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跳浪藝術節「後花蓮八景」!10位藝術家共築新美學

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邀李俊陽、葉子奇等10位藝術家回家辦展,一同建構「後花蓮八景」1

1951年,名畫家溥心畬以《花蓮八景圖》描繪島東美景,將山海精華濃縮於畫卷之中,開啟花蓮美術史入冊的時代;時隔70年,新創當代藝術品牌「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嘗試以「後花蓮八景」為題,邀請10位與花蓮關係密切的藝術家,透過繪畫、版畫、影像、裝置藝術、多元媒材等方式,詮釋風景之於自身的意義,進而形塑當代花蓮山水美學。

_I5A3553

_I5A3441_1
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主題展覽「後花蓮八景」

10位藝術家共同形構「後花蓮八景」

本展由曾操刀Pulima藝術節、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資深策展人Nakaw Putun擔任策展,邀來Idas Losin 宜德思.盧信、Iyo Kacaw 伊祐.噶照、林介文、Pakavulay 巴卡芙萊(黃錦城+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王煜松、李俊陽、李屏宜、邱承宏、葉子奇、潘小雪共10位藝術家,以當代藝術角度出發,為「花蓮」與「風景」提供引人省思的視覺論述。其中,策展人Nakaw提到,「感知」是這次影響藝術家至深的關鍵,無論是水在肌膚上流動的感知、編織時接觸毛線的感知,又或親見光影變化的感知,都以幽微姿態穿插於展場之中。

_MG_2256_1
策展人Nakaw Putun

外地人與在地人眼中的花蓮風景

在外地人心目中,「風景」是花蓮最引人入勝之處,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海景、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致,引人探訪;對當地居民來說,山海自然是寶藏,但第一線面對颱風侵擾與強風暴雨對抗、頻繁地震對生活環境帶來的損害,以及無處不在且伺機而動的怪手,亦皆是日常,天災與過度開發所帶來的毀壞,同為建構起花蓮另類風景的一部分。而這樣的認知落差,也成了「後花蓮八景」的切入點之一。

_MG_2316

_I5A3660
開幕表演由表演藝術家巴奈、Gina帶領眾人循線前進,邊敲擊鵝卵石製造樂音,以原始天然的節奏和律動,為藝術節揭開序幕。

花蓮之美只能停留在視覺階段?

另外,參展藝術家「Pakavulay巴卡芙萊」的黃錦城也提到,舊時「西滿東空」,花東相對封閉、自主性也較高,但隨著交流漸興,黃錦城意識到久居之處被視為奇觀風景,而土地所蘊含的生命力與人文內涵,卻相對鮮少人留意,進而思考,難道花蓮的「風景」只能停留在視覺階段嗎?這方面的批判性內容,也可見於展覽中。

_I5A3461
展場中穿插10位參展藝術家訪談影片,讓觀者更了解作品內涵

「後花蓮八景」展品一覽!

1. Iyo Kacaw 伊祐.噶照|《如果海只剩下風景》

花蓮豐濱港口部落出身的伊祐.噶照,與海洋有著深刻連結,某回潛水時驚覺身邊不見過去熟悉的魚群,海底已被層層大網籠罩,眼前景況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懼,本次參展作品《如果海只剩下風景》便以此開展,運用廢鋼筋表現海流線條,企圖建構海的空間與視角、為海發聲,反思若海僅剩一件藍色衣裳,水底下的生命被忽略漠視,究竟還有什麼意義?

A7C06117
藝術家伊祐.噶照

_I5A3762
伊祐.噶照《如果海只剩下風景》

2. 林介文|《停工》

藝術家林介文提到,住花蓮常遇颱風、地震侵擾,時常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像是在趕工本次參展作品《停工》時恰巧遇上「偽颱風」,工作室外滂沱大雨、手機響起紅葉村土石流警戒訊息,但仍與工班一同在屋內奮力編織,這段很「花蓮」的經歷好似又讓作品更切題一些。

A7C05962
藝術家林介文

《停工》為林介文「裏山」計畫之延續,其由綠網、毛線、競選旗幟組成的大面布料,覆蓋在小型挖土機上呈現,透過這件軟雕塑,林介文對原住民無法決定居住地的使用方式、過度開發兩大議題,提出柔軟控訴。

_I5A3811
林介文《停工》

3. Pakavulay巴卡芙萊(黃錦城+Malay Makakazuwan 瑪籟)|《沒有被認出的詩》

出身宜蘭的黃錦城提到,篳路藍縷的精神被主流擁戴,但開拓的反向,代表著原居者的生活環境被剝奪,而他也對此提出質疑:「大家總說『開蘭』多少年值得紀念,那在這之前的故事呢?難道那不是土地的一部分嗎?」而本次參展戶外裝置作品《沒有被認出的詩》,便透過解構象徵墾殖意象的鋤頭、斗笠等物,並以狀似「紀念碑」的型態呈現,反思開發、拓墾帶來的連帶影響。

