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懿家小酒館」!以空間、家庭料理和精釀啤酒傳承母女的島嶼記憶

馬祖「懿家小酒館」

位於馬祖南竿島的「懿家小酒館」,是在地人姚懿從母親手中接下的店舖,經過多次轉型與時代變遷,成為充滿個性與氛圍的小酒館。不僅對空間內的每個小細節都親力親為、展現經營者的自我風格;姚懿也投入精釀研發,誕生出連結島嶼情感的「忍冬金銀花啤酒」;更透過在地料理如「紅糟雞麵」傳承母親作為馬祖女人的經典手藝。

由母親開啟的小店經營之路

土生土長的馬祖人姚懿談起自小,家裡的氣氛與其他島嶼傳統家庭有很大的差異,「想做什麼,媽媽都會鼓勵我們去做。」身為基督徒的姚媽媽陳瑞華女士,以自由平等的態度教育姚懿與兩位弟弟, 在這樣開放的環境下長大,造就她樂天、開朗的特質。

她回憶起最早在沒有福澳港之前,馬港是整馬祖島嶼最早對外交通的港口,而她的成長歷程也經歷了馬港的興衰:「以前所有船隻,都會在我們下面的這港口停靠。」那時期的阿兵哥每每像大軍入侵一般,黑壓壓一片直衝店裡找食物,一來就十幾、二十人,姚媽媽一人忙不過來時,乾脆直接問阿兵哥們說:「要不,你們都吃炒飯好不好?」

1
當時軍人上岸,又餓又冷時分都湧進姚媽媽的店裡覓食。/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又冷又餓這些阿兵哥們怎樣都好,有些人會覺得當年的長輩們沒有服務客人的精神、不慣馬祖人講話的直白,姚懿反倒覺得滿多是當時時勢造就、環境使然。然而媽媽一人張羅不來,積勞之後改開了一間時髦服飾店,這也是全島、南竿的第一間服飾店。「過年時,島民們都會來我家買衣服,盛況空前,堪比台北西門町。」不管是男、女、老、少的衣服、鞋子都有販售,她說,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選衣挑衣的潮流影響,難免穿搭的美學比起同儕多了些許敏銳度。

 

10
母女聊起懿家小酒館的原址開店歷程。/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當時除了島民家庭會來買之外,在當時軍中樂園背景下,那年代的侍應生也喜歡來店裡選購,她記憶深刻,即使她們在整個保守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招來許多異樣眼光,母親仍一視同仁、對她們十分友善,耳濡目染之下,也養成了她直爽、海派的個性。直到後來交通漸漸方便及裁軍之後人變少,姚媽媽才改行販售起雜貨,「這雜貨還包含暈船藥。」母女倆一邊說一邊笑著。

接下舊址店面,從手搖飲到小酒館

然而這間店,如何轉成一間飲料店?在姚懿到台灣求學後,歷經企管、醫務管理、保險業務工作等經歷,發現自己對錢的慾望不多,但保險業務工作這無形產品行業影響下,讓她更渴望擁有有形商品,「例如品嚐一瓶威士忌,我自己得真實喝過,覺得好喝才能誠心推薦給別人。」剛好當時家裡店面閒置已久,她到台灣、弟弟加盟的飲料店內學習製作飲料,學成後回到馬祖南竿最早規劃的商店街上,開了一間飲料店名為「馬啡祖茶館」。

3
開設一間小酒館的想法,若是在十幾年前開店,大環境消費行為模式還未成熟下,肯定跑得太前端。/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這間手搖飲店,也是後來她開立的「懿家小酒館」的前身,原本期盼晚上變成一個小酒館,「馬祖當時沒有夜生活,所以我覺得可以做簡單的調酒。」然而十幾年前,阿兵哥眾多、在地人鮮少的年代,光做飲料這單一項目就耗盡一整天的時間之久,她一人獨自完成點單、製作、外送…,一天至少兩百杯,極為吃不消。到了後來裁軍、年輕外食族變多,馬祖人也習慣台北生活圈以及與三五好友坐下來喝酒聊天的氛圍習慣,加上馬祖沒什麼夜生活,七八點吃完飯就可以聽到拉鐵門休息的聲音;旅客們夜晚沒地方去,乾脆到便利商店買酒在店裡喝。姚懿感覺時機到了:「不如開一間小酒館讓大家可以在有設計、有氣氛的環境下喝,讓旅人、在地人好好享受馬祖的夜生活。」

