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跳浪藝術節「後花蓮八景」!10位藝術家共築新美學

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邀李俊陽、葉子奇等10位藝術家回家辦展,一同建構「後花蓮八景」1

1951年,名畫家溥心畬以《花蓮八景圖》描繪島東美景,將山海精華濃縮於畫卷之中,開啟花蓮美術史入冊的時代;時隔70年,新創當代藝術品牌「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嘗試以「後花蓮八景」為題,邀請10位與花蓮關係密切的藝術家,透過繪畫、版畫、影像、裝置藝術、多元媒材等方式,詮釋風景之於自身的意義,進而形塑當代花蓮山水美學。

_I5A3553

_I5A3441_1
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主題展覽「後花蓮八景」

10位藝術家共同形構「後花蓮八景」

本展由曾操刀Pulima藝術節、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資深策展人Nakaw Putun擔任策展,邀來Idas Losin 宜德思.盧信、Iyo Kacaw 伊祐.噶照、林介文、Pakavulay 巴卡芙萊(黃錦城+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王煜松、李俊陽、李屏宜、邱承宏、葉子奇、潘小雪共10位藝術家,以當代藝術角度出發,為「花蓮」與「風景」提供引人省思的視覺論述。其中,策展人Nakaw提到,「感知」是這次影響藝術家至深的關鍵,無論是水在肌膚上流動的感知、編織時接觸毛線的感知,又或親見光影變化的感知,都以幽微姿態穿插於展場之中。

_MG_2256_1
策展人Nakaw Putun

外地人與在地人眼中的花蓮風景

在外地人心目中,「風景」是花蓮最引人入勝之處,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海景、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致,引人探訪;對當地居民來說,山海自然是寶藏,但第一線面對颱風侵擾與強風暴雨對抗、頻繁地震對生活環境帶來的損害,以及無處不在且伺機而動的怪手,亦皆是日常,天災與過度開發所帶來的毀壞,同為建構起花蓮另類風景的一部分。而這樣的認知落差,也成了「後花蓮八景」的切入點之一。

_MG_2316

_I5A3660
開幕表演由表演藝術家巴奈、Gina帶領眾人循線前進,邊敲擊鵝卵石製造樂音,以原始天然的節奏和律動,為藝術節揭開序幕。

花蓮之美只能停留在視覺階段?

另外,參展藝術家「Pakavulay巴卡芙萊」的黃錦城也提到,舊時「西滿東空」,花東相對封閉、自主性也較高,但隨著交流漸興,黃錦城意識到久居之處被視為奇觀風景,而土地所蘊含的生命力與人文內涵,卻相對鮮少人留意,進而思考,難道花蓮的「風景」只能停留在視覺階段嗎?這方面的批判性內容,也可見於展覽中。

_I5A3461
展場中穿插10位參展藝術家訪談影片,讓觀者更了解作品內涵

「後花蓮八景」展品一覽!

1. Iyo Kacaw 伊祐.噶照|《如果海只剩下風景》

花蓮豐濱港口部落出身的伊祐.噶照,與海洋有著深刻連結,某回潛水時驚覺身邊不見過去熟悉的魚群,海底已被層層大網籠罩,眼前景況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懼,本次參展作品《如果海只剩下風景》便以此開展,運用廢鋼筋表現海流線條,企圖建構海的空間與視角、為海發聲,反思若海僅剩一件藍色衣裳,水底下的生命被忽略漠視,究竟還有什麼意義?

A7C06117
藝術家伊祐.噶照

_I5A3762
伊祐.噶照《如果海只剩下風景》

2. 林介文|《停工》

藝術家林介文提到,住花蓮常遇颱風、地震侵擾,時常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像是在趕工本次參展作品《停工》時恰巧遇上「偽颱風」,工作室外滂沱大雨、手機響起紅葉村土石流警戒訊息,但仍與工班一同在屋內奮力編織,這段很「花蓮」的經歷好似又讓作品更切題一些。

A7C05962
藝術家林介文

《停工》為林介文「裏山」計畫之延續,其由綠網、毛線、競選旗幟組成的大面布料,覆蓋在小型挖土機上呈現,透過這件軟雕塑,林介文對原住民無法決定居住地的使用方式、過度開發兩大議題,提出柔軟控訴。

_I5A3811
林介文《停工》

3. Pakavulay巴卡芙萊(黃錦城+Malay Makakazuwan 瑪籟)|《沒有被認出的詩》

出身宜蘭的黃錦城提到,篳路藍縷的精神被主流擁戴,但開拓的反向,代表著原居者的生活環境被剝奪,而他也對此提出質疑:「大家總說『開蘭』多少年值得紀念,那在這之前的故事呢?難道那不是土地的一部分嗎?」而本次參展戶外裝置作品《沒有被認出的詩》,便透過解構象徵墾殖意象的鋤頭、斗笠等物,並以狀似「紀念碑」的型態呈現,反思開發、拓墾帶來的連帶影響。

