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懿家小酒館」!以空間、家庭料理和精釀啤酒傳承母女的島嶼記憶

馬祖「懿家小酒館」

位於馬祖南竿島的「懿家小酒館」,是在地人姚懿從母親手中接下的店舖,經過多次轉型與時代變遷,成為充滿個性與氛圍的小酒館。不僅對空間內的每個小細節都親力親為、展現經營者的自我風格;姚懿也投入精釀研發,誕生出連結島嶼情感的「忍冬金銀花啤酒」;更透過在地料理如「紅糟雞麵」傳承母親作為馬祖女人的經典手藝。

由母親開啟的小店經營之路

土生土長的馬祖人姚懿談起自小,家裡的氣氛與其他島嶼傳統家庭有很大的差異,「想做什麼,媽媽都會鼓勵我們去做。」身為基督徒的姚媽媽陳瑞華女士,以自由平等的態度教育姚懿與兩位弟弟, 在這樣開放的環境下長大,造就她樂天、開朗的特質。

她回憶起最早在沒有福澳港之前,馬港是整馬祖島嶼最早對外交通的港口,而她的成長歷程也經歷了馬港的興衰:「以前所有船隻,都會在我們下面的這港口停靠。」那時期的阿兵哥每每像大軍入侵一般,黑壓壓一片直衝店裡找食物,一來就十幾、二十人,姚媽媽一人忙不過來時,乾脆直接問阿兵哥們說:「要不,你們都吃炒飯好不好?」

1
當時軍人上岸,又餓又冷時分都湧進姚媽媽的店裡覓食。/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又冷又餓這些阿兵哥們怎樣都好,有些人會覺得當年的長輩們沒有服務客人的精神、不慣馬祖人講話的直白,姚懿反倒覺得滿多是當時時勢造就、環境使然。然而媽媽一人張羅不來,積勞之後改開了一間時髦服飾店,這也是全島、南竿的第一間服飾店。「過年時,島民們都會來我家買衣服,盛況空前,堪比台北西門町。」不管是男、女、老、少的衣服、鞋子都有販售,她說,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選衣挑衣的潮流影響,難免穿搭的美學比起同儕多了些許敏銳度。

 

10
母女聊起懿家小酒館的原址開店歷程。/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當時除了島民家庭會來買之外,在當時軍中樂園背景下,那年代的侍應生也喜歡來店裡選購,她記憶深刻,即使她們在整個保守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招來許多異樣眼光,母親仍一視同仁、對她們十分友善,耳濡目染之下,也養成了她直爽、海派的個性。直到後來交通漸漸方便及裁軍之後人變少,姚媽媽才改行販售起雜貨,「這雜貨還包含暈船藥。」母女倆一邊說一邊笑著。

接下舊址店面,從手搖飲到小酒館

然而這間店,如何轉成一間飲料店?在姚懿到台灣求學後,歷經企管、醫務管理、保險業務工作等經歷,發現自己對錢的慾望不多,但保險業務工作這無形產品行業影響下,讓她更渴望擁有有形商品,「例如品嚐一瓶威士忌,我自己得真實喝過,覺得好喝才能誠心推薦給別人。」剛好當時家裡店面閒置已久,她到台灣、弟弟加盟的飲料店內學習製作飲料,學成後回到馬祖南竿最早規劃的商店街上,開了一間飲料店名為「馬啡祖茶館」。

3
開設一間小酒館的想法,若是在十幾年前開店,大環境消費行為模式還未成熟下,肯定跑得太前端。/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這間手搖飲店,也是後來她開立的「懿家小酒館」的前身,原本期盼晚上變成一個小酒館,「馬祖當時沒有夜生活,所以我覺得可以做簡單的調酒。」然而十幾年前,阿兵哥眾多、在地人鮮少的年代,光做飲料這單一項目就耗盡一整天的時間之久,她一人獨自完成點單、製作、外送…,一天至少兩百杯,極為吃不消。到了後來裁軍、年輕外食族變多,馬祖人也習慣台北生活圈以及與三五好友坐下來喝酒聊天的氛圍習慣,加上馬祖沒什麼夜生活,七八點吃完飯就可以聽到拉鐵門休息的聲音;旅客們夜晚沒地方去,乾脆到便利商店買酒在店裡喝。姚懿感覺時機到了:「不如開一間小酒館讓大家可以在有設計、有氣氛的環境下喝,讓旅人、在地人好好享受馬祖的夜生活。」