12
姚懿說,自己太喜歡朋友到家裡作客、一人一道菜,從私廚這想法延伸到一間小酒館。/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因此,她將旅行時所見所聞與觸動,都放入這間小酒館裡。例如在英、法小酒館裡,點餐前酒、下酒菜、甜點…,浸淫在小酒館的恣意與藝文氣息的環境中,那樣的環境讓她感覺到自在與享受。「音樂、美食、美酒、朋友!」她大量走訪欣賞咖啡廳陳設、建築設計,慢慢累積自己喜愛的設計風格,回到家鄉,將舊址店舖給打掉重練,「因為喜歡跟朋友在小酒館品酒、放鬆的氛圍,那若未來是工作環境,我更希望將這空間打造成我自己喜愛的設計風格,果真,每個人走進來都知道這就是我『懿家』。」

5
一燈、一物,都是挑選最適宜的細緻度才罷手。/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以自己的品味打造全島最質感空間

追求細節的姚懿,也是全島第一位敢花錢在裝潢上的人,光是燈具、傢俱,都以挑選最適合的品質為原則,是島上少見的設計氛圍,自動也無形篩選了客人的質感。她開朗大笑、時而分享裝修過程中遇到的種種艱困,原來台灣一個月的裝潢期,到了馬祖,自動延伸成三倍、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成本,困難度也整整多了一倍以上。「台灣許多工種不願意到馬祖,因為一來就至少三天起跳,給再多錢也不願意做。」於是,找不到製作大門的台灣鐵工,她改找朋友推薦的大木結構的老師傅幫忙,「當時想,反正英國小酒館的門也是木製。」沒想到做完後發現他們的細工很超乎意料之外…島上的師傅不特別處理細節,她只好每天爬上、爬下,從最粗的磨砂紙、中磨砂紙、細磨砂紙依序磨平木構細處,到後來上油漆也不假他人之手--整間店不採正色,即使是黑色,她也用一點白來灰調,目的是讓空間不帶有壓迫性,「上色前,還有到現場看日光照映進來的顏色、晚上昏暗中的色調,最後才能調成最理想的空間色調。」她笑稱,點工、點料、統包…每個細節施工從不懂,到「比較懂」一點。

6
滿架上的啤酒,以比利時啤酒為大宗,起因於對修女的感念。/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此外,還與設計師朋友一起到海邊撿拾漂流木,製成廁所洗手台下方面板,空間中散發淡淡木質香氣。本身不是學空間設計,不會繪圖軟體,只好用腦袋縝密思索整個空間,甚至遇到牽線牽得亂七八糟的水電,也只好拆掉重新來過,算好安全數據才結案。果真,空間乘載了姚懿的心意,企圖呈現一家帶有故事氛圍的小酒館:進門便看到一整面牆與架上大部份是進口琴酒、朗姆酒、Vodka 、威士忌、紅酒、白葡萄酒,整座啤酒冰櫃幾乎是比利時啤酒,視覺頗為壯觀,食物也設計成非一般傳統馬祖口味,以懿家味道及創意為主軸。其空間質感特質吸引來島內外藝術家、畫家、詩人、政治人物等慕名前來,甚至是藝術家莊普上島後必來的據點。店裡除了放藝術家作品、舉辦畫會外,也不時舉辦節慶活動,如聖誕節突發奇想舉辦交換禮物等,經常有客人敲碗來年是否續辦。

7
不只是一間小酒館,不定期依據主人的喜好,舉辦島上各主題聚會。/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發展精釀啤酒,融入地方情感元素

仔細看,會發現店內有一款馬祖必買的伴手禮「忍冬金銀花啤酒」,這款知名啤酒原來是姚懿花一年時間所研發。在裝潢這間店時,同時忙於研發馬祖第一瓶精釀啤酒,沒想到精釀啤酒先完成了,店還在如火如荼。姚懿說,當時促使她盡心研發比利時啤酒,是把自己接生出來、島上一位傳奇女性--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石仁愛修女,「在馬祖早期,醫療並不發達,當時有一位比利時人長期在島上醫療奉獻,就像德蕾莎修女一般的存在。」她是第五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譽為「台灣德蕾莎」,馬祖島民稱她為「姆姆」,姆姆對每個人都釋出關愛善意的慰問,每每提到她時都很感動。她回憶記憶中的姆姆生活樸素,白麵包、水就這樣過起生活,小時候常往她住處跑,打開冰箱看到一瓶瓶用玻璃瓶裝的冰水。在一次喝涼茶時,感覺到金銀花格外優雅別緻,一查花語「無私奉獻、無私的愛」,讓她頓時興起靈感、串連起所有的記憶與情感,延伸在這瓶釀造上,這無私的奉獻就如同爸媽和修女的愛一般,感念的同時以此花為名。

