木酒櫃呈現類似「魔鬼」般的對稱圖騰。(圖片提供:VG Living)

在實木貼皮工藝出現之前,為了家具質感的追求,工匠必須在木頭中篩選出好看的花紋來製作家具,因此許多珍貴木材被篩選掉,也進階造成價格上升。透過實木貼皮,許多珍貴的木材能被活用;且木頭是有生命的,表面留有許多氣孔,經過實木貼皮後也能讓水份、油脂隔絕在外,不會滲入氣孔中讓木材受潮、發霉,增加了家具的耐用性。這個技術正是實現北歐家具能不受時間限制傳世的秘密武器。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展覽現場。圖為1950年代Finn Juhl設計的系統櫃,以木質為主角拼接黃銅細節。(圖片提供:izzie pang)

家具迷值得參與的「木作工作坊」

除了以展覽為形式介紹北歐家具,VG Living也特別規劃了「木托盤工作坊」,從金屬零件安裝、木盤修邊與拋光、高溫燙印、上油、倒角……各種工序完整收錄,希望讓人們藉由親身體驗,進一步了解北歐家具的工藝細節及價值,並應用於日後欣賞、挑選家具的過程當中。可惜的是,這次工作坊已預約額滿,不過VG Living未來也會不定時會舉辦木作工作坊,有興趣者不妨追蹤品牌官方社群鎖定新消息。

VG Living北歐家具展《Vintage Who Say?》
《Vintage Who Say?》木托盤工作坊體驗。(圖片提供:izzie pang)

Vintage Who Say?》北歐經典設計家具展

地點|VG Open Warehouse(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368201樓)

營業時間 | 每週三至日 10:3018:00(觀展無需預約)

反映人生狀態,對時間重量著迷的家!設計師方序中開箱與家具老朋友生活的日子

反映人生狀態,對時間重量著迷的家!設計師方序中開箱與家具老朋友生活的日子

設計師方序中的新家或舊家,可以說是拍一個角落,都可以被設計圈內辨認出來,儘管被媒體與友人曝光了不少,但隨著對老家具的癡迷與似乎沒有趨緩的購入,以及日日隨心情的軟裝調整與不同時段家中光影的變化,每次看都依然美麗,宛如老物件,隨時間而令人更加愛不釋手。

「很多的軟件如櫃子、燈、椅子都跟著我們一路走來,我看到它們就會覺得很安心,搬家感覺上是讓這些老朋友換一個地方生活。」方序中談起舊家與不久前完成的新家,其共通點為通透的採光與生活其中的植物、貓咪、老物件與自己,空間裡的光線讓生命有種期待感,而這些老朋友們只是換個地方安心地延伸出豐富的連結。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與好八,右圖為家中高處宛如公園燈的照明,細節滿點。 (攝影:林祐任)

特別的是,現在這個新家空間幾乎等於他自己,每一個細節、需求、想像都發自內心, 宛如他的身體,他既在這個身體裡面,同時這個身體也在支持著他,「現在的我節奏更慢,對於不僅是生活,甚至作品上也會有這樣的改變,更緩慢、更溫柔。比如說以前可能會更想要去展現自己,可是現在卻很希望是在慢慢地吐納之間,更自然、沒有這麼得 往外,在這樣的呼吸節奏中長成現在這個年紀、這種身體狀態,還有面對接下來生活的 一種彈性。」說完他低頭摸摸一起生活許久的貓「好八」,笑說:「好八也老了!」

(攝影:林祐任)
與方序中一起生活許久的貓「好八」。(攝影:林祐任)

異材質拼接、混搭年代的多重宇宙

方序中以前的家尺度較小,加上是租房,能夠發揮的空間有限,但他依舊會小範圍地軟裝,「我20幾歲在設計公司當小主管的時候,就會跟每一個設計師說,不要把一個你會待很久的地方變得很無聊,要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因為工作時間很長,這樣會比較自在或是比較能夠抒發自己的想法。」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而這一次,他花了整整一年,與本事設計的謝欣曄(小右)將老屋大範圍改變,在挑高的通透採光空間中打造驚喜格局,以異材質拼接區分場域,多元光源與分層照明增添氛圍,並在家具與角落細部點綴幾何建築的浪漫巧思,許多不同個性的材質與設計相處得很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例如一進門的西曬小露台養著茂盛的植栽,小煙囪與水泥地板則暗示即將進入空間的過道,老房子厚牆上的水洗圓形孔洞讓人在室內就可以看見是誰進來。

進入室內則是原本老屋留下的墨綠色蛇紋岩,中央的樓梯做了獨特緩衝平台,利用屋子的窄邊精算成穿透感的收納式書架,好八或姪女都喜歡在其中鑽著玩,也替鐵質樓梯增添輕盈穿透性。

方序中曾創作繪本《不圓的圓》,因此家中也有不少幾何圖形,例如水洗的圓孔 洞。(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曾創作繪本《不圓的圓》,因此家中也有不少幾何圖形,例如水洗的圓孔 洞。(攝影:林祐任)

樓梯旁是可以當客房使用的墊高和室,平常一個人使用時能感受全場域的隱私性,也是方序中享受老音響與不同音樂的地方,空間中使用的空心木與軟件使聲音不至於聽起來空洞,反而形成獨特音域;更有趣的是,在二樓牆上3個幾何圓孔洞的點綴下,和室外觀竟像一艘潛水艇。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新家客廳一隅與墊高的和室。(攝影:林祐任)

而廚房則是方序中除了客廳以外,常待並注重的地方。開放式廚房的設計,是期許自己有多點時間做菜,空間整體結合蛇紋石、深色木頭與乾淨牆面的設計,被許多朋友說像他位於大稻埕的聲音咖啡店「Sidoli Radio小島裡」。

