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現代驅魔師》開展!10組藝術家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

北美館《現代驅魔師》開展!10組藝術家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2

即日起至2022年3月6日,《現代驅魔師》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正式展出,展覽由資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主題圍繞在「後人類」所體現的一連串思想,並重新思考現代人類在科技召喚下的處境。「今天如果『科技』扮演了『驅魔師』的角色,對人類進行全面『優化』,那麼傳統意義下的『人之本質』仍會存在嗎?」是策展人蕭淑文透過本展提出的叩問,而展覽也邀集10組藝術家自此提問開展,共同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

1_146
《現代驅魔師》主視覺

10組藝術家呈現人類社會面臨的混沌現世

在技術中介、凡事建立在「科技─工業」設置基礎的時代,歷史進程給人一種大雜燴的印象,人類開發一套更複雜的技術,包括賽博格、基因改造、數位化的身體系統、無形實體的信息網絡等,而21世紀的新科技不僅解構人文主體、讓人類失去中心位置,更把掌控權交到演算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手中,呈現後人類一種令人恐懼與不安的佈局。

2-2
Pakui Hardware,《下腹》(局部),複合媒材、裝置,現地製作,2019

參與本展的10組藝術家/團體的共通點是,企圖在跨學科實踐、後人類主義風潮下,找出和藝術世界的關聯,並透過混合了物件、裝置、聲音、影像(包含靜態展示)和臨場表演的表現形式,呈現自身對人類社會正面臨混沌變局的感知。

7_73
Cécile B. Evans,《心之所欲》,HD影像裝置,彩色有聲,尺寸依空間而定,41分5秒,循環播放,2016。

《現代驅魔師》作品搶先看!

立陶宛雙人創作組合Pakui Hardware所打造的巨型裝置《下腹》,藉由人造材料形構類人類器官來描述物的擬態,以生物科學理論和技術人造物,表達一種後人類的文化涵義和信息迴路。

2-1_6
Pakui Hardware,《下腹》(局部),複合媒材、裝置,現地製作,2019

瑞士藝術家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在《聖殿》中,章魚成為表演性作品的主角,經由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創造了生物系統,營造與觀眾不同以往的互動體驗。

3_124
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聖殿》(影像截圖),演出紀錄,56分30秒,2021。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 Philippe Weissbrodt

英國藝術家Kate Cooper的三頻道影像裝置《症狀機器2019》,借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CGI),聚焦在廣告和流行文化中對女性形象的描繪,藉由這些搏鬥的身體,批判資本主義的剝削性問題。

AnyConv.com__4
Kate Cooper,《感染驅動程序》,彩色有聲,尺寸依空間而定,07分29秒,2018。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比利時裔美國藝術家Cécile B. Evans錄像裝置《心之所欲》創造出一個具有人類特徵的全能系統(HYPER),藉由多重敘事軸線,不斷地游移在「真實的」與「偽造的現實」的邊界,部署了由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壓縮所形構的世界觀點。

8_54
Cécile B. Evans,《心之所欲》(影片截圖),HD影像,41分5秒,循環播放,2016。圖像由藝術家和Galerie Emanuel Layr提供。

臺灣藝術家黃博志《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同樣以CGI動畫搭配遊戲引擎的編碼,製作出融合父親與自己特徵的虛擬化身,把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父親的日常,透過7種物件拼接成一個電子肉身。

AnyConv.com__6
黃博志,《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影像截圖),CGI動畫,4K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循環播放,15分鐘,2021。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灣藝術家陳瀅如《致幻記III : 2-19-20》,以聲音、燈光、物件、素描及影像營造出抽象的靈動世界,創造夢境和意識之間轉換的場景,把我們的神經和心靈一併喚醒。

10_55
陳瀅如,《致幻記 III:2-19-20》(影像截圖),複合媒材,HD影像,2021。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英國藝術家Sidsel Meineche Hansen結合色情產業製作《3D迪克女孩(X級)》CGI動畫片,以酷兒女權主義對資本主義、父權社會的身體操縱批判為核心意旨。

11_52
Sidsel Meineche Hansen,《3D迪克女孩(X級)》(影片截圖),電腦三維動畫,HD影像,3分鐘,2016。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灣藝術家劉家銘其一作品《Confession, Yes!》展示網路空間景觀地貌,象徵著人類和世界透過電腦網路連接形成一個共生聯盟,而網路世界成為人類最終的告解之所。

12_37
劉家銘,《通靈板》,數位微噴、機械裝置、電子元件,200x200公分,2019。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隨著後人類時代一切事物朝向具體化的虛擬,臺灣藝術家吳書原、耿寧的《迷霧花園》發出了一種超脫世界的暗喻,企圖傳達人類對真實世界具備獨特的感知能力,此作品繞過科技這一層,提出一個「明日生活指南」的假設,其背後隱含的是人類生命循環這個亙古不變的本質,及理解自然之於人類的意涵。

