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裡「青春聯播網」開展!黃子佼、游璨賓・柯智豪、李明璁用聲音帶大家重回90年代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開展

大稻埕的聲音咖啡店「小島裡 Sidoli Radio」12月3日起,展開第二檔展覽《青春聯播 Let All The Children Boogie》,邀請黃子佼・李明璁・游璨賓・柯智豪作為分區策展人,每個人都將帶來一段生命經驗的重新歸檔。

>>第一檔展覽| 小島裡「擬聲現場 in 大稻埕」!打開5感的新體驗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012
小島裡第二檔展覽「青春聯播網」

展覽分為四區:
A區《游璨賓/Analog Explorer 》
台中感傷唱片行老闆,小島裡地下室空間的卡帶,算是感傷唱片行的台北分店,這次展覽他負責1樓A區,分享他在各地搜集卡帶的新春記憶,他將分享曾到過的六個城市尋獲的卡帶寶物,不只是一張張卡帶,同時也是一段段回憶。

>> 台中「感傷唱片行」!販賣回憶的卡帶專賣店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04
A區由「感傷唱片行」游燦賓做策展人

263152066_275995591219882_8463997739585957050_n
A區游璨賓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06
每一卷特別的卡帶都是游璨賓的回憶

B區《黃子佼/Still playing》
黃子佼帶來自家收藏的Play雜誌年代記,65本Play雜誌,重現當年台灣流行音樂的盛況一時。他也在臉書粉絲頁,紀錄這次的布展:「1998年4月辦了本音樂雜誌,因通路需求有過各種封面版本,從來沒有3年65本一起擺,3年三36期竟然有65本,都有全球歌手按Play手勢,從月之海帕妃羊毛衫男孩特區,到很嫩的蔡依林五月天徐懷鈺,後來還出了合輯書本周邊商品,這次一次重新那一個輝煌世代。」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07
完整的Play雜誌牆

263053063_275995557886552_1239081268712619587_n
B區黃子佼Play雜誌牆


C區《李明璁/ Last dance, first step》
宛如打開李明璁的音樂社會學課本,每一段流行音樂時期所標記的物件與事件,成為儲存社會變遷的載體;

李明璁在臉書粉絲頁紀錄自己的策展説明:

有距離感的時間,是一種魔法。我希望這個展區,裡面陳列的物件,會唸著自己的咒語。或者,用唱的,唱的可能比說的好聽。我不會把這些聲音或東西看作懷舊,懷舊屬於老人。它們也不是復古,復古的前提是已經作古。相對的,就像英文會說still kicking,是的它們還很有力道的、用力在踢著。如果你靜下來凝視或聆聽,就能感受到這些kicking。

我一直相信,每個時代在想像和迎向下一個時代的時候,會用盡力氣地唱出最後一首歌、跳出最後一支舞,彷彿只要讓今天足以永恆,就算沒有明天似的也了無遺憾。

但有趣的是,任何 last dance,都有它的 first step,這些跨在時代之交、認真做音樂活著的人,他們其實已經超前部署跨出了第一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聽著以前這些無比厲害的聲響樂音,卻一點都沒有過時感,反而有著與時並進的合拍心跳,甚至還會有一種奇妙的未來感受。所以有時候,我會為自己的老去感到哀傷,但同時卻又很慶幸,自己活過不同的時代。從類比到數位,從禁閉到自由,從苦悶到開放,然後,歷史並不是只會面朝同一方向的單行道,它比較像個迴路,人們一邊向前走著,一邊感受回首過去的意義。串流年代的美好在於,我們可以不受限制、無遠弗屆地聆聽,但難免失落的是,我們在不斷流動的數位洪流中,缺乏停佇、凝神、專注、真正的放空。我們也不再有耐心地跟一首歌、一張專輯、一位歌手或一個樂團,細細對話,甚至與之搏鬥。

歡迎你來到這個類似我的房間的小角落,一個倚靠各種不同音樂、就能好好活著的青年的小宇宙。邀請你能在此暫停一下自己日常的節奏,拉出一小段有距離感的時間,在安靜的燈光下,讓魔法悄悄降臨。送走一個時代的 last dance,踏出另一個時代的 first step。希望你聽見遠方的旋律,自己的心跳。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02
策展人李明璁(圖右)

263528997_275995607886547_65475270050973637_n
C區李明璁的小房間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03
來看展的人都可以走進李明璁的音樂小房間感受他紀錄回憶的物件