A7C06678
藝術家Pakavulay 巴卡芙萊(黃錦城+Malay Makakazuwan 瑪籟)

_I5A3777
Pakavulay 巴卡芙萊《沒有被認出的詩》

4. Idas Losin 宜德思.盧信|從藝術批判到溫柔描摹的歷程

宜德思.盧信透過《我看見》系列,記錄下台灣各大議題,展露對受傷土地的懷憂。人們總說花東風景美,但每逢天災總會留下災難痕跡,更得面對不當開發的侵擾,系列中除可見美麗灣、亞泥等爭議事件,也可見跨域關懷,像是八八風災、太陽花學運等。宜德思.盧信認為新聞轉瞬即逝、熱度難以維持,但藝術恆久流傳,希望能藉作品,提醒觀者這片島嶼上值得關注的議題。

_I5A3851_1
藝術家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

_I5A3455
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我看見》系列

疫情期間,因為入了登山的坑,入山後發現風景依然美麗、療癒依舊,這讓宜德思.盧信收起批判性,轉而以更柔軟的藝術形態擁抱自然。《鈕扣的記號—雪山》以山為背景,中央有著明顯的鈕扣圖樣,藝術家特意將文化符碼凸顯,藉鈕扣意象呼應部落傳統服飾元素,也回扣在登山過程間腦中所浮現「腳下正走著的路,祖先也曾走過」的想法,藉鮮明的視覺元素,傳達對部族的歸屬感和對先人的敬仰。

_I5A3459
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鈕扣的記號—雪山》

5. 王煜松|以考古探究存在

《花蓮・花園》自考古角度出發,王煜松回到年少時熟悉的木瓜溪,沿途採集嶺頂考古遺址所在地的陶片、貝、石頭與雜物,並與水泥混製為球體,將其放置軌道上隨地心引力不停滾動。

_I5A4055_1
藝術家王煜松

王煜松提到,球體「自顧自」滾動的型態,其實與考古遺址的存在呼應。展場中的軌道沿一大立方體繞行,所以當觀者置身其中,會時刻聽到球與軌道碰擊的聲響,卻不會一直看見運動中的球體本身,正如同遺址在還未被挖掘之前,雖未被看見,卻是真實存在且不停歇地運動著。

_I5A3536
王煜松《花蓮・花園》

6. 李屏宜|與父親共創跨世代花蓮風景

對李屏宜來說,自身與花蓮最直接的連結即是原生家庭,所以在構思作品時,她想起熱愛攝影的父親,並透過再製這位在地老花蓮人的影像紀錄,嫁接自己對花蓮的記憶後,重新詮釋這片土地上的風景。

_I5A3956
藝術家李屏宜

_I5A3462
李屏宜展間內掛有父親的攝影作品

擅長木刻版畫的她,這次特地將版畫與木板共同展出,並以「鏡像」的方式呈現。這麼做其實有兩個用意,一是當褪去墨彩的木刻版,與轉印呈飽滿顏色的版畫並陳,兩者之間的對比便會產生對話;二是藝術家認為鏡像對照予人「寧靜」之感,與生活在花東的感受不謀而合。有趣的是,李屏宜提到自己曾抗拒與家人聊創作,但這回和爸爸交流作品的過程中,倒讓她意外獲得學習如何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_I5A3465

_I5A3464
李屏宜展間一隅

7. 邱承宏|對掠奪的反思

步入展間,會先看見邱承宏植物系列中的《小花蔓澤蘭》一作,這系列將植物影子浮雕於水泥板上,藉生物意象及陰影,轉化為歷史隱含的人與植物間的關係。另外,邱承宏也提到小花蔓澤蘭曾被盟軍用於戰爭,後在亞洲成為相當強勢的外來種,這回展出此作,其實也蘊含對現行藝術型態的反思——現今藝術節盛行,但當藝術裝置在地景上出現,對當地是否也是種外來侵擾?