14_14
吳書原+耿寧,《迷霧花園》,景觀(油杉、雪松、灌木、草花),現地製作,2021。圖像由藝術家和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除此之外,本展由劇場、新媒體等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共同成立「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以「人類如何改造自身,讓自己變得更好」為題旨,邀請跨學科的專業研究者用科技敘事,錄製5集跨主題的Podcast。

另亦邀請5組表演團隊,以「人類為何需要改造自身?什麼是更好的(未來)人類?」為題,於展期間進行45場講演式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將結合影像畫面、即時投影、音聲、物件、偶戲、肢體等表演元素,回扣主題文本。

13_18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驅魔師集會》場景照片,5集線上廣播、45場演講表演,2021。圖像由藝術家和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最終提問:何為人? 

近年來,不論是哲學家、科學家、未來學家都以驚人的觀點,預言以人類為本的世界觀的終結,當技術變革的節奏越來越迅速,人的優越性將會隨之消失。未來的世界將被智能機器取代,而未來的人類只是機器生成的「第二自然」。

5_100
Kate Cooper,《人為操縱》(影像截圖),彩色有聲色,尺寸依空間而定,4分28秒,2014。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從每一個面向上,「人之為人」的條件已轉了一個大彎,不再依賴哲學本體論作為人安身立命之本。關於「人類」這個概念不單純是一種知性批判或想像,這一擊,徹底擊潰「上帝─人類」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法則。當人類將從「智人」躍升成為「神人」,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9_50
陳瀅如,《致幻記 III:2-19-20》,複合媒材,單頻道HD影像,2021。圖像由藝術家和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如果「科技」取代「上帝」,由神祇所創造的「人類」概念是否隨之崩解?《現代驅魔師》是對「後人類的意義」提出質疑,而不是基於反人類或反人工生命形式,並意圖從世界新局中進行檢視與詰問。恰恰是這諸種命題,提供了展覽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意即重新被設定和配置的人類,如何和當今技術結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的思考。

《現代驅魔師》參展藝術家

陳瀅如/Kate Cooper(英國)/Cécile B. Evans(美國/比利時)/Sidsel Meineche Hansen(丹麥)/Pakui Hardware(立陶宛)/黃博志、Stefan Kaegi(瑞士)/Rimini Protokoll(德國)/劉家銘/吳書原+耿寧/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

驅魔師線上集會Podcast

點我聆聽,本節目可於Apple Podcast/Soundcloud/Spotify/Soundon/KKbox聆聽。

驅魔師集會現場演出

詳細活動辦法及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或追蹤北美館FB粉絲專頁關注。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入山城尋光做夢!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展:乘著藝術窺探未知,探索生死、靈魂、地獄等議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潛意識的體現,存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魔幻也赤裸寫實;也是許多民間信仰、身心靈療儀式中,通往過去、窺探未來的通道。

啟發於夢的無盡想像,《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帶人們在蜿蜒的山城裡,迎著光、走進夢,以10組藝術家之作為中介,一同在本我、非人與另類時空的溝通之間,探索未知、窺視未來,爬梳生死、地獄、靈魂等命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幕市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為何以「夢」為題?

經歷疫情的衝擊,站在科技奇點的臨界,人類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不安和恐懼,於是許多人寄託於科學解釋外的儀式,如宗教、占卜、身心靈療等,期待能窺探未來事件和未知世界,藉以尋得心靈慰藉。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不只新人類,早在千年以前的人類祖先,就已透過非科學方式尋求理解世界的方法,如中國殷商時代巫師占卜、南美洲馬雅文明祭司的預言等;人們懷抱著對未知的恐懼、崇拜與好奇,費盡心思想獲得訊息或啟示。這種科學難以闡述的溝通過程,正如人類在夢境中,總會獲得細微、而不易被察覺的訊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你是否曾做過預知夢?活著活著,忽然覺得眼前畫面有種既視感,想了想,才發現是在夢裡出現過。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都曾體驗、擁有的平行時空,也是人類潛意識的引路人,乘載無法估量的思緒;偶爾還是泛靈與民間信仰中窺視過去與未來的通道。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夜夢》作品帶看:探問地獄、生死、未知,講述寶藏巖故事

