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溫花蓮」登場!直擊日出香榭大道6大亮點作品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溫花蓮」登場!現場直擊日出香榭大道6大亮點作品2

2021第二屆「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溫花蓮」,於11月19日~21日限時三天登場!今年由曾策劃台北白晝之夜、台灣文博會的藝術家林昆穎擔任藝術總監,以象徵花蓮節奏感的「溫」字為主題,創造各式各樣的「問答」現場,並透過夜間論壇、裝置作品、互動體驗、行動劇場、參與式遊戲、DJ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串連主展區日出香榭大道、花蓮文創園區、太平洋公園和壽豐豐田村,攜手溝仔尾在地店家與觀者,共同探究花蓮的城市樣態與生活形式。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 主視覺
主視覺由三頁文以「河」為發想設計,運用大理石的紋理暗示地景,結合山海色澤創造海天一色的場景 

藝術總監林昆穎談「溫花蓮」

林昆穎這次是藝術總監,亦是花蓮出身的返鄉遊子,而他多年來看著在地樣貌與人事的流轉,心中也累積起兩大哉問:一是「花蓮人心目中的花蓮,是什麼樣子?」在策展田調過程中,林昆穎萌生無數好奇,同時也領悟到,若想建構起城市的脈絡,「探問」與「應答」是必須的,唯有如此才能帶出具深刻洞見的在地情懷。而他也深信,一座能夠不斷對自己提問的城市,居民終能擁有共同解答的能量。

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開幕記者會_總監林昆穎致詞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藝術總監林昆穎

二為「我們真的愛花蓮嗎?」林昆穎觀察到,離家多年後回鄉多少會感受到現況與回憶間的「落差」,當家鄉隨時代變遷後已與印象中不同,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而在策展過程中,他發覺以「外來眼光」窺探雖不見得最適合當地,但也因這微妙的距離感,讓視野更趨中性。透過溫花蓮,林昆穎希望能帶觀者藉由談論過去進而設想未來,嘗試去想像揭幕不久的日出香榭大道,未來會呈現什麼樣的景況?也希望能透過在地、移居花蓮和返鄉人的多元視角,建構當代花蓮城市脈絡。

南濱日出舞台,原舞者
南濱日初舞台表演者「原舞者」

日出香榭大道「日出未來河」展區6大亮點!

1. 失序場《非常態運動-失序邊境 選段演出》

失序場帶來的《非常態運動-失序邊境 選段演出》,以如蹺蹺板的大型金屬裝置,與表演者及電磁鐵配件間的互動為重點,三者共同創造一個反重力的「不穩定場域」,帶有在失序中尋找秩序的意象,象徵花蓮環境的動態平衡,一如從表演開頭至結尾,表演者巧妙表現出試探、摸索、嘗試融合、失重⋯⋯等各階段,巧妙呼應著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_非常態運動-失序邊境 選段演出

失序場《非常動態運動-失序邊境 選段演出》
失序場《非常態運動-失序邊境 選段演出》

2.  豪華朗機工《鏡岕》

豪華朗機工《鏡岕》利用回收鏡子反射大道上的一切,帶觀者透過鏡面回望街道與大山,用不同的角度觀看花蓮市區,試著去想名為「日出香榭」的大道除預設的歐式風格外,有沒有其他可能?同時藉由觀者在鏡像中集聚與擴散的意象,呼應城市承載著人們的相聚與離合。

S__39297033
豪華朗機工《鏡岕》日間模樣

豪華朗機工也特別提到,當時決定以鏡面打造戶外大型裝置時,其實遇上重重困難,像是鏡面在陽光下強烈反射的問題怎麼解決?反射光線會不會對交通造成侵擾、有安全上的疑慮?最終經團隊精密計算後,終於找到精準角度克服以上質疑,並透過鷹架、木構造搭建作品支架,最終才讓《鏡岕》在日間成為時刻和城市對話的窗口,夜晚與人工燈光搭配時則透出如夢境般的折射光芒。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_鏡岕
豪華朗機工《鏡岕》夜間模樣

3.  賈茜茹《家族》

賈茜茹《家族》運用在地居民的二手傢俱創作而成,並以層疊方式「架高」書桌、茶几、座椅等素材,回應過去溝仔尾水上人家的生活景況。此外,本作更結合「行為劇場」表演呈現,過程中傢俱會由表演者進行搬移,讓《家族》在展期三天內不同時序呈現不同樣貌,藉此帶觀眾回溯街廓歷史,同時感受時間對當地人家帶來的流變,以及成長在各年代的花蓮人和溝仔尾有何不同的連結。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_家族
賈茜茹《家族》