A7C06321
藝術家邱承宏

_I5A3481_1
邱承宏《小花蔓澤蘭》

再往內走,可見《觀音》錄像裝置,其將大理石佛像雕刻廢料重塑為神鹿形象,而鹿所凝視的影像,則紀錄著魏永賢老師雕刻佛像的過程,以及大理石礦場泰國籍勞工推著佈滿金箔的工作車返回礦區的路途,藉此串連自身生命經驗與礦業和花蓮間的連結。

_I5A3502
邱承宏《觀音》、《大理石廠工人》

8. 葉子奇|花蓮的山水風雲水霧

葉子奇出身花蓮玉里,旅居紐約19年後,回到故鄉花蓮定居。自國際都會返鄉,相對於世界的遼闊,花蓮的好山好水、小草小木依舊,對葉子奇而言如回歸母體般安適,他擅長描摹山海、雲霧、草木與光影,畫作屢次在拍賣場上,創下台灣當代寫實繪畫最高價紀錄。

_I5A4145
藝術家葉子奇

本展共展出葉子奇8件畫作,其中《四月的霧 玉里刺客山》描繪刺客山春日山景,《藍色的花蓮港》呈現被颱風後雲霧繚繞的白色燈塔,件件都將花蓮景致描摹得細膩入微。

_I5A3451
葉子奇展場一隅

9. 李俊陽|多族群融合的體現

李俊陽年少時曾任廣告看板學徒,19歲出師後遇為百工各業畫招牌,從上流社會到草根階級的客戶皆有,積累為創作時的獨特視角,其作品在台灣各地留下展演足跡,不過在家鄉花蓮參展卻是30年來頭一次,別具意義。

DSC01851
藝術家李俊陽

展場中的巨幅畫作耗時三個月繪製,當中有三太子、象徵聖誕節的鹿、呼應同婚通過的雨傘、布袋戲、部落元素等,李俊陽想藉此傳達「整個台灣的族群融合之感」,也回扣藝術家自身成長於多族群部落的背景。

_I5A3514
李俊陽展間一隅

_I5A3520
李俊陽《七彩迷魂仙童陣》

10. 潘小雪|安好閒逸之外,花蓮的躁動與不安

潘小雪在解析作品時提到,每個人看風景的角度不同:「生意人想著賺錢、小偷想把它藏起來,藝術家會帶著感性和美感。」而《不安的風景》系列四大主題〈暴亂的風景〉、〈沒有土地的風景〉、〈病毒的風景〉、〈震碎的風景〉,正是反映她眼中的花蓮風景,當中蘊含對國家型態、土地變遷、藝術發展與歷史內涵的反思。

_I5A3986_1
藝術家潘小雪

其中〈沒有土地的風景〉嘗試抽離賞心悅目的框架,也跳脫東岸給人平靜安適的印象,轉而描摹花蓮土地上的躁動與不安,所用筆觸粗獷、情緒飽滿;〈震碎的風景〉畫作前設有擺滿酒杯的方桌,當桌面與畫作並陳,呼應花蓮常遇地震的地質條件與其對日常生活帶來的擾動;〈暴亂的風景〉反映花蓮作為軍事重鎮的特性,畫作以演習的張力與觀看者的寧靜帶出對比,帶有藝術家對土地、環境、時事與全人類處境的省思。

在導覽結束前,潘小雪以這句話為《不安的風景》下了註解:“Landscape without land, Museum without muse, Republic without public, History without story.”(沒有土地的風景、沒有繆思的博物館、沒有公開的國家、沒有故事的歷史)。

_I5A3471_1
左為〈震碎的風景〉、右為〈病毒的風景〉

_I5A3469_1
潘小雪〈沒有土地的風景〉

_I5A3473
潘小雪〈暴亂的風景〉

其實自名稱拆解,就可見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的宏圖,其中「PALAFANG」為阿美族語中「來做客、去拜訪」之意——主人滿懷誠心,邀請客人前來拜訪;「跳浪」則是一種生活方式,早期台11線尚未開通,人們往來南北,需沿著海岸計算浪的節奏,在礁岩間跳躍朝目的前進。藝壇中有許多花蓮出身的傑出藝術家,但他們的作品都在他方呈現、展演,策展團隊藉本展邀請藝術家跳浪回家辦展,共同成就一場「只有花蓮有,要看就來花蓮看」的屬地展覽,同時邀請觀者向東方啟程前來拜訪,共同激起花蓮藝術新浪潮。

▧ 2021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

10組花蓮藝術家 X 8個浪衛星展區 X 30朵浪㳸漣 X 7場講座 X 2場文化體驗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1月10日