我們將在十字藝廊與陳瀅如的作品相遇,藉由影像,從宇宙視角感知生死,探討靈性實踐。接著遇見在半樓廣場搖曳生姿的藍蓮花〈從風中來〉,這是張乃仁闡述靈魂流動與匯集的花園。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從風中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山城53展間成為與外星人、與人類「未知」對話的空間,詹宏祿透過互動元件〈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尋訪人類心靈,探究恐懼、期待和偏見的投射。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在轉角二號,〈如樹之生,默思禪行〉黃晞竭與寶藏巖歷史聚落中古樹的合作,樹木如何看待人類短暫虛幻的生命?透過裝置與表演開展生物間的共生道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展在防空洞遺跡的〈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是姚瑞中、海闊拉帝、李可共創之作,以「地獄可能空滅嗎?」、「若能證空性何處現地獄?」等提問,藉互動裝置及影像,呈現信仰場景與反思。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夢幻、溫柔的虛擬自然場域在邊境52展間發生,吳克軍的作品〈禪〉用自然的繁榮與未來的美好希望,溫柔包覆城市中迷失的靈魂。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吳克軍〈禪〉。(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則在邊境54展間,以複合媒材搭配光影,細細述說寶藏巖的故事。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在此出現;1960年代兩岸情勢緩和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共築獨特的山城景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村內零星處,安筆行策、林政佑的合作讓現實與夢境交織。〈碎空夢廊〉透過燈光引導,開啟蜿蜒巷弄中如夢境般的奇異開端;〈捕夢與掙脫〉則以「捕夢網」概念於綠野地呈現生命的循環,象徵寶藏巖複雜空間中的受困與穿梭;〈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展現生猛、有機、具生命力的寶藏巖聚落,麻雀作為過去鄉愁、未來嚮往,甚至是白日夢的寄託,暫時停留於巷弄中。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捕夢與掙脫〉。(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最後,〈裂縫,斷面記憶〉不只是差事劇團的演出主題,同時也是一件燈光設計概念,其於歷史斷面探究散落各處的日光、在光影的縫隙中重拾返家的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裂縫,斷面記憶〉。(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依山的封閉劇場

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而《寶藏巖光節》正是每年都會在這座「劇場」上演的年度大戲,今年就讓我們一起做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展覽期間|2024.03.25-05.05(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參展藝術家

陳瀅如|張乃仁|詹宏祿|Salty黃晞竭|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吳克軍|suzueri鈴木英倫子|差事劇團|洪國城 & 蔡依樺 ft. 非常深藍藝術工作室 + 明立工程 + 好進燈光音響|安筆行策 ft. 2022北美獎得主林政佑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年屆80的中國藝術家王懷慶,在漫長的創作生平中經歷眾多風格轉變,不變的是其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睽違十年,王懷慶再度於台灣舉辦個展,展出油畫、雕塑及紙上作品系列,呈現其近十年來在不同媒材與創作思維的深度。

關於王懷慶

王懷慶出生於1944年北京,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其漫長的創作生平中,他經歷了文革的勞動改造、在中國解放軍擔任舞臺美術設計的歲月等。這些經歷不僅成為他作品中的養分,更塑造了他對於媒材、技法和平面繪畫的獨特理解。我們始終能辨別其不同階段的創作狀態和演化,從早年人物描繪、中國南方民居建築探究、明式傢俱的解構分離,他的創作能量源源不絕,實踐屬於自己的抽象幾何。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個人照。(攝影:王田田)

理性與感性的二元堆疊

王懷慶始終帶著對於中國,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創作。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同時看見在豐厚的感性上所建構的理性精神,以及理性畫面中的感性追求。即便如今王懷慶早已捨棄對於外在形象的追求,我們仍能從直白大度的媒材選擇、顏料與畫布所建構出的純粹和完美平衡中,窺見其厚積薄發的修養和功力。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睽違十年在台個展《游於藝》

展名《游於藝》,帶出藝術家以「游」作為藝術實踐上的指標。「游」並不是單純的放任、無序,而是更著重於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也逐漸在時間洪流中,藉由一次次的洗滌和過濾,最終回歸真我。

「如果說我的作品裡有一點點哲學的意味與影子,那只是我個人生命的感悟與藝術的隨意之想,與哲學的一種偶遇,巧遇,不期而遇,或是一種不小心的重疊。」 ——王懷慶 2022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從心所欲又不踰矩的精神境界|油畫系列

《游於藝》將展設分為一樓的油畫與雕塑系列,以及三樓的紙上作品。其中「知白+競演」系列的油畫,王懷慶以墨黑油彩在畫布上創作出敦厚而分明的矩形墨塊,看似粗獷豪放,卻又暗藏無數肌理與細節變化,表現處下不爭的處世之道。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細看空間中的光影變化|雕塑系列

本次還將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運用鋁合金的特質與個性,發揮如剪紙般的裁切,讓作品近似於浮雕的質感,趨向更純粹的抽象型態,搭配鋁合金平滑的表面與燈光投射,展現線條和平面之間的光影變幻,看見作品在空間中的運動性。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傳統水墨的不傳統呈現|紙上作品

此外,王懷慶更嘗試利用中國手工桑麻紙,運用傳統筆墨,以皴、擦、染、點等技法,建構紙上系列新作。畫面中大面的色塊,在王懷慶筆下走出了有別於當代水墨的古典韻味。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 游於藝 — 王懷慶個展 】

展期|2024/03/16–2024/05/18
地點|耿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F)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