4.  曾令理《這原是一條河》

曾令理《這原是一條河》透過霧氣裝置,讓來往的人在奇幻的水氣瀰漫間,憶起下方曾伴隨著溝仔尾一帶的河。觀者可步入其中,試著感受曾在此流動、孕育地方的水道能量。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_「日出未來河」展區一景
從遠方看《這原是一條河》與《鏡岕》

S__39297035
曾令理《這原是一條河》噴霧前

S__39297037
曾令理《這原是一條河》噴霧後

5.  謝佑承、王中原《校準:路徑》

《校準:路徑》由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創,以螢光膠帶打亂日出香榭大道的棋盤格地面設計,嘗試創造不同的場域表情。另外,因螢光會在暗中發亮的特性,令作品在夜間自體發光時呈幻境之感,搭配上融合原地原鄉元素的音樂表演,帶領觀眾用各式不同角度設想大道未來的發展可能。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_校準:路徑
謝佑承、王中原《校準:路徑》夜間模樣

6. 《台北室外網球公開賽》在花蓮、滑板表演

除《校準:路徑》呈現的地景X音樂表演形式之外,林昆穎也集結其他模式的展演,試圖傳遞日出香榭大道的未來想像,像是由黃汶皓帶領的《台北室外網球公開賽》繼白晝之夜後移師花蓮舉行,團隊透過戲劇、類運動賽事轉播的幽默手法,將藝術表演融入推廣網球運動的過程;當地滑手們也在大道上恣意滑行、做招,表現出花蓮在地的街頭能量。透過不一樣的內容交織,林昆穎希望能驅動觀者的想像力,試圖建構這處曾風光一時後衰落、如今又將再起的街廓,能用何種樣態嘗試重塑花蓮城市空間?又會和花蓮市民、外來遊客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_《臺北室外網球公開賽》在花蓮
《台北室外網球公開賽》在花蓮

花創 X 太平洋公園 X 豐田村連線共演

「花創火溫酒」、「南濱奔日流」2大主題晝夜串連

花創「火溫酒論壇」邀請12位講者分享自身與花蓮的生命交集,當中包括策展人、作家、藝術創作者、音樂人、地方官員、民意代表、救難隊員等;南濱公園「日出舞台」在11月20日、21日清晨5點各舉辦一場日出儀式,在天將破曉、漁人返岸歇息之際,邀請大家沉靜感受,伴著部落劇會所、冉而山劇場、原舞者、阿努、DJ汝妮的靈性演出,一起迎接日出的魔幻時刻。

DJ汝妮《汝妮的原住民新聲音》
南濱日出舞台表演者「DJ汝妮」

南濱日出舞台,阿努
南濱日出舞台表演者「阿努」

「豐田村秘境」、「溝仔尾問答」共創城區連線

「豐田村秘境」以《回家的聲音》探索遊程回主軸,其自返鄉青年的真實故事出發,藉由真人農村RPG形式,讓參與者實地體驗返鄉所遇到的困境與挑戰,並在過程中更認識農村的人、事、物產與歷史。活動行程共分為3條路徑,分別以在地人、移居花蓮者與返鄉青年的視角規劃,而參與者在行程初始時,會透過抽籤隨機決定即將參與的遊程。

豐田移創指導所、牛犁協會《回家的聲音》
《回家的聲音》其中一條路線帶領參與者體驗伐木、生活、野炊等在地生活方式

其中由在地人富民規劃的路線,從豐田在地老戲院出發,帶領參與者們蒙上雙眼、搭肩在村里走上一小段路,感受在視覺被剝奪後,以更敏銳的聽、嗅覺探索豐田村的新奇體驗。而在隊伍來到定點、脫下眼罩後,每人將會獲得一張照片與神秘信件,需循著提示線索、騎著腳踏車在豐田尋找相片中的目的地,而出發前富民也特別提醒,希望大家能嘗試拋開手機導航,透過向當地人家問路或自由穿梭街道的方式,嘗試打開村莊面貌。

S__39297030
《回家的聲音》帶參與者用制式導覽以外的方式探索豐田

抵達目的地後揭開信封,會讀到富民與團隊寫下的豐田回憶,每篇故事情節各不相同,但都與在地有著極深連結,在品味當地人歷史的過程中,也可試著回溯自身生命經驗,興許會得到意外的共感。《回家的聲音》沒有人們印象中的制式導覽,牛犁希望能藉由新鮮的手法,帶造訪豐田的人們以更有意思、更純粹的方式挖掘這座縱谷間的小村莊。