12
姚懿說,自己太喜歡朋友到家裡作客、一人一道菜,從私廚這想法延伸到一間小酒館。/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因此,她將旅行時所見所聞與觸動,都放入這間小酒館裡。例如在英、法小酒館裡,點餐前酒、下酒菜、甜點…,浸淫在小酒館的恣意與藝文氣息的環境中,那樣的環境讓她感覺到自在與享受。「音樂、美食、美酒、朋友!」她大量走訪欣賞咖啡廳陳設、建築設計,慢慢累積自己喜愛的設計風格,回到家鄉,將舊址店舖給打掉重練,「因為喜歡跟朋友在小酒館品酒、放鬆的氛圍,那若未來是工作環境,我更希望將這空間打造成我自己喜愛的設計風格,果真,每個人走進來都知道這就是我『懿家』。」

5
一燈、一物,都是挑選最適宜的細緻度才罷手。/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以自己的品味打造全島最質感空間

追求細節的姚懿,也是全島第一位敢花錢在裝潢上的人,光是燈具、傢俱,都以挑選最適合的品質為原則,是島上少見的設計氛圍,自動也無形篩選了客人的質感。她開朗大笑、時而分享裝修過程中遇到的種種艱困,原來台灣一個月的裝潢期,到了馬祖,自動延伸成三倍、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成本,困難度也整整多了一倍以上。「台灣許多工種不願意到馬祖,因為一來就至少三天起跳,給再多錢也不願意做。」於是,找不到製作大門的台灣鐵工,她改找朋友推薦的大木結構的老師傅幫忙,「當時想,反正英國小酒館的門也是木製。」沒想到做完後發現他們的細工很超乎意料之外…島上的師傅不特別處理細節,她只好每天爬上、爬下,從最粗的磨砂紙、中磨砂紙、細磨砂紙依序磨平木構細處,到後來上油漆也不假他人之手--整間店不採正色,即使是黑色,她也用一點白來灰調,目的是讓空間不帶有壓迫性,「上色前,還有到現場看日光照映進來的顏色、晚上昏暗中的色調,最後才能調成最理想的空間色調。」她笑稱,點工、點料、統包…每個細節施工從不懂,到「比較懂」一點。

6
滿架上的啤酒,以比利時啤酒為大宗,起因於對修女的感念。/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此外,還與設計師朋友一起到海邊撿拾漂流木,製成廁所洗手台下方面板,空間中散發淡淡木質香氣。本身不是學空間設計,不會繪圖軟體,只好用腦袋縝密思索整個空間,甚至遇到牽線牽得亂七八糟的水電,也只好拆掉重新來過,算好安全數據才結案。果真,空間乘載了姚懿的心意,企圖呈現一家帶有故事氛圍的小酒館:進門便看到一整面牆與架上大部份是進口琴酒、朗姆酒、Vodka 、威士忌、紅酒、白葡萄酒,整座啤酒冰櫃幾乎是比利時啤酒,視覺頗為壯觀,食物也設計成非一般傳統馬祖口味,以懿家味道及創意為主軸。其空間質感特質吸引來島內外藝術家、畫家、詩人、政治人物等慕名前來,甚至是藝術家莊普上島後必來的據點。店裡除了放藝術家作品、舉辦畫會外,也不時舉辦節慶活動,如聖誕節突發奇想舉辦交換禮物等,經常有客人敲碗來年是否續辦。

7
不只是一間小酒館,不定期依據主人的喜好,舉辦島上各主題聚會。/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發展精釀啤酒,融入地方情感元素