8
姚懿研發出第一支島嶼精釀啤酒--忍冬金銀花啤酒,接續研發出高粱口味。/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金銀花的花瓣很像正在跳舞的小精靈,我爸說,這就是我平常愛喝的金銀花涼茶,具有殺菌效果。」原來,這馬祖在地原生種植物,在島上被拿來當作一種涼茶基底,「花有兩種顏色,長出來是綠色小花苞、慢慢展開變成白色、再轉成黃色,之後就結束生命,因此叫做金銀花。」此花耐寒耐旱,生命力極強,花期從四月一路來到九月。「這剛好可以連結馬港、作為開店時的核心故事主軸。」於是她找了之前與青花驕、江振誠合作開發啤酒的「24節氣」馬祖在地精釀來合作,提供想法與原料,嘗試釀造「忍冬金銀花啤酒」,花了一年才研發出來。「精釀啤酒是純天然原料去製作,因此需要時間去發酵,味道不對時,就得重頭再來過、再等待。」

2021年也研發第二支「高粱啤酒」,是以比利時黃金艾爾啤酒釀造方式製成,帶果香和蜜香,尾端透出淡淡高粱香氣,啤酒花本身略為苦澀,但喝到最後卻轉回甘。「高粱氣勢過強,年輕人無法接受,我改以精釀啤酒方式呈現,讓一般人可以輕易感受高粱的香氣。」淡淡的花香與高粱呈現非常順口的滋味,是馬祖遊客必買的伴手禮。除了自家販售外,馬祖島上姚懿也特別挑選質感較適宜的地方如日光春和等販售。

母親的經典酒糟雞麵,馬祖女人的料理之道

搭配飲品,店內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酒食,「我對食物、釀造的敏感度,都學自於媽媽的料理天賦。」四十四年次的姚媽媽,高中畢業又是那年代少數識字的女性,甚至ABCD會說英文,自小不用做家事,嫁給了姚爸爸後開始燒柴煮飯,然而對料理特別有概念,只要出外吃過的東西,回家就能做出自己變化的菜色。「在馬祖,想吃靠自己,造就了馬祖女性特質;很多事不得不做,就會造就馬祖人身兼許多斜槓。」馬祖女性是家庭的支撐者,「馬祖飲食文化也都是從我媽媽那邊學來的,我外公剛好會釀造老酒,我媽繼承了他的酒譜,我們家的老酒很不一樣,我們叫做『懿家老酒』。」原來,每一家釀造都會有細微不同,懿家老酒則特別真材實料,即使同樣的水、紅麴、糯米釀造,懿家的水就是會放得相對少,釀造出來的老酒酒香香氣濃足,「像我把自家老酒裝進如香水瓶般精緻的瓶內,到外面市集販售,馬上秒殺。」她說,2021年的冬天,媽媽也在最冷時釀造老酒。還有馬祖傳統魚餃、魚麵,也都是出自媽媽的好手藝。

9
姚媽媽的好手藝,端上桌道道經典好菜。/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不論是冬季、年夜飯、女性經期、坐月子時,姚媽媽都會煮一道拿手的湯料理—紅糟雞麵,那是用紅糟炒雞肉後、加入老酒,煨煮出來的雞湯麵,特別是冬天特別冷的時候,都會看到媽媽手中端出這一碗好味。坐月子、經期來時,姚媽還會準備老酒蛋,這用麻油乾憋得酥脆的薑上打上一顆蛋,讓荷包蛋裹薑片後、淋上許多老酒,香氣四溢,在身體趨暖後也能在身體活絡之際、經血排除得更乾淨。她記憶深刻的味道,還有一道菜,那是媽媽生弟弟懷孕坐月子時會有的味道。姆姆幫姚媽接生後,會用糯米、老酒去蒸熟,「香氣超香!在我媽懷孕生小孩時,房間裡一直散發這種很香的坐月子味道,我跟我媽說,媽!就是這味道!」