展覽地點|花蓮石雕博物館

更多資訊|Facebook官方網站

info & photos 哇大創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3 位主持人,以詼諧深刻的對話,陪伴無數通勤族穿梭於日常的喧囂與靜謐,這次他們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在最後的〈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展區中,觀眾可以任意使用樂高拼砌城市、搭建想像。於是,他們坐進了這座城市現場即興創作,暢談好奇心如何連結生活與藝術。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是展覽中最具互動感的作品之一,參與者在一片白色樂高積木的海洋中自由創作,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景觀。對李毅誠(誠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 A)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體驗,更是一次對創造力的回溯。誠誠分享,比起一般「組裝說明書式」的樂高,「這裡的樂高多到讓人安心,像是軍備競賽,零件多到你可以無止境地重複、擴張。」他聲稱自己的創作靈感是打造一座「不通風、不透光、如墓碑的人造建築」,刻意強調人為的控制感與封閉結構,彷彿在挑戰自然的界限,「小時候我也喜歡蓋這類型的樂高,像是要保護內心珍貴之物,這裡讓我重新連結那種感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何 A 的「衛星發射台」概念,來自他玩《坎巴拉太空計畫》(Kerbal Space Program)太空飛行模擬遊戲的記憶,故意讓建築呈現「一碰就壞」的危樓狀態,「我不只想蓋得比台北 101 高,還想讓小孩看到都怕怕的,不敢把我的作品拆掉!」家倫的構想則是一個拱門般的「入口」,象徵某種通往未知的邀請,竟意外地和何 A 的作品無違和合併,成為「衛星發射台的洩水閥」,「我滿期待別人拿我的零件去創造新東西,就像我們的節目,聽眾回饋讓頻道內容更豐富、更有層次。」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台通眼中的 Olafur Eliasson——「看似開放,其實絕對控制」

除了拼組樂高,3 人此行也走進其他展間。誠誠認為,Olafur 的創作兼具高度控制與普世性:「你都看得懂,但絕對做不出來。觀看時都有種『我怎麼沒想到』的驚訝。」他特別提到〈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單頻率的黃光。何 A 則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認為 Olafur 的作品帶有某種「攻擊性」或「不耐感」:「他的作品像在挑釁,吸引你靠近卻又不讓你觸碰。」而〈循環扇〉(Ventilator,1995)刻意設置在可觸及的高度,彷彿在試探觀眾的慾望,「整個展覽精確地控制觀眾的好奇心,最後用樂高釋放到訪者的創作慾望。」何 A 認為這樣的對比性令人莞爾,他隱約感覺到某種「反人性」的不耐,藝術家似乎有意凸顯人造與自然的差異,挑戰觀眾對物質與環境的認知。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立方體結構的演化計畫〉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3 人忍不住熱烈議論,Olafur 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光、影、水、霧等與人類感知的連結,卻似乎有意排除「人」的存在感。何 A 提到〈苔蘚牆〉(Moss wall,1994)與記錄時間流逝的〈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和〈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他好像在說,人類其實沒那麼重要。〈單色房間〉中你無法好好自拍;〈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你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他要你把注意力轉向外部,凝視那些喚起好奇心的東西。」家倫補充:「他的作品邀請你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與環境互動。」誠誠則指出,這也許是藝術家個人較尖銳的幽默感:「『你們都沒發現吧?』他總在提問,你是否忽略了明明再尋常也不過的彩虹和影子?」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多重影子屋〉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不是講幹話而已!輕鬆詼諧中深刻思辨

這趟觀展過程,彷彿是一次對 3 位創作者自身的映射。長期一起工作,彼此熟知癖好與節奏,卻也因為這種持續對話,累積出了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力。「好奇心是所有創作的起點,也是燃料。『李毅誠為什麼喝酒都點 2 杯?』有人覺得沒什麼,但好奇心會讓你追問,然後找到故事。」誠誠分享,有次聊天中討論如何收襪子,3 人發現彼此方式截然不同——誠誠摺疊、家倫捲起來、何 A 則將一隻襪子「含住」另一隻。這些細微差異在節目中變成引人入勝的話題,展現好奇心如何將平凡轉化為趣味。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家倫坦言,自己私底下不是對其他人類好奇的人,但在錄製節目時會刻意開啟「追問模式」。他也說何 A 的突兀反而成為節目笑點,「何 A 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服務自己,而不是服務觀眾,不過這種天外飛來一筆,也會意外挖到有趣的東西,這就是他的怪。」看似無聊的瑣事,因為觀察、發問與執著,被賦予了新的厚度。誠誠指出:「我們最常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比起輸出,其實聊天最重要的反而是聽,讓對話持續延展下去。」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如果台通成為策展人?

