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HBO、紐約時報都找他合作!Julian Glander古怪詼諧的3D藝術創作

數位設計新銳_Julian Glander_01

順著播放HBO Max卡通影集《夏令營奇幻島》(Summer Camp Island),第4季首集突然畫風驟變,所有2D角色化成軟呼呼的3D形狀並染上亮麗的糖果粉彩色——這是3D藝術家Julian Glander受邀客座執導的特殊企劃。若你因此被這特殊的視覺風格吸引而搜尋他的Instagram,很容易被他詼諧無厘頭的GIF動圖角色與配上怪聲的動畫逗樂整天。

數位設計新銳_Julian Glander_02
社群平台讓Julian能分享他實驗中的作品,如這幅呈現他夢想中的家。

很難定義Julian,他酷愛紫色調,喜歡用鮮麗色彩抓住大眾目光。他以精靈般古怪逗趣的3D藝術風格,跨足插畫、動態圖像設計、動畫片、商業廣告、漫畫等創作領域,甚至推出了幾款遊戲。他並非專業設計背景出身,大學讀的是創意寫作,3D繪圖技巧多透過自學。當他嘗試將創作發布在社群媒體之後,逐漸獲得大批死忠粉絲追蹤,更成為他展開商業合作的契機,吸引迪士尼、HBO、Adult Swim、《紐約時報》甚至球星Lebron James等等邀約合作。他認為自己不應被放在任何職業欄裡,各色形式的創作都只是他對於不同創意的實踐。這次採訪,Julian將分享如何創造他的奇幻創意世界。

Q: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嗎?許多創作者會迴避「動態設計師」的標籤,就像許多插畫師、平面設計師等等時常跨足動態與動畫領域,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我是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3D藝術家,目前31歲。我並不真的認為自己單純是一名動態設計師,我不認為自己應該有任何工作職稱,我只是認為進行各種創作計劃並使用任何可能的方式來完成它們。

數位設計新銳_Julian Glander_01
短片《Locked out of my hotel room with no clothes》能看見Julian在作品中融入無厘頭搞笑故事的創意。

Q:你在大學時主要學習創意寫作,也玩過樂團、寫小說等等,之後進入廣告公司,觀察藝術指導與插畫師們合作後,自己也開始嘗試繪圖並發布上網。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3D創作,又為何決定投入這個領域?

回想起來,最一開始讓我對3D圖像產生興趣的是1990年代起的電腦遊戲《模擬市民系列》(The Sims),一旦你玩過這類遊戲或者像後來的《Minecraft》,自然會對3D空間的運作有基礎概念。整個過程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嘗試很多不同的創作方式,從沒想到任何一項會轉換進我的職涯,最後竟然是插畫成功了。我製作過很多看起來很蠢的圖片並發布到網路上,視覺內容在網路上比其他形式的作品散播更快、更遠,甚至在我意識到之前,製作圖像就已經成為我的職業了,相當幸運!

Q:你如何養成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技巧?而又是怎樣的事物激發你的靈感?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認為任何商業創作者都是如此:你為自己的創作而實驗,然後為客戶運用這些經驗與技巧並獲得報酬,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我最初主要從YouTube上的教學影片學習3D藝術的知識,以前學習創意寫作時,曾覺得自己可能會成為文字工作者,所以對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笑話等元素更感興趣,是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一些糖果、玩具、老卡通和其他嬰兒用品經常都是我的靈感來源。此外,我超喜歡紫色這種刺激眼睛的顏色,很難解釋,我猜是生理反應,現在更多人運用這點,能看到比幾年前還多的紫色是件好事。 

數位設計新銳_Julian Glander_04
Julian貼近生活經驗的詼諧創作,如這幅取材上班族工作情境的3D貼圖,即在社群平台上引起共鳴。

Q:似乎社群媒體對你展示作品非常重要?

曾經非常重要,但在過去幾年裡我不再過分關心社群媒體了。能夠立即分享作品真的很讚,但很難持續跟上更新步調,要成為社群媒體藝術家你必須每天發文,否則你會變得無關緊要。我最早的客戶是在Tumblr上找到我的,那裡曾是數位藝術家們活躍的地方。現在我對能長久留存的創作媒材更感興趣,尤其是書本和遊戲。

Q:你前面提到電子遊戲啟發你的3D創作,你自己也製作過一些遊戲,像在2019年的作品《Art Sqool》中,內容要操作一個藝術學生繪圖好通過教授的評分。可以分享你的創作經驗?