仔細看,會發現店內有一款馬祖必買的伴手禮「忍冬金銀花啤酒」,這款知名啤酒原來是姚懿花一年時間所研發。在裝潢這間店時,同時忙於研發馬祖第一瓶精釀啤酒,沒想到精釀啤酒先完成了,店還在如火如荼。姚懿說,當時促使她盡心研發比利時啤酒,是把自己接生出來、島上一位傳奇女性--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石仁愛修女,「在馬祖早期,醫療並不發達,當時有一位比利時人長期在島上醫療奉獻,就像德蕾莎修女一般的存在。」她是第五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譽為「台灣德蕾莎」,馬祖島民稱她為「姆姆」,姆姆對每個人都釋出關愛善意的慰問,每每提到她時都很感動。她回憶記憶中的姆姆生活樸素,白麵包、水就這樣過起生活,小時候常往她住處跑,打開冰箱看到一瓶瓶用玻璃瓶裝的冰水。在一次喝涼茶時,感覺到金銀花格外優雅別緻,一查花語「無私奉獻、無私的愛」,讓她頓時興起靈感、串連起所有的記憶與情感,延伸在這瓶釀造上,這無私的奉獻就如同爸媽和修女的愛一般,感念的同時以此花為名。

8
姚懿研發出第一支島嶼精釀啤酒--忍冬金銀花啤酒,接續研發出高粱口味。/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金銀花的花瓣很像正在跳舞的小精靈,我爸說,這就是我平常愛喝的金銀花涼茶,具有殺菌效果。」原來,這馬祖在地原生種植物,在島上被拿來當作一種涼茶基底,「花有兩種顏色,長出來是綠色小花苞、慢慢展開變成白色、再轉成黃色,之後就結束生命,因此叫做金銀花。」此花耐寒耐旱,生命力極強,花期從四月一路來到九月。「這剛好可以連結馬港、作為開店時的核心故事主軸。」於是她找了之前與青花驕、江振誠合作開發啤酒的「24節氣」馬祖在地精釀來合作,提供想法與原料,嘗試釀造「忍冬金銀花啤酒」,花了一年才研發出來。「精釀啤酒是純天然原料去製作,因此需要時間去發酵,味道不對時,就得重頭再來過、再等待。」

2021年也研發第二支「高粱啤酒」,是以比利時黃金艾爾啤酒釀造方式製成,帶果香和蜜香,尾端透出淡淡高粱香氣,啤酒花本身略為苦澀,但喝到最後卻轉回甘。「高粱氣勢過強,年輕人無法接受,我改以精釀啤酒方式呈現,讓一般人可以輕易感受高粱的香氣。」淡淡的花香與高粱呈現非常順口的滋味,是馬祖遊客必買的伴手禮。除了自家販售外,馬祖島上姚懿也特別挑選質感較適宜的地方如日光春和等販售。

母親的經典酒糟雞麵,馬祖女人的料理之道

搭配飲品,店內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酒食,「我對食物、釀造的敏感度,都學自於媽媽的料理天賦。」四十四年次的姚媽媽,高中畢業又是那年代少數識字的女性,甚至ABCD會說英文,自小不用做家事,嫁給了姚爸爸後開始燒柴煮飯,然而對料理特別有概念,只要出外吃過的東西,回家就能做出自己變化的菜色。「在馬祖,想吃靠自己,造就了馬祖女性特質;很多事不得不做,就會造就馬祖人身兼許多斜槓。」馬祖女性是家庭的支撐者,「馬祖飲食文化也都是從我媽媽那邊學來的,我外公剛好會釀造老酒,我媽繼承了他的酒譜,我們家的老酒很不一樣,我們叫做『懿家老酒』。」原來,每一家釀造都會有細微不同,懿家老酒則特別真材實料,即使同樣的水、紅麴、糯米釀造,懿家的水就是會放得相對少,釀造出來的老酒酒香香氣濃足,「像我把自家老酒裝進如香水瓶般精緻的瓶內,到外面市集販售,馬上秒殺。」她說,2021年的冬天,媽媽也在最冷時釀造老酒。還有馬祖傳統魚餃、魚麵,也都是出自媽媽的好手藝。

9
姚媽媽的好手藝,端上桌道道經典好菜。/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不論是冬季、年夜飯、女性經期、坐月子時,姚媽媽都會煮一道拿手的湯料理—紅糟雞麵,那是用紅糟炒雞肉後、加入老酒,煨煮出來的雞湯麵,特別是冬天特別冷的時候,都會看到媽媽手中端出這一碗好味。坐月子、經期來時,姚媽還會準備老酒蛋,這用麻油乾憋得酥脆的薑上打上一顆蛋,讓荷包蛋裹薑片後、淋上許多老酒,香氣四溢,在身體趨暖後也能在身體活絡之際、經血排除得更乾淨。她記憶深刻的味道,還有一道菜,那是媽媽生弟弟懷孕坐月子時會有的味道。姆姆幫姚媽接生後,會用糯米、老酒去蒸熟,「香氣超香!在我媽懷孕生小孩時,房間裡一直散發這種很香的坐月子味道,我跟我媽說,媽!就是這味道!」

