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美感水上運動宮殿!65年歷史盧日尼基老泳池迷人新生

莫斯科美感水上運動宮殿!65年歷史盧日尼基老泳池迷人新生2

攝影師Maria Svarbova的鏡頭下,各式各樣的泳池成了妝點畫面最別緻的飾品,也讓泳池蒙上一層夢幻濾鏡,令觀影者對這看似平凡的場域,多了份奇思妙想。說起世界上風格獨特、設計出眾的室內游水場地,不得不提莫斯科「盧日尼基水上運動中心」,無論是建築外立面宛若泡泡的裝飾牆面,又或內部現代氣息濃厚的設計風格,都讓泳池跳脫實用場地的風格窠臼,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樣貌。

▶為什麼如此迷戀游泳池?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親解夢幻湛藍水面背後的攝影符號

7b0b84dfc62ba3555d6cb10ec1ec16bb
俄羅斯莫斯科「盧日尼基水上運動中心」佔地廣闊,最多可同時容納3,000人

莫斯科代表性運動園區

講到盧日尼基(Luzhniki)一名,若熟悉俄羅斯,必能聯想到其與運動連結極深,本篇要介紹的水上運動中心所在地原址為「盧日尼基游泳池」,自1956年開放以來,一直都是俄羅斯相當重要的運動賽場,上世紀1980年莫斯科奧運賽事也曾在此舉辦。不過這座在當地人心中有著象徵意義的建築,仍敵不過氣候條件造成的損壞、年久失修導致的硬體過時,長年下來機能逐漸衰退,終在2014年拍板進行重建,並由莫斯科在地建築事務所UNK出線主導計畫。

c8963dff1cba9ceb3fa8e5ac72d3b65f
盧日尼基運動園區遠景

UNK打造盧日尼基水上運動宮殿

UNK決定在不大幅改變建築整體風格的前提下,讓泳池進化為一座「水上運動宮殿」(Water Palace),因此團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原先泳池不對稱的格局,以達到與宮殿一名相稱的美感。而原泳池之所以會失去對稱與平衡性,是因建物曾為舉辦莫斯科奧運而拓展,但當時並未等比擴建而導致場地失衡。不過在後續50年中,場館仍持續小幅擴張,再加上UNK加設南、北兩堵牆面,建築已恢復均衡對稱。

50metrov_1.original.2e16d0ba.fill-1648x978.format-jpeg
經多次改建後的泳池空間,如今已恢復對稱平衡

bd1b0a224e7907e4a5d0bb89b7f1a7d6
部分泳道位於戶外空間

將浮雕帶入建築外牆

除了量體規模上的改變,UNK也針對外觀進行潤飾,在過程中團隊也思考,若是最初設計這座泳池的建築師來到今日,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改造建築?UNK盡可能保留盧日尼基的外貌本質,對既有元素進行再創,像是修復館內既有浮雕,並將其安插在看台下的廊柱作為裝飾;同時,UNK也製作了一系列浮雕複製品,將其點綴於建築外牆上,與立面上的泡狀裝飾巧妙相融,為泳池外觀帶來新鮮又不離原貌的樣態。

6437d5ddd9cd193193a07af3de78b45e
建築外牆上的浮雕細節

ef4c400b2d443ad998be7e9f9192573c
建築內部經修復的浮雕裝飾

擴展運動中心基礎設施

走進場館內部,也可見諸多UNK將泳池現代化的實踐,像是增設地下停車場、更衣室、咖啡廳、小型商場和3座功能不同的游泳池,以擴展運動中心的基礎設施。此外,UNK更規劃了擁有7座滑水道、人工波浪池的大型水上遊樂區,讓來到盧日尼基水上運動中心的人們,能擁有更完整、有趣的場域體驗。

1c9524eae502304ce9c6b1f19d4ec067
建築外牆上的中空泡泡狀裝飾,巧妙將日光引入館內,建立室內外的視覺連結

3.Akvapark_j2LYEgk.or.2e16d0ba.fill-1648x978.format-jpeg
UNK在館內打造大型水上遊樂區

1._Termy_povyshennoi_.2e16d0ba.fill-1648x978.format-jpeg
盧日尼基水上運動中心休憩空間

info UNKdesignboom

photos UNK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學美.美學6.0」首波改造案例亮點!打破框架的生態行動博物館、猶如營地的童軍學習基地

「學美.美學6.0」首波改造案例亮點!打破框架的生態行動博物館、猶如營地的童軍學習基地

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邁入第6年,今年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分為5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而本篇介紹的臺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為「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一同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隨著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向第三階段,教育現場與設計共創也逐步深化的當下,空間不再只是學習的容器,更可以是激發教與學不斷循環互動的媒介。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8年起即致力改造兼備美感、機能,以及具有「賦能」潛力的創新學習環境,讓老師得以發展教育的多元型態,學生能夠伸展學習的多重樣貌。從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教材工具到使用行為,逐一拆解後轉化為環境設計具體元素,打造未來學習場景。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今(114)年計畫邁入第六年,改造案例呈現更多樣的核心議題,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分為五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等,除了回應教育現場所面對的變化,也進一步反映未來的教育趨勢。尤其近年來校園輔導諮商與特殊教育的需求不斷攀升,如何提供更溫暖、適切的「支援與關懷環境」是亟需面對的課題;同時因應108課綱的推動發展,更強調不同專業學科在創新場域的「多元探索學習」。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而首波改造案例的現場直擊於5月8日(四)實地走訪臺北市西湖國小新北市青山國中小,深入探訪「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西湖國小:以可移動的展示牆,打造「生態行動博物館」