我喜歡玩遊戲,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嘗試。我喜歡那種讓人放鬆、毫無目標性而且畫面漂亮的類型,這些也是我會想放入遊戲世界中的要素。有趣的是,我之前的《Art Sqool》遊戲計劃完全是出乎意料,當時我正在寫一個女孩弄丟寵物狗的劇本,第一幕中她要繪製一張「尋犬啟示」海報,我突然覺得「繪圖」的故事元素很適合做成遊戲,這就成為《Art Sqool》的最初原型,角色能不能通關取決於你在遊戲中畫得有多好。現在回想起來,原本女孩的點子可能比後來遊戲成品中藝術學生的角色設定會是更好的主意。

數位設計新銳_Julian Glander_03
Julian為《紐約客》文章〈The Gatekeepers Who Get to Decide What Food Is “Disgusting”〉繪製的動畫插圖,創作過程挑戰他對食物的想像。

Q:你最喜歡哪些創作計畫,印象最深刻的是?

目前參與過最棒的企劃大概該是我在HBO Max卡通影集《夏令營奇幻島》第4季中,客座導演的第1集《Sea Bunnies》,他們給了我很大的獨立創作空間,同時也讓我有機會與動畫師兼執行製作人Julia Pott等等深具才華的人一起工作。此外,我也喜歡為媒體繪製報導配圖,常常能讓我接觸到自己永遠不會去畫的事物。舉個例子,有次我為《紐約客》畫一個動態插圖,主題是誰能定義什麼食物是噁心的,這真的突破我的想像,讓我去思考我從未想過的東西,比如大腦和雞肝。

Q:一路走來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而在未來又想嘗試怎樣的創作?

當然有那些常見的困難:創作卡關、與難纏的客戶溝通、製作出無法引起人們共鳴的作品、無法順利表達自己。我認為克服這些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去熱愛工作中有趣的部分並堅持到底。 而3D世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尤其像是人工智能,現在每週都有新的技術或軟體程式能使用,但我並不想真正投入並跟上一切。我不知道,我只是想繼續製作我那些小小、蠢蠢的紫色卡通。

Julian Glander

美國3D藝術創作者,大多透過自學。曾受迪士尼、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尼克兒童頻道(Nickelodeon)、Adult Swim、《紐約時報》等客戶委託創作,也創作電子遊戲《Art Sqool》與漫畫集《3D Sweeties》。 

Instagram|glanderco 

採訪整理|吳哲夫

圖片提供|Julian Glander

更多不容錯過的新銳設計師訪談,皆在La Vie 2022/6月號《全球設計新銳》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棒球少年到2020東京奧運競賽圖標動態設計師!井口皓太解析運動與設計的關係:兩者都在追求極致

棒球少年到2020東京奧運競賽圖標動態設計師!井口皓太解析運動與設計的關係:兩者都在追求極致

當運動遇上動態影像,皆以「動」為特質的兩者理當契合自如?操刀2020東京奧運競賽圖標動態設計的日本動態設計師井口皓太,道出用動態影像呈現運動主題的挑戰——正因為運動已是動態,怎麼用動態再創新意實為考驗。

2020東京奧運,井口皓太以競賽圖標的動態設計和閉幕式的球體無人機燈光秀演出漂亮的一役。在那之後,他陸續經手了諸多運動品牌、賽事的商業設計。串連起運動和動態設計兩者的關鍵字為何?井口皓太的回答是:「兩者都在追求極致。」