10
每一家的酒糟雞湯麵滋味不同,只有島上的人才知道可以提前跟餐廳預約。/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馬祖女人離不開老酒、酒糟,甚至可以說,島嶼女人的食物就是從老酒開始,女生愛喝、男生也愛喝,出門打魚時就會溫一壺老酒給男生喝,身體暖和了再出海去。」她說,蛋的馬祖話,很像海浪的聲音(Lung~),出海吃鴨蛋就有壓浪平順的意味,過年時也會吃蛋討吉利,或是在紅糟雞湯裡放一顆炸的酥脆的荷包蛋,外層吸附湯汁,咬起來吸飽湯頭香氣,甚至過癮。馬祖的年夜飯菜色屬於福州菜,如果年夜飯沒有吃完,第二天還會再湯裡加入冬粉、魚麵,「馬祖過年會希望第二天、第三天不要再煮新菜,於是家家戶戶的媽媽們都會乾坤挪移,讓原本的菜變成新的菜。」

11
加入老酒、紅糟,雞肉呈現獨特的香甜氣息。/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有時,家家戶戶會一起約起來打魚丸,可能突然今天接獲通知有許多馬嘉魚,就開始做起魚丸,「我媽會殺魚、切魚、刮魚..,不要小看刮魚,同樣一百斤魚肉若沒有刮乾淨、或是血水刮不乾淨,吃起來就會有腥味。」所以通常只吃自家做的魚丸、魚麵,「桿成一片一片、揉好、分塊、桿圓,一片摺好後放到鍋上烘到半透明,再切成麵條條狀拿去蔭乾。」做好的魚麵放進火鍋裡,越煮越Q彈,甚至魚餃也會用魚肉做的圓圓餃子皮,中間包魚肉餡,蒸熟之後特別好吃,「邊做邊吃,破掉就拿來吃。」通常做得量夠吃就收,做太多也沒地方囤,即使馬祖人冰箱極大、數量極多,但常因為冬天風浪太大無法出船,冰箱內囤了許多原物料,備好來過冬。

12
母女感情很好,姚媽媽將許多食譜以實作的展現,讓味道留存在味蕾中,以及姚懿的食譜筆記本上。/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透過食物連結島嶼回憶與世代延續

姚懿在四、五年前得知媽媽得了肺腺癌四期,她拿出一本筆記本寫下她想吃的料理,一邊不捨哽咽、一邊笑稱要把這些手藝給學起來,這本筆記本就是傳家秘笈,「我媽很堅強、樂觀,遇到事情就面對,我也不輕易流眼淚。」在一次食物擺盤的美學課中,TED老師要她設計一道菜,她畫出一杯溫老酒、一只盤子上放了一片月桃葉,上面擺了酒糟炒蘿蔔。「馬祖很冷,土壤貧脊,蘿蔔、高麗菜、大白菜都特別甜,我特別喜歡酒糟炒蘿蔔這道菜,甜甜的、香氣足、對血液循環極好。」有時搭配馬祖野蔥(麥蔥),做成麥蔥餅夾蘿蔔、酒糟炒蘿蔔在旁點綴、抑或用麥蔥餅直接夾酒糟炒蘿蔔、旁邊擺上冬天小油菊妝點,都別有一番風味。當時還與同學分享最令她觸動的酒糟雞湯,提到媽媽的經歷與這些食物的淵源,講到最後大家都哭成一團。

於是便有人問,那未來這些菜會出現在店裡賣嗎?

她說自己一直想要這樣做。馬祖餐廳很多,但不一定是媽媽的味道。「我們家的酒味很濃、有的很水、還會加糖,當時無法理解,原來是因為酒做差了、酸味不好得用糖壓它。」於是,她將自家的酒糟當招牌雞翅的醃料基底醃漬一、兩天,用氣炸鍋炸過、甜甜的滋味中帶有一點酒香,自己都讚不絕口。

13
這道菜堪稱此店招牌,令人讚不絕口。/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考量在馬祖多待上幾天,就不會想魚丸、老酒麵線,反而想吃點馬祖吃不到的東西。於是設計出醬料自己調配的「懿家燒」還有「韓式辣味雞塊」,把雞塊加入忍冬啤酒醃漬,外層裹上自己調製的韓式辣醬而成。而這些味道,都來自於對媽媽與這島嶼味道的情感與記憶,延續成自己的創意。

 

「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有別於當時年代的傳統約束,懿家母女擁有獨特的灑脫與海派特質,母女倆在烹煮料理中,慢慢累積出彼此看待人生的韻味與深度,樂於享受人生的她們,也在彼此的食物味道中,找到懿家專屬的滋味。