A7C06678
藝術家Pakavulay 巴卡芙萊(黃錦城+Malay Makakazuwan 瑪籟)

_I5A3777
Pakavulay 巴卡芙萊《沒有被認出的詩》

4. Idas Losin 宜德思.盧信|從藝術批判到溫柔描摹的歷程

宜德思.盧信透過《我看見》系列,記錄下台灣各大議題,展露對受傷土地的懷憂。人們總說花東風景美,但每逢天災總會留下災難痕跡,更得面對不當開發的侵擾,系列中除可見美麗灣、亞泥等爭議事件,也可見跨域關懷,像是八八風災、太陽花學運等。宜德思.盧信認為新聞轉瞬即逝、熱度難以維持,但藝術恆久流傳,希望能藉作品,提醒觀者這片島嶼上值得關注的議題。

_I5A3851_1
藝術家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

_I5A3455
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我看見》系列

疫情期間,因為入了登山的坑,入山後發現風景依然美麗、療癒依舊,這讓宜德思.盧信收起批判性,轉而以更柔軟的藝術形態擁抱自然。《鈕扣的記號—雪山》以山為背景,中央有著明顯的鈕扣圖樣,藝術家特意將文化符碼凸顯,藉鈕扣意象呼應部落傳統服飾元素,也回扣在登山過程間腦中所浮現「腳下正走著的路,祖先也曾走過」的想法,藉鮮明的視覺元素,傳達對部族的歸屬感和對先人的敬仰。

_I5A3459
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鈕扣的記號—雪山》

5. 王煜松|以考古探究存在

《花蓮・花園》自考古角度出發,王煜松回到年少時熟悉的木瓜溪,沿途採集嶺頂考古遺址所在地的陶片、貝、石頭與雜物,並與水泥混製為球體,將其放置軌道上隨地心引力不停滾動。

_I5A4055_1
藝術家王煜松

王煜松提到,球體「自顧自」滾動的型態,其實與考古遺址的存在呼應。展場中的軌道沿一大立方體繞行,所以當觀者置身其中,會時刻聽到球與軌道碰擊的聲響,卻不會一直看見運動中的球體本身,正如同遺址在還未被挖掘之前,雖未被看見,卻是真實存在且不停歇地運動著。

_I5A3536
王煜松《花蓮・花園》

6. 李屏宜|與父親共創跨世代花蓮風景

對李屏宜來說,自身與花蓮最直接的連結即是原生家庭,所以在構思作品時,她想起熱愛攝影的父親,並透過再製這位在地老花蓮人的影像紀錄,嫁接自己對花蓮的記憶後,重新詮釋這片土地上的風景。

_I5A3956
藝術家李屏宜

_I5A3462
李屏宜展間內掛有父親的攝影作品

擅長木刻版畫的她,這次特地將版畫與木板共同展出,並以「鏡像」的方式呈現。這麼做其實有兩個用意,一是當褪去墨彩的木刻版,與轉印呈飽滿顏色的版畫並陳,兩者之間的對比便會產生對話;二是藝術家認為鏡像對照予人「寧靜」之感,與生活在花東的感受不謀而合。有趣的是,李屏宜提到自己曾抗拒與家人聊創作,但這回和爸爸交流作品的過程中,倒讓她意外獲得學習如何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_I5A3465

_I5A3464
李屏宜展間一隅

7. 邱承宏|對掠奪的反思

步入展間,會先看見邱承宏植物系列中的《小花蔓澤蘭》一作,這系列將植物影子浮雕於水泥板上,藉生物意象及陰影,轉化為歷史隱含的人與植物間的關係。另外,邱承宏也提到小花蔓澤蘭曾被盟軍用於戰爭,後在亞洲成為相當強勢的外來種,這回展出此作,其實也蘊含對現行藝術型態的反思——現今藝術節盛行,但當藝術裝置在地景上出現,對當地是否也是種外來侵擾?