地下室D區《柯智豪/Time Traveler》

音樂創作人柯智豪,作品類型廣泛、國家級大型活動的音樂總監幾乎都能見到他的名字,近期作品從《茶金》電視劇配樂,到高雄流行文化中心《 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紀念音樂會音樂總監,都是柯智豪的年度代表作之一。從小生長於大稻埕,對他來說,大稻埕有很多「聲音」記憶,這次他分享家族世代居住於此的記憶場景,因而長出音樂軌跡。

265121735_275995631219878_3523491279371109141_n
地下室D區,柯智豪的大稻埕聲音回憶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09
已不復見的磁碟片,每一張都有柯智豪「特殊標記」

小島裡青春聯播網_10
每一張卡帶都值得細細觀看


音樂電台放送
展覽期間,也會陸續公布每一位分區策展人特地收錄的四段音樂電台節目,將於小島裡店內不定期輪流廣播放送,帶大家重回九零年代的知音時間,下一次來訪小島裡時,或許就能聽見流行旋律節目正在播放中。

展覽外的小驚喜|洞洞票卡

小島裡第二檔展覽 SIDOLI RADIO STORY PROJECT Vol.2《青春聯播 Let All The Children Boogie》,將DM設計成一張洞洞票卡,這是一張邀請各位走進音樂節目實境現場的入場券。青春是什麼形狀,可能是粉色的泡泡,可能是心跳的節奏,也可能是起伏的浪潮。拿到票卡,請動動手,票卡上的洞洞,一個一個戳開,就能透光,回望青春,也看見未來,這一連串圓點設計,串連起來可形成一段音譜,取樣來自一首單曲音樂的旋律波形,這是呼應了小島裡剛發行的第一張概念專輯EP卡帶《ISLAND ROVER小島遊》中(可購得),第一首同名主打歌《小島遊》。

【如何取得小卡】展覽期間,任點一杯飲品 or 消費餐點或卡帶,即可獲贈展覽限定洞洞票卡。

(編註:以前搭乘公車,除了投零錢,還可以購買公車票卡,上車後由司機「剪票」表示已付費,一般票卡,以十格為一張,學生票則是以月票形式銷售,甚至還需要貼上大頭照,便於檢查是票證本人使用,小島裡的票卡靈感就是來自於此。)

265336828_277344987751609_7674782727592591126_n
限定洞洞卡

265768094_277345014418273_2432129734964397064_n
小島裡第二檔展覽特製DM

SIDOLI RADIO STORY PROJECT Vol.2
《青春聯播Let All The Children Boogie》
日期|2021/12/03 (五) - 2022/02/27 (日)
時間|週三~週日 11:00-18:00
地點|SIDOLI RADIO小島裡 (台北市長安西路245號1F)

資料提供、來源|小島裡、黃子佼臉書粉絲頁、李明璁臉書臉書粉絲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灣「異響共聲」展演計畫前進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集結14組藝術家及團隊,以多元跨域作品展現科技藝術能量

臺灣「異響共聲」展演計畫前進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集結14組藝術家及團隊,以多元跨域作品展現科技藝術能量

由文化部委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執行的「異響共聲」(Polyphony)展演計畫,將於9月3日至7日參加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展現臺灣在科技藝術的多元跨域新創作品。此次的計畫統籌黃意芝以及參展藝術家何曉玫,也與我們分享計畫核心精神與創作理念。

林茲電子藝術公司(Ars Electronica Linz GmbH & Co KG)致力於藝術與科技的實驗創新,1979年在奧地利的林茲創立林茲電子藝術節,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為全球頗具規模的科技藝術節之一。過去也有不少臺灣藝術家團隊參與過該盛會,今年初,更在因緣際會之下,C-LAB與林茲電子藝術公司完成簽署合作備忘錄,短時間內促成這次的參展計畫。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表示,「C-LAB也是針對社會科學、藝術文化為主軸的機構單位,我們在與主辦單位交流互動時,他們也認為彼此的定位方向很相像,因此有了這次的合作。經過來來回回的討論後,最後定出14組藝術家及團隊的作品。」

C-LAB將以「異響共聲」( Polyphony)展演計畫於9月3至7日率領14組藝術團隊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圖片提供:C-LAB)
C-LAB將以「異響共聲」( Polyphony)展演計畫於9月3至7日率領14組藝術團隊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圖片提供:C-LAB)
C-LAB
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是科技藝術重鎮,外牆的LED面板能變換顏色。Photo credit:Ars Electronica Robert Bauernhansl
C-LAB
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白天的外觀。Photo credit:Ars Electronica Robert Bauernhansl