這讓我們也好奇起,如果有一天,台通受邀進駐美術館展出,他們會選什麼片段?何 A 想像一個在展場中,模擬聽眾在捷運上、打掃家裡、開車等場域收聽節目的環境,集結 3 個主持人的笑聲集錦,讓觀眾感受到陪伴與共鳴,「想跟觀眾說『你不孤單』,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場景,大家的笑聲匯聚成一股力量。」誠誠則想展出節目中被剪掉的祕辛,如私下對特定人事物的犀利評論,認為這能呈現真實的對話樣貌:「節目是同時做給數萬人聽,但展覽是對 1 個人說話。來看展覽才能聽到從未公開的彩蛋。」家倫則幽默提議展示業配片段,笑稱這是節目價值的體現:「被標價是好事,讓你知道自己的價值!」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單色房間〉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同理差異 持續好奇

「我們最討厭那種孤芳自賞、設了高門檻,還覺得看不懂就是你不夠聰明的藝術。」在他們眼中,藝術最迷人的地方是「打開一個你從沒想過的角度」,是提醒「你怎麼沒發現呢?」如同台通的核心哲學,既可以輕鬆理解,但要做得自然且深刻,是另一回事。3 人至今依然是可以約去吃漢堡王的朋友,台通「從一個小問題一路往下挖」,使「陪伴」成為聲音最獨特的質地,一場場「用聲音搭建世界」的實驗,對話流動而誠實,彼此接住對方,也拆解彼此。誠誠說:「好奇心讓我們安心,光是『理解』本身,就能減輕人生的痛苦。」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台通》自 2020 年疫情期間由李毅誠創立,與張家倫、何勁旻共同主持。起初因疫情影響便當店生意下滑,啟發李毅誠與好友創辦節目,意外席捲 Podcast 圈,節目話題涵蓋生活瑣事、時事、動漫到社會議題,以輕鬆又深入的閒聊風格,累積大量忠實聽眾。開播後多次登上 KKBOX、Apple Podcasts 與 Spotify 最受歡迎節目榜,也在 2022 年獲邀擔任第 13 屆金音創作獎主持,持續以真誠、幽默的對話與魔性笑聲,打造和聽眾的共鳴與連結。

文|張瑋涵 攝影|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東京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新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由在東京、仙台、倫敦設有據點的WOW視覺設計工作室策劃,以「提問」為主軸,提供觀者從自己的視角反思防災與災害。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10個提問引領人們思考災害

展場散布著10個提問,像是:所謂「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到底需要準備多少才是充分的備災?如果聯絡不上重要的人,該怎麼辦?該如何事先準備?對你而言,度過災後生活必須具備的是什麼?支撐我們生活的,究竟是什麼?⋯⋯。人們能一邊欣賞展品,一邊思考若發生災害,自己會如何面對與準備;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使用手機傳送關於這10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回答也將作為影像作品在現場展示。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如果「那個時候」到來⋯⋯

WOW工作室提到,「在這次以『防災』為主題的展覽中,我們不單單只是傳遞災害的知識與防災技術,更將焦點放在人們如何面對天災時的意識與心態。防災從來不是某一個人可以獨自背負的責任,它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周遭素未謀面的人。而別人是如何看待『那個時候』並做準備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視角,成為人們重新將防災視為自己課題的契機。」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有哪些看點?

▸ 將天災視覺化呈現

透過將數據圖像化、以多樣的視覺描繪災害圖像,帶領人們回顧日本與世界上曾經歷過的各式災害,同時藉由視覺化呈現自然原貌與災害模擬,開啟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越村俊一、にゃんこそば、株式会社ヤマップ、パノラマティクス+ Eukarya、日本経済新聞社 等

▸ 重新審視防災意識的裝置作品

此次展出的兩件全新體驗型裝置作品,將引領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防災與災害的準備與心態。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柴田大平、siro +石川将也

▸ 防災的計畫、研究與產品

本區介紹因應天災時斷訊的嶄新研究、能迅速傳遞資訊的機制、災後如何持續照護生活與心靈的各種方式,以及把防災融入日常的概念等,透過不同階段的各式計畫與物件,帶領觀者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ゲヒルン株式会社、KDDI 株式会社、中嶌 健、WOTA 株式会社、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バリューブックス 等

▸ 「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樣貌

有些畫作誕生自災害發生地的風土與人們,有些設計因震災而生、進而傳向世界,也有持續提醒我們「每天都可能有災害」的倡議,藉由這些連結災害與日常的創作,帶領我們看見「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福島民報社、佐竹真紀子 等

▸ 自然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從樹木生態系與人類共存的防災方式,到作為保護自身最後一道防線的「衣服」等,引領人們從有別於都市防災機制的角度,重新思考守護我們的各種可能。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津村耕佑、veig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展場: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休館日:週三(9月23日開館)
開館時間:10:00−19:00(18:30為最後入場時間)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