以動態設計呈現身體張力

長年與NIKE合作的他,對於運動品牌的設計、概念策劃並不陌生。但在擔綱了東京奧運競賽圖標的動態設計後,再次認識到「運動」和「動態設計」兩者之間高度的契合。此外,在做奧運競賽圖標動態設計時,他翻閱大量相關參考資料,對於運動選手們在挑戰肉體極限下所展現的優美姿態留下深刻印象。也因此在近年多數的作品中,他更特別意識著如何在其中表現身體力度。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井口皓太在「Air Jordan XXXVIII 3DOOH」便融合了過往Air Jordan鞋款相關的圖案與象徵。(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他替日本籃球協會(JBA)所設計的系列視覺作品「JBA Beyond for FIBA 2023」便是十分貼切的案例。配合著打擊樂,日本籃球國手的定格剪影在一個個節拍下加疊成逐格動畫,加上同時出現在畫面上「強大的自信」、「壓力越大越過癮/對手越強越好」等令人熱血沸騰的標語,在短短15秒的廣告內,呈現簡潔卻充滿力道的視覺效果。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JBA Beyond for FIBA 2023」將選手定格剪影在一個個節拍下加疊成逐格動畫,搭配打擊樂與文字,傳達運動場上的激昂情緒。(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井口皓太說明,在著手動態廣告之前,先進行了平面海報的拍攝。看著收到的海報草案時,他決定延續海報中捕捉動態瞬間的意圖,便以底片顯影的概念再現了選手移動的每個瞬間,營造出剎那的臨場感。而與之對比的是上方充滿躍動感的文字,時而呈現汗水的揮灑,時而詮釋高速移動下的空氣流動。文字、影像與音樂合而為一,精準傳達了運動場上的緊張與激昂情。

不被囚禁於螢幕,整個空間都是動態設計體驗

然而井口皓太也強調,從事運動廣告設計時,聚焦於競技固然重要,但也必須考量到與周邊圖像素材間的平衡。「為了不要破壞設計的視覺呈現,解讀 圖像本身既有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也十分重要。」

如經手2023年底在銀座甫開幕的NIKE概念店「NIKE GINZA」整體設計時,井口皓太首先碰到的難題便是如何轉化「銀座」的古典形象。他說明,由於作為主視覺的「銀座」兩字是非常傳統的日文漢字字體,品牌方最初擔心是否難以在文字設計上賦予運動的動態要素。

面對此一挑戰,井口皓太提案將「座」一字中的「人」抽出,任其在畫面上高速奔跑、自由變形,藉此在畫面中帶入空間維度與動態力度。在這檔設計案中,他不只負責主視覺設計概念,更參與店內、車站電子螢幕的陳設規劃。他強調,作為動態設計師,重要的是必須意識到影像動畫的播放方式和地點。並不只是在影像螢幕 的框架內思考,而必須將路過的行人、停下腳步觀看的觀眾加入作品整體的一環著手構思。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位在銀座的NIKE概念店「NIKE GINZA」,井口皓太將「座」字中的「人」抽出做成奔馳動態,創造既古典又新穎的視覺。(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在日本首間喬丹品牌旗艦店「World of Flight Tokyo Shibuya」中,正完整體現了他對於空間營造的巧思。店面入口通往商場長達25公尺的長廊內,搭設了整面的電子螢幕。慢動作運球、上籃的選手剪影帶有些許「霧裡看花」之感,但在大面積色塊的渲染與聲光效果加乘之下,一步步推漲了人們進入店面前的期待感。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日本首間喬丹品牌旗艦店「World of Flight Tokyo Shibuya」的視覺不只有動態影像,更加入了平面、3DCG要素,呈現出一個新型態的運動設計案例。(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井口皓太說明,美國波特蘭的品牌方希望在設計中加入日本的元素,於是他以和式紙門為核心概念,用半透明的濾鏡進行拍攝,並以燈光營造出朦朧的光影之美。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日本首間喬丹品牌旗艦店「World of Flight Tokyo Shibuya」主視覺形象。(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運動設計是向選手致敬的過程

運動和動態設計兩者乍看之下十分契合,但井口皓太認為正好相反。「動態設計的有趣之處在於『讓靜止的東西動起來』,也可以說是『讓看起來不會動的東西動起來』,進而從中創造驚奇與發現。但因為運動是動態的行為,人們反而會先入為主地想要捕捉其靜止的瞬間。」但他也強調,該如何突破此一固有觀念,替觀眾帶來新的體驗,正是設計師的職責所在。

問及是否有其他曾留下深刻印象的運動設計,井口皓太介紹了已故設計師野田凪2001年的「NIKE Swim Campaign」系列作品。「雖然是靜止的圖像,但透過水面折射放大了模特兒的身體呈現,這樣的詮釋方式直到現在都還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此外,NIKE2010年為世界盃足球賽製作的影像廣告「Write the Future」也是他會定期觀看的作品之一。他說這部影片「不論是劇情轉折、笑點、快慢適中的剪輯與音樂選用,都堪稱十分完美。」

其實井口皓太到高中為止都是一名棒球少年,他說,作為一名捕手,捕捉眼前所有動態現象的觀察能力、由靜轉動的力學知識等,都對日後的設計工作產生許多幫助。在組織設計團隊CEKAI時、從事設計總監工作時,也不時會回想起過往在球隊的團隊合作生活。