臺灣14組藝術家及團隊,在林茲3大展演場地展出

本屆林茲電子藝術節以「PANIC – yes/no」為題,呼應現今國際動盪的局勢、人們所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而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也選擇以「異響共聲(Polyphony)」回應大會主題,推出9項展演計畫、14組藝術家及團隊,於林茲3大場地展演。黃意芝分享,「英文標題『Polyphony』在音樂上意指『複調音樂』,文學上則有同時存在複式的角度與觀點之意。這也代表我們推出的作品,並非很單一的創作模式與觀點,而是既當地又國際,符合當下的切身議題,同時能與全球或台灣面對的局勢產生共鳴。」黃意芝進一步指出,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核心精神在於現場的實際交流,作品未需像美術館殿堂式的呈現,而是要回歸作品本身欲傳遞的訊息。

C-LAB
2024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Futurelab的作品呈現,畫面中為奧地利藝術家的Melanie Daveid、Arno Deutschbauer的節目。 (圖片提供:vog.photo、林茲電子藝術中心)
C-LAB
2024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Futurelab的作品呈現,每年該實驗室的未來實驗之夜將Deep Space 8K空間轉變成藝術與未來對話的畫布。照片:vog.photo、林茲電子藝術中心提供.jpg

沉浸於「Deep Space 8K」展演空間的感官體驗

比如在「Deep Space 8K」呈現的兩件作品,分別有由數位藝術團隊叁式聯手臺灣樂團Cicada打造的《DRIFT IN TIME》,其從「冰的記憶」出發,探討氣候變遷與人的關係;受古典音樂養成的音樂家盧佳慧,近年來也跨域將作品與科技做結合,打破純音樂的展演形式,此次譜曲及演奏的兩首作品《向暘》、《蝴蝶蘭》,反映了人類對愛、民主與和平的嚮往,同時探索生命的韌性與希望。

C-LAB
叁式、Cicada的《DRIFT IN TIME》是對冰川融化的隱喻,探索大自然裡不可逆轉的轉變。(圖片提供:C-LAB)
C-LAB
盧佳慧創作與演出的《向暘》以超現實沉浸原創影音呈現追憶與夢境。(圖片提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C-LAB)
C-LAB
盧佳慧創作與演出的《蝴蝶蘭》闡述女性的掙扎、蛻變、奉獻、重生及嚮往自由的過程。(圖片提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C-LAB)

走進「POSTCITY」展場探索當代科技藝術

在「POSTCITY」展出的6件作品,則包含:藝術團隊何理的《海境:回溯》,結合海洋數據變化與光影裝置,並與柏林聲音藝術團隊KLING KLANG KLONG合作,將環境資訊及觀眾動態轉化為空間聲景,使觀者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劉辰岫以地震模組為基礎、結合動力與聲音,打造《大地回音》互動裝置,讓人們的感官遊走於真實與虛擬的自然之間,同時也對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提出警示。居住在汐止的紀柏豪,從自身經驗出發,以《水景迴路》嘗試連結汐止與奧地利林茲兩地的濕度變化,探索水、記憶與感官經驗之間的複雜關係。

C-LAB
何理互動、KLING KLANG KLONG的藝術裝置計畫《海境:回溯》透過將環境資訊帶入人工的空間,以光和聲音創造有機、動態的裝置。(圖片提供:C-LAB)
C-LA
劉辰岫的影音互動裝置作品《大地回音》(多聲道版)通過觀者參與和即時反饋,使感官遊走於真實與虛擬的自然之間,創造出一種「異自然」。(圖片提供:C-LAB)
C-LAB
紀柏豪的多媒體影音裝置《水景迴路》源於藝術家與在地社群於汐止展開的田野調查與共創行動,回應人與河流間日漸斷裂的連結。(圖片提供:謝仲維、C-LAB)

長期投入科技藝術的曾鈺涓,作品《Jane書寫計畫》從童年時由英文老師取的英文名字「Jane」發想,透過AI衍生運算「Jane」的數位肖像,並以ChatGPT生成相關敘事,詮釋「Jane」的數位肖像與故事之間的關係,也探討演算法與語言模型的交織下,是如何逐步構成一位名為「Jane」 的生成性存在。張晏慈的《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透過以機械手臂鑽削聖木,並融合聲響與天氣響應式音頻,創造出動態聲景,重新審視人與機器共存的未來世界。