臺北市西湖國小鄰近金面山、大溝溪與基隆河,擁有豐富生態資源,不僅長期耕耘生態教育,也致力於發展相關資優課程。然而原本作為資優班生態教學基地的專科教室因格局與設備老舊、管線混亂,影響視覺與收納功能,不僅無法滿足孩子們的特殊學習需求,也讓老師的創新教學無法盡情施展。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Theout Studio無制設計」以「行動博物館」為概念核心,建構「一道可移動的展示牆」打破空間內外的界定劃分。原本制式的教室透過櫃牆的位移切換空間分區,讓小組討論、生態營隊、團體發表更能彈性、自由地進行。為櫃體量身打造的可調式旋轉層板,師生也可依照作品成果與教學情境調整不同呈現角度,創造豐富的視覺體感,並結合後方標本燈箱與洞洞板,展現學習成果也提升空間儲納功能。

無制設計打造可移動的展示櫃,可陳列學生作品。(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無制設計打造可移動的展示櫃,可陳列學生作品。(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可移動的展示櫃將教室空間一分為二。(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可移動的展示櫃將教室空間一分為二。(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示櫃上方搭配感應式燈具系統(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示櫃上方搭配感應式燈具系統(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的外部,則利用金屬沖孔板與洞洞板,統合天花與走廊兩側的視覺與機能,形成從室內展牆連貫延伸至室外環境的展示舞台。不僅回應資優教學的特殊需求,也成為融合自然知識、展現學生自信與研究力的「百變學習場景」。

教室入口處(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入口處(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重新規劃教室廊道空間打造不一樣的端景(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重新規劃教室廊道空間打造不一樣的端景(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青山國中小:把後山森林帶進學校,建構沉浸式童軍學習基地

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的青山國中小積極發展童軍課程,師生們一直期待能擁有一間兼具教學、實作訓練與交流功能的特色教室。由於當地多雨,許多野外求生、搭帳與團康活動等須轉移至室內進行,但受制於空間侷限、收納不足、家具笨重等問題,難以完整體驗童軍教育所強調的自我探索、實作行動與團隊精神。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317studio易其設計」以「青山森林」為構想主軸,將童軍教室打造成一座沉浸式探索基地。走進教室就像抵達營地般,映入眼簾的是以營繩纏繞天花板木作構造,一繩到底、拉攏而成的一頂大營帳,同時天花與牆面上也鑲嵌多組由學生參與製作的壓克力植物標本,將戶外自然景致引入室內,營造專屬童軍文化的空間語境。

「青山森林」教室外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森林」教室外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繩到底纏繞而成的天花室內營帳(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繩到底纏繞而成的天花室內營帳(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演、大型器材教學(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演、大型器材教學(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透過設計轉化空間語言,改造後的童軍教室不再只是靜態授課的傳統場域,而是一個能支持團康、實作、社團或校際交流等多元活動的沉浸式體驗基地。

移動便利、組裝彈性之課桌椅(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移動便利、組裝彈性之課桌椅(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童軍繩結練習情境(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童軍繩結練習情境(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層板區可收納、展示教具(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層板區可收納、展示教具(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植物壓克力板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植物壓克力板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活動推車方便擺放教具、童軍課程材料等(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活動推車方便擺放教具、童軍課程材料等(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場景 Action!」年度成果展覽登場

另外,教育部及台灣設計研究院將自5月27日至7月27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學美場景 Action!」年度成果展覽,透過更多的校園美感設計改造案例,探索教育與設計的對話與共創,呈現學習環境更豐富、多樣的可能。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場景 Action!
展覽期間:2025/5/27 (二) – 2025/7/27 (二)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3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端午節休館)
免費參觀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建於1822年的巴斯聖三一教堂,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之一,近兩個世紀來一直是當地居民的精神地標。然而,由於難以負擔龐大的維護成本,教堂於2011年被迫關閉,這座歷史建築也因此逐漸沉寂。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最近,這座教堂終於迎來了新生命。共享辦公空間品牌Gather Round攜手在地設計與工程團隊,將古老教堂變身成為創意人量身打造的工作場域,也為這座歷史建築注入了當代活力。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當代辦公空間 ✕ 歷史建築的融合實驗

整體空間設計由Westworks主導,在挑高的教堂空間中,增設夾層作為主要辦公區域,視覺上宛如漂浮在拱頂之間,功能上則大大提升彈性與流動性;對於需要安靜專注的使用者,則於下層空間規劃較隱密的會議室與多功能室,滿足不同需求與工作模式。至於原本的祭壇區,則化為演講、放映與展演的場地,閒暇時提供大家自由交流與休息使用。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除此之外,團隊也精心保留挑高木梁、彩繪玻璃與石雕等教堂建築的原有細節,並搭配相互呼應的溫潤材質與現代設備。像是為了在寬敞挑高的空間裡永續供暖,便引入Herschel的紅外線加熱系統,在不破壞建築完整性的前提下,提供舒適宜人的室內溫度。整體呈現出的,不只是工作空間,更像是一處結合當代與歷史元素、充滿創造力的靈感基地。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工作日常的全新想像

重啟的聖三一教堂不只是辦公室,更期望建立起一個專為創意工作者而生的社群。Gather Round定期舉辦講座、聚會等各式活動,也發起許多合作計畫,讓會員有機會彼此交流、挖掘全新可能。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目前,Gather Round推出彈性化的小型團隊方案,提供2至4人的工作室或新創品牌進駐,而兼職或流動成員也能自在使用共享空間。更棒的是,這裡鼓勵使用者打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氛圍,不論是擺設盆栽園藝、掛上畫作,甚至是帶毛小孩一起上班都沒問題。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而隨著夏天到來,聖三一教堂的戶外空間也即將整理完畢,準備迎接更多陽光、綠意與野餐活動。Gather Round希望打造的不只是一個舒適自在的工作空間,更是一個可以持續對話、共同成長的創意社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