A7C06321
藝術家邱承宏

_I5A3481_1
邱承宏《小花蔓澤蘭》

再往內走,可見《觀音》錄像裝置,其將大理石佛像雕刻廢料重塑為神鹿形象,而鹿所凝視的影像,則紀錄著魏永賢老師雕刻佛像的過程,以及大理石礦場泰國籍勞工推著佈滿金箔的工作車返回礦區的路途,藉此串連自身生命經驗與礦業和花蓮間的連結。

_I5A3502
邱承宏《觀音》、《大理石廠工人》

8. 葉子奇|花蓮的山水風雲水霧

葉子奇出身花蓮玉里,旅居紐約19年後,回到故鄉花蓮定居。自國際都會返鄉,相對於世界的遼闊,花蓮的好山好水、小草小木依舊,對葉子奇而言如回歸母體般安適,他擅長描摹山海、雲霧、草木與光影,畫作屢次在拍賣場上,創下台灣當代寫實繪畫最高價紀錄。

_I5A4145
藝術家葉子奇

本展共展出葉子奇8件畫作,其中《四月的霧 玉里刺客山》描繪刺客山春日山景,《藍色的花蓮港》呈現被颱風後雲霧繚繞的白色燈塔,件件都將花蓮景致描摹得細膩入微。

_I5A3451
葉子奇展場一隅

9. 李俊陽|多族群融合的體現

李俊陽年少時曾任廣告看板學徒,19歲出師後遇為百工各業畫招牌,從上流社會到草根階級的客戶皆有,積累為創作時的獨特視角,其作品在台灣各地留下展演足跡,不過在家鄉花蓮參展卻是30年來頭一次,別具意義。

DSC01851
藝術家李俊陽

展場中的巨幅畫作耗時三個月繪製,當中有三太子、象徵聖誕節的鹿、呼應同婚通過的雨傘、布袋戲、部落元素等,李俊陽想藉此傳達「整個台灣的族群融合之感」,也回扣藝術家自身成長於多族群部落的背景。

_I5A3514
李俊陽展間一隅

_I5A3520
李俊陽《七彩迷魂仙童陣》

10. 潘小雪|安好閒逸之外,花蓮的躁動與不安

潘小雪在解析作品時提到,每個人看風景的角度不同:「生意人想著賺錢、小偷想把它藏起來,藝術家會帶著感性和美感。」而《不安的風景》系列四大主題〈暴亂的風景〉、〈沒有土地的風景〉、〈病毒的風景〉、〈震碎的風景〉,正是反映她眼中的花蓮風景,當中蘊含對國家型態、土地變遷、藝術發展與歷史內涵的反思。

_I5A3986_1
藝術家潘小雪

其中〈沒有土地的風景〉嘗試抽離賞心悅目的框架,也跳脫東岸給人平靜安適的印象,轉而描摹花蓮土地上的躁動與不安,所用筆觸粗獷、情緒飽滿;〈震碎的風景〉畫作前設有擺滿酒杯的方桌,當桌面與畫作並陳,呼應花蓮常遇地震的地質條件與其對日常生活帶來的擾動;〈暴亂的風景〉反映花蓮作為軍事重鎮的特性,畫作以演習的張力與觀看者的寧靜帶出對比,帶有藝術家對土地、環境、時事與全人類處境的省思。

在導覽結束前,潘小雪以這句話為《不安的風景》下了註解:“Landscape without land, Museum without muse, Republic without public, History without story.”(沒有土地的風景、沒有繆思的博物館、沒有公開的國家、沒有故事的歷史)。

_I5A3471_1
左為〈震碎的風景〉、右為〈病毒的風景〉

_I5A3469_1
潘小雪〈沒有土地的風景〉

_I5A3473
潘小雪〈暴亂的風景〉

其實自名稱拆解,就可見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的宏圖,其中「PALAFANG」為阿美族語中「來做客、去拜訪」之意——主人滿懷誠心,邀請客人前來拜訪;「跳浪」則是一種生活方式,早期台11線尚未開通,人們往來南北,需沿著海岸計算浪的節奏,在礁岩間跳躍朝目的前進。藝壇中有許多花蓮出身的傑出藝術家,但他們的作品都在他方呈現、展演,策展團隊藉本展邀請藝術家跳浪回家辦展,共同成就一場「只有花蓮有,要看就來花蓮看」的屬地展覽,同時邀請觀者向東方啟程前來拜訪,共同激起花蓮藝術新浪潮。

▧ 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

10組花蓮藝術家 X 8個浪衛星展區 X 30朵浪㳸漣 X 7場講座 X 2場文化體驗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1月10日

展覽地點|花蓮石雕博物館

更多資訊|Facebook官方網站

info & photos 哇大創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哆啦A夢巡迴特展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集結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一次看

哆啦A夢巡迴特展6月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打造沉浸式微型劇場、上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搶先看

在台北華山東2館四連棟展出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展覽佔地近千坪,完整呈現豐富多元的展品內容,包括首次登場的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經典的巨幅漫畫場景,以及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全員到齊。