C-LAB
曾鈺涓的《Jane書寫計畫》演繹圖像與敘事如何在演算法與語言模型的交織下,逐步構成一位名為「Jane」的生成性存在。(圖片提供:C-LAB)
C-LAB
張晏慈的多媒體互動裝置《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試圖透過機器人技術,探索人類對可能被科技取代的恐懼。(圖片提供:C-LAB)

舞蹈家何曉玫以台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為靈感,藉由高解析VR影像與現場身體表演,創造出介於死亡與再生、虛實之間的《林相繽紛|林投~姐ㄚ》感官宇宙。何曉玫分享她做VR的契機,「疫情時我體會到,舞蹈雖以身體的媒介,但舞者生命有限、身體也受時間限制。科技藝術的進入,打破了對『live performance』的既有認知。身為創作者的我開始去思考『肉身是什麼』。那時我做了結合虛擬與肉身的作品,因為VR可以截取舞蹈一種古老的身體性,讓舞蹈不是只用眼睛看,而是能更360度的感受身體感。」

C-LAB
何曉玫MeimageDance的8k VR作品《林相繽紛|林投~姐ㄚ》以臺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為靈感,透過影像與現場身體表演,構築出介於死亡與再生、實境與幻象之間的感官宇宙。(圖片提供:C-LAB)

會以林投姐為創作主題,也是延續「身體」的思考,進一步探問:「鬼有身體嗎?」何曉玫說,「仔細去想林投姐這個故事,那甚至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自縊的地點。她所遭遇的種種,對於女性是多大的屈辱。如果她可以活在VR裡面,那就是最美且能永遠超生的地方。我們的作品嘗試用宏觀的視角來看女性的身體,使身體不再受限於性別,而是從更大的宇宙觀來理解。」何曉玫補充,不論是用VR創作一個作品,或是以身體表現來展現舞蹈,這對她而言都是技術,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你會去了解什麼樣的技術適合為作品說話。

C-LAB
何曉玫MeimageDance的8k VR作品《林相繽紛|林投~姐ㄚ》。(圖片提供:C-LAB)
C-LAB
何曉玫舞團人員至聲響實驗室測試VR。(圖片提供:C-LAB)

一場媒合光影、裝置跨域的新感知音樂會

而在安東.布魯克納大學多聲道電腦音樂演奏廳登場的「流變儀」演出,則是由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自製的一場融合音樂、聲音裝置、影像、燈光與互動設計的當代科技音樂會。其中包含6組作品:鄭乃銓《灰闇前的永恆序曲》、徐笠馨《意志的姿態》、作曲家王之筠及音像藝術家吳秉聖共同創作的《疊加(s, t)》、郭立威的電聲新作《銹果》、陳家輝《複製體 IV》,以及XTRUX(蘇柏瑞、李畯玨、邱晨恩、曾竣偉)與聲音藝術家黃詠仁打造的《Boulder 石》。值得一提的是,這6組作品的創作者為曾參加公開甄選及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培訓的當代音樂創作者,此次運用AI與音樂創作技術,構築出一場虛實交錯的展演。

C-LAB
吳秉聖、王之筠於「流變儀」音樂會呈現《疊加(s, t)》,探索感知經驗如何在數位與器樂之間流動。(圖片提供:C-LAB)
C-LAB
XTRUX(蘇柏瑞、李畯玨、邱晨恩、曾竣偉)與黃詠仁將於「流變儀」音樂會呈現《Boulder 石》,這是關於勞動、人工/自然、有機/無機的音像演出。(圖片提供:C-LAB)

支援實驗性創作,一同孵育作品

本次展演計畫,臺灣參與的創作者橫跨中壯至新銳世代,也涵蓋不同藝術/技術領域。黃意芝分享,「擁有開放的心胸及眼界,是這次邀請很重要的點。因為面對未知與科技帶來的影響,一定有利與弊的發生。我們想讓大家先去理解與認識,追求新的進步時,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也希望引領大家去面對未知的挑戰。」她強調,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作為一個實驗的平台,並不害怕失敗,因為實驗本來就需要容錯率。「我們的角色,不是把現成既有作品帶出去而已。我們也支持軟硬體協作,調整並改善作品的細節,讓創作者不是一個人從頭到尾自己摸索,這個『孵化』的過程,是有實踐力在裡面的。」

C-LAB
製作人暨鋼琴家盧佳慧於聲響實驗室進行測試與排練。(圖片提供:C-LAB)
C-LAB
藝術團隊叁式於聲響實驗室進行彩排。(圖片提供:C-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