14
一起在廚房烹煮,是彼此最珍惜的時光之一。/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撰文|孫維利

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邱珮瑗、張維眞

企劃主編|張維眞

企劃撰文|孫維利、彭雅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入選英國旅遊雜誌《Time Out》全球最酷40個街區的台北市中山區,終於迎來「心中山線形公園」南段、一號出口所在地帶落成揭幕,無疑使得原已人潮不斷的南京西路周邊巷弄更引市民與旅客聚集。不妨趁此煥然一新之際,跟隨誠品生活南西推出的《台灣老屋。新浪潮》風格老屋地圖來趟城市小旅行,探索區內今昔共演的百年風華。

以「跨文化生活聚場」為定位的誠品生活南西近日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邀來英國插畫家Tom Parker繪製、深耕老屋研究10年的老屋顏工作室攝影,共同推薦北市西區多處被賦予新生命的老宅。

精選內容好比日本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亦造訪過的「AKA Café」,藉咖啡香氣還原街區獨有格調之餘,其綠蔭庭院更曾獲頒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又如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的非典型茶飲空間「Wangtea Lab」,以融合花果蜜香氣的Draft系列促成香檳般的優雅口感和品飲體驗。另當然也包括前身為今日戲院的誠品生活南西5F書店和夾層,除保留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外,原來挑高的觀影空間現被改造為閱讀書區、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一切巧妙交織新舊氛圍⋯⋯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完整地圖和遊逛路線盡收《台灣老屋。新浪潮》,且除提供線上閱覽外,紙本刊物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捷運台北車站、台北101/世貿站、西門站機場捷運A1遊客中心限量贈閱。以下展開介紹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詳細路線,本週末就能約上三五好友四處走走看看。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點此隨即線上閱覽。

▶ 行程#01:大稻埕,迪化街「風格洋樓」散策

順著時光軌跡窺探百年建築——迪化街散策路線首推2016年被登錄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建築的古蹟碾米廠「大稻埕葉晋發商號」,一幢紅磚砌成的洋式立面街屋,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如今更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漫步後的小憩之地則可來到曾被《紐約時報》旅遊專欄〈36 Hours〉報導的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在洗浴空間重現台式磨石子浴缸的同時,北歐老件家具愈發彰顯中西合璧的巧思;房內皆配置一台彷彿來自1960年代的Philips 200老黑膠唱盤,裝上外殼即可如隨身聽般攜至戶外,其餘多樣勾起復古情懷的藏品亦值得細細玩味。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悉心傳承文化的「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由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裹上布幔,呼應著過往洗衣店將焙籠間借作烘衣使用的空間脈絡。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最後,藏於紅磚洋房內的「AKA Café」,運用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勾勒日治時期富貴人家生活樣貌,滿屋幽靜氣息令人流連忘返。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行程#02:中山,赤峰街「文創空間」尋訪

走進赤峰街巷弄間的文創藝術空間「志文裝訂行・赤空間」,能一併欣賞近百年歷史的精美洋樓花瓶柱、歷經50年晴雨的樸實台式老宅鐵窗花,裡頭乘載數萬文字的鉛字牆面,更足足見證了台灣書籍與印刷品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外部同時能夠欣賞到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外部同時能夠欣賞到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作為老屋一員,續寫城市記憶

至於座落幹道、同樣延續城市記憶的誠品生活南西,不僅外觀上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4樓樓面特別注入磨石子、木窗格與百葉窗等老屋元素;裝修上化為館內餐廳Waku Waku Burger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亦可見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懷舊感和現代感未來仍並存且相成。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為9月5日至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此次邀集55組以上國內外藝術團隊,於四鄉五島展出超過50件作品,邀請大家來場跳島藝術之旅!

2022年開展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主軸,帶領人們揭開這座島嶼長年醞釀的芬芳;第2屆主題「生紅過夏」則象徵藝術島持續蓄積與蛻變,逐步孕育成一場生命力迸發的藝術盛典。這項以5屆10年為願景的長期計劃,如今邁入第3屆,歡迎大家今秋登島,親身感受馬祖的魅力。

→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視覺率先揭開「手島共生」寓意,5款海報捕捉黎明、黃昏等魔幻時光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以「拍楸」(pha-jiu)為本屆主題

本屆主題中的「拍楸」(pha-jiu)源自馬祖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這也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展現出眾志成城的精神。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用藝術的力量訴說馬祖故事