「為了追求完美表現,運動選手們將身體機能發揮到極致,這點其實與設計工作相同。為了追求美學的巔峰,設計師得去計較每一釐米、調整每一個畫格的差異,反覆碰壁之下才終於找出最佳解答。因此,我想『運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又是為了什麼而需要追求極致?』這個提問,也可以從設計師們身上得到解答。」他說,自己有幸從事運動相關設計,也是在時時提醒著自己必須勤奮不懈地面對自身工作,才能毫無愧疚地透過創意為選手致上敬意。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井口皓太(Kota Iguchi)

動態設計師、創意總監。1984年生,以紐約、東京兩地為據點從事設計活動。擔任總監的大型戶外裸視3D廣告「NIKE Air Max Day 2022」獲得高度討論與關注,亦以東京奧運競賽圖標的動態設計師而為人所知。聚焦於動態設計領域,作品獲得國內外多數獎項肯定。

文|廖怡鈞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7月號《運動的設計進行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引爆爭議,科技與創意究竟是共生或對立?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為最新力作iPad Pro推出的廣告影片〈Crush!,在歐美世界引發巨大爭議,許多知名演員、導演、作家等藝文界人士轉發庫克(Tim Cook)推文大力批評,不少Apple的科技同業也給出負面評價;最後,Apple發出道歉聲明:「很抱歉,我們的廣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究竟這短短一分多鐘的影片為何引戰,甚至被認為是科技吞噬創意的縮影?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2024 iPad Pro廣告〈Crush!〉。(圖片來源:Apple)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2024 iPad Pro廣告〈Crush!〉。(圖片來源:Apple)

史上最強也最薄的iPad誕生

讓我們把時間倒轉回57日。當天Apple在倫敦近年最火紅的地標——巴特西發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舉辦了創立以來第一場英國發表會,會上最大焦點非iPad Pro莫屬,它除了有超薄的5.1mm機身,更搭載全新M4晶片讓創作者能與AI高效協作。新品引人讚嘆的同時,Apple同天發布的新廣告〈Crush!iPad Pro卻引爆網路社群上的噓聲。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辦公室。(圖片來源:Apple)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iPad Pro。(圖片來源:Apple)

巨大液壓機粉碎創作工具

長約一分鐘的〈Crush!,襯著愜意樂曲,上演一台巨大液壓機將樂器、油漆罐、老式遊戲機檯、雕塑、模特人檯、數位相機……通通壓碎的情景,等到機器再次升起時,一臺iPad Pro現身,旁白說道:「史上最強大的iPad,同時也是最薄的。」(The most powerful iPad ever is also the thinnest.

如果看過Apple以往的廣告,會明白詼諧、幽默是其中鮮明的個性,但〈Crush!的寫意在許多人眼裡卻是種殘忍,彷彿宣告著人類的創意、以及成就這些創意的生產工具(如油漆、樂器等),都將被機器與科技摧毀後取代。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2024 iPad Pro廣告〈Crush!〉。(圖片來源:Apple)

觀眾怎麼說?

看過這則廣告的英國知名演員休葛蘭(Hugh Grant)說:「人類經驗(human experience)的毀滅,感謝矽谷。」;曾執導Amy Winehouse傳記電影《Amy》(2015)的知名紀錄片導演Asif Kapadia,則表示自己喜歡iPad,但不懂為何有人認為這影片是個好點子,「它誠實地暗喻了科技公司對藝術家、音樂家、作家、製片人們做的事:擠壓、利用他們,卻不給合理的報酬,奪走一切然後說這一切都是由自己創造的。」

把視線望向Apple在矽谷的「盟軍」,也就是Asif Kapadia口中的科技界人士,幾位有影響力的公司高層也跳出來批評,像是AirbnbRedditDropbox等知名公司幕後資助者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就寫下:「賈伯斯(Steve Jobs)絕對不會發布這支廣告。」暗諷品牌現任掌舵者。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2024 iPad Pro廣告〈Crush!〉。(圖片來源:Apple)

問題出在哪?時代背景、廣告策略或Apple的身份?