10
每一家的酒糟雞湯麵滋味不同,只有島上的人才知道可以提前跟餐廳預約。/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馬祖女人離不開老酒、酒糟,甚至可以說,島嶼女人的食物就是從老酒開始,女生愛喝、男生也愛喝,出門打魚時就會溫一壺老酒給男生喝,身體暖和了再出海去。」她說,蛋的馬祖話,很像海浪的聲音(Lung~),出海吃鴨蛋就有壓浪平順的意味,過年時也會吃蛋討吉利,或是在紅糟雞湯裡放一顆炸的酥脆的荷包蛋,外層吸附湯汁,咬起來吸飽湯頭香氣,甚至過癮。馬祖的年夜飯菜色屬於福州菜,如果年夜飯沒有吃完,第二天還會再湯裡加入冬粉、魚麵,「馬祖過年會希望第二天、第三天不要再煮新菜,於是家家戶戶的媽媽們都會乾坤挪移,讓原本的菜變成新的菜。」

11
加入老酒、紅糟,雞肉呈現獨特的香甜氣息。/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有時,家家戶戶會一起約起來打魚丸,可能突然今天接獲通知有許多馬嘉魚,就開始做起魚丸,「我媽會殺魚、切魚、刮魚..,不要小看刮魚,同樣一百斤魚肉若沒有刮乾淨、或是血水刮不乾淨,吃起來就會有腥味。」所以通常只吃自家做的魚丸、魚麵,「桿成一片一片、揉好、分塊、桿圓,一片摺好後放到鍋上烘到半透明,再切成麵條條狀拿去蔭乾。」做好的魚麵放進火鍋裡,越煮越Q彈,甚至魚餃也會用魚肉做的圓圓餃子皮,中間包魚肉餡,蒸熟之後特別好吃,「邊做邊吃,破掉就拿來吃。」通常做得量夠吃就收,做太多也沒地方囤,即使馬祖人冰箱極大、數量極多,但常因為冬天風浪太大無法出船,冰箱內囤了許多原物料,備好來過冬。

12
母女感情很好,姚媽媽將許多食譜以實作的展現,讓味道留存在味蕾中,以及姚懿的食譜筆記本上。/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透過食物連結島嶼回憶與世代延續

姚懿在四、五年前得知媽媽得了肺腺癌四期,她拿出一本筆記本寫下她想吃的料理,一邊不捨哽咽、一邊笑稱要把這些手藝給學起來,這本筆記本就是傳家秘笈,「我媽很堅強、樂觀,遇到事情就面對,我也不輕易流眼淚。」在一次食物擺盤的美學課中,TED老師要她設計一道菜,她畫出一杯溫老酒、一只盤子上放了一片月桃葉,上面擺了酒糟炒蘿蔔。「馬祖很冷,土壤貧脊,蘿蔔、高麗菜、大白菜都特別甜,我特別喜歡酒糟炒蘿蔔這道菜,甜甜的、香氣足、對血液循環極好。」有時搭配馬祖野蔥(麥蔥),做成麥蔥餅夾蘿蔔、酒糟炒蘿蔔在旁點綴、抑或用麥蔥餅直接夾酒糟炒蘿蔔、旁邊擺上冬天小油菊妝點,都別有一番風味。當時還與同學分享最令她觸動的酒糟雞湯,提到媽媽的經歷與這些食物的淵源,講到最後大家都哭成一團。

於是便有人問,那未來這些菜會出現在店裡賣嗎?