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特別訂製,鋼管細節呼應空間並帶有摩登太空感的時代語彙,混搭著高度差不多的各式椅子如德國學生椅、餐椅——這也是方序中對於非制式化空間的追求,不論家具或人,在這裡都能自在隨意地找個地方待著。

開放式廚房以蛇紋岩檯面為延伸,整體色調和諧,上方系統櫃側邊特別以建築感細節 收邊。(攝影:林祐任)
開放式廚房以蛇紋岩檯面為延伸,整體色調和諧,上方系統櫃側邊特別以建築感細節 收邊。(攝影:林祐任)

與整體空間有點不同的,是二樓未曝光過的臥房,「房間有一點點軟爛感,是你可以讓自己稍微軟爛一點的地方,所以它很簡單。不能一直都把自己放在一個要經過他人視線的地方。」 

客廳廁所外是一個種滿植物的小工作台與好八的地盤。(攝影:林祐任)
客廳廁所外是一個種滿植物的小工作台與好八的地盤。(攝影:林祐任)

對不同個性老物件的偏愛及照顧

「我很喜歡老東西,我覺得新的東西在購入第一天之後就會開始變廉價,但是老東西你每一天多用心照顧它一點,它就越來越有價值。價值不是來自於售價,而是它本身的重量、故事。」擁有平穩老靈魂的方序中跟許多鍾情老東西、家具的業者或藏家變成朋友,甚至剛剛等採訪的空擋又下單了一張椅子。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我喜歡那種生命的重量感,比如說帶有一點紋路的皮、帶一點油脂的木頭、一點點生鏽的鐵件,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我不是那種追求全新事物的人。」方序中更舉例,比如說像197080年代,許多家具都有建築的影子,因為那時候對於空間的想像被打開,所以設計語彙的使用開始變化,再早一點的時候則可能是更古典的展現,但將這些不同時代與個性放在一起,空間卻無比和諧。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喜愛空間的人是把空間變成他的樣子,而不是像主題樂園變成某一個年代,有新的、太空版、摩登的、包浩斯、幾何建築物……,跟自己喜歡的物件相處會讓自己很有安全感。」老物需要伯樂懂欣賞,更需要細心照顧打理,而惜物之人必能惜情,人與物件和空間產生的情感連結與偏愛,也是讓人起床會期待、出門會想回家的原因。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 與方序中一起生活的朋友

 百靈Braun音響系統 

「大家都說百靈是Apple設計的前身,設計師看到都會融化!」百靈的音響系統系列在尺寸上能互相搭配、簡潔的線條省去多餘的裝飾,面板堅持設計師Dieter Rams的設計哲學,將「視覺噪音」降到最低,巧妙的傾斜棱鏡讓使用者能從任何角度觀察磁帶的計數器,經典的綠色電源開關光用 看的就覺得很療癒。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幻影吊燈Phantom Lamp 

「當初要買這個房子時就決定要用這個燈,因為很少住家有這種挑高尺度,很喜歡這盞燈有些生命體的展現,如有點建築感的骨架、輕盈結構與彈性布料,從每個角度看都不太一樣。」燈體以金屬為框架,外層以軟性樹脂噴絲纏繞成型,彷如蠶絲結繭般,呈現 細膩的霧面質感。方序中與室內設計師討論燈的高度許久,以這盞燈替這個家進行重要的初步定調。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1970s 德國棕色皮革鋼管扶手椅 

這張德國1970年代單椅,以結構感的鋼管襯托時代感的美麗皮件——鋼管椅框大器俐落、皮革椅墊蓬鬆厚實,從頭至腿提供各部位絕佳的飽滿支撐,「當你坐在上面,可以感受到兩種材質的結合、人會陷下去,相當舒適。」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Light House dinner table No 1 

這張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的老闆小葉一起討論設計的,在有限空間的權衡下設定最大的8人尺寸,同時不希望使用者入座時碰觸到任何桌腳結構。結構都是用手工單車的工法來做,細節以單車工法零件呼應空間,例如客廳椅子也有用這種USM的大鋼管。細節滿滿,例如品牌文字、小小摺痕與可以當掛鉤的轉折處。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丹麥扶手單椅 Gesture Chair 

「看到把手我就融化了!」丹麥設計師Hans Olsen 1957 年的設計,其特色來自於椅背延伸到扶手包覆性的線條與一體成型的設計,與日本設計師皆川明的布料搭配,增加 了視覺感受的層次與溫暖深度。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Pipistrello Lamp 蝙蝠燈1965 

義大利女建築師Gae Aulenti1965年設計的獨特燈具,以蝙蝠為靈感,燈罩造型優美、高度可伸縮,複雜結構在當時經過一番嘗試才得以生產。「我覺得它會讓空間裡有個比較破格的可能性, 意外地它跟這個空間其實非常融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Lucitalia Kandido Table Lamp 1983 

由保時捷設計師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Lucitalia 所設計的後現代檯燈。此設計特有的三角形底座和頂部燈罩由3個金屬桿相連接,金屬桿可伸縮或旋轉,頂部燈罩的內側為圓頂造型,具有反射光線的巧思,將光線以120度的角度均勻地向下照射。 「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它會跟空間產生一種間接照明, 使空間更洗鍊俐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

現任設計工作室「究方社」創意總監,參與的專案跨領域遍及專輯包裝設計、企業品牌規劃、裝置藝術及典禮視覺統籌等,擅長以「說故事」的設計方式呈現「溫度」,拉近設計與大眾的距離。擔任「小花計畫」系列展覽策展人,並持續參與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等策展計畫。

文|馮興妍

攝影|林祐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4月號《當代設計的雋永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