繼2024年7月由AllRightsReserved在Fujiko Pro協力下創作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在全香港掀起一股「哆啦旋風」,引起巨大討論與迴響後,在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與協力單位AllRightsReserved、Fujiko Pro、Anim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協助並配合台北展場作相應規劃,終於將把這個人氣特展引進台北華山。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登場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不僅帶來滿滿驚喜,也公開神秘道具「100%朋友召喚鈴」,而背後更藏有一段與「胖虎」息息相關的祕密故事。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將獨家放映由日本Shin-Ei Animation團隊專為本次展覽製作的原創短篇動畫《胖虎世界巡迴演唱會》,在動畫中熱愛唱歌的胖虎,竟夢想成真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甚至首次在台灣登台演出。至於「100%朋友召喚鈴」究竟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為什麼會拿出這個秘密道具?答案藏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等你進場揭秘。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 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能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1比例復刻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

展中也將完整呈現傳奇漫畫家的創作空間—「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展區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書桌上將擺放鋼筆、原稿紙、墨水、羽毛刷等慣用繪圖工具複製品。透過這些細節,讓觀眾得以一窺老師的創作日常,親身感受創作背後的故事。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曾說過:「我一直以來都把『喜歡』放在最優先位置。」他將自己兒時所熱愛的西部片、科幻電影等奇幻題材融入創作之中。其中,他對恐龍的狂熱,更可從書桌上陳列的恐龍模型、動植物科學圖鑑窺見端倪,這些「喜歡」的事物不僅成為了創作靈感的關鍵養分,更促成了哆啦A夢後續《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等大長篇故事作品的誕生。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沉浸式展區 × 經典漫畫場景重現

此次展覽將藤子・F・不二雄老師筆下的經典漫畫世界,以嶄新方式回到大家眼前。現場規劃多個漫畫相關展區,從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以45本漫畫單行本為靈感打造的「漫畫單行本展區」,精心挑選出5幕經典漫畫場景,透過放大比例與立體化設計生動呈現,讓觀眾彷彿在現場被照射了哆啦A夢的縮小燈,走進巨型漫畫書世界,感受故事情節就在眼前的震撼。在「黑白作品展區」更展出了17幅珍貴的藤子・F・不二雄老師黑白漫畫復刻原畫,其細膩的線條記錄著不同年代的畫風演變及《哆啦A夢》多樣的藝術風格。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若想感受沉浸式的漫畫魅力,不能錯過「大雄的漫畫閱讀房間」,本區將大雄的房間打造成一個舒適的漫畫閱讀空間,房間中央的哆啦A夢愜意地躺在巨大銅鑼燒上,彷彿邀請觀眾一同放鬆欣賞,四面展牆以3D光雕投影,呈現出45本漫畫單行本的精選章節,打造數位與紙本漫畫的交錯與共構,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重新感受漫畫所傳遞的溫度與連結。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緊接著登場的「大長篇展區」,則聚焦於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以10面巨型漫畫牆、30幅大長篇復刻原畫,與7座立體雕塑,重現大家熟知的漫畫章節。例如:《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中,白堊紀時代壯闊景觀下的驚險旅程,以及《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開拓史》中,登陸外星球的冒險奇遇,每一部作品都是每一趟充滿想像力的探險旅程。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集結近百座哆啦A夢創意立體雕塑

最後是「100%哆啦A夢造型樂園」,集結了來自電影的13款造型,與來自漫畫及動畫原創故事的23種哆啦A夢,包括「變成紫薯的哆啦A夢」、「貍貓裝」、「狼人面霜」、「雪人機器人」以及「德古拉道具組」等各種創意裝扮。而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一次蒐集哆啦A夢造型宇宙!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

展覽外的設計物同樣極具巧思,售票亭以哆啦A夢標誌性的藍色為主色,搭配漫畫格構圖,兩側更設置了巨型「100%朋友召喚鈴」展覽入口以及拍照牆,大家來到華山就能立刻享受被哆啦A夢環繞的夢幻合照!此外,更不能錯過烏梅劇院前廣場矗立著高達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戴著畫家帽、手握畫筆的哆啦A夢,象徵著藤子・F・不二雄老師透過創作帶來的童趣、想像與感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在這裡被滿滿的療癒與愛包圍。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_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 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商店正式開張

展覽期間限定的哆啦A夢商店也驚喜登場!現場不僅引進多款香港站人氣周邊商品,如畫家造型的哆啦A夢爆米花桶、壓扁哆啦A夢的造型地墊、超精緻麻將組及身戴100%朋友召喚鈴的哆啦A夢小夜燈等各式商品,還有推出台北站限定商品。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
時間:2025.6.28 (六) - 2025.10.6 (一)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2館四連棟(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