她說自己一直想要這樣做。馬祖餐廳很多,但不一定是媽媽的味道。「我們家的酒味很濃、有的很水、還會加糖,當時無法理解,原來是因為酒做差了、酸味不好得用糖壓它。」於是,她將自家的酒糟當招牌雞翅的醃料基底醃漬一、兩天,用氣炸鍋炸過、甜甜的滋味中帶有一點酒香,自己都讚不絕口。

13
這道菜堪稱此店招牌,令人讚不絕口。/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考量在馬祖多待上幾天,就不會想魚丸、老酒麵線,反而想吃點馬祖吃不到的東西。於是設計出醬料自己調配的「懿家燒」還有「韓式辣味雞塊」,把雞塊加入忍冬啤酒醃漬,外層裹上自己調製的韓式辣醬而成。而這些味道,都來自於對媽媽與這島嶼味道的情感與記憶,延續成自己的創意。

 

「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有別於當時年代的傳統約束,懿家母女擁有獨特的灑脫與海派特質,母女倆在烹煮料理中,慢慢累積出彼此看待人生的韻味與深度,樂於享受人生的她們,也在彼此的食物味道中,找到懿家專屬的滋味。

14
一起在廚房烹煮,是彼此最珍惜的時光之一。/攝影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撰文|孫維利

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邱珮瑗、張維眞

企劃主編|張維眞

企劃撰文|孫維利、彭雅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於11月1日至11月30日登場的「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延續前兩年嘉義「美」字圖鑑精神,今年以時間、空間、生活的三大「美白」為重點,並聚焦於「興中街」這條街道。活動串聯20+1間店家,以符號燈具展、集章體驗,引領人們走進街區光影之間,尋找屬於嘉義生活的留白。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今年持續攜手嘉義策展團隊辵辵計画,與大象設計、平凡製作、種種影像等各領域在地團隊,舉辦「嘉義美白圖鑑」活動。第一年「嘉義美街圖鑑」聚焦成仁街,以「一抹青綠幽雅」捕捉街區氣質;第二年「嘉義美物圖鑑」走訪「蘭井街」,以「磚橘色的時代縮影」作為代表色光。今年則回望興中街的昔日繁盛——生活用品店與修繕商鋪交錯林立,百工百業在此交會,彷彿「虹彩流轉,匯聚成光的總和」。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街道的「空間留白」

「空間美白」體現在近年嘉義市積極推動的「舊屋力」、「老屋卸妝」、「嘉有木屋」等政策,同時,在地業者主動修繕、居民以美感意識維護街區,保留空間給來往的訪客行人,街道美白得以落地實踐,也讓更多人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之美。而《嘉義美白圖鑑》所指的白光與虹彩,化作店家門前的一處遮陽、一幢老屋的呼吸,邀請人們在日常的縫隙裡放慢腳步,於光影交錯間,特別為「生活留白」。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折射街區的多彩風貌

主視覺延續「美」字為主體,以透明虹膜為底,從不同角度遊走於海報前,能看見彩色虹光,仔細看更藏有轉化各店特色為信號燈具的形狀符號。而裝飾於海報兩側小弧角,經巧妙的合併排列後,也代表各色店家集結,呈現出閃閃的光芒。而今年「街徽」設計,以興中街的「中」字為核心符號,象徵街區的凝聚與綻放,字形如同光芒四射的萬花筒,每一道延伸出的線條,映照著百業百工的獨特樣貌,這些光彼此交織、閃耀,彷彿將街區的故事與文化折射成光譜,綻放出興中街專屬的繁盛與活力。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20+1間店家特色化為符號燈具

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如「三宅一室」前身為醬油工廠,傾倒醬油流淌的狀態;抹茶販售專門的「京製茶」,為手刷抹茶時轉動意象圖形;第三任經營逾15年持續為衣物把關的「佳佳洗衣坊」是掛衣架造型;外牆有台式米字鐵花窗欄杆設計的「楓茶記 嘉義中山店」。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在活動期間,串聯店家除掛起不同的燈具信號物在店內,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在展覽中將呈現所有串聯店家從平面符號,由3D列印出20+1種不同立體的曲線、弧形、直線等造型,想像從平面符號到立體燈具轉化過程的樂趣。人們更能拿起手機彷彿現代偵探一般,掃描燈具對應店家的介紹,就能以手機觀看串聯店家的環景實境及聆聽認識店主和街道的故事。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活動拿專屬限量周邊

今年「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周邊以白光、美白為題,推出一系列5大活動周邊,包含:輕巧尺寸便於攜帶,收錄串聯店家故事的小冊與集章頁於一體的「集章摺頁小冊」;從不同角度觀賞可折射出多彩虹光的「虹彩主視覺海報」;奶油白色的「美字小徽章」;委託嘉義在地廠商「美學權威 Beauty Authority」製作的「透明水光面膜」,以及吊掛於展場中的「3D列印符號燈具」。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11月1日至11月30日至串聯店家索取摺頁小冊開始集章,集滿5間,可獲得嘉義美白圖鑑活動海報、美字徽章;集滿15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集滿20+1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展出於展場的燈具一盞(燈具造型隨機贈送,不開放挑選,於展覽結束後取件)。兌換方式及地點可見活動IG。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興中街」散策路線推薦!