在影音爆炸、甚至是氾濫的年代,社群河道上不乏科技取代人腦的惡趣味內容,為什麼〈Crush!觸怒那麼多人?身在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科技奇點的社會,在人工智慧(AI)有可能取代人力與人腦的文明轉捩點,〈Crush!在部分觀眾眼裡形成一股惡意——畫面中那台液壓機粉碎的不只工具,更是人類的創意與靈魂,而這些都將被科技機器取代;更何況發布這則廣告的是Apple,當今全世界科技界的龍頭之一。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2024 iPad Pro廣告〈Crush!〉。(圖片來源:Apple)

不過,Apple為〈Crush!設定的廣告策略,真的含有惡的成分嗎?每則故事在每個人眼裡會看出不同寓意,而《Business Insider》資深科技與文化線記者Katie Notopoulos在一片罵聲之中,提出了有意思的觀點。她肯定觀眾對大公司廣告提出批判的閱聽意識,卻也直言:「這則廣告的目的很明顯是要炫耀新的iPad非常薄,還可以把一大堆應用程式打包在裡頭。」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2024 iPad Pro廣告〈Crush!〉。(圖片來源:Apple)

看到這裡,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Crush!——那些被液壓機粉碎的物件與工具(視覺上)確實被摧毀,但「毀滅」後卻也獲得了「新生」,並融入iPad之中,就如Katie Notopoulos所寫:「iPad不是要取代鋼琴,它是一台擁有GarageBand(音樂創作軟體)的平板電腦;也沒要取代繪畫,而是擁有平面設計App的工具。」

換句話說,iPad讓樂器、畫筆等創作工具換了個形式,被裝入一個更輕便的載體;而〈Crush!想表達iPad提供了有別於傳統的創作選擇,並透過科技的力量將數種工具的功能打包於超薄機身,目的是讓創作更有效率,而非消滅既有的工具。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iPad Pro。(圖片來源:Apple)

只可惜,「這支廣告概念本身太無聊、也太淺顯。」Katie Notopoulos認為Apple這次傳達故事的手法太過「簡單暴力」,導致本意模糊,才是觸動藝文界人士神經的根本原因。另外也有網友表示,這支廣告直接得罪(offend)了iPad一大批核心用戶——這番話並不無道理,畢竟許多設計師、插畫家、藝術家、音樂人等,都以iPad作為第二(電腦以外)、甚至是主要的創作工具。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iPad Pro。(圖片來源:Apple)

Apple這麼說

Apple想透過〈Crush!傳達的訊息究竟是什麼?說來有點諷刺,我們可以從官方道歉聲明中知道:「創造力是AppleDNA,我們設計的產品能為全世界的創作者賦能,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的目標始終是讓使用者能透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並透過iPad將想法化為現實。很抱歉,廣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2024 iPad Pro廣告〈Crush!〉。(圖片來源:Apple)

爭議背後躁動的焦慮——我們真的會被機器取代嗎?

Crush!反射出科技與藝術、音樂、設計等創意領域的矛盾關係,甚至是機器與人類的對立,背後躁動的是人類擔心被機器替代的焦慮。近年許多爭議都是因此而起,在ChatGPT能快速整理資料、寫短文;midjourney能算出極其精緻的圖像;以及各種AI工具盛行的時代,引發各界工作模式的轉變,比如設計與藝術競賽順應時勢將AI作品納入評選,同時評估判斷人類、AI創作的標準;各領域工作者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並試圖找尋與科技協作的方法。

一覽Apple最新iPad Pro廣告〈Crush!〉爭議始末,科技與創意真的是對立關係嗎?
Apple iPad Pro。(圖片來源:Apple)

未來AI會發展到何種境界,可以預見但難以斷言,〈Crush!爭議給了我們反思與科技之間依存關係的機會,也意外揭露了許多人仍用力擁抱人類思維的詩意、手工創作的價值,這是AI難以取代的(至少目前如此)。

最後,來看導演Reza Sixo SafaiX上分享的〈Crush!改編版本,他將腳本的情節順序調換,讓液壓機壓碎iPad Pro後,化為樂器、雕塑、遊戲機、顏料等創作工具;還特別把背景音樂換成Sonny & Cher1965年發表的歌曲〈I Got You Babe,其中意涵不妨配著歌詞細細品味。

不抱著偏見與預設立場第一次看〈Crush!、看過評論家的觀點後回看,再看Reza Sixo Safai的改編版本,想必會有不同的感觸與想法。面對科技融入工作與生活,每個人有各自的操作守則,期待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準則。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VarietyCNN