今年的策展聚焦3大主題:「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一起說出馬祖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另外,本屆的形象影片,也特別與創作者「國美」合作,從閩東語「逐逐日」(意指每一天)出發,以「5cm小人物」視角,透過極具個人風格的定格動畫與費納奇技法,採集四鄉五島不同身份的島民日常生活,有大廚、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燈塔守、風燈師傅、釀酒師傅及老漁夫,共同編織出每一日的島嶼風景。

展期歷屆最長、超過50件作品

此次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至少55組的國內外藝術團隊,展出超過50件作品,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以下帶你搶先看有哪些精彩作品。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多元藝術創作,走入島嶼日常

藝術家甘銘源在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曾於前兩屆創作《漁火》、《漁光》的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與黃貞燕郭美君共同策劃民俗文物館主題特展「十人十海」,並在橋仔五間排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朱威龍,則於山隴澳口以風動裝置《漁夢》,呈現過往漁人順應海流、與海共生的記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3屆藝術島也有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襄盛舉。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的策展人,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創作,並邀集4位藝術家透過攝影與錄像作品,呈現出北竿島既寫實又神祕的雙重樣貌。南竿珠螺海灣長堤,則迎來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將過往的前線風景轉化為當代島嶼的自我定位。科技藝術家黃心健以「馬祖女婿」的身分,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新竹生活美學館今年也特別邀請過往曾參與藝術游擊駐村計畫的藝術家,重返馬祖探索東莒西莒的島嶼記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發電廠、軍事據點、報社、前線電影院,都是藝術展演場

擁有獨特閩東與戰地文化的馬祖,此次也將軍事據點、報社、老宅、前線電影院等場域化為藝術展演場。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將帶領人們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追尋昔日的榮光與記憶。鄒駿昇設計的「黃魚公車」,將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一段移動的島嶼之旅。建築師林聖峰在后沃聚落打造地景作品《海量》,重釀家屋記憶,串聯閩東聚落的空間敘事。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進馬祖日報故事館,可見吳柏葳打造的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與島民一同重返軍旅時期的全家福時光;也可造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由策展人洪榆橙策劃的「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的訊息,也寫下自己的思念,寄給過去或未來的親朋好友。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來到南竿的舊體育場——這座曾承載無數島民記憶的場域,在拆除改建前最後一次開放,迎來日本藝術家柳幸典的代表作《哥吉拉計畫2025》。昔日的前線電影院、位於西莒的中正堂,則可以觀看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乘夜船前往東引,在1935年起造的祥記商店內,欣賞走路草農/藝團《常備記憶》,窺見國家與個體之間、台灣家庭所共有的影像記憶。還有經建築師改造完工後,首次打開的26、53與77據點,將展現軍事據點轉譯與再生的能量,讓藝術成為連結歷史、空間與未來想像的重要媒介。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首次啟動國際徵件,邀請國際藝術家登島共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首次啟動國際徵件,吸引來自六大洲各國藝術家踴躍參與,共收到213件投稿作品。其中,加拿大的台裔創作者李佩珊,將於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透過裝置呈現權力對弈下,「棋子」們獨特的美麗與哀愁。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與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為媒材,頌揚世間萬物生命系統緊密不可分割,也說明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台灣藝術家彭雅倫則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營區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徵件作品外,也有多位國際藝術家受邀參與本屆創作。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於北竿島設置《夢之亭》,透過潛意識的夢境,映照出馬祖島嶼的自然與歷史,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與海洋同夢共眠的空間經驗。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共創計劃,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舉辦工作坊,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透過藝術連結台日之間的跨海情誼。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也於西莒展出代表作《Big Other》,引領觀者重新觀看與反思島嶼邊界與他者的關係。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各式聯名設計,一起感受四鄉五島魅力

此外,今年藝術島也與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品牌合作,包含全家便利商店、臺虎精釀、iPASS一卡通、去趣、yoxi、iRent,以及馬祖人引以為傲的馬祖高粱,期盼藉此讓更多人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產生興趣,進而吸引人們親身前往,感受島嶼藝術的魅力。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台灣設計師WHOSMiNG,以第三屆主題「拍楸」,及由藝術家伊祐.噶照創作的第二屆續留作品「海就是我的陸」為主題,繪製一卡通圖片,透過透明卡片的設計,讓插畫與實景結合,期待大家帶著「馬祖國際藝術島」一起去世界旅行。(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X台灣插畫家WHOSMiNG、藝術家伊祐.噶照首次共同合作。(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9/5-11/16
藝術島各項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