從匯聚20+1間串聯店家的「往前咖啡製作所」為起點,觀看串聯店家的不同平面符號轉化為立體燈具的展覽後實地走入街區;造訪嘉義市靈感創意空間「諸羅設計塾」,感染嘉義小城日常醞釀的文化魅力;細看「慈龍寺」牆上林玉山濕壁畫的細語,遙想嘉義畫都美稱由來;聆聽「仁武宮」裡四個愛與四個不滿足的故事,觀看嘉義市市定古蹟文化之美; 最後停留在由舊興中派出所華麗轉身後的「西門交誼創新所」,感受嘉義市街區生活的細節與魅力。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串聯特色店家4選!

黃記涼麵涼圓|無名攤車到店面的家傳手藝

黃記涼麵涼圓位於文化公園旁,是一家主要販售涼麵與涼肉圓的在地老店,店內的人潮時常絡繹不絕。有夏季限定的粉條、粉粿冰,以及冬季限定的紅燒土魠魚。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口側邊的銀色招牌有著可愛的圖案,是大家喜歡拍照留念的空間,不論等候外帶餐點或內用座位,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停留。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佳佳洗衣坊|不負所托的時代技藝

走進佳佳洗衣坊前,會先注意到門上印著「精緻、乾洗、水洗」的標語,彷彿在一開始便向訪客預告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這裡是一家傳統洗衣店,有別於常見的自助洗衣,仰賴的是店主專業判斷與一身手藝,協助顧客清洗及整燙特殊材質的衣物。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前鐵皮屋簷下的一小塊空地,很適合與朋友坐在這裡聊天、想像過往時光。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coffee PANTRY|城中散步路上的茶水間

位於興中街的 coffee PANTRY,致力於成為散步途中可短暫歇腳的場所,像城市的茶水間,讓人愜意享受休息時間。店內供應咖啡,並與北中南品牌合作甜點,店外座位區呼應店主豐瑋的經營理念,是以簡約素材呈現復古與童趣,並納入街道色調,座椅改用木材以強化一體感,與室內形成區別。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店外屬於較 chill、不受約束的空間;在這裡可悠閒坐下,細細體會街區風景。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京製茶 Kyo Cha|品茶哲學裡的一期一會

隱身於忠義街的京製茶 Kyo Cha,有著簡潔俐落的木質外觀,招牌上的「茶」字俐落揮毫,安靜地在此薰上一絲清冷的木香與禪意。京製茶的靈感,源於店主 Allen 和 Zoe 的一場京都漫遊,當時看著茶粉在眼前被刷開的那份新鮮感,以及這種既簡單又貼近日常的體驗,成了創立品牌的初心。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一入門的客席區,座椅旁擺著店主 Allen 喜愛的小松樹盆景,靜靜陪伴著來客,也替空間添上一抹精巧的綠意。坐下時,可以同時感受到室內的日式氛圍與街區的流動;既能觀察街角互動,也能讓時間慢下來,留下一段放空、細細品茶的片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 興中街串聯店家 ✶


|黃記涼麵涼圓 
|聖塔咖啡 
|鵲鷗 Chill 
|興。台式海鮮酒食
|佳佳洗衣坊
|穀谷
|coffee PANTRY
|餘生咖啡館
|C’EST C’EST
|諸羅設計塾TiROSPACE
|Forward Roasters/往前咖啡製作所


✶ 衛星街區串聯店家 ✶


|河司康River Scones 
|ONCEMORE 摘杯茶飲 
|樂檸漢堡 THEFREEN BURGER
|楓茶記嘉義中山店
|巴倫司康
|京製茶
|西瓜珈琲
|睦嶋咖啡
|蘇比黛西SOUPYDAISY
|三宅一室 

資料提供|辵辵計画、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