S__39297027
富民帶領的遊程結束後,會請參與者將拿到的信件、照片隨火燒盡,將回憶永留豐田

《溝仔尾問答》則串連超過30間當地店家,透過問答、城空限定手作、影像放映、講座和主題書展,以及延長營業、深夜限定小酒吧等活動響應藝術節。

▧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溫花蓮

FacebookInstagram

時間:2021年11月19日~11月21日

場域:花蓮日出大道、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太平洋公園(南濱段)、豐田村

備註:活動詳情請持續關注「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官方臉書與IG

info & photos 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位於松山奉天宮附近、規模居台北市之冠,而以此為基地、醞釀五年多的「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如今迎來成果發表,於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開放大眾參觀。

一場社宅裡的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前身為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由於該地區發展相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因此至今仍有許多新建設落成,可說是都市發展的一方新天地。廣慈社宅佔地6.4公頃,共有逾1500戶,入住居民面貌多元,為了促進社區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於2020年正式啟動。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位於廣慈社宅園區南面入口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周邊環境、居民組成等多元背景,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禾磊藝術策劃,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與環境美學,串起既有社群與新遷入的住戶、社會與社宅、人與環境間的連結,一步步形塑居民對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並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讓藝術流動於社區建造中,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九組來自台灣、日本與荷蘭的藝術家,分別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2件展期限定作品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的竹編裝置《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宛如翻湧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觀眾穿梭其中;國內外藝術家跨界合創的《遷徙博物館》,是展覽的一大亮點,由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Wall of Voices》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開放式聲鏡劇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噪咖藝術、吳秉聖合力於《Wall of Voices》中,打造出光影作品《牽繫》(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8件永久性戶外裝置,呼應周邊地景

廣慈社宅室內外共有18件裝置作品,觀展動線以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的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為起點。蔡慧盈以「圓形」借喻「圓滿」的概念,不僅為展覽破題,也訴說著一點一滴投注的情感、心力與時間,如同構成圓的無限個點,圓滿了彼此間的關係。此外,藝術家也邀請居民共創,在旗幟上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蔡慧盈《社區精神旗幟:揚揚》(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衛福大樓與行政中心的接壤處,是禾磊設計梁豫漳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居民偶遇、寒暄的地標;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模糊建材的軟硬與內外之分,成為日升月落間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禾磊設計梁豫漳《流亭》地處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之間(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站在《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下方仰望天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南面入口處徐永旭《光之巢》呈現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營造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同樣取植物為靈感,用數株不鏽鋼雕塑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回應廣慈社宅周邊地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邱承宏《採光》(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的作品《祝》,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則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描繪出巨幅地畫《書寫未來》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彭冠傑《祝》(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藝術家拉姆・卡齊爾《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10件室內創作,訴說場域本質

廣慈社宅建物內,也展示著許多藝術作品。大廳牆面上的鄒駿昇《共生》,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吳芊頤《窗光漫遊》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鐵窗花等在地符號;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鄒駿昇《共生》(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吳芊頤《窗光漫遊》(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盈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山由社《描海》是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打開嶄新的視角;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山由社《描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廣慈的天空》兩件畫作,則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沐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展覽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6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特展」2025年1月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即將於2025年1月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登場,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涵蓋近50件立體模型,以及初次亮相的精彩內容。

田中達也微型展登陸台北

Instagram累積近400萬粉絲追蹤、海內外特展巡迴突破250萬觀賞人次的日本微型藝術大師田中達也,即將再度來台。此次的田中達也特展,以日常為靈感出發,展覽內容橫跨HOME(家)、FORM(形狀)、COLOR(顏色)、SCALE(比例)、MOTION(動態變化)、LIFE(生命力)、WORLD(世界觀)7大主題,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現實,分別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展覽集結7大主題

像是巧克力變書房、搭乘美味的麵包公車通勤去、在蔚藍衣架海上盡情地衝浪、用小小釘書針建造摩天高樓,以及在光碟片上享受溜冰的舞者等。另外,田中達也繪本《壽司買衣服》中的新角色也將驚喜出場,深入展現其工作哲學「MITATE MIND(轉換視角)」,讓平凡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HOME》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HOME》展區中,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展區中,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打造小世界大驚奇

而除了豐富的平面作品及立體模型,現場還能欣賞5座繪本場景的大型創作、5部影音動畫,帶領人們更加深入田中達也的幽默與創意。甚至在你參與微型作品的同時,也能體驗當小小攝影師的樂趣,一同嘗試意想不到的獨特視角。

《MOTION》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MOTION》展區中,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展區中,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提供|寬宏藝術、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